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脾胃虚乏,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

  黄 (二两) 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宜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防风(以去白,四钱) 茯苓各三钱) 黄连(二钱) (何故秋旺用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煎一盏,去滓,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服药后如小便罢而病加增剧,是不宜利小便升力得安静尤佳,若胃气稍强,少食果以助谷药之力。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者也。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遇夏天气热盛,损伤元气,怠惰嗜卧,四肢足,两脚痿软,遇早晚寒厥,日高之后,阳气将旺,复热如火,乃阴阳气血俱厥而阴虚,或寒厥而气虚,口不知味,目中溜火,而视物慌慌无所见,小便频结秘,胃脘当心而痛,两胁痛或急缩,脐下周回如绳束之急,甚则如刀刺,腹难舒伸,胸中闷塞,时显呕哕,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强腰背胛眼皆痛,头痛时作,食不饱,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阴气覆在皮毛之上,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以此药主之。

  黄 (一钱,如自汗过多,更加一钱) 升麻(六分) 人参(去芦) 橘皮(不去白)

  麦门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生冷物。

  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分或三分)。

  如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

  如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分或三分。)。

  如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分或三分),川芎(三分)。

  如头痛目不清利,上壅上热,加蔓荆子、川芎(以上三分), 本、生地黄(以上各二分)

  如气短,精神如梦寐之间,困乏无力,加五味子(九个)。

  如大便涩滞,隔一二日不见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麻子仁泥(以上各五分),桃仁(三枚,汤泡,去皮尖,另研。)

  如大便通行,所加药勿再服。

  如大便久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煨,五分)

  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 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以上各二钱)二味, 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如胸中气滞,加青皮(皮薄、清香可爱者,一分或二分),并去白,橘皮倍之,去其邪气如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病患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二分),与正药同煎。

  如腹痛不恶寒者,加白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倦,并宜苍术(一钱) 半夏 益智 泽泻 羌活 防风 神曲 柴胡 升麻(各半钱) 猪苓 陈皮麦 (如胃寒肠鸣者加) 甘草(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盅,去滓空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躁热气短,口不知味,肠鸣,大色,身体昏闷,口干不喜食冷。

  苍术(一钱半) 当归梢 升麻 陈皮(各五分) 人参 白术 柴胡 益智仁 黄芩(各三分) 半夏 黄 甘草(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稍热服,忌饮食失节、生冷硬物及酒湿面。一方用红花少许,名人参益胃汤。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寒水旺时,以致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理之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只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大恶风寒,目时眩,不欲开,腹中为寒沃沫,食则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作痛,胁下缩急,有时而痛,腹不能努,秘,下气不绝,或腹中鸣,此脾胃虚之至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不通,极则噎塞有声,喘喝闭塞,或于日阳处,或于暖室中,少缓口吸,风寒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回顾,小便泄而时躁,此药主之,复气之药也。

  草豆蔻(面裹煨,熟为度,用仁一钱四分) 神曲 柴胡(详胁下痛,多少用之) 姜黄(以上各茱萸(汤洗,焙各一钱) 麦 (炒,一上除桃仁外,余药为细末,同研匀,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远用白汤送下,斟酌加减。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怯弱,阴阳不和,三焦气滞,心腹痞闷,呕逆痰甚,头目不清,困倦少力,饮食减少,肌体瘦瘁,肢节烦疼,常服和中顺气,升降阴阳,消痰止呕,长肌起困,进美饮食。

  藿香叶(去土) 人参(去芦) 陈皮(巴豆二钱半同炒焦,去巴豆不用,以上各一两)

  白术 白茯苓(去皮) 半夏(汤泡七次,生姜汁浸,以上各二两) 丁香(不见火) 木香(不见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生姜汤送下。一方用生姜汁煮面糊和丸,食远米汤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俱虚,不能克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羸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翻胃恶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

  木香(半两) 青皮(洗净,焙干) 陈皮(洗净,焙干,各四两) 辣桂(去粗皮) 干姜(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不拘时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俱虚,水谷不化,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少气。又治胸中有寒,饮食不下,反胃恶心,霍乱呕吐,及病后新虚,不胜谷气,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并宜服之。

  神曲(炒黄) 麦 (炒黄,各二两) 乌梅(四两) 干木瓜(切,半两) 白茯苓(去皮)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用白汤送下。如渴时噙化一丸,生津液,进饮食。一方无木瓜茯苓,有人参干姜(各一钱)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

