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产后小便有数,有不禁遗尿,有淋沥之证也。经云,肾主二便,开窍二阴,小便不禁,淋沥,前阴病也。产后气血大虚,有伤脏腑,非肺气虚而不能约制,为遗尿,为不禁,即肾气竭,而多有虚热移于膀胱,为沥为淋。总以补养气血,加升提固涩之剂为主。若用渗利疏导,是重虚也,戒之。
产后小便出血属热乘胞内
《大全》曰:产后小便出血,因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于胞内,故血随小便出。有产妇尿血,面黄胁胀,少食,此肝木乘脾土也。用加味逍遥散、补中汤,兼服而愈。
产后大便出血分诸证用药
薛立斋曰:产后便血,或饮食起居,或六淫七情,致元气亏损,阳络外伤。治法,若因膏粱积热,加味清胃散;因醇酒湿毒,葛花解醒汤;怒动肝火,六君子加芎、归、芍药、柴胡;因郁结伤脾,加味归脾汤;思虑伤心,妙香散;大肠风热,四物加柏叶、荆、防、枳壳、槐花;大肠血热,四物加芩、连;肠胃虚弱,六君子加升、柴;肠胃虚寒,六君子加肉果、木香;因元气下陷,补中汤加茯苓、半夏;胃气虚弱,六君子加升麻;血虚,四物加升麻;气血虚,八珍加升、柴温补。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产后有二便下血之证也。产后既亡血,而大小二便复有下血之患,此非寻常火热,渗于膀胱,归于大肠,可例治也。非血虚即气脱。心主血,脾统血。心气虚则小肠不能制而血流,脾气弱则大肠无移荫而血下。故二便出血,当责之心脾二经为病。若《大全》竟以热论,立斋一条,分因杂出,详证配方,未免胶柱,似难责效。立斋之书,补元阴元阳,动以滋化源立论,开发后人,有功来学不少。但每让辄以方配,某病用某方,似欲后人按图索骥,刻舟求剑矣。善读立斋之书者,不知以予言为河汉否也。
产后发痈疽不可用治毒药
《产宝新书》曰:产后发痈疽,宜生化汤加连翘、金银花、甘草、乳香、绿豆粉和服,不可用大黄等药,并败毒散之类。
慎斋按:新产妇人,或在十朝十五朝之后,忽发痈肿于四肢、胸腹间,或者败血不尽,或者气血虚弱,荣气不从,逆于肉理,发为痈毒。如败血瘀滞经络者,当补血行血,导瘀疏气为主。如气血虚弱,荣卫运迟,成壅肿者,当补气活血为主。切不可从毒治,用寒凉清火解毒药,只用大补,如十全、八珍之属,以固本元。扶胃气,气壮血流,其毒自解。若欲攻毒,势必溃烂,不能收功矣。
产后月水不调属风邪冷热客经络
《大全》曰:产后月水不调,由产伤动血气,虚损未复,风邪冷热之气,客于经络,乍冷乍热,冷则血结,热则血消,故令血或多或少,或在月前,或在月后,名不调也。
产后月水不调属风冷伤经
《大全》曰:产伤动血气,虚损未复,为风冷所伤,血得冷则凝结,故风冷伤于经,血结胞络之间,令月水不通。凡血结,月水不通,则成血瘕。水血相并,复遇脾胃衰弱,肌肉虚者,为水肿。
产后月水不通不必药
陈良甫曰:妇人冲任之脉,为经络之海,皆起胞内。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此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若产后月水不通,新产后劳伤气血,或去血过多,乳汁自然不通。若乳子半岁或一岁之内,月经不行,此常候,非病也。若半岁而行,或四五个月便行,是少壮血盛之人。若产后一二年,月经不通,无疾苦,亦不必服药。
或劳伤气血,冲任脉虚,气血衰少不行,但服健脾胃,资气血之药,自然通行。以药通之,为害滋大。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产后有月水不调、不通之证也。月水不行,为妇人要病。至产后不行,又不可以病言也。《大全》二条,均主风冷邪伤,专以外感为病,亦属偏论。夫产后月水不调,不通,有因于产动劳伤脏气,血虚弱者;有因于怀子自乳,血脉上为乳汁者;有因脾胃气虚,饮食少进者。不止风邪冷热之感也。良甫一条,甚悉病机。至云但服健脾胃,资气血药,不必通经,尤见探本之论。
产后乳汁不行属亡津液
《大全》曰:妇人乳汁,气血所化,不行者,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或谓产后必有乳,乳虽胀而产后作者,此年少之人,初经产乳,有风热,须服清利之药则乳行。若累经产而无乳者,亡津液故也。须服滋益之药助之。若有乳不甚多者,须服通经之药,仍以羹 引之。盖妇人之乳,资以冲脉与胃经通故也。有屡经产而乳汁常多者,亦妇人血气不衰使然。若妇人素有疾在冲任经者,乳汁少而色黄,生子亦怯弱多疾。
产妇乳汁不行有二
陈无择曰:产妇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有血气少弱,涩而不行。虚当补之,盛当疏之。盛者,当用通草、漏芦、土瓜根。虚者,用炼盅乳粉、猪蹄、鲫鱼之属。
产妇乳汁不行宜壮脾胃以资化源
