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证治全书
阳和汤(通用五。)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生于指掌之中,形如茱萸,两手相对而生,亦有成攒者,起黄白脓包,痒痛无时,破津黄汁香末、枯矾末各八钱,雄黄细末一两,搅匀候温涂之,以痊为度。忌食动风、鸡鹅鱼腥等物。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此证《大成》书名狐狸刺,《外台》、《总录》二书名狐尿刺。乃螳螂当甚暑交媾,精汁染后盖螳螂又名野狐鼻涕,此证取名,乃本于此也。一云狐尿刺有孔刺痛有虫,用曲末和独蒜杵匀纳疮孔中,虫出愈。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手足掌心,燥痒起皮,坚浓枯裂者,以豆腐浆沫热洗之,轻者搽砒油,每日三、四次,至愈乃止。如日久延及遍手枯裂极重者,用二矾汤。
砒油方红砒(一钱,敲细如粞。)
上用麻油一两,煎至砒枯烟尽为度,去砒留油听用。凡患风之处,先以火烘皮热,以油擦之,日三次,至愈乃止。
二矾汤白矾 皂矾(各四两) 儿茶(五钱) 侧柏叶(半斤) 上用水十碗煎汤,先用桐油搽抹患上,气熏蒸,勿令泄气,待汤微热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忌下汤水,永不再发。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即油灰指甲。用白凤仙花捣涂指甲上,日日易之。待至凤仙过时,灰甲即好。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爪甲忽然倒生肉内,刺痛如锥,食葵菜即愈。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手生丫指,疼痛无奈,用通草为末,鸡子清调敷即愈。
治丫指方用锻石内未烧透石子,浇生蜂蜜,在粗石上椎融,敷患处,一夜即愈。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十指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虫出,如灯心长数寸,遍身绿毛,名血余,用茯苓、胡黄连煎服即愈。
卷三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痈疽就简
即手大指之间所生,俗名丫指,用活蟹杵烂涂之。
卷三 背部证治(计一证)
筋脉
背从脊开一寸五分:对第三椎曰肺俞,对第五椎曰心俞,对第七椎曰鬲俞,对第九椎曰肝俞四椎曰肾俞,对第十六椎曰大肠俞,对第十八椎曰小肠俞,对第十九椎曰膀胱俞。
从脊开三寸:对肺俞曰魄户,故肺藏魄。对心俞曰神堂,故心藏神。对肝俞曰魂门,故肝藏肠筋挟脊。手少阴心脉与脊里细络相连贯。足太阴脾筋着脊。足少阴肾脉贯脊。足太阳膀胱筋脉挟脊,分左右上顶。
膂,(脊两旁曰膂。)足太阳膀胱脉循膂。足少阴肾脉挟膂。
卷三 背部证治(计一证)
筋脉
发背乃痈疽中大患,因其患位对心对肺对脐耳。偏曰手搭发背,因手可搭而名。红肿痛甚者属阳,以阳痈治法。初起用五通丸、醒消丸早晚以散毒汤轮服,则皮皱痛息,再服至愈。如溃,即用内托散、醒消丸,亦早晚轮服,外贴洞天膏收功,此阳发背之治法也。色白肿痛或平塌不痛者属阴,以流注阴疽治法。初起用加味二陈汤加阳和丸,或即用阳和汤消之。皮色稍变,痛急难忍,惟服阳和汤以止其痛,消其未成脓之余地,使已成脓者至不痛而溃。既溃,贴阳和解凝膏,内服阳和汤,气虚者,兼加味保元汤,毒深兼犀黄丸,早晚轮服,至愈乃止。愈后或背上仍如负板,舒转不快者,用小金丹十丸,每日早晚两进,再按背部之患,如莲子发、蜂窝发、阴阳二气疽、串疽、连珠发、禽疽、痰注发、黄瓜痈,诸书名类颇多,概名之发背。洞晓阴疽阳痈,变通治法,则无误矣。
五通丸(通用五十。)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阳和丸(通用六。)
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
阳和汤(通用五。)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加味保元汤(通用二十九。)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卷三 腰部证治(计三证)
