审视瑶函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摩挲石散摩挲石(少许) 曾青 龙脑 石胆(各等分)

  上研极细腻粉。每日早晨夜后点眼。

  落红散 治血贯瞳神,致成红障。

  穿山甲(炒) 桔梗(炒) 砂(研细另入) 人蜕(焙,各三钱) 谷精草(纸焙) 蝉蜕(去头足) 蛇蜕(蝉蛇二蜕洗净,入甘草水焙干) 鹅不食草(纸烘干为末,各一钱)

  上为细末。吹入鼻中,次日以筒吸目,渐次为之,自然障落。

  造吸筒法,或用好铜打成漏斗相似,筒上留一窍,用猪脂薄皮扎筒窍上,如临用时,以筒口安病目上,医者吸气一口,次看其翳轻重,渐吸则渐除矣。

  卷三 运气原证

  目赤

  白珠火滞血难通,色似胭脂染抹红,清肺制金频散血,莫教久滞在轮中。

  此症白睛不论上下左右,但见一片或一点红血,俨似胭脂者是。此因血热妄行,不循经络,偶然热客肺膜之内,滞而成患。常有因嗽起者,皆肺气不清之故,须以清肺散血之剂,外点药逐之。宜服:退赤散桑白皮(蜜制) 甘草 牡丹皮(酒洗) 黄芩(酒炒) 天花粉 桔梗 赤芍药 归尾 栝蒌仁(去壳油为霜,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卷三 运气原证

  目赤

  赤丝虬脉,起自白睛,纵横赤脉,绕在风轮,虬来粗细,各有重轻,燥热湿热,涩急羞明,或痒或痛,或泪如倾,或不疼痒,只是昏蒙,勿视天行赤热,勿视赤脉贯睛,久而不治,变症蜂生,量其虚实,治以安宁。

  此症谓气轮有丝脉赤虬,常时如是者,或因目病初起失养,致血滞于络而赤者,其病生在气轮,白珠有丝脉纵横,或稀密粗细不等,但久而不愈,非诸赤热之比。若只赤虬昏昧,涩紧不爽,或有微泪湿热者轻,因犯传变者重,若脉多赤乱,兼以粘涩而紧痛,泪湿而烂肿者,看从何部分来,或穿连某位,即别其所患在何经络,或传或变,自病合病等症,分其生克乘制,然后因症分经以治之。凡见丝脉乱紫,内服外点,点时细缩,不点即胀。若激动病变者,珠虽不紫,睥虽不肿,亦有滞在络中幽深之所,故未胀出耳。须揭开上睥深处看之,其内必有不平之色,因其滞而量其轻重,各略导之,不可太过,过则伤其真血,水亏膏涩,昏弱之患至矣。宜服点并行。

  退热散赤芍药 黄连(炒) 木通 生地黄 炒栀仁 黄柏(盐水炒) 黄芩(酒炒) 当归尾 甘草梢 丹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点眼蕤仁膏 治风热眼,飞血赤脉,痒痛无定。

  蕤仁(去壳去皮心膜油取霜,五钱) 好酥(一栗子大)

  上将蕤仁与酥和匀,研摊碗内,用艾一小团,烧烟出,将碗覆烟上熏,待艾烟尽即止,重研匀,每以麻子大点眼两 头,日二度。

  卷三 运气原证

  白痛

  白眼痛有表里等症,或疼极而痛,从外走内者,宜温之散之,有不红肿而涩痛者,火伏气分,泻白散为主。有白珠变青蓝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调气以养之。

  卷三 运气原证

  白痛

  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气分伏隐,脾肺湿热。

  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肿不赤,只是涩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秋天多患此,欲称稻芒赤目者,非也。

  桑白皮汤桑白皮(一钱半) 泽泻 黑玄参(各八分) 甘草(二分半) 麦门冬(去心) 黄芩 旋复花(各一钱) 菊花(五分) 地骨皮 桔梗 白茯苓(各七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卷三 运气原证

  白痛

  邪攻精液神膏走,色变青蓝无白珠,急访明医求妙手,免教走尽悔之迟。

  此症乃目之白睛,忽变青蓝色也,病症尤急,盖气轮本白,被郁邪蒸逼走入珠中,膏汁游出,入于气轮之内,故色变青蓝,瞳神必有大小之患,失治者,瞳神损而终身疾矣。宜服天麻汤天麻 家菊花 川芎 当归身 羌活 白芍药 甘草(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热服。

  伤寒疟后,白珠青者,加柴胡、麦门冬(去心)、黄芩、天花粉;毒瓦斯所攻,白珠青者,加黄芩、牛蒡子(炒研)、连翘、黄连。

  还阴救苦汤(见卷二)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痒

  痒有因风因火因血虚而痒者,大约以降火为主,然有为血行而痒,目将复明,火散发痒宜平肝滋荣为主。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痒

