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
经云,阴虚者,尺脉虚浮。阳搏者,寸脉弦急也。是为阴血不足,阳邪有余,故为失血内崩证。用奇效四物加胶、艾,再入黄芩。医曰,心主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止。故漏下属热兼虚者,四物加黄连。凡妇人感热,血脉妄行,病曰热崩,以抑气散倍加生地。
血崩属热不可作寒论
王海藏曰: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岂可作寒论。治宜清补兼升提,不可骤止。
经血暴崩属火热为喜怒惊恐所致
张子和曰: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经曰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急惊恐所致然也。慎不可作冷病治之,用峻热之药则死。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于上,更用莲房壳灰、棕灰,以渗于下,后用四物加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
血崩属阴虚火逼妄行关心肾二经
马玄台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盖尺脉既虚,虚则血已损,寸脉搏击,虚火愈炽,谓之曰崩,由火逼而妄行也。妇人血崩,是从胞络宫来,血久下行,已为熟径,则本宫血乏,十二经之血,皆从此渗漏矣。然胞络下系于肾,上通于心。故此证实关心肾二经,宜有阴虚阳搏之脉也。东垣用十二经引经之药,使血归十二经,然后用黑药止之。若徒用黑药,不先服领血归经药,病亦难愈也。
血崩属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
张洁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漓不断也。将息失宜,劳役过度,喜怒不常,大伤于肝,肝为血府,伤则不藏血,而为崩中漏下。或悲思忧恐太甚,阳气内动,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宜养血安神为主。或因脾胃气虚下陷,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而致,宜调脾养血为主。或大小新产,遽触房事,皆作崩漏。或经水未绝,欲炽而伤血海,亦致崩漏,皆宜养血镇守为上。
崩漏属脾胃虚火乘心包
李东垣曰: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脾土受邪。夫脾土滋荣周身者也,心生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脉。脉,血之府也。心,脉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络代之。心系者,包络命门之脉也,主月事生孕。因脾胃虚,而心包乘之,故漏下血水不止,当除湿去热,用升阳除湿汤。此药乃从权衡之法,以风药胜湿,为胃气下陷而迫于下,以救其血之暴崩也。若病愈,经血恶物已尽,主病虽除,后必须以黄 、人参、甘草、当归之类,数服以补之。若经血恶物下之不绝,尤宜救根本,当益脾胃,退心火之亢甚,是治其根蒂也。
崩漏属心火亢甚肝实不纳血
虞天民曰:妇人崩漏不止,先因心火亢甚,于是血脉泛溢,以致肝实而不纳血,出纳之道遂废。经曰,子能令母实,是肝肾之相火,挟心火之势,从而相煽,所以月水错经妄行无时而泛溢也。若不早治,渐而崩中,甚则为血枯发热劳极证,不可治矣。
慎斋按:以上八条,序崩漏之属火热为病也。血崩漏下,《内经》、《运气》均主于火,然火亦有虚实之分。唯子和、学士、海藏三家,则以阳邪有余立论,故有不可作寒冷治法之说。至洁古、东垣,虽言包络相火,心火乘脾,而曰真阴虚、曰脾胃虚,则又不可纯以火热为治矣。玄台、天民亦从张、李,以发明其未尽。临是证者,毋竟从火治,必兼洁古、东垣之论,为不易也。
血崩属寒在下焦
陈良甫曰:妇人冲任二脉,为经脉之海,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阴阳和平,则经下根据时。如劳伤不能约制,忽然暴下,甚则昏闷。若寸脉微迟,为寒在上焦,则吐血衄血。尺脉微迟,为寒在下焦,则崩血便血,法当调补脾胃为主。
崩漏日久化寒主升举论
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经漏不止,是前阴之气血以下脱。水泻不止,是后阴之气血又下陷。后阴者,主有形之物。前阴者,精气之门户。前后二阴俱下,是病患周身之气,常行秋冬之令,主肃杀收藏。人身中阳气升浮,谷气上行,则阳生阴长,春夏是也。既病则周身气血皆不生长,谷气不升,前虽属热,下焦久脱,已化为寒,久沉久降,寒湿大胜,当急救之。泻寒以热,除湿以燥,大升大举,以助生长,补养气血,不致偏枯。圣人立治法云:湿气大胜,以所胜助之,用风木上升是也。经云,风胜湿,是以所胜平之,当和调胃气而滋元气。如不止,用风药以胜湿,此之谓也。
