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香附子(炒,六两) 藿香叶(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白沸汤点服。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诸般气痛。
芫花(醋煮干,半两) 延胡索(炒,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男子元脏气痛,葱酒调下。疟疾,煎乌梅汤下。妇人血气痛,当归酒调下。诸般气痛,薄荷汤调下。小肠气,茴香汤调下。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男子妇人五脏气,一切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痞气奔豚气,伏梁气疾,抢可忍,似板筑定,冷汗喘急,不语欲绝,痛令立止。
天台乌药(细锉,酒浸一宿,微炒) 茴香(炒) 青皮(去白) 良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温酒调服,妇人用姜煎童子小便调服。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顺气宽胸,进美饮食。
木香 甘草(炙,各半两) 丁香枝 姜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水下。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三焦气不升降,胸膈满闷。
南星 半夏(各一两) 香附(二两,三味用姜汁半盏,米醋半盏,水一盏,同煮干) 白术茯苓(各半两) 木香(一分) 青皮 陈皮 良姜 干姜(四味各一分,用酒半盏,水一盏,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饮任下,不拘时服。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上气腹胀。
大黄(锉,炒,一两半) 槟榔(炮,三枚) 郁李仁(去皮尖,焙) 陈皮(去白,焙,各一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生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时服。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上气呕吐,不能下食。
半夏(汤洗,焙,三分) 陈皮(去白焙) 白术 甘草(锉炙) 桂心(各半两) 人参(一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上气呕逆,及疏利过多,虚气上攻,及短气少气噎闷,宜服。
木香 人参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 陈皮(去白焙)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紫苏木瓜生姜汤调,再入银盏重汤煎五七沸,温服。
卷之十五 气门(附论)
气通治方
治男子妇人诸物所伤,遍身走注,疼痛多年,沉积不散,呕吐恶心,胸膈痛,久痢不止,肋胁胀满,一切冷气不和,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并皆治之。
沉香 檀香 木香 乳香 没药(各半两) 丁香 香附(炒,去毛) 八角茴香 莪术(乌(炮) 草乌(上为细末,用醋煮面糊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用枣一枚,烧熟去核,同药细嚼,用冷米饮送下。心腹急痛,用冷水送下。伤损肠内痛,煎乳香汤下。积聚亦如前法。服后以干物压之,忌热物,大有神效,食后临卧时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为病,巢氏以忧思劳食气五者为五噎,以忧恚寒热气为五膈。然膈噎虽分之为二,不云治疗之法,《内经》言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是也,结者热结也。小肠热则血脉燥,大肠热则后不圊,膀胱热则津液涸。三阳结热,则前后闭涩不通,气反上行,食噎不下,此皆热证。《内经》又云:诸气为阳也,气结则脉结,脉结于阳部,必寸关缓涩而沉伏,此谓之阳结也,结者乃结聚之义也。膈者谓膈在心脾之间,上下不通,若格拒之状也,或结于咽喉,时觉有所碍,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由气郁痰搏而然,久则渐妨饮食而为膈也。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大凡忧愁愤怒,盖出于思,思则伤神,气不舒,气聚结不散,为结为痞,为膈为噎,乃正气虚,使气道嗌塞,大便自结。结则气上不下,食不得入,入则反出,俾肠涸胃空,上吐下结,遂成结肠反胃。盖气膈之病,胸中气痞烦闷,饮食不下,或心下苦满,噫气吞酸,时闻食臭,大小便闭涩,不时吐逆,皆由忧思伤气,故阳脉结而谓之膈气也。夫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聚,思则气结,悲则气急,恐则气怯,惊则气乱,此七气不和则百病生。膈噎之证,得气愈盛,气噎其脉缓涩,食噎其脉短涩,治法透膈疏气,化痰和胃。后之学人,幸而辨之,治证药类,开列于后。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噎食不下,呕 痰多,咽喉噎塞,胸膈满痛。
人参 半夏(汤洗七次) 桔梗(去苗) 白豆蔻 木香 杵头糠 沉香(不见火) 荜澄茄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满,痰逆恶心,不进饮食,并皆治之。
枳壳(去穣,麸炒) 青皮(去白) 大腹子 半夏曲(炒) 丁香(不见火) 天南星(汤泡)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胸膈痞满,胸中痛,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 枳壳(去穣,麸炒)
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姜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如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白茯苓(去皮) 缩砂(去皮) 薏苡仁(炒)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黄) 桑白皮(炒) 沉谷(炒) 藿香 杜仲(去皮皮(去白)半夏曲(炒黄) 神曲(炒) 桔梗(各三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枝,煎至一盅,食远服。五噎入柿干一个,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同煎。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脾胃不和,停痰留饮,不能运化,腹胁胀满,短气噎闷,或吐痰水,噫饮食,渐至羸瘦。
人参(去芦) 丁香 白芍药 当归(去芦) 肉桂(去皮) 莪术(煨) 丁皮(各一钱) 干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空心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或时振惊,致脏气不平,憎寒发热,心腹冲两胁,上塞咽喉,吐咽不下,皆七情所生。
