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理例
外科理例
一人因痔疮怯弱。以补中益气汤(十六)少加芩、连、枳壳稍愈。后因怒加甚。时仲冬脉大。予谓脉不应时。乃肾水不足。火来乘之。药不能治。果殁。火旺之月。常见患痔者肾脉不足。俱难治。
一人有痔。肛门脱出。此湿热下注。真气不能外举。其脉果虚。以四君子加芎、归、黄苍术、黄柏、升麻、柴胡治之。更以五味子煎汤熏洗。彼以为缓。乃用砒霜等毒药蚀之而殁。夫劫药特治其未耳。能伐真元。鲜不害人。戒之。
一人因痔。气血愈虚。饮食不甘。小便不禁。夜或遗精。此气虚兼湿热。非疮也。用补中益气汤(十六)加山药、山茱萸、五味子。兼还少丹(九四)治之而愈。
一人痔漏。脓出大便。诸药不应。其脉颇实。令用猪腰一个切开。用黑牛末五分线扎。
用荷叶包煨熟。空心细嚼。温温盐酒送下。数服顿退。更服托里药而愈。
卷四
鬓疽一百十一
痛或发热者。祛风清热。
痛发寒热或拘急者。发散表邪。
作脓 痛者。托里消毒。
脓已成作痛者。针之。
不敛或脓清者。宜峻补。
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并用托里。
一人患此。 痛作肿。发热。以小柴胡汤加连翘、金银花、桔梗。四剂而消。(此因症一人因怒后鬓际肿痛。发热。以小柴胡汤加连翘、金银花、天花粉、四剂根畔俱消。惟疮头作痛。以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脓熟。针之。更以托里消毒药而愈。(此因情也。)
一老肿痛发热。脓清作渴。脉软而涩。此气血俱虚也。欲补之。彼见作渴发热。乃服降剂。果作呕。少食。复求治。投六君子汤四剂。呕止食进。仍用补药。月余而愈。(此因症与脉也。)夫患者脏腑气血上下虚实。(详见溃疡作痛第十三条。)况阴症似阳。阳症似阴。(治论见外科心法)岂可以发热作渴而遂用寒凉之剂。常治患者正气虚。邪气实。以托里为主。消毒佐之。正气实。邪气虚。以攻毒为主。托里佐之。正气虚。邪气实。而专用攻毒则先损胃气。宜先服仙方活命饮。托里消毒散。或用灸法。俟邪气退。正气复。更酌量治之。
大抵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盖邪正不并立。一胜则一负。其虚不待损而自虚矣。若脑疽疔毒。及患在四肢。必用灸法。拔引郁毒以行瘀滞。尤不可专于攻毒。诊其脉而辨之。
庶不有误。
一官肩患毒。发热恶寒。大渴烦躁。症似有余。脉虽大而无力。却属不足。用当归补血汤治之。(此凭脉也。)
一人脓熟不溃。胀痛。针之而止。更以托里消毒散而愈。凡脓熟不溃。血气虚也。若不托里。必致难瘥。
一人作脓 痛。发呕。少食。以仙方活命饮一剂而止。以六君子加当归、桔梗、皂角刺溃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脓清不敛。以托里散加五味麦门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嗜酒与煎爆。年五十余。夏初左丝竹空穴忽努出一角。长短大小如鸡距而稍坚。予此少阳所过。气多血少。未易治也。须断肉味。先解其食毒。针灸以开泄其壅滞。彼不听。
以大黄、朴硝、脑子等冷药盒之。一夕豁开如酱蚶。径三寸。二日后蚶中溅血高数寸而死。
因冷外逼。气郁不得发。宜其发之暴也如此。(此凭症也。)
一人肿痛寒热拘急。脉浮数。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表症悉退。更以托里消毒散溃之而安一人 肿痛甚。发寒热。服十宣散愈炽。诊之脉数而实。此表里俱有邪也。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大黄二剂少愈。更以荆防败毒散四剂而消。
俞黄门年逾三十。冬患鬓毒。肿 烦躁。便秘脉实。此胆经风热壅上也。马氏曰。疮疡不利者。大黄汤下之。一剂便通疮退。更以荆防败毒散(七)二剂。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银花数剂而愈。(此凭症脉也。)
一人头面 肿作痛。时仲冬。脉弦紧。以托里温经汤汗之而消。
赵宜人年逾七十。鬓疽已溃。 肿痛甚。喜冷。脉实便秘。东垣云。烦躁饮冷。身热脉精神昏闷者。脏腑实也。以清凉饮(二六)肿痛悉退。更以托里药三十余剂而平。(此凭脉症机按。前疽虽出少阳血少之分。然症与脉皆属于实。故年壮者用泻剂之重。老年者用泻剂之轻。若拘以年老。或守其经禁。而投补剂。实实之祸杂免矣。
卷四
胁疽一百十二