  痒如虫行,病属肝心,无病而痒,病始来侵,有疾而痒,其病愈深,常时小痒,又当辨明,轻重进退,宜审其因。此症非谓常时小痒之轻,如虫行之痒,不可忍者,须验目上有无形症,决其病之进退,至于有障无障,皆有痒极之患,病源非一。有风邪之痒,有邪退火息气血得行,脉络通畅而痒。大抵有病之目,久不治而作痒者,痒一番则病重一番。若医治用药后而痒作者,病必去速。若痒极难当,时时频作,目觉低陷者,命亦不久矣。有痒极而目脱者,死期近矣。泪多者血虚夹火,大抵痛属实,痒属虚,虽火乘虚而入,非其本病也。

  宜服:驱风一字散 治目痒极难忍。

  川乌(炮) 川芎 荆芥穗(各五钱) 羌活 防风(各二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苏薄荷汤调下。

  人参羌活汤 治肝热涩痒昏蒙。

  赤茯苓 人参 羌活 独活 地骨皮 川芎 柴胡 桔梗 细甘草 枳壳 前胡 天麻(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痒甚者,加防风、荆芥穗。

  广大重明汤 治两目睑赤烂热肿痛,并梢赤,及眼睑痒极,抓至破烂,眼楞生疮痂,目多眵痛,瘾涩难开。

  防风 川花椒 龙胆草 甘草 细辛(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许大,内甘草不锉,只作一挺。先以水一大碗半,煎龙胆草一味,干一半,再入余三味,煎至小半碗,去滓,用清汁带热洗,以重汤炖令极热。日用五七次,洗毕,合眼须臾,痒亦减矣。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按:肿胀有风热上攻,有燥火客邪;或黑珠疼甚;或白睛肿痛,皆因肝经实热,或移热于肺,俱宜清火散风治之。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肿胀如杯目最疼,泪多怕热与羞明,若侵头脑连眶痛,木火为殃祸不轻,忽使睛中灌瘀血,管教变症似风生。

  此症谓目赤痛,睥胀如杯覆也。是邪火有余,肝木受克,而火不能生,故火邪反乘虚而为炙燥之病,其珠必疼,而睥紧硬。若暴风客热而作痛者,必多热泪,而珠痛犹为稍缓。风热外感易治,若木火内攻,则病退迟,重则瘀滞塞目,血灌睛中,而症变不测,须用开导。

  轻则敷治而退,重则必须开导,若敷治不退,退而复返,开导不消,消而复痛连头脑,肿愈高而睥愈实,此风热成毒也。宜服点:散热消毒饮子牛蒡子(研炒) 羌活 黄连 黄芩 苏薄荷 防风 连翘(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金丝膏 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

  黄连(二两) 龙胆草 大黄 黄柏(去皮) 当归 山栀仁(各一两) 乳香(去油研) 硼砂(明者) 灯心(各二钱半) 青竹叶(一百片) 大枣(二十枚,去核)

  上用水五升,不拘冬夏,浸一时辰取出,于银石器内慢火熬。不令大沸,候滓尽汁出,下火放冷,用绢绞取汁于无风尘处,澄一时辰去滓,于器内用慢火熬令减半,入白蜜半斤同搅将有蜜者,以手挑起,有丝则止,放冷,再以夹绢袋滤过,用瓷盒盛之,每取一茶匙许,研龙脑一字,极细,入膏同研一二千遍,令匀,取少许点之。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白睛 肉起,鱼胞状浮膘,缘因肺火抟,致为目祸苗,清凉宜早治,依旧复平消。

  此症气轮肿起,不紫不赤,或水红,或白色,状若鱼胞,乃气分之病,不用开导,惟宜清凉,自然消复。若头疼泪热,及内燥而赤脉多者,防有变症。宜服:玄参饮 治肺脏积热,白睛肿胀,遮盖瞳神,开张不得,赤涩疼痛。

  玄参 汉防己 升麻 羚羊角(锉末) 沙参 车前子 栀子(炒) 桑白皮 大黄(微炒)

  火麻仁 杏仁(去双仁皮尖,汤浸麸炒黄,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洗眼青皮汤 治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

  萎蕤(去壳捶碎) 桑白皮 青皮(各一钱) 玄参 大黄 栀子仁(各五分) 青盐(一分另入) 竹叶(十片)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滤去滓,入盐,微热淋洗,冷即再炖热洗。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眸子起灾,转动不得,壅滞不通,三焦闭格,名鹘眼凝睛,防变出之疾。

  此症有项强头面脸赤燥之患,其状目如火赤,胀于睥间,不能敛运转动,若庙堂凶神之目,犹鹘鸟之眼珠,赤而定凝,故曰鹘眼凝睛。乃三焦闭格,阳邪实盛,亢极之害,风热壅阻,诸络涩滞,目欲爆出矣。先于内迎香太阳两脾上星等穴,要隘之所,并针而攻治之,宜内服外贴。

