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羚羊清肺散
治衄血。及吐血咳血。
羚羊角 银柴胡 黄连 玄参 石膏 地骨皮 栀子 归身 白芍 川芎 生地 蒲黄(各一钱)芦荟 甘草(各五分) 藕节(三个)用白茅根四两捣烂。入水一碗。和。绞去渣。取茅根汁一碗。入药煎七分。加童便一钟。食后服。
加味生脉散
治衄血。
麦冬(五钱) 人参(二钱) 五味子(一钱) 姜炭(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亦可代茶。
伏龙散
治衄血。并血崩。
伏龙肝
(即柴灶中心烧红土也)为末。每用二钱。冷水调服。即止。
黄连香藿饮
香薷 浓朴(姜炒) 白扁豆(炒) 黄连(姜汁炒)用水煎熟。冷服。
生地麦冬饮
神塞丸(俱见耳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痔生于鼻内。形如榴子。渐大而下垂。令人气不通畅。由肺经湿热内蒸。如朽木而生芝兰也。宜辛夷清肺饮。外兼消痔散等药点之。化水而消。仍节浓味。戒气怒。省房劳。庶不再发。
辛夷清肺饮
辛夷(六分) 黄芩 栀子 麦冬 百合 知母 石膏(各一钱) 升麻(三分) 甘草(五分)枇杷叶(三片)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或加连翘、薄荷、羌活、防风。
消痔散
治鼻痔。
砂(一钱) 轻粉 雄黄(各三分) 冰片(五分)上为细末。用草梗咬毛蘸药点痔上。日五七次。渐化为水。
一用白砒三钱。安新瓦上。上盖密陀僧末、白矾末各二钱。 烟尽为度。埋一宿。去火毒。配苦丁香末等分。加麝香四分。和匀。或加 砂少许。每用少许吹之。即流黄水。肿消则气顺矣。
一只用冰片点之。称验。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疔生鼻内。痛引脑门。鼻窍胀塞。甚则唇腮俱肿。宜蟾酥丸汗之。鼻孔内用蟾酥条研末吹之。如鼻外发肿。用离宫锭子涂之。鼻肿如瓶者逆。
一灸腕骨七壮。壮如绿豆大。(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疮为鼻孔内干燥发痛而有疮也。宜洗肺散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日三五次。立效。
洗肺散
治鼻内生疮。
黄芩 半夏(各二钱) 天冬 麦冬 五味子(各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甘草(五分)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辰砂定痛散
(见口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酒 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须宣肺气。化滞血。
使荣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
麻黄宣肺散
治酒 鼻。
麻黄 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重汤煮三炷香。露一宿。早晚各饮三五杯。至三五日。出脓成疮。十余日则脓尽。脓尽则红色退。先黄后白而愈。
调荣化滞汤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红花(俱酒洗) 黄芩(酒炒) 陈皮(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 生姜(三片)用水二钟。煎八分。加酒少许。调五灵脂末二钱。食后服。气弱形肥者。加酒炒黄 。立应。
黑参丸
治酒 鼻。
玄参为末。用猪胆汁和丸。每服钱许。食后白滚汤送下。外以玄参末。仍用猪胆汁调涂鼻上。
外治诸方硫黄为末。以陈糟茄汁调敷。
一用象牙末。或密陀僧。或杏仁。捣烂。俱用人乳调敷。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经络
经云。脾之荣在唇。其为病也。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是也。治宜随其因而疗之。忌用追蚀等药。及药线等法。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反唇疔生于唇里。锁口疔生于嘴角。二疔初起如粟。坚硬如铁。肿痛麻痒。寒热交作。内外治法。于疔疮门参考。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唇疽生于唇。肿痛有头。甚则寒热交作。由胃经积热所致。宜神授卫生散。壮者贵金丸。外用离宫锭子涂之。
神授卫生散 贵金丸
(俱见肿疡)
离宫锭子
(见敷治门)
一灸犊鼻穴
(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茧唇者初生如豆。渐大如茧。或如番花灵芝等样。肿硬疼痛。破流血水。久变消渴消中之症。由胃中积热。火痰留注所致。初起及已成无内症者。用麻子大艾灸三壮。贴蟾酥饼。膏药盖之。日久渐消。有内症作渴者。早服加减地黄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见形羸虚热。面黑颧红。口干渴甚者。不治。
