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婴童百问
婴童百问
调中散
治伤食泻,凡此泻不宜便补,先用食药,或紫霜丸取其积尽,然后可补。经云:食泻重、当取疳,虚用补虚,良医明妙理,何虑疾难除。
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炒)木香干姜(炮)藿香叶香附子(炒、去毛)砂仁(炒)甘草(炙)丁香(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一钱,姜枣汤下,肚痛白汤,大小以意加减。
进食丸
见第四十七问。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问。
益黄散
见第八问。
生姜泻心汤
治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黄连(半炒)甘草(半炙)人参干姜(炮)黄芩(炒、各一两半)半夏(汤泡、洗、一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
香朴散
见第六十问。
白术散
见第四十八问钱氏白术散。
保安丸
治小儿酿泻、伤食泻。
香附子(一两)白姜(炮)青皮(去瓤)陈皮(去白)三棱(炮)莪术(炮)甘草(炙、各半两)砂仁(一两)上为末,麦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丸,白汤下。
沉香煎
见第八十四问。
三棱丸
见第八十四问。
杏霜丸
治小儿食积作泻,并痢症。
杏仁(三两、去皮尖、麸炒)巴豆(一两、去壳油、炒焦、却入杏仁同炒)黄蜡(二两、酒煮绵滤)百草霜(为末二两、用油六钱、炒匀)上将杏仁巴豆研极细,却入百草霜令匀,溶蜡和丸如绿豆大。赤痢甘草汤,白痢生姜汤,先进三、四服,腹胀者十余服,效验如神。
[卷之七] 惊泻第六十九问
仲阳云:慢惊病后,或吐泻胃虚,或气弱因惊,眼白如淡墨,下痢青黄,此泻合温补,至圣保命丹、钩藤饮主之。
或乳随粪下,消乳丸、进食丸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热,此泻尤难治,辰砂五苓散主之,冷者定命饮子主之,后与温惊朱君散,睡惊太乙丹。
至圣保命丹
见第十四问。
钩藤饮
见第二十一问。
消乳丸
见第六十问。
进食丸
见第四十七问。
辰砂五苓散
见第十六问五苓散。
定命饮子
见第十六问。
朱君散
治吐泻后有此证并粪青者宜服之。
人参(去芦)白术(炒)白茯苓甘草(炙、各一两)辰砂(水飞、半两)灯心(三钱)钩藤(半两)麝香(半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白汤调下,不拘时服。
睡惊太乙丹
常服安神镇惊,止夜啼、粪青。
桔梗(炒、一两)藿香叶(半两)扁豆(炒、半两)白芷(三钱)川芎(两钱半)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辰砂麝香为衣,每服半丸,薄荷汤磨下。正粪色、枣汤下。夜啼、灯心钩藤汤磨下。加白术茯苓白芍药尤妙。
[卷之七] 诸色痢第七十问
汤氏云:小儿痢候,皆因饮食无节,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厌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积于脏,故成痢也。热搏则赤,风寒之气,入于肠胃,致令津液凝滞,则成白痢,或夹青者,有惊积,或如鱼脑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热、赤、白,药性虽有不同,治法不相远矣。又有赤白相杂者,当先去其热积,须用大黄、枳实、朴消之剂以去其热毒,然后以黄连、黄芩、黄柏解其热,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则用地榆、熟艾等剂调理,自然平复。脾虚者,不可轻用罂粟涩滞等剂,必致危困,须用没石子、黄连、阿胶、地榆以止之,方为尽善,其枳壳、芍药皆要药也。
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莲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风汤主之。脾毒痢脏热,当服香连丸、黄连香薷散、去桂五苓散、茅花汤、当归、芍药、枳壳、地榆、川芎等剂,先与解毒退热,却与开胃进食,分水谷,宽肠定痛,先予水浸丹,局方败毒散,地榆饮,宽肠枳壳散。有热而利不止者、三黄熟艾汤主之。积滞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热甚烦躁者,黄连解毒汤解之,泼火散亦效。
石莲散
治小儿噤口痢,哕逆不食,止而复作。
莲肉(去心炒)上为末,米饮下一钱。一方用山药为末,米饮调服亦妙。
香脯散
治小儿刮肠下痢,噤口不食,闭眼合口,危急之症。
精猪肉(一两、薄批一片)腻粉(一钱)上将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腻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许与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间,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胃风汤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白芍药(炒)白术(炒)肉桂(去粗皮)人参(去芦)当归(去苗)白茯苓(去皮)川芎(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同煎七分,去滓空心热服,小儿量力加减。
香连丸
治积泻,亦治痢。
黄连(一两、同吴茱萸一两炒、去茱萸)木香(二钱半)诃子肉(半两)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黄连香薷散
见第六十问香薷散。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茅花汤
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水浸丹
治泻利先锋之药。
黄丹(研细、一两)巴豆(二十五个、去皮膜、研细出油)上研匀,用黄蜡半两溶化拌匀,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汤使更临病随意用。一方黄丹一两,巴豆四十九个,乳香二钱,麻油二钱,蜡半两溶化和丸,名顿止丹,又冷症加木香二钱半。
败毒散
治伤寒时气,头疼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前胡(去苗)川芎羌活(去苗)独活(去苗)桔梗柴胡(去芦、各一两)枳壳(水浸、去瓤麸炒黄、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各少许,止泻痢,用陈仓米煎,粳米亦可。
地榆散
治泻痢血痢。
地榆诃子甘草(各一两)上为末,盐米汤调下,有热加黄芩。
又方
地榆诃子浓朴(姜制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服。
地榆饮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甘草芍药枳壳(各二钱半)上锉散,每服二钱,白水煎,加黄连妙。
又方
地榆乌梅柏皮甘草当归(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煎服。
芍药柏皮丸
治一切恶痢,窘痛脓血。
芍药(炒)黄柏(各一两)当归黄连(各半两)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加枳壳。
宽肠枳壳散
顺气止痢。
甘草(炙、六钱)枳壳(炒、二两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沸汤点服。
三黄熟艾汤
治下痢赤白,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下热痢时,作诸药不效,宜服此汤。
黄芩黄连黄柏(七钱半)熟艾(半鸡子大)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
