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上用大鲫鱼一尾,市中自死者可用,活鱼则不效。剖腹去尽肠物,留鳞,用大蒜去净皮,薄切片,填入鱼腹内,仍合鱼为一尾,用湿纸裹定,用麻皮缠之,却用熟黄泥浓浓外固,晾微干,以碎碎灰火慢慢煨熟取出,去鳞并刺骨,入《局方》平胃散末,捣和可为丸,如梧桐子大,日干瓶收,勿令泄气味,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汤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上用壮老姜一斤,连皮洗净,切如大钱浓,以疏竹箩子盛入寺观内厕坑中,浸七日取出,长流水中漂七日取出,晒干为末,每净末一斤,入甘草末一两和匀,每服二三钱,米饮调,徐徐服。次用高良姜去毛切片,清油炒熬,候干为末,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种膈气陷胸,正气进食。
南木香 槟榔(面裹煨) 诃子(炮,去核) 肉桂(去皮,不见火) 川姜(炮) 麦(炒)
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紫苏盐汤调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咽喉噎塞。
木香(一分) 槟榔(一两) 缩砂(去皮) 官桂(去粗皮) 陈皮(汤浸去白焙) 肉豆蔻(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丹砂为衣,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生姜汤下,茶酒下亦可。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咽喉噎塞,咳嗽上气,痰盛喘满,气道痞滞,不得升降。
硼砂(二钱) 丹砂(四钱) 砂(一钱) 巴豆霜(三钱) 益智仁 官桂(各半两)
上各别研为极细末,拌和匀,用糯米粥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临寝干咽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噎塞,不入饮食。
虎头王字骨(醋炙,额骨是也) 荜茇(微焙) 人参(去芦) 羚羊角(镑屑) 浓朴(去粗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食后临睡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呕逆不下食。
白术(麸炒) 木香(炮) 莪术(煨) 陈皮(汤浸去白,切炒) 桂心(去粗皮) 缩砂(去各二两) 胡椒(半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不拘时用盐汤嚼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呕逆不下食。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去粗皮) 泽泻(各一两) 巴豆(十四枚,去皮,上为细末,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温酒送下,早晚各一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胸中痰结,痞塞不通,不能饮食。
旋复花 大腹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木香(各半两) 赤茯苓 白术 前胡(去芦)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痰结,和胃气,进饮食。
半夏(汤浸七次,洗去滑,捣为末,生姜汁和作饼,曝干,三两净) 丁香 沉香 木香(二枚,尖者)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空心食前细嚼,用生姜盐酒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痰结痞塞,心胸壅闷。
芫花(醋拌,炒令醋干) 桔梗(去芦) 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炒微黄) 桂心(以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食前以温酒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宿食不消。
浓朴(去粗皮,一两半,生姜汁浸一宿,炒令紫色) 青皮(汤浸去白,焙) 麦 (炒)
人参陈皮(汤心(去皮,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壅滞,脾胃虚弱,宿食不消,四肢乏力。
荜澄茄 诃黎勒皮 细辛(各一两) 人参(去芦) 草豆蔻(去皮) 荆三棱(煨) 木香半夏(汤浸两) 白术 大腹皮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稍咽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不下食,纵食不能消化。
神曲(炒) 麦 (炒,各四两) 浓朴(二两,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熟) 干姜 槟榔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用淡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胀满,吃食妨闷,手脚烦疼,渐加羸瘦,身体无力,并皆治之。
枳壳(麸炒) 木香 赤芍药 羚羊角 槟榔(各一两) 前胡(去芦) 赤茯苓(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以粥饮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心胸中气逆,时作疼痛。
枳实(麸炒微黄) 桂心(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用热酒调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心腹痞满,全不思食。
荜茇 沉香 丁香 草豆蔻 青皮(去白焙) 桃仁(去皮尖,焙) 生姜(切焙) 大腹子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脾胃久冷,呕吐酸水,脐腹 痛,不思食。
草豆蔻(去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缩砂(去皮) 陈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 干榔木香(各半两)
上为细末,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用热酒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噎,喉咽妨塞,食饮不下,宜服。
昆布(洗去咸水) 麦门冬(去心,焙) 天门冬(去心,焙) 诃黎勒(去核,各一两半)
一两) 羚羊角(屑) 杏柴胡(去芦) 陈皮(汤浸去白,焙)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送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枇杷叶(拭去毛,炙) 陈皮(汤浸去穣白,焙,一两) 生姜(半两)
