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百问


  治传尸骨蒸,诸项劳瘵,顺气化痰,卒暴心痛,鬼魅疟疾,霍乱吐泻,赤白下痢,小儿惊搐。

  苏合香油(五钱、入安息膏内)安息香(一两、另为末、用无灰酒半升、熬膏)丁香青木香白檀香沉香荜茇香附米诃子(煨、取肉)乌犀(镑屑)朱砂(研、水飞、各一两)薰陆香片脑(研、各五钱)麝香(七钱半)上为末,用安息香膏入蜜和丸,如芡实大,空心用沸汤化下,小儿一丸老人四丸,酒下。亦可用蜡纸裹一丸弹子大,用绯绢袋盛,常带之,一切邪不敢近。去脑名麝香苏合香丸,治一切邪及胸膈噎塞,肠中虚鸣,宿食不消,余症并同。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风痰,小儿惊风。

  天南星(生)白附子(生、各三两)川乌头(去脐皮)半夏(生、各七两)上用井花水浸,次早另换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干为细末,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

  小儿惊风薄荷汤调下。和苏合香丸服,名苏青丸。

  温胆汤

  治小儿心经虚怯,夜卧不宁。

  枳实陈皮茯苓甘草半夏(泡、各等分)竹茹(少许)上锉散,白水煎,加姜二片,枣一枚,空心服。

  紫霜丸

  见第三问。

  [卷之七] 热吐第六十一问

  小儿秋夏伏暑,多有热吐,何以别之?或有黄涎,头额温,五心热,小便赤而少,或唇干而烦渴。先令乳母服香薷散、五苓散,儿服竹茹汤、五苓散,热甚者,大柴胡汤去大黄服,或小柴胡汤亦可,热极者,可服大承气汤,其效如神。

  玉露散亦可服。

  香薷散

  见第六十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竹茹汤

  见第六十问。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玉露散

  见第五十三问。

  [卷之七] 寒冷呕吐哕逆第六十二问

  小儿感受风冷,或食生冷瓜果过多,胃口停寒,以致吐食吐乳,并用理中汤主之,或酿乳法、消乳丸、异功散、香朴散、茯苓半夏汤、二陈汤、人参散、麝沉散俱可服。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酿乳法

  治初生婴儿以表用药,凡有胎热症,当令乳母服药,不可求效之速,治法当酿乳令儿吃渐次解之,百无一失。若遂以冷药攻之,必损脾胃,加以呕吐,必成大患。

  泽泻(二两半)猪苓(去黑皮)赤茯苓天花粉(各一两半)生地黄(二两)山茵陈甘草(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六分,食后捏去旧乳却服。

  消乳丸

  见第六十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香朴散

  见第六十问。

  茯苓半夏汤

  治诸呕吐,心下坚痞,膈间有痰水眩悸。

  茯苓(二两)半夏(五钱、汤泡七次)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服。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生冷伤脾。

  半夏(汤泡)橘红(各五钱)白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半)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人参散

  治小儿脏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吃乳,为惊触犯。令小儿外症面唇青黑,手足心热,口多清涎,吐逆不止,或作泻候,青黄紫白,或如鼻涕鸡子清者,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白术(炒)白茯苓降沉香乌药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以瓶贮之,遇小儿有前项形症,半岁一字,二、三岁半钱,大者一钱,煎枣子米饮调下,或陈紫苏汤亦可。或吐泻并作,煎丁香汤下,陈皮汤尤妙。

  沉香散

  见第十六问。

  [卷之七] 霍乱吐泻第六十三问

  小儿吐泻,有身温者,有身热者,有身凉者,有吐泻成惊风者,有夏秋伤暑吐泻者,有初生三日内吐泻者。仲阳云: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主之。三日以后至十日,吐泻,身温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用益黄散加减治之。