薛立斋曰:前证若气血虚弱,不能生化者,宜壮脾胃。怒动肝火,乳肿汁出者,宜清肝火。乳汁乃气血所化,在上为乳,在下为经。若屡产无乳,或大便涩滞者,亡津液也。当滋化源,冲任之脉盛,脾胃之气壮,则乳汁多而浓;衰则淡而少,所乳之子,亦弱而多病。
产后乳自出属胃气虚
《大全》曰:产后乳汁自出,胃气虚也,宜补药以止之。若未产而乳自出者,谓之乳泣,生子多不育。若产妇劳役,乳汁涌下,此阳气虚而厥也,独参汤补之。
乳房肿胀用麦芽
薛立斋曰:凡妇人气血方盛,乳房作胀,或无儿饮,痛胀寒热,用麦芽二三两炒熟,水煎服之立消。其耗散血气如此,何脾胃虚弱,饮食不消方中多用之?一云,麦芽最消肾。若气血虚,而乳汁自出者,宜十全大补汤。
产后乳痈属邪热攻阳明血搏气滞
《圣济总录》曰:产后冲任不足,气血俱虚,其热潜行入足阳明之脉。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 ,下挟脐,入气街中。冲脉者,起于气街。盖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经为邪热攻冲,则血为之击搏,气为之留滞。击搏则痛作,留滞则肿生。产后多有此疾,由乳汁壅积,与气相击搏故也。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产妇有乳汁不行之证也。妇人以血用事,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而血之所化,则本于脾胃饮食之精微,营运而为乳为经。产后脾胃之气旺,则血旺而乳多。脾胃之气衰,则血减而乳少。此立斋治乳汁,以壮脾胃、滋化源为要也。若罔顾脾胃以补气血,徒从事于通乳之剂,是犹求千金于乞丐而不可得矣。
产后阴脱属产劳太过所致
陈《三因》曰:妇人趣产劳力,努力太过,致阴下脱,及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漓,硫黄、乌贼骨、五味子为末,掺之。
产后玉门不闭属气血不能收摄
陈良甫曰:产门不闭,由元气素弱,胎前失于调养,以致血气不能收摄故也,十全大补汤。有初产阴户肿胀,或 痛不闭,加味逍遥散。若肿不闭者,补中汤加五味子,切忌寒凉之药。
产门不闭肿痛分证用药
薛立斋曰:玉门不闭,气血虚弱也,十全大补汤。肿胀 痛,肝经虚热也,加味逍遥散。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产后有阴脱、不闭之二证也。产后一切证,总以气血大虚为治,况阴挺下脱,玉门不闭乎。故丹溪、立斋医案,有产户下一物如手帕者,有下一物如合钵,有二歧者,有出肉线一条者,有子宫损落一片者。凡此皆气虚血脱,故子户胞门,见证种种。其立方处治,不过参、 、归、地,加以升提收涩,临证之工,可以神明之矣。
卷七
崩带门
经论血崩属悲哀阳气内动
《素问》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
经论血崩属悲哀热气在中
《素问》曰:悲哀太过,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经论血崩属阴虚阳搏
《素问》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经论血溢属劳力伤肠胃络脉
《灵枢》曰:猝然饮食,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外。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内伤为病也。血崩有得之悲哀者,此七情伤心之崩也。有得之劳力者,此内伤劳倦之崩也。
经论血崩属于热
《运气》曰: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血泄。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便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下血。
《纲目》曰:是火炎助心,血盛而血下也。
经论血崩属于寒
《运气》曰:太阴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血泄。太阳之胜,血脉凝泣,感为血泄。阳明司天之气,民病便血,治以诸热。
《纲目》曰:是寒攻心,血虚而下血也。
经论血崩属于风
《运气》曰:少阳司天之政,初之气,风盛乃摇,候乃大温,民病血崩。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妇人血崩之属火热风寒,外感为病也。血崩固属内伤不足证,而火热风寒客邪之感,亦间有之。但血崩为妇人前阴病,属于内因。《运气》血泄、便血,是言大肠下血,属于外因,《纲目》列之血崩证内,则误矣。序书之讹,在于全善且然,而况下此乎?故存以俟正之。
