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科大成
外科大成
治眼浓翳。将前药用黄连八两煎膏。加牛皮胶二钱。溶化。和药成锭。用无根水磨。浓敷眼内。片时用水洗净。其翳自起。以刀剪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丹生于眼胞。红热肿痛。由脾胃二经风热所致。若风盛则浮肿易散。热甚则坚肿难消。初起宜败毒黄连丸清之。甚者贵金丸下之。外贴精猪肉片。或涂坎宫锭子。俟脓成则针之。贝叶膏贴之收口。
败毒黄连丸
治上下眼丹。
黄连 连翘 羌活(各二两) 菊花(二两) 防风(一两五钱) 细辛 甘草(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茶水下。
草矾膏
粉草(二两) 皂矾(五钱)水煎浓汁。滤净渣。再煎浓。加冰片。以鸡翎蘸膏。频扫肿处。
一用精猪肉切片。水漂去血。贴丹上。不时易之。
坎宫锭子
(见肿疡)
贵金丸
(见肿疡附余)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针眼土疳也。小疮生于眼睫间。微者不脓而愈。甚者成漏。入风则头面发肿。目亦赤疼。初起以针刺破即瘥。
芎皮散
治针眼。
川芎(为君) 青皮(减半)为末。每服二钱。煎细茶、菊花汤调服。外以枯矾末、鸡子清调敷。肿者用南星末同生地黄捣膏。贴太阳穴而肿自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痰核生于眼胞。在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坚而不疼。由痰因火滞也。轻者自愈。重者变瘿漏诸疾。初起时。
用生南星以醋磨浓。频涂患处。皮薄者微微拨损。以手指甲挤出白粉即愈。贴贝叶膏收口。(见膏药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椒疮粟疮。生眼胞之内。由脾胃血热所致。椒疮则赤坚而难消。粟疮则黄软而易散。今人用灯草、竹叶以治标。孰若清脾凉血以治本。宜菩提露洗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脾番症乃眼胞番转如舌抵唇之状。由胃经气滞血壅。皮急丝吊所致。宜泻脾胃之积热。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漏睛为睛内有孔。时流脓汁也。其名不一。如正漏生于风轮。初出白膏如痰。尚可治。久则出青黑膏。损及瞳人者不治。偏漏生于气轮者轻。流白水。重则成脓。久而膏枯者不治。内漏生于目窍之傍。外漏生于肉轮之外。此由积热痰火熏蒸所致。阴漏则昼轻夜重。宜养血清肝。阳漏则夜轻昼重。宜清金补气。
又。在大 属心经君火。宜补北泻南。小 属心胞相火。宜于北方中补而抑之也。总之。目者肝之窍。肾者肝之主。治宜补肾宣肝为要。
白薇丸
治漏睛出脓。
白薇(一两) 防风 白蒺藜 羌活(各三钱) 石榴皮(三钱)共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钱。白汤送下。
解毒丸
治漏睛出脓。
杏仁(去皮尖二两另研) 栀子(十两) 大黄(五两)为末。炼石蜜一斤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茶汤送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眼部
眼 出脓者。大肠热也。用桔梗、芩、连、木通、槟榔、茱萸之类。眼 出血者。小肠热也。用归尾、赤芍、黄连、桃仁、甘草之类。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经络
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之所聚也。心肾主内。如精血不足。或聋 。或虚鸣。禀赋弱也。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或滋阴地黄丸。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柴胡清肝散。因血燥者。柴胡栀子汤。如未应。佐以六味丸。间服九味芦荟丸。因食积内热者。四味肥儿丸之类。
柴胡清肝散
治疮毒生于耳前耳后。自身外侧至足股内侧至足。或胸乳小腹下等处。皆肝胆三焦经风热。
柴胡 黄芩(炒) 人参(各一钱) 栀子(炒) 川芎(各一钱五分) 连翘 桔梗(各一钱二分)甘草(五分)水煎。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见耳疳门) 柴胡栀子汤(见小儿胎毒疮疡) 九味芦荟丸(见疳疮门) 四味肥儿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升桔汤
