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
虚寒崩漏用伏龙肝散论
武叔卿曰:伏龙肝散,治劳伤冲任脉虚,非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杂,或赤白相兼,脐腹冷痛,经久未止,令人黄瘦,口干,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虚烦惊悸。夫五色者,五脏之色,崩久则五脏气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见焉。盖血生于气,而化于中焦,气生于下元,而培于脾胃。如脐腹疼痛者,下元气寒也,以艾叶温之。黄瘦食减无力者,中焦之寒也,以干姜暖之。伏龙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浊之能,肉桂、甘草和荣卫而通调血脉,麦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虚烦口干,石脂、当归补血以固脱。通之、涩之、温之、濡之,诚治久脱脏寒之良方也。
劳伤崩漏用当归芍药汤论
武叔卿曰:当归芍药汤,治妇人经脉漏下不止,其色鲜红,先因劳役,脾胃虚弱,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热闷乱,恶见饮食,四肢倦怠,大便时溏。东垣制此方一服后,诸证悉去。大抵因劳役下血,若拘血热之说,用四物加黄芩则不愈矣。盖血虚须兼补气,譬之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不妄行,自然之理也。黄 最多,白术次之,四物兼生熟地,以陈皮、甘草、柴胡佐之。俗医不达此理,专用凉药,不知凉药伤胃,服久则正气愈弱,血安得固,故特表而出之。
气陷崩漏用益胃升阳汤论
武叔卿曰:东垣云,血脱益气,古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长,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气,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也,故先理胃气。人之一身,内谷为宝,补中益气方加神曲、黄芩,名益胃升阳汤,以起妇人崩血之属气下陷者。
火郁崩漏用升阳除湿汤论
武叔卿曰:升阳除湿汤,治女子漏下恶血,或暴崩不止。夫土陷则湿,故怠惰嗜卧。木郁则热,故气上冲。
缓为湿之微,弦为木之象,郁而不伸则热,此心火乘脾也。脉之洪大者,火在下也。胞络为相火,寄于命门,为多血之经。病从火,心火以藏德为神,相火听命于心。三焦主气,胞络主血,故血分之火专主胞络,气分之火专主三焦。郁则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于血分,故阴络伤也。方以苍术、升麻,发太阳阳明之湿;柴胡、防风,达厥阴少阳之木;羌活、 本,以升举少阴太阳下部之郁,所谓下者举之也。但升散之物,过则耗气而伤金,故又以黄 保肺,当归引血,使各有所归。甘草和气,蔓荆凉血。此四种者,又制亢害之法也。
气虚崩漏用断下汤论
武叔卿曰:断下汤治冲任气虚,崩中漏下,脐腹痛,渐减饮食,四肢无力。此胶艾四物之变例也。彼有芍药,此有人参、干姜、艾。大概血虚而不敛者,宜芍药酸寒以收之。气脱而不温者,宜参、姜、乌贼之类,温补而涩之。阿胶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故以此主之。而腹痛一证,人皆以为瘀血者多,此以为漏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礼所谓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血瘀崩漏用五灵脂
武叔卿曰:五灵脂散,治血崩不止,不拘多少,炒令烟尽,研末,加当归酒,或童便调下三钱,一名抽刀散,治产后恶血,心腹痛不可忍,其效如神,真救急之良方也。人家不可不备。并治蛇、蝎、蜈蚣咬,涂伤处立愈。
崩漏丸论
《济阴纲目》曰:气血,人身之阴阳也。阳主升,阴主降。阳根乎阴,阴根乎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一升一降,循经而行,无崩漏之患。若阳有余,则升者胜,血从上窍而出;阳不足,则降者胜,血从下窍而出。是丸也,肉桂、人参、 、术、甘草,壮阳益气之品也;二活、柴、防、 、细、川芎,升阳举经之品也;归、地、白芍、桃仁、红花,滋阴入血之品也。壮阳则气不虚,举经则血不陷,滋阴则血不燥,如是则血为气之守,气为血之卫,血荣于中,气卫于外,升降上下,一循乎经,胡自而崩哉。
崩漏用灰药主治
《医学纲目》曰:气陷者,用升气药灰止之,如夏枯草、荆芥之类。血热者,凉血药灰止之,如槐花、黄芩之类。气滞者,用行气药灰止之,如醋炒黑香附之类。血污者,炒熟失笑散之类。血寒者,用热药灰,如桂心、干姜之类。血脱者,用涩药,如白矾、百草霜、棕灰之类。
慎斋按:以上十三条,序治崩漏用药之方论也。《济阴纲目》载方立论,不止于此,数方详说,简要切用,故采录之。