《金匮》论血崩属三焦绝经
张仲景曰: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弱不实,则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金匮》论崩漏属虚寒相搏
张仲景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慎斋按:以上《金匮》二条,序妇人崩漏本于三焦绝经,而芤减之脉,为虚寒相搏之病也。
崩漏属败血脓积
王海藏曰:或因胎产,或因酒色,前后脱血,带漏不已。先由子脏,俱入赤肠,滓液恶秽,前行太过,滓粪燥结,后滞不通,此胎肠俱病,治宜推去败血脓积,益血致新也。心所不生,脾所不裹,肝所不藏,此三焦经绝也。宿虽为病,亦有浅深新久,治亦从轻重之。
血崩有瘀属恶血未尽
戴元礼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势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恶血未尽。又见血色瘀黑,愈信恶血之说,不敢止截。大凡血之为患,欲出未出之际,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为恶,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芎归汤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血崩属涎郁胸膈
朱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气不升,故经脉壅遏而降下。非开涎,不足以行气。非气升,则血不能归隧道。
此论血泄之义甚明。盖以开胸膈间之浊涎,则清气升,清气升则血归隧道而不崩矣。其证或腹满如孕,或脐腹痛,或血结成片,或血出则快,止则闷,或脐上动。治宜开结痰,行滞气,消污血。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污血痰涎,实邪为病也。凡病先明虚实寒热,如崩漏证,有虚有实,有寒有热。虚者主于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实者主于污瘀恶血,痰涎郁滞。虚则为寒为冷,实则为火为热。此证之不可不先辨者也。
崩漏属冲任血虚不能约制
《圣济总录》曰:妇人崩漏病,经血淋沥不断是也。冲任之脉,所至有时。若非时而下,犹器之津泄,故名曰漏下,盖由血虚气衰,不能约制,又有瘀血在内,因冷热不调,使血败,其色或赤如豆汁,黄如烂瓜,黑如 ,青如蓝,血如脓,五色随五脏,虚损而漏应焉。
崩下属冲任气虚不能制
朱丹溪曰:崩下,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二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治当大补气血,升举脾胃之气,微加镇坠心火之药以治心,补阴泻阳而崩自止。东垣有治法,但不言热,其主在寒,学人宜细思之。
血崩属阳虚不足
赵养葵曰:血崩之疾,当分阴阳而治。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阴,阴根阳。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也。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出上窍。阳不足,则降者胜,血出下窍。总之,血随阳气而升降。阳气者风也,风能上升,然必须东方之温,风始能升,故用助风益气汤。凡气虚不能摄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脉虚大,食饮无味,久病者有之。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血崩之属血虚气虚、阳虚不足也。血崩本为血病,而有阳气之虚者,血脱气亦脱也。阴阳相维,互为其根。阴血大下,阳不能维固,当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也。
血崩属热为阳脉有余病
张子和曰:妇人天癸尽,本不当下血,血得热而流散,非寒也。女子血崩,多因大悲哭甚,则肺叶布,心系为之急,血不禁而下崩。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脉不足,阳脉有余,数则内崩,血下流。世有以虚损治之,莫有知其非者,可服大剂黄连解毒汤。
血崩属阳乘于阴为阳邪有余病
许学士曰:崩中多用止血及补血药,不效,以霹雷酒治之。此阳乘于阴,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