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
上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黄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通补血也。甘草。白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黄补肾。天门冬治血热。血亡必生风燥。故以为使。
卷二
疹余毒之病
东垣李明之曰。诸 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阳也。
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玄牝玄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初则膀胱壬水挟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以上先见也。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后见也。至此则五脏六腑皆病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日为火数故也。愈后或有疽病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今其病目者亦然。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 汤主之。此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 者之药也。不问初起已着。
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四时加减。
羚羊角散(治小儿 痘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草决明 芒硝 升麻 防风 车前子 黄芩 黄 大黄 羚羊角(将角细锉俱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至半钟。去滓温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 补手太阴以实外。御其邪也。为臣。
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用以攻其固热。为使。然大黄、芒硝乃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未满二十一日而疾作者。消毒化 汤主之。
消毒化 汤(治小儿 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证同上。)
柴胡 本 生地黄 连翘 细辛 黄柏(酒制) 川黄连当归 甘草(各四分) 花粉 吴茱萸 白术 苏木 陈皮 干葛根(各二分) 麻黄 防风升麻 川羌活(各五分) 黄芩(酒制) 苍术(泔水制) 川芎(各三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上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 而置也。今以治 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傍害于目也。夫 疹之发。初在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升发阳气。祛诸风邪。葛根、柴胡。解利邪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术、苍术。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流行。红花、苏木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除客热。故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俱备。通造化。明药性者。能知也。如未见 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喷嚏。眼涩。知其必出 者。急以此药投之。甚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复出之患。
卷二
深疳为害之病
卫气少而寒气乘之也。元气微而饮食伤之也。外乘内伤。酿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纯阳耶。故深冬不为裳。
父母以其恶风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数饥耶。故乳后强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后更饮之。有为父母愚憨者。又不审其寒暑饮食。故寒而不为暖。暑而不能凉。饮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饥。而小儿幽玄衔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内伤。因循积渐。酿而成疳也。渴而易饥。能食而瘦。腹胀不利。作HT HT 声。日远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闭不能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竟枯两目。何则。为阳气下走也。为阴气反上也。治法当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行四肢。浊阴归六腑。各还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当作升阳降阴之剂。茯苓泻湿汤主之。升麻龙胆草饮子主之。此药非独于目。并治以上数证。然勿缓。缓则危也。为父母者。其慎诸。
茯苓泻湿汤(治小儿易饥而渴。瘦瘠腹胀不利。作HT HT 声。目病生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
久而流脓。俗为疳毒眼。)
柴胡(四分) 白术 甘草(炙) 蔓荆子 人参 枳壳(麸炒) 茯苓薄荷叶(各二分) 前胡 苍术 独活(各三分) 防风 真川芎 羌活(各三分半) 泽泻(一分半)
上锉剂。水一钟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上方为小儿寒暑饮食不调。而酿成此证。夫寒暑饮食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者。阴阳之会元也。故清阳下而不升。浊阴上而不降。今以白术、人参。先补脾胃为君。柴胡、甘草、枳壳。辅上药补脾胃为臣。苍术燥湿。茯苓、泽泻。导浊阴下降为佐。然后以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前胡、川芎、薄荷诸主风药以胜湿。
引清阳上升为使。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升麻龙胆草饮子(又名消翳散。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湿热为病。疗眼中诸疾之症。)
羌活 黄芩(炒) 龙胆草 青蛤粉(各五分) 蛇蜕 甘草(炙) 谷精草 川郁金(各三分) 麻黄(一分半)
升麻(二分)
上锉剂。作细末亦可。每服二钱。热茶清浓调下。
上方君以升麻。行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也。臣以羌活、麻黄。风以胜湿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谷精草明目退翳。蛇蜕主小儿惊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补血破血。龙胆草疗眼中诸疾。黄芩除上热。目内赤肿。火炒者。为龙胆草。性已苦寒。恐不炒则又过于寒也。
卷三
运气原证
按《内经》:时行暴热,天气亢和,燥火犯淫,邪风所侮,民病目赤。大要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经云:少阴司天之政。初之气,阳气布,风乃行,寒气时至,气郁于上而热。