血崩服寒药变寒用热治法
薛立斋曰:有妇人患崩,过服寒药,脾胃久虚,中病未已,寒病复起,烦渴引饮,粒米不进,昏愦时作,脉洪大,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虚寒而外假热也。十全大补加附子,崩减,日服八味丸,愈。又有久患崩,服四物凉血剂,或作或止,有主降火。如腹痛,手足俱冷,此脾胃虚寒所致,先用附子理中汤,次用济生归脾、补中益气二汤,崩顿愈。若泥痛无补法,则误矣。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虚寒为病也。血崩属火热致病者多,崩中日久,则热变为寒。亦有服寒凉过甚,中寒内生者,东垣、立斋之案治,不可不留意也。崩漏有实有虚,有热有寒,寒热虚实之辨明,而治法可以不忒矣。
崩漏有五色之分
王叔和曰:五崩何等类?师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
崩有阴阳以五色分五脏属虚冷所致
齐仲甫曰:受热而色赤者,谓之阳崩。受冷而色白者,谓之阴崩。五脏皆虚,五色随崩俱下。一脏虚,随脏见色而下。其色白如涕,知肺脏之虚冷也。其色青如蓝,知肝脏之虚冷也。其色黄如烂瓜,知脾脏之虚冷也。
其色赤如绛,知心脏之虚冷也。其色黑形如肝血,知肾脏之虚冷也。五脏俱虚,五色相杂,谓之五崩。
崩漏有阴证阳证之分
龚云林曰:崩漏之证,有阴阳。若妇人年五十后,经止数年,忽然又行,兼腹痛,或身热口渴者曰崩,此阴证也。若妇人年三十四十后,经行三十日,涌暴不止者曰漏,此阳证也。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崩漏有阴阳、五色、五脏之见证也。
血崩心痛名杀血心痛
陈良甫曰:妇人血崩心痛,名曰杀血心痛,由心脾血虚也。若小产去血过多而心痛者,亦虚也。用乌贼骨炒末,醋汤下失笑散。
血崩心痛属血虚心无所养
薛立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过多,心无所养,以致作痛,十全汤倍参、术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阴血耗散者,乌贼丸收敛之。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血崩有兼心痛之证也。
治崩漏先调其气
许叔微曰:治下血不止,成五色崩漏,香附是妇人仙药,醋炒为末,久服为佳。又曰:女人以气血为主,不知因气不先理,然后血脉不顺,即生崩带诸证。抑气散、异香四神散,大有奥理。
慎斋按:香附味辛气温,能行十二经八脉,为血中耗气之药。妇人虚寒,气郁不舒,用之固宜。若阴虚血热,有口干燥渴,骨蒸,五心烦热等证,而必谓妇人之仙药以用之,未免抱薪救火矣。慎之。
崩与漏有分证治法
李太素曰:崩为急证,漏为缓病。崩必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滋阴、养气、养血,或兼制火。
治血崩有国中末之三法
方约之曰: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久而不止,谓之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若止塞其流,不澄其源,则滔天之势不能遏。若止澄其源,而不复其旧,则孤阳之浮无以上,不可不审也。
慎斋按: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有寒凉降火,有收涩固脱,有大升大举,有扶脾健胃,有补气补血,有温暖下焦,种种不一。方氏三法,分国中末,有倒行逆施之弊。予谓中法当为初法,初法当为末法,末法当为中法,庶无差治也。
治崩漏宜调脾胃为主
薛立斋曰: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微。清者入荣,浊者入卫,阴阳得此,是谓橐龠。人得土以养百骸,失土则枯四肢。东垣以饮食自伤,医多妄下,清气下陷,浊气不降,乃生 胀。所以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其气,陷入中焦,当用补中汤,使浊气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饱食后致崩漏,是伤脾气,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所致。宜甘温之剂,调补脾胃,则血自归经。若误用寒凉,损伤胃气,则不能摄血归经。东垣曰:凡下血证,须用四君子汤收功,厥有旨哉。此皆从脾胃本源病治,不可不知也。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治崩漏之大略也。
妇人血崩服四物汤问
王海藏曰:妇人月事不至,是为胞闭,为血不足,宜服四物汤。妇人崩者,是为血有余,亦服四物汤何也?