方见气门。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因忧恚郁结,或作寒热,遂成膈气,不进饮食。
白豆蔻(去皮,一两) 青皮(去白) 缩砂(去皮) 丁香(各二两) 木香(一两半) 甘草姜制炒,各八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生姜盐汤调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七情郁结,膈塞不通,及食冷物即发,其病紧痛欲吐,食饮不下,甚者手足或上气喘急呕逆。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五两) 人参(四两) 川椒(炒,出汗) 远志(去心,炒) 细辛(去苗) 桂心(各三两) 干姜(炮,一两) 附子(炮,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汤下。夏加麦门冬甘草人参各一两。一方以吴茱萸代桂,遇寒冷则心痛,咽中有物,吐不出咽不下,饮食减少,皆治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五噎,痞满呕吐,心腹刺痛,胁肋胀。
沉香 白豆蔻 荆三棱 蓬莪术 缩砂 荜澄茄 草果仁 益智仁 丁香 川白姜 人参丁皮(各半两) 木香 白茯苓 香附(炒) 藿香叶 青皮 半夏曲 陈皮(各一两)
甘草(炒,一两一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中盏,去滓,食前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五噎,胸中久寒,诸气结聚,呕逆噎塞,饮食不化,结气不消。常服顺宽中进食。
白术 茯苓(各半两) 木通 当归 青皮 陈皮 大腹皮 大腹子 白芍药 木香(各二两) 紫苏叶 枳壳(麸炒,去穣) 白芷(各三两) 甘草(各一两半) 沉香(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空心温服。一方无木香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五噎,翻胃呕吐,不进饮食,此药多有神效,不可轻视。
丁香(拣净) 川芎(去土) 白姜(洗净,炮) 南木香(不见火) 肉桂(去皮,不见火)
术(炮) 粉草(炙,各七钱不去油,冷水浸一宿,别研为膏,留就钵中)
上日干为末,入乳钵内,和匀巴豆膏,再筛过入瓦盒内,以油纸盖盒口,却用黄蜡和松脂溶如法,封固盒缝,每以十二月上辰日,或初八黄道,生气天月二德日,至诚修合,于高地爽处,埋土中三尺深,至次年六月中伏节,择晴明吉日,取向当风处,摊去湿气,以不漏瓦瓶收贮密封。壮实人每服半钱,临睡百沸汤调半盏顿服,仰卧片时,徐以温白粥压下。若羸弱只服一字,二三服即能进食止呕吐,续以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橘皮煎丸、浓朴煎丸等兼进,佐助胃气,忌生冷鱼腥粘腻硬物,一两月则全愈矣,孕妇不可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痞,心胸噎塞,渐致羸瘦。
人参 赤茯苓(去皮) 枳壳(麸炒,去穣)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官桂(去粗皮) 陈榔木香(不见火) 甘草(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沸汤调服。如脾气腹胀,心胸满闷,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一块,切,枣二枚,擘破,盐少许,煎至八分,不拘时和滓热服。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通,呕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常服顺气宽中,消 癖积聚,散三棱(炮) 莪术(炮) 肉桂(去粗皮) 益智仁 陈皮 枳壳(麸炒,去穣) 槟榔(各十草(炙,各五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枣半个,煎七分,和滓不拘时热服。
如不煎,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亦可。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噎满闷,不下食,心胸壅塞。
琥珀(研,一分) 木香(炮) 诃黎勒(炮,去核) 陈橘皮(去白,焙) 昆布(洗,去咸洗七次) 枳壳(麸炒,去穣) 五味子 槟榔 大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姜枣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
沉香 木香 丁香 茴香 青橘皮 枳实(各一两) 槟榔(二两) 阿魏(一分,面裹烧去醋,炒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心胸妨闷,食少胃虚,四肢无力。
羚羊角(屑) 人参(去芦) 桂心(各一两) 干姜(炮) 甘草(炙,各半两) 赤茯苓 诃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煎陈皮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饮食难下,胸膈噎闷,四肢不利。
草豆蔻(去皮) 附子(炮裂,去皮脐) 远志(去心) 干姜(炮) 细辛 桂心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微炒出汗,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弹子大,不拘时候,含一丸咽津。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喘促,腹胁胀满,胸膈不快,痰逆恶心,不思饮食。
莱菔子(二两) 粟米(一两半) 陈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木香(一分) 巴豆(肥大上为细末,用煮莱菔汤调下二钱,或以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莱菔汤下十五丸,亦得。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膈气,酒膈酒积,涎嗽腹痛,吐逆痞满。
巴豆(五十粒,取霜) 神曲末(半两) 半夏(一两,洗) 雄黄(三钱,好者研) 白面(一上研和匀,滴水和丸,如小豆大,用细米糠炒,变赤色,每服三丸,食后温水吞下,童子二岁三四岁服一丸,岁半服半丸,止嗽用姜汁下,止呕吐用生姜汤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胸中不利,脏腑壅滞,宜服。
牵牛(一两五钱,微炒) 木香(一两) 槟榔(三分) 干姜(炮) 桂心(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热酒调服,空心可二服,续续更以一两盏热茶投之,得利三两行,下得恶物是效。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治五膈气,饮食不下,渐致羸瘦。
桃花(当年者) 槟榔(各三两) 缩砂(去皮) 牙硝(各二两) 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卷之十六 膈噎门(附论)
膈噎通治方
上用附子一个,先以铫子炒锻石,令十分热,埋附子于灰中,候灰冷取出,将锻石根据前法再炒埋,如此三次,然后取附子,去皮脐,入丁香四十九粒,不见火,同为细末,空心以糟茄儿三两片,翻覆蘸药食之,然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