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东垣发明,迨尽其旨之要。人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乎,岂不从脾胃虚而生明矣,然所伤之因不一,为病多端。分而其略,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饥则损气,饱则伤气,劳则气耗,逸则气滞,及喜怒忧恐,皆能损胃之元气,而为不足之证。惟饮食所伤者有异耳。
一则内弱强食,填塞不化,此有物也,属乎克伐;一则中虚少食,痞满难运,此不足也,属乎补养。医者便以饮食内伤,中气不和之病治之,不分何物所伤,又不审伤物之有无,又不辨脾胃之强弱,而据投《局方》之剂。轻以香热克化,重以巴豆攻逐,一途取利,实实虚虚之祸岂小哉?实者则已,虚者愈损其胃,甚至病转危殆而死者有之。今将治法分类施之,是以物各有性。若伤于饮者,饮乃无形之物,或微汗散之于表,或淡渗利之于下,或若湿以燥其中;伤于食者,或损谷以和之,或强脾以磨之,果因食物停滞甚盛而作闷乱者,吐下以夺之;中有物伤于寒者则热之,伤于热者则凉之,寒热共伤者,各从其性以和之;伤于鱼肉菜果之类,求其气之相克而相制者用之,如 砂阿魏治肉积,胡黄连麝香治果积,神曲麦 礞石巴豆皆治酒积食积痰积,是皆有形之物,填塞不化,必待驱逐,然后从其所宜,制之而得安,岂可一例而用香热药也?若夫饮食劳倦,内伤中气,脾胃虚弱,虚满不食,使营运减削,不能输精皮毛,行气六腑,发为诸证,此乃不足之邪,理宜温之和之,调之养之,必使生气增益,胃气完而后愈也。脾胃之证,前人所论甚详,后学必须诚究,决无实实虚虚之咎,岂可轻易哉!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如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方见膈噎门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白术 甘草(炙) 半夏(汤泡七次) 陈皮(去白,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苍术(米泔水浸,三钱) 浓朴(去皮,姜制,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盐汤调服亦可。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理脾胃,消痰饮。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半夏(汤洗)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或致呕吐泄泻,及大病后调理脾胃。
方见痢门。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弱,停寒留饮,膈塞气噎,翻胃吐食。常服养脾壮气,多进枳壳(麸炒) 神曲(炒) 陈皮(去白) 麦 (炒) 三棱(煨) 茴香(炒) 白姜(炮) 肉椒木香 藿香(去梗土) 薏苡仁 红豆 白术 丁香 人参 白扁豆(炒) 苦梗 山药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远细嚼,用白汤或温酒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寒,呕逆恶心,腹胁胀痛,肠鸣泄泻,或有外感,寒热如疟,骨节烦之。
藿香(去梗土) 浓朴(姜汁制炒) 半夏(汤泡) 茯苓(去皮,各一钱半) 草果仁陈皮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乌梅半个,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丁香 白豆蔻 肉豆蔻 青皮(去白) 麦 (炒,各五分) 半夏(汤泡) 神曲(炒)
草仁人参(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胸膈满闷,噎塞不通,噫气吞酸,胁肋刺胀,呕逆痰不下,并皆治之。
木香 白豆蔻 缩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浓朴(姜制,炒) 半夏(汤炮) 青皮(去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钱半) 白扁豆 知母 生地黄 粳米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 地骨皮 麦门冬(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去穣,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用荷叶包米,煨熟饭,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白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气,益肾水,消肠胃中积聚,症瘕癖块,宣畅三焦,和脾开利胸膈,气逆攻心,胁肋胀满痞痛,身体困倦,大小便不利,并皆治之。
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去穣,麸炒) 青皮(去白) 莪术(煨) 橘皮(去白) 当归(连子(酥炙) 三棱(各一两) 牵牛(取头末) 大黄(蒸,各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不拘时生姜汤下,或茶汤下亦可。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致泄泻。
人参(去芦) 干姜(炮)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白术 甘草(炙,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如呕吐不已,加半夏二钱,丁香一钱,名丁香温中汤。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冷,不思饮食。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良姜(炒) 肉桂(去粗皮) 川乌头(炮) 草果 甘草(炙,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空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久弱,三焦不调,气滞胸膈,痞闷不食,呕吐恶心,或吐痰水。
人参 槟榔(各七钱半) 神曲(炒) 麦 (炒) 陈皮(去白) 半夏曲 木香 沉香(各上为细末,蜜调白面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用米饮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寒,气不升降,心腹刺痛,脏腑虚滑。