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疮口不合。右关脉数而渴。此胃火也。用竹叶黄 汤(二九)而止。再用补气药而愈。尝治午后发渴或发热。用地骨皮散效。
一人性急。味浓。常服躁热之药。左胁一点痛。轻诊弦重芤。知其痛处有脓。与四物加、香附、生姜煎十余帖。痛处微肿如指大。针之。少时屈身脓出。与四物调理而安。(此因脉而处治。)
一夫人左胁内作痛。牵引胸前。此肝气不和。尚未成疮。用小柴胡(五)加青皮、枳壳四剂少可。加芎、归治之而愈。
一人连年病疟。后生子。三月病热。右胁下阳明少阳之分生一疖甫平。左胁下相对又一脓血淋漓几死。医以四物汤败毒散数倍人参。以香附为佐。犀角为使。大料饮乳母两月而愈逾三月忽腹胀。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调原蚕砂敷随消。又半月移胀入囊为肿。黄莹裂开。两丸显露水出。以紫苏叶盛麸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胎毒症也。
一妇因忿郁。腋下结一核二十余年。因怒加肿痛。完谷不化。饮食少思。此肠胃虚也。
君子(二)加砂仁、肉桂、干姜、肉豆蔻。泄虽止而脓清。疮口不合。用十全大补汤(十三)月余而愈。(此凭症也。)
机按。前项二条胁疮。一因其性多躁急。故用四物汤阴柔之剂以安静之。一因其肝气不平。故用小柴胡疏理之剂以和解之。此又因其性情为治。不特专于攻毒也。
张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溃后不敛。脓出清稀。皮寒脉弱。肠鸣切痛。大便食下即呕。此寒变而内陷也。宜大辛温之剂。遂以托里温中汤一二帖。诸症悉退。更以六君子(二)加炮干姜、肉桂数剂。再以十全大补汤而愈。(此凭症也。)
一人胁肿一块。日久不溃。按之微痛。脉微而涩。此形症俱虚也。经曰。形气不足。病足。当补不当泻。宜用人参养荣汤。彼不信。乃服流气饮。虚症悉至。方服前汤月余少愈。
但肿尚硬。以艾叶炒热熨患处。至十余日脓成。以火针刺之。更灸豆豉饼。(四三)又服十全大补汤(十三)百帖而愈。(此凭脉症也。)
盖流气饮通行十二经。诸经皆为所损。况胆经之血本少。又从而损之。宁不伤生。东垣凡一经受病。止当求责其一经。不可干扰余经。苟泛投克伐之剂。则诸经被戕宁无危乎。
一人年三十。素饥寒。患右肋肿如覆瓢。转侧作水声。脉数。经曰。阴虚阳气凑袭。寒热。热甚则肉腐为脓。即此症也。及按其肿处即起。是脓成。遂浓煎黄 六一汤。令先饮二钟。然后针之。脓出数碗。虚症并至。遂用大补三月余而愈。(此凭脉症也。)
大抵脓血大泄。血气俱虚。当峻补之。虽有他病。皆宜缓治。盖元气一复。诸病自退。
老弱之人。不问肿溃。尤当补也。
一人因劳发热。胁下肿痛脉虽大。按之无力。此气血虚。腠理不密。邪气袭于肉理而然当补之。以接虚怯之气。以补中益气汤加羌活四剂少可。去羌活又百余剂而愈。(此凭脉也一人面白神劳。胁下生一红肿如桃。教用补剂不信。乃用流气饮十宣散。血气俱惫而死一人年逾二十。腋下患毒。十余日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予谓肿硬不溃阳气虚。呕吐少气弱。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彼谓肿疡时呕。毒瓦斯攻心。溃疡时呕。阴虚宜补。予曰。
此丹溪大概言也。若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为有余。当作毒瓦斯攻心而下之。以疮属心火故也。肿硬不溃。脉弱时呕为不足。当补之。亦有痛伤胃气。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虽肿疡尤当助胃壮气。盖肿疡毒瓦斯内侵作呕。十有一二。溃疡湿气内伤作呕。十有八九。彼不信。饮攻伐药愈甚。复请诊。脉微弱而发热。予谓热而脉静。及脱血脉实。汗后脉躁。皆难治。果殁。(此凭脉症也。)
卷四
胸疡一百十三
一夫人性刚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变。脉数恶寒。经曰。洪数脉。应发热。反恶寒。
也。今脉洪数则脓已成。但体丰浓。故色不变。似乎无脓。以痛极始肯针。入数寸。脓数碗。以清肝消毒药治之而愈。设泥其色而不用针。无可救之理。(此凭症脉也。)
一人年逾四十。胸患疮成漏。日出脓碗许。喜饮食如常。用十全大补汤。(十三)加远志、贝母、白蔹、续断。灸以附子饼。脓渐少。调护岁余而愈。(此凭症也。)
一少妇胸膺间溃一窍。脓血。与口中所咳相应而出。以参、 、当归。加退热排脓等药而愈。一说此因肺痿所致。