筋脉
腰,(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间,尻之上也。)足厥阴肝、足少阴肾脉入腰。足太阳膀胱脉抵腰。
卷三 腰部证治(计三证)
筋脉
生肾俞穴,在脊骨两旁陷肉处,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卷三 腰部证治(计三证)
筋脉
腰间发一红 如瘤,两边各生一红线缠至脐腹则死。用墨水磨浓调雄黄末,涂之即愈。
卷三 腰部证治(计三证)
筋脉
生腰肋间,累累如珠形,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较干者更疼,属肝脾湿热,宜服胃苓汤加山栀、防风、石膏,其小泡用线针穿破。外俱用粪桶箱,炭火烧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或用蛇蜕( 、)毛厕蹲板上泥,等分,麻油调敷俱效。
此证不速治,缠腰已遍,毒瓦斯入脐,令人膨胀闷呕者危险,须急治之。
胃苓汤苍术 陈皮 泽泻 浓朴 猪苓 生甘草上水煎,温服。
除湿逐丹汤(治蛇串白泡。)
防风(五钱) 苍术(三钱) 赤苓(五钱) 陈皮(一钱) 浓朴(一钱) 山栀(三钱) 甘草(三分) 白术(三钱) 薄桂(三钱)
水煎服,连服数剂,丹退而愈。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筋脉
脐,(人生胞蒂之处。)手少阴心筋、足太阴脾筋结脐。足阳明胃筋脉挟脐。
少腹,(脐之下曰少腹,亦曰小腹。)足厥阴肝脉抵少腹。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幽痈,生脐上七寸上脘穴。中脘疽,生脐上四寸中脘穴。吓痈,生脐上三寸建里穴。冲疽,气海、丹田、关元三穴之际。缓疽,生少腹旁,左右同。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生于少腹两旁,大腿界中,形如腰子,皮色不异,硬如结核,按之微痛是也。初起每日取皂角刺下,日三次至愈乃止。切忌用刀针,刺破无脓,惟出白腻浆,主三百日内死,自溃者亦然。
一、有自溃者,用生料补中益气汤、小金丹日令轮服亦有收功者。少壮之人,血气未伤,能自保摄,虽溃犹可救援十中二、三也。
一、有身患杨梅,又患横 者,其间用药最难。惟用犀黄丸,每日空心时,酒送三钱,轻者十服,重者加倍,二证全愈。
子龙丸(通用五十六。)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
芩连平胃散黄连(三钱) 陈皮(三钱) 苍术(一两,炒) 生甘草(三钱) 茯苓(一两) 浓朴(三钱)
上共研细末,每服三钱,白滚汤调下。(按脐中出水,不肿不痛,其无热可知。用此方当去黄连加防风三、五钱为妙。)
三妙散槟榔 苍术(生) 黄柏(各等分)
上共研细末,干搓脐上。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小儿沐浴不可久在水中任意洗濯,既包裹毕,宜时常留意,不可令尿湿浸脐。如不知慎,遂曰脐疮,用螵蛸散敷之。
螵蛸散(通用六十八。)
卷三 腹部证治(计四证)
痈疽就简
婴儿肚脐突出赤肿,虚火是也。用二豆散敷之,日二次,其肿渐消。
一、初生旬日外,儿脐忽肿如吹,不红,捻动微响,或惊悸作啼者,此受寒湿也。用白芍药汤加苡仁,煎汁频灌婴儿,敷药如前。
白芍药汤白芍(酒炒,一两) 泽泻(五钱) 生甘草(一钱二分) 肉桂(一钱,拣薄者刮去粗皮)
上共研粗末,每用二钱,水一钟煎四分,空心服。如脐下痛加钩藤一钱,姜一片,食盐五厘同煎。
二豆散赤小豆 淡豆豉 天南星(去皮脐) 白蔹(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芭蕉汁调敷脐四旁,日二次。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前阴,(即阴器,男女同。)足太阴脾筋、足阳明胃筋聚阴器。足厥阴肝筋脉结阴器络诸毛际,(小腹下,横骨间,丛毛之际也。)宗筋会于毛际。足阳明胃筋脉入毛际。足少阳胆脉绕毛际。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生肾囊之旁,大腿根里夹缝中,肿如鹅卵,陨坠壅重,赤色 痛。初宜服仙方活命饮消之,溃后,用托毒散、犀黄丸愈之。如初起患白色而硬,则名冬瓜疽,当按阴疽则例治法。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一名血疝。)