  又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症,当服入脏君臣药,先大青膏,后益黄散主之。又吐泻身热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皆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钩藤饮主之。又吐泻身凉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钩藤饮。夏至后吐泻身壮热,热症也,或因伤热,乳食呕吐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五苓散亦佳,香薷散、车前子散、可选而用之。若面色青黄,知风热在脾,发直怕人,眼不合,是心中有毒液,更胃逆风搐。可服定命丹。

  白饼子

  见第十四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大青膏

  见第八问。

  白术散

  见第四十八问钱氏白术散。

  钩藤散

  见第十六问。

  玉露散

  见第五十三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香薷散

  见第六十问。

  车前子散

  治暑月伏热,霍乱吐泻,烦闷引饮不止,通利小便。

  白茯苓猪苓香薷车前子(各一两)人参(五钱)上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肚痛加芍药,泻不止加石莲肉。

  定命饮子

  见第十六问。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不换金正气散

  治山岚障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霍乱吐泻,脏腑虚寒。

  浓朴(去皮、姜汁炒)藿香(去土)陈皮(去白)甘草(炙)苍术(米泔浸、各一两)半夏(皂荚、白矾、姜汁同煮、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七分绞去滓,食前带热服。

  二顺散

  治伏热中暑,霍乱吐泻,烦闷躁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

  猪苓泽泻茯苓白术甘草(炙)桂干葛杏仁(去皮尖,各一两)上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新汲水调下。

  又酿乳法

  治胃虚吐泻,睡中吐舌摇头,吐乳作腥气,额上汗流,多惊啼哭面黄,凡有此疾,宜暂断乳,令胃干饥甚用药,令乳母酿乳。

  人参木香藿香沉香陈皮神曲麦芽(各一两)丁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紫苏十叶,枣三个煎,乳母食后捏去旧乳汁尽,方服半盏许,卧少时,却与儿乳。

  [卷之七] 病第六十四问

  巢氏云:小儿被病者、妇人怀胎孕,有鬼神导其腹中胎,嫉妒小儿,致令此病。其状微微下利,寒热往来,毛发,情思不悦也。千金论:鬼、小儿鬼也,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继有胎妊,儿未节乳,渐渐羸瘦,毛发稀黄,时作壮热,大便不匀,乃病也,又曰继病。法当用紫霜丸下其乳,以益黄散补之,令小儿断乳即安。消乳丸、异功散亦良剂也。其或他妇人有妊而抱他人婴孩者,亦有此症,同此治法。有热者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消乳丸

  见第六十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卷之七] 泻利第六十五问

  千金论: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成下利,或赤或白,日夜无数,小儿腹胀痛,壮热脉洪大,或急热数者,宜调中汤下之,热便歇,利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宜服之。又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于盛热,无可发散,客搏肌肤,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疟痢俱作,皆由荣卫不和,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客于肠胃,又因饮食所伤,冷热不调,夹冷则白,夹热则赤,冷热交攻,则脓血相杂,亦因沉积所作,赤痢积热,白痢积冷,赤白相杂,冷热之积,若脾胃气虚,不能消化水谷,则糟粕不聚,或春间解脱风冷所伤,肠胃虚弱,卒被风寒所折,便为下利多矣。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故也。调中汤去大黄加枳壳,更利不止,则加黄连治之。其暴下利者,车前子末之,米饮调下亦效。暑月用五苓散、车前子散、灯心汤调服,泼火散加减服。太阳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呕者加半夏,四逆散亦可服。

  调中汤

  见第五十二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车前子散

  见第六十三问。

  泼火散

  治中暑躁烦,发渴口干,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赤芍药黄连(去须)地榆(各一两)上为细末,冷水调下一钱,如血热妄行加甘草。

  葛根汤

  见第十六问。

  四逆散

  治少阴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炙)枳实(炒)柴胡白芍药(炒、各一两)上捣筛为细末,水饮调下二钱,日进三服。如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卷之七] 冷泻第六十六问