一人胸肿一块。半载不消。令灸百壮方溃。服大补药不敛。灸附子饼而愈。(此凭症也一百户胸患毒。肿高 赤。发热脉数。大小便涩。饮食如常。齐氏曰。肿起色赤。寒热。皮肤壮热。头目昏重。气血实也。又曰。大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膨胀。胸膈痞闷。肢节疼痛。身热脉大精神昏塞。脏腑实也。进黄连内疏汤(三)二剂。诸症悉退。更以荆防败毒散。加黄芩、山栀四剂少愈。再以四物加芩连、白芷、桔梗、甘草、金银花数剂而消。(此凭脉症也。)
机按此项治法。虽因脉症皆实而用泄法。然泄法又有前后次序。先攻里。后发表。最后又用和解。前贤治病。不肯孟浪如此。学人可不以此为法哉。
卷四
脑疽一百十四
肿痛未作脓者。宜除湿消毒。黄连消毒饮之类。
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也。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药。
肿痛便秘者。邪在内也。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脓者。虚也。托里为主。
脓成胀痛者。针之。更以托里。
不作脓。或不溃者。托里药为主。
脓溃或不敛。或多者。大补气血。
烦躁饮冷。脉实而痛。宜泻火。
一人素不慎起居饮食。 赤肿痛。尺脉洪数。以黄连消毒散一剂。湿热顿除。惟肿硬作以仙方活命饮二剂。肿痛悉退。但疮头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银花、 本、白术、茯、陈皮。以托里排脓。彼欲全消。自制黄连解毒散二服。反肿硬不作脓。始悟。仍用十宣散。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肿少退。仍去桂。又四剂而脓成。肿势亦退。继以八珍汤加黄、五味子、麦门。月余脓溃而愈。(此凭脉症也。)
夫苦寒之药虽治阳症。尤当分表里虚实次第时宜。岂可始末悉用之。然 肿赤痛。尺脉按之则濡。乃膀胱经湿热壅盛也。故用黄连消毒散。以解毒除湿。顾肿硬作痛。乃气血凝滞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饮。以散结消毒破血也。其疮头不消。盖因热毒熏蒸。气血凝滞而然也。宜用甘温之剂补益阳气。托里以腐溃之。况此症原属督脉经因虚火盛而出。若不审其因。专用苦寒之药。胃气以伤。何以腐化收敛。几何不致于败耶。凡疮易消散。易腐溃。
易收敛。皆气血壮盛故也。
一人耳后漫肿作痛。肉色不变。脉微数。以小柴胡汤加芎、归、桔梗四剂。肿少起。更里消毒散数剂。脉活数。此脓已成。宜针。彼畏不从。因痛极始针。出脓碗许以托里药两月余始安。(此凭脉症也。)
一人脑疽。肿痛脉数。以黄连消毒散二剂少退。与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止。再以当归、川芎、芍药、金银花、黄柏、知母而溃。又以托里药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头项俱痛。虽大溃。肿痛益甚。兼作泻。烦躁不睡。饮食少思。其势可畏。诊其毒尚在。与仙方活命饮二剂。肿痛退半。与二神丸及六君子汤。加五味、麦门、酸枣仁四剂。诸症少退。食颇进睡少得。及与参苓白术散数服。饮食颇进。又与十全大补汤。加金银花、白芷、桔梗。月余瘥。
一老患此。色赤肿痛。脉数有力。与黄连消毒散二剂少退。更与清心莲子饮。四剂而消。(此凭脉症也。)
一人肿硬不作脓。惟疮头出水。疼甚。以仙方活命饮二剂。痛止而脓成。针之。更以托里药而愈。
一妇脑左肿痛。左鼻出脓。年余不愈。时或掉 如坐舟车。许叔微曰。肝虚风邪袭之然以川芎一两。当归三钱。羌活、旋复花、细辛、防风、蔓荆子、石膏、 本、荆芥穗、半夏曲、干地黄、甘草各半两。每服一两。姜水煎服。一料而愈。
机按此条认作肝虚风邪袭之。而治以去风清热养血祛痰之剂。因其掉 。痛偏于左也。
。诸风掉 。皆属肝木。又病偏左。乃肝胆所主。又曰。风从上受之。又曰。无痰不成 运。又曰。肝藏血。又曰。风乃阳邪。故方以风热痰血为主治者。理也。
一人脑疽已十余日。面目肿闭。头 如斗。脉洪数。烦躁饮冷。此膀胱湿热所致。用黄毒饮(百二一)二剂。次饮槐花酒二碗。顿退。以指按下。肿则复起。此脓已成。于颈额肩颊各刺一孔。脓并涌出。口目始开。更以托里药。加金银花、连翘三十余帖而愈。(此凭脉症一儿头患白疮。皮光且急。诸药不应。名曰脑疳疮。乃胎毒挟风热而成。服龙胆丸。(百十五)及吹芦荟末鼻内。
兼搽解毒散 而愈。若重者。发结如穗。脑热如火。遍身出汗。腮肿胸高。尤宜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