崩漏之脉
《脉诀举要》曰:崩漏下血,脉迟小虚滑者生,疾急大实紧数者死。尺寸虚者漏血,脉浮者死不治。
卷七
带下证
经论带下属任脉为病
《素问》曰: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王注曰:任脉起于胞中,上过带脉,贯于脐上,起于季胁章门,似束带状,故曰带下。
经论带下属小肠冤结
《素问》曰:脾传之肾,名曰疝瘕。小肠冤结而痛,出白,名曰白蛊,出白溲。又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
经论带下属思想无穷所致
《素问》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白淫。
王注曰:白淫者,白物淫衍如精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阴中绵绵下也。
慎斋按:以上经论三条,序带下为任脉、小肠经之病。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经文白蛊、白液、白淫,即是男子白浊之属。妇人带下,亦属白物。王太仆以为阴中绵绵下,即是白带之物也。若思想无穷,入房太甚,乃梦遗证也,与带下证有别。因前贤论带下,必引经文数条为证,故载之。
考妇人带下属任脉之病
刘河间曰:带下者,任脉之病也。经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上颐循面。任脉自胞上过带脉,贯脐上,其病所发,正在过带脉之分,淋沥,故曰带。
慎斋按:以上一条,序带病本于任脉之考也。
带下属于风冷入脬
《圣惠方》曰:妇人带下者,由劳神过度,损动经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带下属风邪乘虚入于脬中
巢元方曰:任脉为经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为带下。手太阳为小肠经,手少阴为心经。心为脏主里,小肠为腑主表。二经之血,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所统也。冲任脉起于脬内,阴阳过度,则伤脬络,故风邪乘虚,入于脬中,损冲任之经,伤太阳少阳之血,致令脬络之间,秽与血相兼带而下,冷则白,热则赤。
带下属风冷伤于胞络
严用和曰:妇人赤白带下,此由劳伤冲任,风冷据于胞络,妇人平居,血欲常多,气欲常少,而疾不生。或气倍于血,气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带。若气平血少,血少生热,血不化红,遂成赤带。寒热交并,赤白俱下,其脉右尺浮,浮为阳,阳绝者无子。若足冷带下,轻则漏下,甚则崩中,皆心不荣血,肝不藏血所致。
带下出于风冷停宿
杨仁斋曰:带之为患,由于风冷停宿,官桂、干姜、细辛、白芷,先与散其寒邪,然后为封固,用二术、人参以补气。
带下属下元虚冷
戴复庵曰:赤白带下,皆因七情内伤,或下元虚冷,感非一端。大率下白带多,间有下赤带者,并宜顺气散,吞镇灵丹,佐艾附丸。带下不止,成 羸者,四物加牡蛎,下固肠丸。
带下属虚寒精气蕴积而成
李氏曰:带下有虚寒,带腥臭者,因小水淋沥不已,或崩中暴下,或产后去血过多,以致阴亏阳竭,荣气不升,经脉凝泣,卫气下陷,精气累滞下焦,蕴积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黄 建中汤去桂,加当归。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妇人带下属风冷寒邪为病也。妇人带下,不止风冷邪干。自《圣惠方》以风冷入脬络立论,巢氏以下诸家,遂无异议。岂知病邪之感不一,故以张子和湿热之论序后,当令湿热诸论参治,庶无偏失也。
室女带下有三病所致
《产宝百问》曰:未嫁女子有三病,何也?曰:女子一病经水初下,阴中必热,或当风卧,或乘凉饮冷;二病太冲脉盛则内热,以冷水浇洗之;三病或见丹下惊怖,或因郁怒悲哀之气击搏。三者一有所犯,后必有带下之疾。
妇人带下分三证所感俱属风冷客邪
娄全善曰:未嫁之女,月经初下,止而即浴以冷水,或热而当风,此室女病带下之由也。有家之妇,阴阳过多,即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入,胞络触冷,遂成秽液,与血水相混而下也。产后带下,由亡血过多则气脱,伤动胞络,玉门未闭,外风袭体虚,风冷乘之,冷与热搏,则成液而下。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室女与妇人带下之病,所感有三证之分,不外风冷客邪之伤也。
带下属湿热冤郁不可主风冷论