  汤氏云:此乃脾虚受冷,致令水谷不化,泄泻注下。仲阳云:小儿不能食乳,泻褐水,身冷,无阳也,当健脾,益黄散主之。古今不同,当根据加减法用之,始为稳当。冷积泻,没石子丸极效,人参散、理中汤加减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则止,来复丹、不换金正气散皆可,观音散、银白散加减调治,乃平和之剂也。

  益黄散

  见第八问。

  没石子丸

  治小儿婴孩,先因冷泻,或作赤白利候,久而变作诸般异色,不止一端,外症面或青或白,唇舌干焦,手微冷,浑身温壮,肚内刺痛啼叫,睡卧不安。若有是候,当服没石子丸。

  没石子(一钱)木香黄连当归(各一两)青皮(一钱)上五件为末,阿魏一分、酒半盏浸化,入面少许,须令匀,煮糊为丸,如粟米大,一二岁儿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岁儿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一方用没石子一个,白豆蔻五个,诃子肉二个,木香、黄连各一钱为末,粳米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人参散

  见第六十二问。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来复丹

  见第十六问。

  不换金正气散

  见第六十三问。

  观音散

  见第六十问和剂观音散。

  银白散

  见第十六问。

  藿香散

  治小儿脏腑不调,作泻青黄黑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冻、如鸡子清。兼暴泻如水,其症腹痛微热,面唇黄白若慢惊,或偏坠红肿内钓,紫苏汤调下三、五服。

  陈皮藿香浓朴(制)枳壳(炒)甘草(炙、各半两)上为末,紫苏汤下三钱。粪中有黄白冻子,木瓜并白梅去盐煎汤下,如痢止用枣子煎汤下,大能和胃进乳食,此是小儿常服之药。(朱君辅方)

  [卷之七] 热泻第六十七问

  汤氏云: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乃脏中有积,或因乳母好饮酒,或嗜热物,或生下伤湿蕴热。医者不明,但用豆蔻、诃子等药,服之如水浇石,既不识其症,故不辨其冷热,用药又不得法,焉得取效矣。此症当以小便赤少,口干烦躁为验,治法当用钱氏白术散去木香用之,五苓散去桂亦可服。其热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汤去大黄,服之殊验也,更用黄连丸等剂亦佳,调中汤去大黄加黄连、枳壳。如夹热而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呕者加半夏也。又有夹热泻利,而小便秘涩赤甚者,四顺清凉饮主之。

  钱氏白术散

  见第四十八问。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黄连丸

  见第七十九问。

  四逆散

  见第六十五问。

  调中汤

  见第五十二问。

  黄芩汤

  治下利而头痛胸满,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而弦,专治协热而利者。

  黄芩(一两半,炒)白芍药(炒、一两)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三钱,枣子一个,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呕者加制半夏,生姜汁。

  四顺清凉饮

  见第四十四问。

  [卷之七] 伤食泻第六十八问

  汤氏云: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消食药,或用紫霜丸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

  治食泻与香橘饼子,加减观音散、调中汤散以意加减。凡伤食泻,不可即止,宜节饮食,当用进食丸取下食积令尽,次以钱氏加减益黄散,只一服可止,此乃切要治法,然后异功散、四君子汤调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如冷积酿泻,用香朴散止之。白术散以和气调胃,调中散、保安丸能止伤食泻,感应丸、沉香煎、三棱丸皆可服。

  紫霜丸

  见第三问。

  香橘饼

  治伤冷泻利。

  木香青皮(炒)陈皮(各一钱)川浓朴(姜汁炒)神曲(炒)麦芽(炒、各半两)上为末,蜜丸为饼,紫苏米饮调下。

  全蝎观音散

  止吐泻、截虚风。

  黄(蜜炙)人参(去芦)木香大粉草(炙)石莲(去心)扁豆(炒黄、各一两)白芷(七钱)白茯苓(去皮、一两)全蝎(七钱)羌活(八钱)防风(八钱、去芦)天麻(八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加姜枣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