治耳内肿痛。三阳经风热也。再治面肿牙痛咽喉疳。
升麻(一钱) 桔梗(一钱五分) 昆布(二钱) 连翘(二钱) 胆草(一钱) 射干(一钱五分)用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外以军持露滴之。
军持露
治耳内痛引脑项者。
熊胆(分许) 冰片(少许)凉水五七茶匙化开。滴入耳内。其冷如冰。其痛立止。少时倾出。三二次全愈。
或用铁店石池内磨刀水滴之。垂盆草取汁。尤佳。
芍药散
耳痛连头。流脓出血者。风热上壅也。
赤芍 白芍 川芎 当归 大黄 木鳖子 甘草(各一钱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加味凉膈散
耳湿肿痛 属少阳相火。宜治辛寒。
黄芩(一钱) 栀子(五分) 连翘(二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一钱) 朴硝(一钱) 大黄防风(各一钱) 羌活(一钱)水二钟。竹叶二十片。煎一钟。加蜂蜜少许。食后服。气闭者。加菊花、蔓荆子、石菖蒲。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黑疔生于耳内一点。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用前升桔汤、军持露等法治之。罔效者疔也。急服蟾酥丸汗之。研蟾酥饼。水调滴于耳内。立效。一灸后溪穴七壮。(穴见灸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 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清脓为震耳。名虽有五。其源则一。由足少阴虚热者。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及地黄丸滋补之。由手少阳风热者。蔓荆子散、交感丹清之。
若小儿胎热。或洗浴入水。作痛生脓者。在初生月内者。则不必搽药。如治之早。则项下结肿。任其毒尽。
自安。至月外不瘥者。用红绵散搽之。
蔓荆子散
治耳出脓水。
蔓荆子 桑白皮 菊花 前胡 升麻 赤茯苓 赤芍药 生地 木通 甘草(炙等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滋阴地黄丸
治耳内虚鸣。脓汁不干者。
熟地(二两) 茯苓(八钱) 山萸(一两) 菊花(八钱) 丹皮(八钱) 黄柏(八钱)何首乌(黑豆蒸六钱)共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交感丹
治耳疳。气不宣通。遂成聋 者。
香附(童便浸炒三钱) 黄连(二钱) 茯神(二钱) 甘菊(一钱) 桂心(一钱)共为末。每服钱半。灯心汤下。
红绵散
治耳内流脓。肿痛已消。脓尚不止者。
枯白矾(三钱) 干胭脂(二钱) 麝香(二分)共为末。罐收。先捻绵球。绞尽耳内湿脓。随用绵球蘸药送入耳底。自愈。
一用腊日枯矾。入猪胆内。阴干。吹用。一用杏仁炒黑为末。绵裹塞于耳内。日三四易。
一用鸡肫皮焙或文蛤末。吹之。 一用人牙 存性。去火毒为末。用少许。吹耳内。
一用陈年酱茄蒂。拧汁滴于耳内。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衄者。耳出鲜血也。由上焦血热所致。若肝脉弦洪者。柴胡清肝汤。虚火妄动。肾脉数而弱者。六味地黄丸。生地麦冬散。总以凉血清心为主。外以神塞丸塞之。
生地麦冬饮
治耳出血。及鼻衄。
生地(一两) 麦冬(一两)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神塞丸
治耳内出血。及鼻衄。
麝香(一分) 沉香(三分) 白矾(一钱) 糯米(五十粒)共为末。糊丸梧子大。薄绵裹之。如左耳出血塞右鼻。右耳出血塞左鼻。如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塞左耳。两耳出血塞两鼻。两鼻出血塞两耳。
六味地黄丸
(见溃疡门)
柴胡清肝汤
(见本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痔及耳挺耳蕈。俱结于耳之窍内。不肿不 不痛。塞久令人重听。宜栀子清肝汤。兼外插药线于缝内。化尽自愈。
栀子清肝汤