曰:妇人月事不至者,内损其原,不能生血,故胞闭不通,是血不足,宜服四物汤,是益原和血之药也。崩中者,是血多也。暴损其原,是火逼妄行,涸竭为根,亦宜四物汤,乃润燥益原之药也。
崩漏属虚热用药之法
朱丹溪曰:崩漏有虚有热,虚则下溜,热则宣通,气虚血虚,皆以四物加参、 。因劳力者加升麻,热加黄芩,寒加干姜。又曰:漏下乃热而虚,四物加黄连。崩过多者,先用五灵一服。紫色成块者,血热也,四物加柴胡、黄连,后用四物加黑姜。急则治标,用白芷汤下百草霜。
崩漏分诸证用药之法
薛立斋曰: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又云,阳络伤,血外溢,阴络伤,血内溢。又云,脾统血,肝藏血。
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经。或因肝经有火,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不归经。或因悲哀太过,胞络伤而下崩。治疗之法,脾胃虚弱者,六君子加芎、归、柴胡。脾胃虚陷者,补中汤加白芍、山栀。肝经血热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苍术。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或小柴胡加山栀、白芍、丹皮。若怒动肝火,亦用前药。脾经郁火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悲伤胞络者,四君子加升、柴、山栀。故丹溪、东垣云,凡下血证,须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也。若大去血后,毋以脉诊,急用独参汤。其发热潮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脉也,尤当用人参。此等证,无不由脾胃先损,故脉洪大,察其中有胃气,受补则可救。设用寒凉,复伤脾胃生气,反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血崩用药有三治
《医垒元戎》曰:女子经病血崩,久而成枯者,宜涩之益之。血闭久而成竭者,宜益之破之。破血有三治,始则四物入红花,调黄 、肉桂;次则四物入红花,调鲮鲤甲、桃仁、桂、童便,和酒煎服;末则四物入红花,调易老没药散。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治血崩用药之大法也。
血热崩漏用荆芥四物汤论
武叔卿曰:血藏于肝,肝气不升,则热迫于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况厥阴之经环阴器,廷孔、前阴皆属之。
荆芥升肝气,香附理肝气,条芩除内热,四物养血凉血,故能收功也。
血热崩漏用河间生地黄散论
武叔卿曰:河间生地黄散,治经漏不止,脉虚洪,经水紫黑。夫脉虚洪者,气不足也。紫黑者,热之甚也。
黄所以补气,气盛则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气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凉。尤虑妄行,故以生地、黄连凉心,芍药、甘草缓肝益脾,柴胡升举,枸杞、地黄,又肝肾同归者也。
热崩用凉血地黄汤论
武叔卿曰:凉血地黄汤,治妇人血崩不止,肾水阴虚,镇守包络相火,血走而崩。夫阴者,从阳而亟起也。
血属阴,阴不自升。故诸经之血,必随诸经之气而后升。若气有所陷,则热迫血而内崩矣,故用黄柏以清下焦胞络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以生地、黄连,治火之原;知母、黄芩,滋水之母;归尾破瘀,红花生血,所谓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余,蔓荆凉诸经之血,升、柴、防、羌、 本、细辛诸风药,皆所以升诸经之气也。
诸经气行,则阴血不得不随之而起矣,故曰从阳亟起也,有是证者法之。
慎斋按:血崩不止,则去血过多矣。方中风药,大半不敌生地一味,独不虑风药燥血乎。虽云升举,而血之耗者已多,用方者酌之。
虚寒崩漏用丁香胶艾汤论
武叔卿曰:丁香胶艾汤,治妇人崩漏不止。盖心气不足,劳役及饮食不节,其脉两尺俱弦紧而洪,按之无力。其证自觉脐下如冰,求浓衣被以御寒,白带白滑之物虽多,间下如屋漏水下,时有鲜血不多,右尺脉时微洪。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脉,为寒多。洪脉时见,乃热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脉时出者,命门胞络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现房漏水之状也。以四物汤加丁香、阿胶、生艾。
虚寒崩下用鹿茸丸论
武叔卿曰:鹿茸丸治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如雨,两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胞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夫丹溪以紫黑为热,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气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气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温而后气升血行。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气而长,血随气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生升。又以附子、艾叶佐而温之,以赤石脂、禹余粮镇而固之,柏叶清之,归、地、续断补之,诚下元虚寒之全方也。不加人参,岂无意焉,而灸关元之意可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