目赤。经云:少阳司天之政。二曰火胜,二之气,候乃大温,其病气拂于上,目赤。三曰燥邪伤肝,三之气,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经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胁痛而目赤。虽其间病有不同,大要不出此三候也。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经云有二:一谓目 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 白眼疼属阳,故昼则痛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故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痛甚,点苦寒药则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凡目痛皆属于热之所致,烦燥者气随火升也。东垣云:元气虚损而热,轻手HT 之,热在皮毛血脉也,重手按之,筋骨热甚者,热在筋骨也,不轻不重而热热在肌肉也。又云: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热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燥,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夜发热是重阳无阴也,亟泻其阳,峻补其阴也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天行赤热,时气流行,三焦浮燥,泪涩睛疼,或椒疮沙擦,或怕热羞明,或一目而传两目,或七日而自清宁。
往往尔我相感,因虚被火熏蒸,虽曰浅病,亦弗为轻,倘犯禁戒,变症蜂生,要分虚实须辨六经。
此症目赤痛,或睥肿头重,怕日羞明,泪涕交流等病,一家之内,一里之中,往往老幼相传,然有虚实轻重不同,亦因人之虚实,时气之轻重若何,各随其所受,而分经络以发,病有轻重,不可概言。此章专为天时流行,热邪感染,人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热病,水少元虚者,尔我传染不一。若感染轻而本源清,邪不胜正者,七日自愈。盖火数七,故七日火气尽而愈,七日不愈,而有二七者,乃再传也。二七不退者,必其触犯及本虚之故,须防变生他症矣,宜服:驱风散热饮子连翘 牛蒡子(炒,研) 羌活 苏薄荷 大黄(酒浸) 赤芍药 防风 当归尾 甘草(少许) 山栀仁 川芎(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远热服。少阳经,加柴胡;少阴经,加黄连。
桑白皮散 治肺气壅塞,热毒上攻眼目,白睛肿胀,日夜疼痛,心胸烦闷。
旋复花 枳壳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天花粉 玄参 甘草 甜葶苈 甘菊花 防风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四钱,水一钟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泻热黄连汤(见卷二。按:此手少阴、太阴、足阳明、少阳、少阴之药也。)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暴风客热忽然猖,睥胀头疼泪似汤,寒热往来多鼻塞,目中沙涩痛难当。
此症非天行赤热,尔我感染,并寒热似疟,病发则目痛,以及肿胀如杯,久积退迟之比也。乃素养不清,燥急劳苦,客感风热,卒然而发也。有肿胀,乃风热夹攻,火在血分之故治亦易退。宜服:局方洗心散 热胜者服。治风壅壮热,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节烦疼,热气上冲口苦唇焦,咽喉肿痛,痰涎壅滞,涕唾稠粘,心神烦燥,眼涩睛疼,及寒壅不调,鼻塞声重,咽干多渴,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大便秘涩。并宜服之。
荆芥穗 甘草 当归 大黄(煨) 赤芍药 麻黄(各六钱) 白术(五钱)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生姜薄荷汤煎服。
以白术合大黄入心,故名洗心,而从以麻黄、荆芥,亦是表里药。
洗肝散 风热俱胜者服,治风毒上攻,暴作目赤,肿痛难开,瘾涩,眵泪交流。
薄荷叶 当归 羌活 甘草(炙) 山栀仁(炒) 防风 大黄 川芎上等分为末。每服二、三钱,食远沸汤调下。
羌活胜风汤(风胜者服,见卷二)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风火炎炎炽六阳,面浮脑肿泪如汤,羞明赤涩头疼痛,晓夜无宁不可当。
此症目赤痛,而头面浮肿,皮内燥赤也,状若大头伤寒,夏月多有此患,有湿热、风热湿热多泪而皮烂。
风热多胀痛而憎寒,若失治则血滞于内。虽得肿消,而目必有变病矣。宜服:普济消毒饮 罗谦甫云:先师监济源税时,四月,民多疫疾,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亲戚不相访问,染之多不救先师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气也;身半以下,地之气也。此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目而为肿盛。
黄连 黄芩(各五钱) 白僵蚕(炒,一钱) 鼠粘子 连翘 橘红 板蓝根 黑玄参 柴胡桔梗 甘草梢(生用) 马屁勃 升麻(各二钱) 人参(三钱)
上为末。半用沸汤调,时时服之,半用炼蜜为丸,噙化之。
上方以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为君;橘红味苦平,玄参、柴胡苦寒,解利诸毒生甘草甘寒泻火;人参甘温补气为臣;连翘、鼠粘子味辛平,板蓝根味苦寒,马屁勃、白僵蚕、升麻味苦平微寒,行少阳、阳明,二经气不得伸;桔梗味苦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或加防风、苏薄荷、川芎、当归身,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热,食后时时服之。如大便硬,加酒制大黄一钱,或二钱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愚按:时行疫疾,虽由热毒所染,其气实之人,下之可愈,气虚者概下之,鲜不危者。
故东垣先生制为此方,以救气虚者,其惠溥矣。
住痛解毒丸硼砂(五钱) 没药(五分) 川芎 荆芥穗 朴硝 白芷 石膏 家菊花(各一钱) 麝香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钱半,不拘时,温汤送下。
卷三 运气原证
目痛
怕日羞明症,实虚两境施,目疼并赤肿,络滞气行迟,火炽兼脾燥,心肝脾辨之,但分邪实治,病亦不难驱,不疼不赤肿,单为血家虚。
此症谓目于明亮之处,而痛涩畏避不能开也。凡病目者,十之七八,皆有此患,病原在心肝脾三经。总而言之,不过一火燥血热,病在阳分,是以见明亮而恶泪涩痛也。盖己之精光既弱,则阳光不能敌矣。是以阴黑之所则清爽,然有虚实之辨。盖怕热乃有余之病,羞明乃不足之症。若目不赤痛而畏明者,乃血分不足,胆汁少而络弱,故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也。宜服点:明目细辛汤 治两目发赤微痛,羞明畏日,怯风寒,怕火,眼睫成纽,眵糊多,瘾涩难开,眉攒肿闷,鼻塞,涕唾稠粘,大便微硬。
川芎(四分) 本 当归身 白茯苓(各五分) 红花 细辛(各二分) 生地黄(酒制) 蔓荆子(各六分) 防风 羌活 荆芥穗(各一钱) 川花椒(十粒) 麻黄(八分) 桃仁(泡,去皮尖,十个)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临睡温服。按:此足太阳、厥阴、手少阴药也。
归葵汤(一名连翘饮子 治目中溜火,恶日与火,瘾涩,小角紧,久视昏花,逆风有泪连翘 红葵花 当归 人参 甘草 蔓荆子 生地(各五分) 升麻(八分) 黄 酒黄芩防风 羌活(各七分) 柴胡(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食远温服。按:此足三阳、少阴、厥阴之药也。
吹云膏 治视物睛困无力,瘾涩难开,睡觉多眵,目中泪下,及迎风寒泣羞明怕日,常欲闭目,喜在暗室,塞其户牖,翳膜遮睛。此药多点,神效。
防风 青皮 连翘(各四分) 生地黄(一钱五分) 细辛(一分) 柴胡(五分) 甘草 当归身(各六分) 黄连(三钱) 蕤仁(去皮尖) 升麻(各三分) 荆芥穗(一钱,浓汁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