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婴童百问
婴童百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肌瘦。
犀角(镑碎、一两)鳖甲(炙酥、一两)柴胡(去芦、一两)知母(去毛、炒、一两)地骨皮(一两)胡黄连(一两)大黄(半两)桃枝(半两)上咀,每三岁一钱,水一盏,煎三分,去滓温服。
鳖甲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多渴,心躁多惊,面黄消瘦。
鳖甲(酥炙、一两)地骨皮(一两)秦艽(一两)柴胡(一两)枳壳(麸炒、一两)知母(去毛、一两)当归(一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桃柳枝各三寸,乌梅一个,煎三分,去滓服无时。
灵犀饮
治小儿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多渴萎黄,消瘦腹急气粗。
犀角(镑屑、半两)胡黄连(半两)茯苓(去皮、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一两)秦艽(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柴胡(一两)桔梗(一两)地骨皮(一两)上咀,三岁一钱,水半盏,乌梅、竹叶少许煎服。
秦艽饮
即地骨皮散加秦艽,方见前。
羚角散
治小儿骨蒸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虽多,不生肌肉。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或伤寒病后,因食羊肉,体热不除。
地骨皮秦艽人参(去芦)羚羊角(镑屑)大黄(蒸)麦门冬枳壳柴胡白茯苓赤芍药桑白皮鳖甲(酥炙黄、各一两)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入青蒿少许煎,温服食后,儿小分为二服,治疳劳。
青蒿散
治小儿、室女,肌瘦潮热。
青蒿(三钱)甘草(一寸)小麦(五十粒)乌梅(一个)上咀,河水一碗,煎至三分,去滓服。
柴胡散
治小儿骨蒸潮热,面黄瘦弱。
柴胡(半两)地骨皮(半两)甘草(炙、半两)上咀,水一盏,每用二钱,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
[卷之六] 壮热温壮第五十八问
仲阳云: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巢氏云:小儿壮热者,是热气盛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然。其发于渐,大体与温热相似,少有异者,热加甚也。此候宜服轻药,惺惺散羌活散皆可,甚则黄芩、柴胡、干葛、之剂散之。夫温壮者,由小儿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抟于胃气,故令不和,气行壅涩故积体热,名曰温壮。大便黄而臭者,内有伏热、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则挟宿寒故也,宜温之,服理中、四君子辈加桂治之。
伏热宜五苓散、并白虎汤,二药俱效。其腹中有伏热温壮,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大腑秘热,二黄犀角散主之。温壮常热不止,牛黄散主之。凡解后余热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黄龙汤、牛黄膏。亦治壮热。直指羚羊角汤治诸惊壮热。
治下后热不退,身壮热百骨节疼,栀子仁汤、大连翘饮、六物黄芩汤、五物人参饮、对症选用之。古法去伏热则用龙胆汤,去宿滞则用紫霜丸,当效其法而治之。圣济经用升麻芍药等剂治之。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出,表症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宜服。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恶热,身热而渴。
知母(三两)甘草(一两炙)石膏(八两、另研)粳米(二合)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圣惠方加干葛。
柴苓散
治小儿腹中有伏热,温壮未去。
柴胡(七钱半、去苗)麦门冬(去心)人参赤茯苓甘草(各半两)黄芩(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小麦一撮,竹叶一片,煎五分,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与之。
三黄犀角散
治小儿身体温壮,心神不安,大腑秘热。
犀角屑大黄(酒浸、蒸)钩藤栀子仁甘草黄芩(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减,热汤调下。
牛黄散
治小儿温壮,身体常热不止。
牛黄(研)甘草(各五分)柴胡(去苗)栀子(炒)龙胆草黄芩(各二钱半)上为末,每服五分,以金银汤调下无时。
地骨皮散
见第五十七问。
黄龙汤
治伤寒身热不退。
柴胡(五钱)黄芩甘草(各二钱)赤芍药(三钱)上咀,每服二钱,姜一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天吊惊风,手足搐搦,面唇红赤,咽喉痰响,浑身头额壮热,唤问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脚偏搐,或只右手左脚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颤搐。此疾多则腹肚紧胀,热极,胸膈久积惊涎,忽被风邪所触,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针灸,若针灸乃误矣,凡中此疾,须辨认有前项形证,宜急服此剂。
蝎尾(四十九枚)巴豆(去壳、一枚半、不去油)梅花脑(半字)辰砂(研、二钱)郁金(三钱、以皂角水煮过)牛黄(少许)麝香(一字)上六味为末,每遇小儿中、前项形证,周岁半字,三四岁一字,仍观孩儿身体肥瘦,脏腑虚实,及病势轻重,则加减药,用蜜热水一二分调匀灌下,或薄荷汤亦可。服药后良久,压下痰涎,疏去风气,当宣泻两三行,其泻出如鸡子白是应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满,服此药当吐风痰,亦为美也。下药后,或吐或泻,手足搐搦稍定,喉咙不响,头额腹肚渐凉,眼目不倒,记得人事,面红赤色,但时时有少温壮,惊潮风热来未退,便续下保寿散三两,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气补虚进乳哺白术散一日。早晨与一服,或服此数件药后,或只觉得肚腹至夜微热,不进乳食,宜空心与进一服宽热散,微微通去腹中余热风涎。或有是疾,服药稍退,忌两日不可见风。一方加粉霜二钱,名朱砂膏。
羚羊角汤
治诸惊壮热。
羚羊角蝉蜕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柴胡地骨皮(各一钱)黄芩甘草(各五分、炒)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栀子仁汤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赤芍药大青知母(各一两)川升麻黄芩石膏(各二两)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杏仁(二两,去皮尖、及双仁者、麸炒微黄色)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六物黄芩汤
治小儿天行壮热,少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饮食不化。
黄芩大青甘草麦门冬(去心)石膏(各半两)肉桂(三钱)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去滓温服。
五物人参饮
治天行壮热,咳嗽心胀满。
