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审视瑶函
审视瑶函
黄 防风饮子(治眼棱紧急。以致倒睫拳毛。损睛生翳。及上下睑 赤烂。羞涩难开。眵泪稠粘。)
蔓荆子 黄芩(各钱半) 黄 (蜜制) 防风(各八分) 北细辛(二分) 甘草(炙五分)
葛根(一钱)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蔓荆子、细辛为君。除手太阳手少阴之邪。肝为二经之母。子平母安。此实则泻其子也。以甘草、葛根为臣。治足太阴足阳明之弱。肺为二经之子。母薄子单。此虚则补其母也。黄 实皮毛。防风散滞气。用之以为佐。黄芩疗湿热。去目中赤肿。为之使也。
无比蔓荆子汤(治证同上)
黄 (一钱二分) 川黄连(七分) 人参 甘草(各一钱) 柴胡(七分) 蔓荆子 当归 葛根 防风(各五分) 细辛叶(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上方为肺气虚。黄 、人参实之为君。心受邪耶。黄连除之。肝受邪耶。柴胡除之。小肠受邪耶。蔓荆子除之。为臣。当归和血。葛根解肌。为佐。防风疗风散滞。生甘草大泻热火。细辛通利九窍。用叶者。取其升上之意。为使也。
卷二
奇经客邪之病
人之有五脏。犹天地之有五岳也。六腑者。犹天地之有四渎也。奇经者。犹四渎之外。别有江河也。奇经客邪。非十二经之治也。十二经之外。别有治奇经之法也。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始。启玄子王冰注曰。以其脉起于足。上行至头。而属目内 。故病令人目痛。从内 始也。针经曰。阴跷脉入鼽。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故阳跷受邪者。内 即赤。生脉如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
脂横侵黑睛。渐蚀神水。此阳跷为病之次第也。或兼锐 而病者。以其合于太阳故也。锐 者。手太阳小肠之脉也。锐 之病。必轻于内 者。盖枝蔓所傅者少。而正受之者必多也。俗呼为攀睛。即其病也。还阴救苦汤主之。拨云退翳丸主之。栀子胜奇散主之。万应蝉花散主之。磨障灵光膏主之。消翳复明膏主之。
朴硝黄连炉甘石泡散主之。病多药不能及者。宜治以手法。先用冷水洗。如针内障眼法。以左手按定。勿令得动移。略施小眉刀尖。剔去脂肉。复以冷水洗净。仍作前药饵之。此治奇经客邪之法也。故并置其经络病始。
拨云退翳丸(治阳跷受邪。内 即生赤脉缕。缕根生瘀肉。瘀肉生黄赤脂。脂横侵黑睛。
渐蚀神水。锐 亦然。俗名攀睛。)
白蒺藜 川当归 川芎(各两半) 川椒(七钱) 甘菊花 地骨皮 荆芥(各八钱)
木贼(去节) 密蒙花 蔓荆子(各一两) 蛇蜕(炙) 甘草(各三钱) 天花粉(六钱) 楮桃仁蝉蜕(去头足) 黄连 苏薄荷(各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成剂。每一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临睡细嚼。清茶下。
上方为奇经客邪而作也。八十一难经曰。阳跷脉者。起于踝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风池者。脑户也。故以川芎治风入脑。以菊花治四肢游风。一疗其上。一平其下。为君。蔓荆子。除手太阴之邪。蝉蜕、蛇蜕、木贼草、密蒙花、除翳。为臣。薄荷叶、荆芥穗、白蒺藜、疗诸风者清其上也。楮桃仁、地骨皮、诸通小便者。利其下也。为佐。黄连除胃中热。天花粉除肠中热。甘草和协百药。川椒皮利五脏明目。诸气所病处。血亦病。
故复以当归和血。为使也。
栀子胜奇散(治一切赤脉缕睛。风热痛痒。 肉攀睛。眵多泪涩。羞明怕日难开。)
白蒺藜(炒) 蝉蜕 谷精草 甘草 木贼草 黄芩 草决明菊花 山栀子 川芎 荆芥穗 羌活 密蒙花 防风 蔓荆子(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远临睡。热茶清调下。
上方以蝉蜕之咸寒。草决明之咸苦寒为君。为味薄者通。通者通其经络也。川芎、荆芥穗之辛温。白蒺藜、谷精草之苦辛温。菊花之苦甘平。防风之甘辛。为臣。为气辛者发热。发热者升其阳也。羌活之苦甘温。密蒙花之甘微寒。甘草之甘平。蔓荆子之辛微寒。为佐。为气薄者发泄。发泄者。清利其诸关节也。以木贼之甘微苦。山栀子、黄芩之微苦寒。为使。为味浓者泄。泄者攻其壅滞之有余也。
磨障灵光膏(治证同上)
炉甘石(另以黄连一两锉置水内烧炉甘石通红淬七次六两) 黄丹(水飞三两) 砂(另研)
白丁香(取末) 海螵蛸(取末) 轻粉(各一两) 川黄连(锉如豆大一两童便浸一宿晒为末)
麝香(另研) 乳香(各五钱) 当归身(二钱研末) 龙脑(少许)
先用好白沙蜜一十两。或银器。或砂锅内。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用柳枝搅匀。
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麝香、乳香、轻粉、 砂和匀。入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急丸如皂角子大。以纸裹之。每用一丸。新汲水化开。旋入龙脑少许。时时点翳上。
上方以黄连去邪热。主明目为君。以黄丹除毒除热。炉甘石疗湿收散为臣。以当归和血脉。麝香、乳香诸香通气。轻粉杀疮为佐。以 砂之能消。海螵蛸之磨障翳。白丁香之消 肉。龙脑之散赤脉。去外障为使也。
消翳复明膏(治证同上)
海螵蛸(取末三钱) 黄丹(水飞四两) 诃子(八个去复选末) 白沙蜜(一斤) 青盐(另研一两)
先将蜜熬数沸。净纸搭去蜡面。却下黄丹。用棍搅匀。旋下余药。将至紫色取出。
龙胆草(二两) 黄连(十两) 杏仁(七十五个去皮尖) 木贼草(一两) 蕤仁(去壳皮五钱)
通将药入瓷器内。水一斗浸之。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入锅内。文武火熬至小半升。滤去滓。重汤顿成膏子。却入前药熬之。搅至紫色。入龙脑一钱。每用少许。点上。药干。净水化开用。
上方以黄连为君。为疗邪热也。蕤仁、杏仁、龙胆草为臣。为除赤痛。润燥解热毒也。黄丹、青盐、龙脑、白沙蜜为佐。为收湿烂。益肾气。疗赤肿。和百药也。诃子、海螵蛸、木贼草为使。为涩则不移。消障磨翳也。
卷二
为物所伤之病
养之固者。则八风无以窥其隙。本之密者。则五脏何以受其邪。故生之者天也。召之者人也。虽生弗召。莫能害也。为害不已。召之甚也。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阴阳应象大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夫肉腠固。皮毛密。所以为害者。安从来也。今为物之所伤。则皮毛肉腠之间。为隙必甚。所伤之际。岂无七情内移。而为卫气衰惫之原。二者俱召。风安不从。故伤于目之上下左右者。则目之上下左右俱病。当总作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 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中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交巅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之穴斜下。伤于额者。病自锐而入。以其手少阳有隙也。加枳壳。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头角耳前后。及目锐 后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除风益损汤主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除风益损汤主之。诸有热者。更当加黄芩。兼服加减地黄丸。伤甚者。须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六节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此盖滋血养血复血之药也。此治其本也。又有物暴震。神水遂散。更不复治。故并识之于此。
