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胸膈痞结,吐逆不止。
丁香(四十九粒) 附子(一两,煮) 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上将附子钻孔四十九个,以丁香填在孔内,将生姜汁用文武火熬尽,取大罗卜一个,取一穴子,入附子在内,仍以罗卜盖之,用文武桑柴火烧香熟为度。取出附子切片,焙干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米汤一盏调服,日进三服甚妙。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气虚,四肢倦怠,肌体瘦弱,脏腑受湿,大便频数,不思饮食。
陈粟米(一升) 附子(一两)
上同入锅铫内,用水煮令附子透,取出附子,切作片,焙干,别取陈粟米半升,水淘净,控干,慢火炒令香熟,同附子碾为细末,却用元煮附子者粟米饮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陈橘皮汤下,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痞,心腹胀闷,不思饮食,呕吐痰逆,噫气吞酸,面色萎消瘦,腹胁刺痛,便利下调,少力嗜卧,体重节痛。及治虚劳,脾胃弱,饮食不化痛,并宜常服。老幼气弱皆可,能和中,温脾胃,进饮食。
浓朴(去粗皮,锉碎,以生姜二两,捣碎同炒) 鳖甲(九斤大者一个,黄泥外固,以米干后桂(去粗皮,诃子(炮,去核) 陈皮(去各一两) 赤茯苓(去皮) 干姜(炮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微嚼碎,用温水送下,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调中养气,和胃健脾。治中焦积寒,胸膈气痞,呕逆恶心,腹胁疼痛,脏腑多伤,困倦少力,肢体怠惰少精神。
肉桂(去粗皮,锉) 浓朴(去粗皮,细锉,用生姜一两研碎,同淹一宿,炒令香熟)
甘草(炒,各一两) 肉豆蔻(面裹煨) 干姜(炮) 丁香 胡椒 附子(炮,去皮脐) 木香半两) 诃子(面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温水饮送下,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调中顺气。方治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内藏,当外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甚出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清而多,大寒无寐,甚则为痰咳,为呕为哕,为吐为唾白沫,以致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之。
吴茱萸 草豆蔻仁(各二钱二分) 益智仁 人参 黄 升麻(各八分) 白僵蚕 泽泻夏(一钱)
上为细末,用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细嚼,用白汤送下,无时。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以此病而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胜其邪气,不治而自愈。
然亦有当愈而不愈者,盖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噎不通,咽中如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时利膈丸泻肺火,以黄 补中汤送下。如两足酸厥,行步颓然,欹侧欲倒,KT 如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得倚息,以黄 人参甘草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橘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一百五十丸。六七月之间,湿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膨闷,食不下,以上件白术苍术等汤,下消痞丸五七十丸,更审而用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青皮 陈皮 缩砂仁 干葛 舶上茴香(炒) 桔梗 白芷 良姜 浓朴(各一两) 木香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煎七分,空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大治一切心肺脾胃虚寒,为万病服之皆愈。盛季文传于贺方回云:顷在河朔生脾胃泄泻脓血,仍发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时出冷汗,四肢厥逆,不可忍,此药煎以进,再服即定。
藿香叶(三两) 白干姜(半两,炮) 木香 青皮(去白,麸炒) 神曲(炒) 人参(去芦)
朴(姜汁制炒) 陈皮(去白)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吐逆泻痢不下食,或呕酸苦水,翻胃恶心,并用水一盏,煨生半块,擘破,同煎,盐一捻安盏中,候煎药七分,热呷。水泻滑泄,肠风脏毒,陈米饮热调入盐少许下。赤白痢,煎甘草黑豆汤下,脾元受虚邪,变为寒热,或脾胃虚冷,醋心气胀,宿滞酒食,噫满不化,膈上不快,面色积黑,痰气作晕,头目眩掉,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擘开,同煎七分,入盐少许,嚼姜枣汤热服。胃气吃噫,生姜自然汁半茶脚,入盐点热呷。绝不思食,或吃少气弱膈满,煨姜一小块,先嚼,入盐点热吃。中酒亦如之。一切气膈变成百病,如上服之,不拘时,如汤点入盐姜紫苏尤佳,大能消食顺气,利膈开胃,攻效不可细述。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坠气益脾胃沉香 人参 白茯苓 半夏曲 木香 诃子肉 干姜(各一两) 干山药 白术(各一两半) 丁香(半两) 附子(二个,炮) 甘草(八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中盏,生姜三片,枣子一枚,木瓜一片,煎七分,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健脾胃,进饮食,克化生冷,温中下气,治食少易伤,胸满恶心,或心腹疼弱,气不复常。
桂心 陈皮(汤浸去白) 肉豆蔻(面裹煨) 缩砂仁 良姜(微炒) 干姜(炮) 荜茇人上为细末,用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到七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温脾养胃,升降阴阳,和三焦,消宿食。
白豆蔻(去皮) 橘红(去白) 人参(去芦) 浓朴(姜制) 半夏曲(炒) 神曲(炒) 干姜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补脾胃,进饮食,宽膈顺气。
木香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 枳壳 香附 缩砂 白豆蔻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每服六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痞,胸膈停痰,呕吐恶心,胁肋刺痛,饮食无味,肢温中和胃,止呕进食。
丁香 木香 沉香(各半两) 藿香叶 白豆蔻(去皮) 白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 白术 人参(各一两) 半夏(三两,姜制)