  香附子(炒,去毛,秤一斤,用泔水浸,秋冬三日,夏春一日一夜,漉出新水浸洗,入银蒜四砂仁上为细末,用蒸饼汤浸一宿,用布包裹,水和药,如难丸,入少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白汤送下。更加净陈皮(二两,用盐水浸,焙干,尤妙),如寒加附子(二周马帅之祖承奉,因靖康初,自泗州逃难山阳,夜行坠古冢中,已先有人在矣,至晓各散。出于冢外,得幅纸裹太平钱八十四文,纸上有此药方。云江南上下人,弱疾常作于脾胃药十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弱,腹胀减食,甚者成水气,作水治即愈。

  附子(四两,去皮脐,切作片子,同小豆四升,水一斗,煮令水尽,拣出附子,焙干为末)

  上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食后陈皮汤下。

  温脾胃,顺三焦,治寒痰聚结,气壅不通,食则辄吐,咽膈噎闷,两胁刺噫醋恶心,中满短气,恶闻食臭,及疗留饮,肠鸣湿涩,腹泻注下尽止。常食,辟寒邪,养正气。

  高良姜(四斤,炒) 干姜(炮) 白术(各二斤四两) 肉桂(去粗皮,二十八两) 甘草(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十二丸,每服一丸,空心食前细嚼,用生姜橘皮汤下,或米饮下亦可。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冷,食即呕逆,水谷不化,或时泄利。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四两) 干姜(炮) 当归(切焙,各一两半) 槟榔(锉)

  桔梗(焙) 人二两) 甘草(炙,半上为细末,酒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丸,温生姜枣汤下,米饮下亦得,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中冷,水谷不化,心腹疼胀,呕逆吞酸,不思饮食。

  神曲(五两) 干姜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三两) 麦 (炒) 吴茱萸 桂心(各五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食前酒下七丸,加至十五丸,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菜。一方米饮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冒犯风冷,腹痛肠鸣泄泻。经云:食毕而下,谓之洞泄,手青白,下部虚寒,中满气短。常服宽中健脾,养胃育真固气,大效。

  附子(炮,去皮脐) 胡椒 桂心 吴茱萸(汤洗,焙) 川乌(炮,去皮脐) 干姜(炮)

  上为细末,醋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一百丸,空心食前,用米饮吞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受寒湿,时作疼痛。

  良姜(四两,用好油四两,炸令紫色)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一捻,沸汤调服,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上用荔枝核为末,每服二钱,熟醋汤调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张忠顺盛夏调官都城,苦热,食冰雪过多,又饮木瓜浆,积冷于中,遂感脾疼之疾。药不释口,殊无退证,累岁日,斋道人,适一道人曰:我受官人供,固非所借,但取汉椒二十一粒,浸于浆中盆内一宿,漉出,还以浆水吞之,若是而已。张如所戒,明日椒才下腹,即脱然,更不复作。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气虚,肠滑下痢。

  方见痢门。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如面糊,腰腹作痛。

  上用猪肾一对细研,着胡椒陈皮盐酱椒末等,搜面如常法,作馄饨煮熟,空心吃立瘥。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不下食。

  上用野鸡一只,如常法细切,着陈皮椒葱盐酱调和,作馄饨煮熟,空心食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劳,胃气不和,时有泄泻,食少无力,宜服。

  松脂 肉豆蔻(去壳) 荜茇 缩砂(去皮) 人参(去芦) 干姜(炮) 木香 白茯苓 麦 (炒黄) 白术(以上各一两) 诃子(煨,去核,二两) 陈皮(汤浸,去白,半两,炒)

  上为细末,用白蜡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粥饮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脏腑虚怯,心腹胀满,呕哕不食,肠鸣泄泻。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诃子(煨,去核) 肉豆蔻(湿纸裹煨,锉,用浓纸包压,去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或为细末,用热盐汤调服亦可。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脏寒泄泻,饮食不进,气体倦怠。

  吴茱萸(拣去枝梗,不以多少,水浸透)

  上用 猪头一截,去脂膜净洗,将茱萸入脏内,两头用线扎定,慢火煮令极烂,用甑蒸熟尤好,二味于臼内捣千下,令极细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汤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胃脘不能饮食,耳目不聪明,四肢无力,冬卧脚冷。服此酒十日后,耳目聪明充壮。

  上于八月三日,取蓼曝燥,把之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一石,去滓,酿酒如常法,随多少饮之,其功甚速。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胃热肠寒,饮食数饥,小腹胀满。

  麦门冬(去心,焙) 甘草(炙,锉,各二两) 羌活 白茯苓(去皮) 旋复花 玄参白木香(半两) 胡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甘草一寸,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泻。

  大腹子(锉) 半夏(汤洗七次,焙) 木香(锉,各二两) 枳壳(去穣,麸炒) 前胡(去胡索 当归(切焙) 旋复花参(各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胃寒肠热,腹胀泄利。

  当归(锉焙) 黄连(去须,各二两) 赤茯苓(去皮)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 浓朴(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日三。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