清凉甘露饮
犀角 银柴胡 茵陈 石斛 枳壳 麦冬 生地黄 黄芩 知母 枇杷叶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灯心(各二十)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减地黄丸
(见溃疡)
蟾酥饼
(见疔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唇部
唇风生下唇。发痒不疼。肿裂流水。由胃火上攻也。宜服滋阴地黄丸。外以坎宫锭子一钱。加铜青末五分。水调涂之。
滋阴地黄丸
治阴虚火燥。唇裂如茧。
熟地 山药 山萸 五味子 麦冬 当归 菊花 枸杞 肉苁蓉 巴戟上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口部
经络
口疮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味。又心脉布于舌上。脾脉布于舌下。故心脾积热。则口舌生疮。甚则腮舌赤肿。此实火也。治以苦寒。如凉膈散。又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糜。如灶底燃薪。笼中肉腐之象也。宜柴胡地骨皮汤。或五苓散、导赤散合而用之。如服寒凉之药不应者。虚火也。
治以甘温。如发热饮冷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肢冷腹痛。便滑食少者。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八味地黄丸。晡热内热。唾痰便数。口干作渴者。下焦虚火也。加减地黄丸。此从治之法也。如小儿又当察面图部位。分脏腑虚实而药之。
升麻饮
治口内生疮。齿龈肉烂。
升麻 玄参 黄连 羚羊角 黄芩 葛根 麦冬 羌活 防风 菊花 大黄(各一钱) 人参知母 炙甘草(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甘露饮
治口舌生疮。及牙宣齿龈肿烂。时出脓血。不任凉药者。
枇杷叶 石斛 黄芩 麦冬 生地 甘草(炙) 加枳壳 茵陈(等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柴胡地骨皮汤
柴胡 地骨皮(各五钱)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辰砂定痛散
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软石膏( 一两) 胡黄连(末二分) 辰砂(末五分) 冰片(二分)共为末。收罐内。如口内则掺之。喉内则吹之。日上五七次。咽之。
蟾酥绵
治口内生疮。齿龈肉烂。
蟾酥(五分) 硼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为细末。用温水半盏。化令匀尽。入红绵五分。蘸药汁晒干。再浸。俟药汁尽。将绵寸截。每用一片贴患处。有涎即吐之。日三五次。
抽薪散
治口舌生疮。并小儿火眼。
大附子为末。津调。敷足心内。油纸盖之。绢条扎之。
一用草乌、南星、干姜。等分为末。醋调。敷手心足心。一用吴茱萸为末。醋调。敷脚心。
一用白矾三四两。冲淡水一盆。浸化泡足。 一用细辛为末。醋调敷脐。
凉膈散
治上焦实热。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桔梗 朴硝 大黄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附子理中汤 五苓散
导赤散
泻丙丁小肠。
生地 木通 甘草加竹叶。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八味地黄丸 加减地黄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经络
心开窍于舌。而心脉又系于舌也。再肝脉络于舌本。肺脉络于舌傍。是舌属三经。不必专主于心也。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紫舌胀者。舌胀满口。坚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热则肿满。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于舌上刺数十刺。令其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以温汤漱口。搽冰硼散。服凉膈散加牛蒡子、荆芥。倍栀子。