上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不拘时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肠胃一切寒疾不利。
三棱(炮) 莪术(炮) 干姜(炮) 良姜(炒) 草果仁 益智仁 陈皮(不去白)
甘草(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远,用盐汤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开胃养气,温脾进食人参 白术 茯苓 黄 (蜜炙) 山芋 粟米(炒)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服。又方加白扁豆一两蒸用,名八十日之外,饮食倍常。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大益脾胃,消痰进食,早出胃冷及酒病,尤宜服。
生姜(一斤,洗净切碎,磁盒内用盐四两腌一宿,日中拌晒,以盐水尽为度) 草豆蔻(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用白汤调,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温脾暖胃,逐痰消饮,顺三焦,进饮食,辟风寒湿冷之邪,及大病瘥后,胸中唾不止,及治妇人新产,五脏俱虚,血脉未定,腹痛作泻,最为急证,并宜服之。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用沸汤化服,嚼食亦可,或丸如梧桐子大,熟水下五七十丸。
脾病方云:肺寒作嗽,加五味子阿胶等分。
脾肺俱受虚寒,作嗽不止,加胡椒八分服,一名胡椒理中丸。二方能理脾温胃,散寒止嗽,功效特异。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脾为肺母,母能令子实,肺受寒而温理脾胃者,此其意也。
又治心腹绞痛,霍乱转筋,一切沉寒痼冷,加附子等分,每服一丸,用水煎化服,名附子理中丸。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健脾暖胃,消化冷痰,治中满胀闷,噫气吞酸,心腹时痛,不进饮食。
神曲(炒) 麦 (炒) 干姜(炮) 良姜(炒) 陈皮(各二两) 枳壳(去穣,麸炒) 肉豆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温米饮或白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风冷寒湿邪气,腹胀痞满刺痛,肠鸣泄泻,吐逆吞酸,羸弱困倦无力,不思饮食,一切脾胃之疾,并宜服之。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钱半) 附子(炮,去皮脐,六钱) 陈皮(去白) 大腹皮 神曲皮,姜制,砂(八钱) 荜澄茄 白附子(炮) 良姜(油炒) 红豆(去红皮) 胡椒(炒) 荜茇 川姜(炮) 甘草(炙,各二钱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用白汤送下,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胸膈痞闷,脾寒不嗜食,服燥药不得者,宜服。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橘皮 半夏 枳壳(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久虚,中焦气滞壅上,或有冷涎,上潮呕恶,或胸腹疼痛,不思饮食。
人参(一两) 白术 茯苓 丁香 甘草(各一分) 肉豆蔻(三个) 黄 干姜(各半两)
上用白米二盏,同碾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入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脏腑不调,加丁香十四粒,石莲肉七粒,同煎如前法,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和脾胃,进饮食。
桂心 香附子 浓朴 陈皮 苍术 三棱 阿魏(别研) 甘草(各半两) 肉豆蔻(一个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生姜一块,切开作孔,安药在内,合定用湿纸裹煨,候熟嚼细,盐汤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沉香(一分) 人参 白术 肉豆蔻(面裹煨) 干姜(炮) 缩砂 丁香 木香 甘草(炙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用白汤送下,或化下亦可。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通中健胃,消食快气。
人参 白术 藿香 肉豆蔻 丁香 缩砂 神曲(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橘皮汤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寒邪伤胃,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木香(一钱半) 缩砂 白茯苓 青皮(各二钱) 干姜(炮) 陈皮(各三钱) 大麦 白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水送下,忌冷物。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
大黄(三两,细切,以水一升半,别浸一宿) 茯苓 泽泻 黄芩 橘皮 细辛 芒硝(上 咀,除大黄芒硝外,以水七升,煮至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再去滓下芒硝,分作三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壅实,口内生疮,烦闷多渴,颊痛心烦,唇干燥,壅滞不食。
防风(去芦,四两) 藿香(七钱) 石膏(煨) 缩砂仁 山栀仁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男子妇人虚弱,及疟安后体气尚虚,眼昏暗,加净枸杞子拣菊花蕊(各半两)。常服顺气快脾,进美饮食。
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木香(不见火) 藿香 缩砂仁 槟榔 白茯苓(去白) 香附穣,麸炒) 黄 (擘开,盐水浸) 浓朴(姜制) 粉草(炙,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翻胃吐食,口苦吞酸,胁怠惰,面色萎黄,及中焦痞闷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后气衰或元禀受怯弱,不能饮食,及久患泄痢,肠胃虚滑者,并宜服之。
人参 茯苓(去皮) 白术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干姜 缩砂仁 胡椒 麦 (炒)
神曲(炒) 山药 扁豆(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用白汤或温酒送下。常服育养神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气不升降,中满痞塞,心腹膨胀,肠鸣泄泻,不思饮食,宜此最人参 白术 青皮(汤洗,去穣) 陈皮(汤洗,去穣) 神曲(炒) 麦 (炒) 缩砂仁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用米饮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