便毒者,言于不便之处为患也。按便毒生小腹下腿根上折纹缝中,即横 之部位。古书无横 之名,故称横 为便毒,且谓因交感不洁,遭淫毒而患者最多,每每先起下疳,下疳未已,便毒继之,斯言诚是也。然既称横 ,又名便毒,二者证治迥殊,何堪混同。以治法论之,初起色红, 热肿痛,大小便秘涩者,此湿热秽毒所发,则为便毒。用三黄丸,每日热陈酒送服,醉取汗,或兼龙胆泻肝汤,早晚轮服即消而愈。如初起一核,形微长如蛤,色白不红,坚硬木痛者,乃劳损虚弱之证,则为横 。当按腹部横 治法,或有兼下疳、杨梅而发者,亦属虚损所致,须二证皆宜之药,除犀黄丸外,别无他法。日令服之,自可痊愈。
一、鱼口即斯证溃后之别名也,因生小腹下大腿根缝中,其疮口渐大,身立则口必合,身屈,兼服补益气血之剂,以冀侥幸。
三黄丸(通用四十九。)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一名骑马痈,一名老鼠偷粪。)
生肛门前阴根近后阴两相交界之处。初起细粒,渐如莲子,数日大如桃李,其色红 痛者,服,以速敛为贵。其色白坚硬者,用小金丹消之,如溃兼以鹿角胶三钱,清晨酒化下,每日轮服,或用温补气血之剂,同小金丹早晚轮服亦妙,至愈乃止。斯证溃后,一经走泄,即生管成漏,大小便从此浸出,血脉沥尽而死。证同怯损,诸漏可治,独此不能治,治则漏管愈大,遂成海底漏。
悬痈多有由忍精提气而成,所谓欲泄不泄,化为脓血是也,最难疗治,以其部位皮肉与他处伤,不易收功。初起色赤 痛者,用逐邪至神丹: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人参一两、生甘草一两、当归一两、大黄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消毒,二剂全愈。溃者三剂可以收功。此方用银花、蒲公英佐之参、归,又用大黄五钱攻逐,虚人似乎非宜,初起毒正盛,乘其初起之时,正气未衰,补而兼泻之药,方为得宜。倘因循失治,或畏缩不前,及至流脓出血,正气萧索,始用参、 补气,往往用至数斤,尚不能撤消,何不早用补药于化毒之中,正气无伤,毒又解散矣。
国老煎粉甘草(一两,截断,用涧内水浸润,漫火炙透。)
上一味细锉,用无灰酒煎服。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阴囊红肿, 热疼痛,乃肝脾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加泽泻主之。如溃,则按后囊脱治法。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肾子作痛,下坠不能升上,外现红色者,子痈也。或左或右,故俗名偏坠,迟则溃烂莫治。
、枳壳(姜汁炒)、木通、扁豆、生姜、甘草、车前叶煎服,或用万年青根五寸,去黑皮捣碎,白酒煎服,不吃渣,即愈。
枸橘汤枸橘(全个) 川楝子 秦艽 陈皮 赤芍 生甘草 防风 泽泻(各三钱)
上水煎,食前顿服。(按此方当加柴胡一钱五分为妥,热痛者,更加栀仁一钱,或黄芩一钱。)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阴囊生毒破烂,肾子落出,臭气难闻。外用紫苏煎汤日洗,更取紫苏连梗叶为末日敷,以青孔收小,肌色红白,服归芍地黄汤,敷生肌药收功。
肾子烂出,老杉木烧灰存性,苏叶末,各等分研细末敷上,仍以苏叶包之。
肾囊肿如琉璃灯样,用塘内水上无根浮萍,以筛盛之,下用水一盆,置筛于盆上,烈日晒干为末,每服二、三钱即消肿痛。如用锅焙,万不能干。
归芍地黄汤(通用三十七。)
卷三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筋脉
(一名绣球风。)
肾囊燥痒,系膀胱风热。用合掌散,以右手中指蘸满香油粘药涂入左手心,合掌磨擦数次,日不发。
一、有湿热抓破成疮者,则用黄丹、枯矾、生牡蛎等分为末,擦散即愈。或以蛇床子同白矾煎汤洗之亦愈。
合掌散硫黄(一两) 铁锈(一钱二分) 红砒(五分)
上共研极细如面,取葱汁调和涂入大碗内,勿使浓薄,以碗复于瓦上,取艾置碗下熏之,待熏至药干,敲药碗声同空碗无异为度,取药再研极细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