人参甘草(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生地黄(各一两半)茅根(半握)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服。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
[卷之六] 黄疸第五十九问
仲阳云:身痛背转强,大小便涩,一身皆黄,面目爪甲俱黄,小便如屋尘汁色,着物皆黄褐者,难治,此黄胆也。
别有一症,生下百日及半年,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面身黄者,胎疸也。诸疸皆热、色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不和也,茵陈汤、栀子柏皮汤、犀角散、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通治黄胆,茵陈五苓散尤为稳也。又有脾弱痿黄,小便清者,治以温剂,当归丸散主之,小半夏汤亦可用也。
茵陈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茵陈蒿(嫩者、一两)大黄(三钱半)栀子(大者、三枚)上锉散,以水一大碗,先煎茵陈减半,次用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黄柏(一两)甘草(炙、半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一两)茵陈干葛升麻龙胆草生地黄(各半两)寒水石(七钱半)上锉散,白水煎。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须尽黄,干葛根汁和蜜服。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连翘甘草生姜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二两)杏仁(四十一粒)大枣(十二枚)上锉散,白水煎。一方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茵陈五苓散
五苓散五分加茵陈汤十分上二件拌匀,每服一钱,温水调下,日三服。
当归散
治小儿夜啼者,脏寒而腹痛也,面青手冷,不吮乳是也,宜用此方。
甘草(炙)桔梗陈皮当归(各一钱)上为末,水煎半盏,时时少与服之。又有热痛,亦啼叫不止,夜发面赤唇焦,小便赤,与三黄丸人参汤下。
当归丸
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吮乳食,加枳壳尤妙。
当归白芍药人参川芎(各三钱)甘草(炙)白术(各半两)上为末,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三岁小儿每服十丸,粥饮送下,日三服。更量大小加减,冷甚者加陈皮。
小半夏汤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去必哕。
半夏(汤洗七次)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温服。
消食丸
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仁(炒)陈皮(炒)三棱(煨)莪术(煨)神曲(炒)麦(炒)香附子(米泔浸一宿、炒用)枳壳槟榔乌梅(各半两)丁香(二钱半)上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食后苏子汤、下二十丸或三十丸。
[卷之六] 呕证吐乳证第六十问
仲阳云:初生下拭掠小儿口中秽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呕吐,及多生诸病。呕者有声也,吐者吐出乳也。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卮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溢,酒暴则卮翻,理之必然。乳母无知,但欲速得乳儿长大,更无时度,或儿睡着而更衔乳,岂有厌足,受病之源,自此渐至日深,导其胃气之虚,慢惊自此而得,可不慎乎,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令断乳,先此乳母可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议曰:吐乳乳,此症有数般,有冷有热,当自辨认。若吐自口角出,此是乳多消化不出,满而则溢,此非病也,常服消乳丸异功散,当令乳母节乳为上。冷吐可服观音散、香朴散,快脾等药。热吐则头额温,有黄涎而渴,小便赤少,此是热吐,多是伤暑热者有此症,乳母同服香薷散、五苓散。又有风痰吐,乃是伤风不解,吐乳夹痰,若经久必然生风,仍宜下疏风化痰药,竹茹汤去桂,五苓散、青州白丸子、温胆汤,又当留心调治,紫霜丸亦可服。
杨氏消乳丸
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脉沉者,乃伤食不化故也。
香附(炒、一两)甘草(炙)陈皮(各半两)缩砂仁神曲(炒)麦(炒、各一两)上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岁以上绿豆大三十丸,食后姜汤下。
又治百内呕吐乳汁或大便青色上用小妇人乳汁一盏,入丁香十粒,去白陈皮一钱,于器内同煎三十沸,去丁香陈皮,稍热与儿饥时服。
消食丸
治小儿饮食乳哺,取冷过度,冷气积于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胃气调和,则乳哺消化,脾伤于冷,则宿食不消,此药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仁陈皮三棱(煨)莪术(煨)神曲(炒)麦(炒、各半两)香附(一两炒)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和剂观音散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至羸瘦。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则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石莲肉(去心)人参神曲(炒、各三钱)茯苓(二钱)甘草(炙)木香绵黄(炙)白扁豆(炒、去皮)白术(各一钱)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温服。
异功散
见第十七问。
香朴散
治呕吐泄泻。
藿香陈皮浓朴(姜汁炒、各七钱)半夏(汤泡七次、一两)甘草(炙、一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枣一枚同煎,如泻甚,加木香、肉豆蔻。
香薷散
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寒暑风冷之气所伤,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心腹疼痛,霍乱气逆,及吐利发热头疼,或呕或泻,或转筋拘急。
香薷(一两)白扁豆(炒)浓朴(姜汁制、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一方加黄连治泻痢,一方加芎芷、香苏散、治霍乱吐泻,暑月感冒伤暑之症。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竹茹汤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七钱半)半夏(半两、泡)甘草(一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茹、枣少许,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取清汁微冷细细服,不拘时,加茯苓三钱尤妙。
苏合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