上件药都以水二大盏半,煎至一大盏半,去滓,不拘时候,分温三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方用竹叶) 细辛 通草 人参 五味子 茯苓 麻黄 桂心 生姜 甘草(各一两)
上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鸡嗉子(四个和宿食,用湿纸裹,黄泥固济,炭火内烧,将烟尽时取出,去黄泥,嗉子内食不可去分毫) 木香 丁香 沉香(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大枣煮熟,去皮核,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昆布(二两,洗去咸水) 小麦(二合)
上件药以水三大盏,煎候小麦烂熟,去滓,每服不拘时吃一小盏,仍拣取昆布不住含三两片咽津,极效。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上以手巾布裹舂杵头糠,时时拭齿。治卒噎,刮舂米杵头细糠含之,煎汤呷亦得。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绛州僧病噎,不下食,告弟子,吾死之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言终而卒,弟子依言而视,胸中得一物,形如鱼而有两头,遍体是肉鳞。弟子置器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蓝多作靛,有一僧以靛置器中,此虫遂绕盘中走,须臾化为水。故世蓝靛治噎有效。一方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噎不能下食,咽喉壅塞,心胸烦闷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去芦为末) 百合(为末,各二两)
上件药纳铜锅中,以慢火煎如膏,不拘时候含一匙,如半枣大咽津,或煎人参汤调下一茶匙,亦得。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种膈气。能治气补劳,通血脉,益脾胃,去痰饮。
肉豆蔻(五枚) 木香 人参 浓朴(姜制) 赤茯苓 官桂 槟榔 诃子(煨,去核)
青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半,盐汤调,不拘时服。上 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枣各三枚,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服亦可。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圣药。
人参 当归 藿香 枳实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浓朴(姜制)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三棱(煨) 莪术(煨) 贯众(去毛) 干漆(炒,烟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气不升降,胸膈痞结。
木香 青皮 三棱(各半两) 大腹子(二钱半) 半夏(汤泡洗,三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用仓米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翻胃呕吐,饮食不下。
灵砂(一两) 丁香 木香 胡椒(各五钱)
上件煮枣肉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生姜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翻胃呕逆,粥药不下者。
大附子(一只,坐于砖石,四面着火,渐渐逼热,淬入生姜汁中,浸一霎时,再用火逼,再淬,姜汁尽半碗,去皮焙干,研为末) 丁香(二钱,研为末)
上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少许,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证同前。
大附子(一只,姜汁一碗,煮干) 母丁香(一个)
上为细末,以少许安掌中舐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证同前。
上用白水牛喉,去两头节,井筋膜脂肉,节节取下,如阿胶片。以好米醋一大盏浸,微火频番匀炙干,再蘸再炙,醋尽为度,存性,不要见日,火焙燥为末,每服一钱,陈米饮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翻胃呕噎。
半夏曲(炒) 枯矾(各一两) 皂角(火炙,刮去皮弦子,二两) 黑牵牛(取头末,三两)
上为细末,用萝卜煮熟捣烂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用生姜汤送下。
卷之十七
脾胃门(附论)
夫脾胃者,清纯冲和之气,位居中州,其属土也,无物不入,无物不包,营卫出焉。而脾又受胃之禀,行其气血,灌溉诸经,荣养百骸,生发诸阳上升之气,元气由此而充焉,故为十二经之海。常以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生死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凡人之生,皆以胃气为本,经云: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若人绝水谷则死,盖胃气绝而故也。正所谓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营散卫消,将何以立,此之谓也。盖天地以生五气五味,人之所养,莫重于此,慎勿以太过不及,以伤其正,故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可不谨乎?此乃大经大法,故《调经篇》论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五乱交作。病则身热头痛,目眩体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实者则腹胀中满,停食霍乱,虚者为呕吐哕逆,泄泻浮肿恶心。又曰:饮食劳倦则伤脾,脾伤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盖脾好干恶湿,或湿邪所淫为五泄,变为痢为疸。《原病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土衰则不能制水,水泛四肢,上乘于肺,为肿为满为喘,为小便不利,为泄泻,为饮食停积胃口,脾不能克化,郁而为痰,变生嗽喘眩晕,嘈杂嗳气吞酸,翻胃吐食,胃脘当心而痛,有脾间虫动。其为痛也,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呕吐清沫之为可验。又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者,脾胃虚之故也。若人汤饮入胃,至脐便欲小便者,由精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心火上攻,令人口燥咽干,阴火太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