张子和曰:妇人带下,《圣惠方》与巢氏二家之说皆非也。夫治病,当先识经络。人身大经有十二,奇经有八脉。十二经与八脉,通身往来,经络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环周,昼夜不息。然此十二经上下周流者,止十九道耳。唯带脉起少腹季胁之端,乃章门穴也。环周一身,络腰而过,如束带之于身。《难经》云,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冲任者,是经脉之海也,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督脉者,起于关元穴。任脉者,女子养胎孕之所。督脉乃是督领妇人经脉之海也。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于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循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所郁,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从金之化而为白,乘少腹冤热,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碍而成也。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郁而成此疾。皆从湿热治之。遗热于小肠,从金化而为白,与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热传于大肠。赤白带,邪热传于小肠。故治二证,不可骤用峻热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便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起。治法:先以导水、禹功泻之,次以淡剂降心火,益肾水,下小溲,利水道,则愈矣。
带下属任脉湿热郁结不可用辛热治
刘河间曰:带下,由下部任脉湿热甚,津液溢而为带下也。如以火炼金,热极反兼水化。如六月热极,则物反出液而湿润,林木流津。故肝热甚则出泣,心热则出汗,脾热则出涎,肺热则出涕,肾热则出唾。犹煎汤热甚则沸溢,及热气熏蒸于物而生津也。俗医治白带用辛热药,病微者或令郁结开通,流湿润燥,重者反加病剧。莫若以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郁结开通,湿去燥除而愈也。
带下属任脉经虚湿热冤结
张洁古曰:带下证,皆任脉经虚也。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原其本,皆湿热结于任脉,故津液涌溢,为赤白带下。本不病结,缘任经脉虚,结热滞于带脉,故脐下痛,阴中绵绵而下,此湿热冤结不散为病也。先以十枣汤下之,后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热去湿除,病自愈矣。
带下属浊水热乘太阳经
张戴人曰:有病白带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臭秽不可近,诸医皆云积冷,以阳起石、硫黄、姜、附燥补之,污水转多。此带本浊水,热乘太阳经,寒水不禁故也。经云,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带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带必从湿热,治宜逐水利小便。夫水自高而趋下,宜先绝其上源,乃涌痰二三升,次用寒凉之剂。
带下属中焦湿热浊气渗入膀胱
罗周彦曰:带下者,荣卫滞气所成也。皆因喜怒忧思,产育房劳,伤其荣卫,或素有湿热,使浊气渗入膀胱,故秽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无光,腰腿酸疼,精神短少。世徒知中焦之虚寒,不知中焦之湿热,反用燥热温补之剂,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阴血渐烁。譬如猪膏,烹之则熔,冷则凝。中焦湿热,淫气不清,则为白带。所以火升水降,则上热下寒,下焦虚冷,凝结浊物。若热气熏蒸,则为腥腐之气,安得独言虚寒乎。
法当清上实下,清浊自分;理脾养血,湿热自解也。
带下属湿热郁下焦带脉
汪石山曰:带证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气血之异,与痢相似,尽由中气亏败,运动失常,致湿热郁结于下焦带脉之分,渗流而下,故名带下。治先清湿为主,必须却浓味,以防湿热之气。故丹溪论赤白带下,由七情内伤,使下元虚惫,致湿热痰积,乘虚下流。叔和谓崩中日久为白带。崩中日久者,下元虚惫之意。治法:罗太无谓十枣汤、神佑丸、玉烛散皆可用。但虚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谛也。
慎斋按:以上六条,序带下之属湿热为病也。带下自《圣惠》、元方以下,主于风冷之邪,子和非之,断为湿热冤郁,不可作风冷治。故河间、洁古,均从湿热立论。但湿热有主于任脉经虚者,有主于热乘太阳者,有主于中焦浊气者,有主于下焦郁滞者。无非明湿热下乘,有各经不同。总不若子和据经考证带脉受病原委,为详悉也。
带下属瘀血在于少腹
张仲景曰:问妇人年五十,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