神芎丸
见第二十问。
黄连解毒汤
治热痢如神之剂。
黄连(三钱)黄柏(半两)栀子(二个)黄芩(一两)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
泼火散
见第六十五问。
汤氏异功丸
治渴止泻,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泽泻(一两二钱)猪苓(去皮、七钱)桂(二钱半)茯苓人参白术辰砂(各半两)上末,蜜丸芡实大,灯心竹叶汤化下、二三十丸。
[卷之八] 脱肛并痔症第七十一问
汤氏方治脱肛、大肠自粪门出,宜用葱汤熏洗,令软,款款送上,此因泻利得之者,亦可服泻利之药,然后用槐花等药。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汤,入朴消熏洗而缩者,又有用真蒲黄碾极细,以猪胆拌匀敷肛门上而入者,全婴方用涩肠散。兼有痔症肿痛者,用黄丹滑石等分,井水调涂即消,并用铅白霜半钱,片脑半字,好酒调敷肿处甚佳,黄连解毒汤亦可服,用苦参汤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矾、片脑末敷上,再用荆芥、防风等项洗之,用生栝蒌根者效。
涩肠散
治小儿久痢,大肠头脱出不收。
诃子(炮)赤石脂龙骨(各等分)上为末,腊茶少许,和药掺肠头上,绢帛揉入。又治痢,米汤调。又方治脱肛,五倍子焙为末,入茶根据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黄丹滑石(各等分)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涂,日三五次上。
胜雪膏
治随肠番花鼠奶等痔,热痛不可忍,或已成疮者,并皆治之。
片脑铅白霜上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许,研成膏子涂之,随手则愈。
黄连解毒汤
见第七十问。
苦参汤
治脱肛并痔。
枳壳黄连大黄甘草荆芥苦参赤芍药黄芩(各等分)上锉散,每用五钱,以车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用生栝蒌根研粉,猪油温暖入。又用萆麻子贴头顶上,肠即入,便去萆麻子。
[卷之八] 便血脏毒第七十二问
议曰:儿生七日之内,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气热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爆热物,流入心肺,儿在胎内受其热毒,亦传心肺,且女子热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热入肺,故大肠有之,血出淡淡,有似坯水,盛则其血如鲜。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药,只以生地黄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许和匀,温温与服,移时自安,男女皆效。甘露饮宜兼与服,茅根、茅花煎浓汤服亦妙,犀角地黄汤亦可服,脏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黄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甘露饮
治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浓血,常欲合闭,或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疼,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疗身面皆黄肿,体微肿,胸膈气满,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熟地黄麦门冬(去心,焙)枳壳(炒)甘草(炙)山茵陈枇杷叶(刷去毛、净)石斛(去芦)黄芩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焙、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一服、分作二服,仍量岁数加减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发热烦躁,腹中热痛作渴,脉来弦数。或惊热目赤昏涩,或有酒毒去血,并治之。
黄连(四两、一两水浸晒干、一两炒、一两炮、一两生用)黄芩防风(去芦、各一两)上件为细末,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减,以米泔浸枳壳水下,不拘时候。夏月入大黄一两,三时不须用。或枳壳为末,入前药为末亦效,小儿丸绿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黄汤
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汗、内有瘀血,吐血鼻衄,面黄大便黑。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疮疹出得太盛以解之。
生犀角屑(如无、以升麻代之)牡丹皮(去骨、各一两)生地黄(半斤)芍药(七钱半)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千金地黄丸
治心热肠风,脏毒去血。
黄连(四两、粗末)生地黄(半斤、研取汁、连滓二味拌匀、日中晒极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食后麦门冬汤下,量大小加减。
桃仁承气汤
治大便瘀积,下鲜血或黑。
川大黄(四两)桂枝甘草芒硝(各二两)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双仁、诸本皆同惟外书用一百五十)上锉散,每三钱,水煎服,以快利为度,未利再投。
[卷之八] 大便不通第七十三问
议曰:小儿大肠热,乃是肺家有热在里,流入大肠,以致秘结不通,乃实热也。当以四顺清凉饮加柴胡,热甚者、加山栀、黄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热者,面黄颊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无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后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凉饮,大柴胡汤、承气汤皆可下之。积热者,神芎丸尤妙。
四顺清凉饮
见第四十四问。
柴胡散
见第五十问。
大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大承气汤
见第二十九问。
神芎丸
见第二十问。
轻号散
治小儿初生,大便不通。
轻粉(一分)蜜(少许)上以热汤调开,蜜糊轻粉,点儿口即通。与一、二次,再不可与。
[卷之八] 小便不通第七十四问
汤氏云:凡小儿小便不通,皆因心经不顺,或伏热,或惊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济,肾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经热,而小肠与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散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脐腹胀闷,心神烦热,栀子仁散主之。积热者,神芎丸效。
木通散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滑石(各一两)黑牵牛(炒、半两)上为粗末,灯心葱白煎,去滓、大小以意加减服。
八正散
治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及治小便赤涩不通,热淋、血淋之症。
车前子瞿麦滑石大黄(湿纸裹煨)小栀蓄木通甘草上锉散,每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