  泻脑汤防风 车前子 木通 茺蔚子 茯苓 熟大黄 玄参 元明粉 桔梗 黄芩(酒炒,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热服。

  摩风膏黄 细辛 当归 杏仁(去皮尖为霜) 防风 松脂(各五钱) 白芷(以上为末) 黄蜡(各一两) 麻油(四两)

  先将蜡油溶化,前药共研为细末,慢火熬膏绞入,退其火性,贴太阳穴。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气轮自平,水轮尚明,惟风轮而涌起,或赤脉以纵横,肝气独盛,血液欠清,莫使风轮俱突,致累损及瞳神。此症目病,气轮自平,惟风轮高耸而起也。或有从风轮左边突起,亦有右边突起者,乃肝气独盛,胆液涩而木道滞,火郁风轮,故随火胀起,或上或下,或在左右,各随火之所致,从上胀者多,非比旋螺尖起已成症,而俱凸起顶尖,不可医者类也。宜泻肝散。

  升麻 木贼草 细辛 甜葶苈(酒炒) 黄连(酒炒) 五灵脂 陈皮 家菊花黄芩(酒炒) 赤芍药 大黄(酒炒) 苏薄荷 防风 栀子仁(炒) 甘草 元明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远白滚汤调下。为剂亦可煎服。年老人,加枳壳、浓朴。

  救睛丸 兼治同症,青盲有翳。

  当归身 苍术(泔水炒) 荆芥穗 蝉蜕(去头足翅) 草决明(炒) 川芎(酒炒) 苏薄荷甘草 谷精珠 枳壳(炒) 木贼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茶清化下。

  卷三 运气原证

  肿胀

  珠突出眶,疼痛难当,既离两睑,枉觅仙方,虚乃气血之不足,实则暴火之为殃。若然半出,犹可复康,脉络既动,终是无光。

  此症专言乌睛暴然突出眶也。非比鹘眼症因滞而慢慢胀出者不同,有真元将散,精华衰败,致脉络俱损,痒极揩擦而出者,其人不久必死。有醉酒怒甚者,及呕吐极而突出者,有因患病热甚,致关格亢极而胀出者,有因怒甚吼哮而挣出者,皆因水衰液少,精血亏损,故脉络涩脆,邪气盛极,火无从出而窍涩,泄之不及,故涌胀而出,有因打扑而出,此亦偶然之祸。凡出虽离两睑,而脉丝未断者,乘热捺入。虽入,脉络损动,终是无光,若虽突而犹含者,易入,光不损,若离睑,脉丝络俱断而出者,不能救矣。宜服:救睛丸枸杞子 苍术 山栀仁(炒黑) 赤芍 苏薄荷(各等分)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井花凉水送下,或冷茶清亦可,少年之人可服。若年老之人,可服后方:立退丸(一名定志丸)

  朱砂(另研为衣) 人参(各二钱) 天门冬(去心烘干) 石菖蒲(炒) 远志(去心) 麦冬(去心) 预知子(各一两) 白茯苓(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茶清送下,或沸汤亦可。

  水淋法治眼睛肿胀突出,新汲凉井水沃眼中,频数换水,眼睛自入,更以麦门冬、桑白皮、栀子仁煎汤通口服。

  卷三 运气原证

  外障

  凡赤脉翳初从上而下者,属太阳,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是也,治宜温之散之;赤脉翳从下而上者,或从内 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是也,治以下之寒之;赤脉翳初从外 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翳膜者风热重则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表,翳膜乃生在表,明矣,宜发散而去之也。若反疏利,则邪气内搐,为翳益深。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邪气已定,谓之水翳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翳,当以 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佐之以退翳之药,而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宜以岁月渐除之,新翳所生表散方东垣羌活除翳汤,有热者退云丸之类, 发陷翳保命集羚羊角散之类治之,在人消息,若阴虚有热者,兼服神仙退云丸。

  卷三 运气原证

  外障

  黄膜上冲病最真,风云膏内起黄云,白际黑云深处里,直从坎位灌瞳神,只因大便结,最恶是头疼,经络多壅滞,火燥涩炎蒸,错认涌波翳,空令目不明。

  此症于风轮下际,坎位之间,神膏内初起而色黄者,如人指甲根白岩相似,若凝脂之症但凝脂,翳从轮外生,点药可去,此在膏内,点药所不能及者。若漫及瞳神,其珠必破,不可误认为涌波治之,此是经络塞极,三焦关格,火土诸邪之盛实者,故大便秘而小便塞,则膏火蒸作脓,若上冲失治,凸HT 之患必矣。宜服:通脾泻胃汤 是症最逆,非一方可疗,当究脉之虚实,当随所因,置方施治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