栀子泻火之要药也。或去硝、黄。一用番木鳖刮去壳。咀片含少许。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纸捻。烧烟熏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冲穴。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痰包生于舌下。结肿如瓠。光软如绵。甚则塞令满口。由火击痰饮流结而成。宜用铍针。对包上捻之如钻。钻破出稀涎如鸡子清。稠粘不断。拭净。搽水调散。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之类。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再发。
冰硼散
治舌胀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肿痛。
冰片(一分) 硼砂(五钱) 辰砂(一钱) 牙硝(一钱)为末。收用。喉生毒。加灯草烧灰。更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舌衄为舌上有孔小如针簪。大如箸头。其或色黑。出血如涌。由心火炎上血热所致。宜升麻汤、香参丸。
又云。肝壅则血出如涌。肝风则舌强。
升麻汤
治舌衄。血出如涌。
升麻 小蓟根 茜根(各两半) 艾叶(七钱五分) 寒水石(三两)为末。每服三钱。用水一钟。煎七分。去渣。入生地黄汁一合。再煎一二沸。温服。或加柏叶。
香参丸
治症同前。
人参 麦冬 当归 生蒲黄(各五钱) 生地(一两) 甘草(炙二钱五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小弹子大。每服一丸。每日三四服。白滚水化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舌下生小舌为重舌。宜冰硼散搽之。
舌上生核。强硬作痛者。为痰气。用衣针点破。搽冰硼散。服清火消痰之药。
舌上 生疮。形如杨梅。外无寒热。内却心烦者。为重 。忌用针刺。宜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甘草。外兼吹药。
舌上生疮。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者。疔也。宜蟾酥丸含于舌下。随化随咽。或再服三粒以解内毒。甚者刺之。或灸少冲穴。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舌部
弄舌者微露即收也。属心脾经亏损。宜温脾散补之。大病后者难医。
舒舌者舌舒长。良久方收也。由心脾积热。宜泻黄散主之。
凉膈散
(见口部)
黄连解毒汤 蟾酥丸
(见疔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经络
当门为齿。上属督脉。下属任脉。两傍为牙。上属足阳明胃经。下属手阳明大肠经。夫牙者骨之标而属肾。牙之生如木之栽于土也。如肠胃素有湿热。上出于牙龈之间。适被风寒。或为饮冷所逼。则湿热不得外发而作痛。乃阳明病。非少阴病也。是症以寒为标。故外用擦漱之药宜辛温。取其散寒开郁。以热为本。故内服之药宜辛凉。取其散热清中。如连翘汤之类。再火胜则痛必牵扯腮颧。加石膏。风胜则肿。加防风。气胜则长。加栀子。气郁则胀。亦加栀子。痰胜则木。加贝母。外以醋漱之。去其痰涎。泻其风热。疳慝则黑。加使君子肉。虫蚀则蛀。加槟榔。外以五灵脂汤化漱之以杀其虫。再血虚则齿痒。肠胃虚则齿露。过于劳则齿浮。肾虚则齿豁。惟精固则齿坚。又当随其症而用滋补也。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连翘汤
治一切牙痛。随前症加减。
黄芩 黄连 当归 赤芍(各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天花粉 玄参(各七分) 枳壳(五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凉膈散
治湿热牙疼。腮颧浮肿。牵引太阳。口热便秘者。根据本方加石膏 升麻 淡竹叶水煎。加蜜调服。
治牙痛久不愈。诸药罔效者。只用石膏一两、升麻五钱。水煎服。效。
升麻四物汤
治血虚牙痛。
当归 川芎 赤芍 生地 白芷(各一钱) 黄芩(一钱) 升麻(五钱) 蒲公英(五钱)用水碗半。煎八分。食远服。
珠金丸
牙痛内外俱肿。状类伤寒发颐者。为搜牙风。先以绀珠丹汗之。次以贵金丸下之。再次用清痰降火之药调理。
羌活附子汤
治冬月大寒犯脑。令人脑牙俱疼。名曰脑风。
麻黄 附子(各三分) 羌活 苍术(各五分) 黄 (一分) 防风 甘草 升麻 僵蚕黄柏 白芷(各二分) 佛耳草用水钟半。煎八分。热服。
定痛塞耳丹
细辛 盆硝(各一钱) 雄黄(五分) 牙皂(二个)为末。用大蒜一枚。杵和为丸。梧子大。每用一丸。绵裹之。如左牙疼塞左耳。右牙痛塞右耳。良久即止。
一丸可治数人。
固齿白玉膏
治一切牙疼。及齿动摇而不坚固者。
龙骨(一两) 阳起石(五钱二味火 通红淬后药汁内七次) 铅粉(一两) 珍珠(三钱)象牙(末五钱) 麝香(二钱)各末和匀。黄蜡三两溶化。滤净再化。俟温方入前药。和匀。乘热摊纸上。如冷。烧热熨斗仰放。纸铺斗上摊之。用时先漱口净。剪小条贴齿根上。闭口勿语。过宿如失。
制龙骨阳起石药汁方
僵蚕(四十九个) 防风 当归 川芎 牙皂 青盐 升麻 白芷 骨皮(各五钱) 细辛 本(各三钱)为粗末。长流水于砂锅内桑柴火熬汁。去渣再煎汁一碗。以淬前药。七次。焙干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