除风益损汤(治目为物伤者)
当归 白芍 熟地 川芎(各一钱) 本 前胡 防风(各七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熟地黄补肾为君。黑睛为肾之子。此虚则补其母也。以当归补血。为目为血所养。今伤则血病。
白芍药补血又补气。为血病气亦病也。为臣。川芎治血虚头痛。 本通血。去头风。为佐。前胡、防风。通疗风邪。俾不凝留为使。兼治亡血过多之病。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疗之。伤于 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疗之。伤于额交巅。
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疗之。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疗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
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眵泪多。羞涩赤肿者。加黄芩疗之。凡伤甚者。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卷二
伤寒愈后之病
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瘾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阴清阳之气未复。故余邪尚炽不休。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阳。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阴。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阴。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阴。七日而复。
是皆清阳不能出上窍。而复受其所害也。当为助清阳上出则治。人参补胃汤主之。羌活胜风汤主之。加减地黄丸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用也。忌大黄芒硝苦寒通利之剂。用之必不治。
人参补胃汤(治伤寒愈后。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瘾涩赤胀。生翳障。羞明。头脑骨皆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茯苓炙甘草 白术 黄 熟地黄(酒洗) 当归身(各四分) 柴胡 防风(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热服。
上方分利阴阳。升降上下之药也。羌活、独活为君者。导阳之升也。茯苓、泽泻为臣者。导阴之降也。人参、白术大补脾胃。内盛则邪自不容。黄 、防风大实皮毛。外密则邪自不入。为之佐也。当归、熟地黄俱生血。谓目得血而能视。生地黄补肾水。谓神水属肾。白芍药理气。柴胡行经。甘草和百药。为使。
卷二
强阳抟实阴之病
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内充者实而自收。是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
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
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瞳仁竟如菜子许。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 羞涩耳。是皆阳气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边鄙皮肤也。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不宜助。助之则反胜。抑阳酒连散主之。大抵强者则不易入。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入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
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 鼻碧云散。然此病世亦罕见。医者要当识之。
抑阳酒连散(治神水紧小。渐如菜子大许。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 涩之症。)
独活 生地黄(各四钱) 黄柏 汉防己 知母(各三钱) 蔓荆子 前胡川羌活 白芷 生甘草(各四钱) 防风(各四钱) 山栀(炒) 黄芩(酒制) 寒水石 黄连(酒制各五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大热服。
上方抑阳缓阴之药也。以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蔓荆子、羌活、防风、白芷。群队升阳之药为佐者。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寒而不走之药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凡用酒制者。为之引导耳。
卷二
亡血过多之病
六节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蔑瞑目。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痛。当作芎归补血汤主之。当归养荣汤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产漏者加阿胶。脾胃不佳。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复其血。使有所养则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气篇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是忌。
芎归补血汤(治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
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各酸疼。)
生地黄 天门冬(各四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药 炙甘草 白术 防风(各五分) 熟地黄 当归身(各六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