吴茱萸(汤洗七次) 干姜(炮) 肉桂(去粗皮) 人参(去芦) 当归(洗,炮) 丁香木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寒,泄泻腹满,气逆呕吐,饮食不消。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草果(去皮) 干姜(炮) 麦 (炒) 甘草(炙,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呕逆恶心,脏寒泄泻。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麦 (炒,各四两) 白术(二两) 缩砂(去皮) 干姜(炮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不拘时细嚼,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理脾和胃,顺气进食。
白术 浓朴 桂心 干姜 桔梗 人参 茯苓 当归 甘草(各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呕吐痰水,胁膈痞滞,不美饮食,并皆治之。
茅山苍术(去皮,米泔浸一宿,五两,炒) 浓朴(去皮,姜制) 陈皮 甘草(炙) 生姜上件用水五升,煮干捣作饼子,晾干再研为细末,每服二钱,食远,用盐汤调服。治泻,用生姜汤调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气不升降,呕吐减食,口苦吞酸,胁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久寒,不受峻补。又疗心胁 如满,五饮停滞不散。常服和中益气,进美饮食,或大便不通,尤宜服之。
木香 丁香(各半两) 肉豆蔻 茴香(微炒) 京三棱(炮锉) 白豆蔻 人参(去芦) 官上为细末,用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到七十丸,食远,用温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消食健脾益气,进美饮食。
人参 缩砂 香附子(炒,去毛) 三棱 莪术(煨) 青皮 陈皮 神曲(炒) 麦(炒)
上为细末,用粳米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盐汤下亦得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消导饮食,顺气健阳,住小便。
丁香 木香 官桂 茴香(各三钱) 干姜 苍术(去皮,炒,各半两)
上为细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用好酒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邢和璞真人常服,安神导气,消酒食,益脾胃,老人小儿皆可服,清晨食后嚼数片,安神健体。赐吕申公,刘斯立秘之,名延年草。
上等白盐花(五两,再淋煎用,须要雪白) 新舶上茴香(四两) 青皮(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出尽,然后去穣,切作指面大,方去子) 甘草(六两,炙锉秤)
上用甜水一斗,同药入银锅内熬,不住手搅,勿令着底,置密器中收,不得走气,候水尽取出,慢火炒令干,不得有炒焦气,选勤谨者一人,专一掌之,去甘草茴香不用,只取贮青皮。如伤生冷及果实菜蔬之类,即嚼数片,气通即无恙,常服一两片极佳。以其尤宜老人,邢和璞所以名延年草,斯立又以延年目之也。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或饮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上用山药,锉如小豆大,一半银石器内炒熟,一半生用为末,不拘时用米饮调二钱服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寒胃弱,呕逆恶心,腹胁胀痛。
茴香(三两) 高良姜(二两) 胡椒(半两) 丁香(一分) 甘草(二两,锉) 白盐(三两,同甘草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沸汤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虚寒,呕吐不止。
丁香(一两) 附子(炮) 草豆蔻(面煨) 胡椒(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时嚼细,煎橘皮汤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气虚弱,大肠冷滑,脏腑泄泻,米谷不化,饮食无味,乏力短气,常服益方见泄泻门。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冷气不和,心腹 痛,胁肋气滞,不思饮食,四肢少力。
神曲(一两,炒微黄) 干姜(炮锉) 附子(炮裂,去皮脐) 橘皮(汤浸去白,焙)
甘草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橘皮煎汤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疗食饱烦闷,但欲卧而腹痛。
用神曲炒令香黄,为细末,不拘时用米汤调服方寸匕。用大麦 亦佳。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白豆蔻(去皮,一两) 干姜(炮裂) 白术(各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姜枣煎汤送下,空心食前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脾虚不磨寒心胸,腹满腹胀如物攻。
但将五膈煎三服,可送寻常小理中。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病后伤脾胸膈满,老人强食气必短。
更兼可食恶心来,草果宽中煎一碗。
上病后伤脾经,令人气必短,用宽中散加草果二个,灰火炮锉,用水二盅,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进食极妙。
苍术(四两,麸炒) 干姜(四两,灰炒) 乌头(六两,以江水浸七日,取出切片,以盐四两炒干,或先切片子,以江水浸两日,炒黄为度,同盐取出) 甘草(五两半,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用白汤入盐调服。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脾胃通治方
治脾胃气弱,饮食多伤,胸膈痞闷,可思饮食。
肉豆蔻(面裹煨) 槟榔(火炮,各一枚) 神曲(二两,炒) 青皮(去白) 京三棱(炮切)
上为细末,用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橘皮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