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当归 栀子 丹皮(各一钱)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五分)用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 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宜川粉散搽之。如初生如黍。次烂如鸦 之状。名鸦 疮。用鸦 散敷之。
川粉散
治耳 及黄水等疮。
穿山甲(炒) 铅粉(炒) 轻粉(隔纸微炒等分)为末。掺干。用麻油调敷。
一用地骨皮煎汤洗净。仍用地骨皮为末掺之。干用香油调敷。
鸦 散
治耳 等疮。
老鸦毛( 灰存性一钱) 大红 (烧灰存性一钱) 白矾(枯五分) 珍珠(五分) 冰片(二分)轻粉(五分) 黄丹(一钱) 麝香(少许)上为末。掺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耳痒搔之。虽至血出。而痒不止者。肾风也。宜服三因四生散。三二服即瘥。
四生散
(见肾脏风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蜡弹丸
治耳聋由肺气虚者。
山药(炒三两) 白茯苓(二两) 杏仁(去皮尖炒二两五钱)为末。用黄蜡一两。溶化为丸。弹子大。盐汤嚼下。少气嗌干者。用生脉散。煎汤嚼下。
东垣王提督方
治暴聋。熏一二次。三五年者。熏五七次。全愈。多年者不治。
灵磁石(七钱 ) 珍珠(七粒微焙) 当门子麝(三粒)为细末。蕲艾一钱为粗末。次用白绵纸一张。镇热铜器上。用黄蜡五钱。遍擦纸上。裁为五寸大框。
将前艾均分铺纸上。艾上掺药。卷成筒。仍以火烘蜡纸。粘牢听用。再用浓纸卷筒如喇叭样。以小口对耳次。将药筒点着吹灭。侧耳熏之。力能隔耳透咽。其功甚捷。熏毕。用艾 塞耳。以避风入。
凤珠丹
耳聋。
鸡蛋一个。开一孔。入巴豆一粒。去心膜。用双层纸封之。与鸡抱之。以雏出为度。取蛋清滴耳内。日二次。
一用鼠胆汁灌入耳内。少时。令人于耳内视之。俟耳窍内有虫见。即以捻子捻虫头。缓缓扯出。其虫之大小。随年分之新久。其虫一出。患人发晕。少时即苏。苏即聪矣。此法不问新久。双聋单聋悉验。如两耳。则用二胆治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虫入耳者。以姜擦猫鼻。猫尿自出。取尿滴耳内。其虫自出而愈。诸方皆不及此。若用麻油滴之。则虫死而难出矣。虫入耳久之。食脑而脑痛者。用桃叶为枕。虫自鼻孔内出。虫入耳。用雄鸡冠血滴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耳部
冻耳。用生姜取汁熬膏涂之。忌用火烘汤泡。犯之则肉死。宜与冻疮门参考。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经络
鼻者。肺之窍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渊者
鼻流浊涕。黄水腥秽是也。又名脑崩脑漏。久之令人头眩虚晕不已。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遇寒而甚者。火郁之为也。书云。胆与三焦同火治。故先宜清上。继以镇火补水。兼理肺肝。
清上多取乎辛凉。如荆芥、薄荷、甘菊、连翘、升麻、牛蒡子、天麻之类。镇火补水。如犀角、二冬、朱砂、人参、五味子、茯苓、山药、丹皮、甘草之类。理肺如桑皮、桔梗、二冬、牛蒡子、天花粉、竹沥之类。清肝胆如柴胡、川芎、竹茹、枣仁、羚羊角之类。余治脑漏。于对症药内加檀香片一大撮。无不奏效。
奇授藿香汤
治鼻渊致虚。 晕不已。
藿香连梗叶九钱。水一碗。煎七分。加公猪胆汁一枚和匀。食后服。重者不过三服即愈。或以藿香为末。猪胆汁熬膏和丸。每服二钱。食远白汤送下。
久而虚者。兼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天萝散
治鼻渊而兼脑痛者。名控脑砂。有虫食脑。
丝瓜藤近根处三五尺。烧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黄酒调服。
马兜铃散
治鼻渊。
马兜铃(五钱) 麻黄(三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
白芨丸
白芨末。酒糊丸。每服三钱。黄酒下。半月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渊。鼻流浊涕也。鼻鼽。鼻流清涕也。如老人流涕不干者。捣独蒜敷足心。自不再发。
鼻渊服药罔效者。惟灸上星穴五壮。即愈。仍服八味地黄丸以滋化源。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聋者。为不闻香臭也。宜神愈汤。以生姜为引。水煎服之。立验。歌云。细、芷、羌、防、半、芎、归、陈、桔、苓。薄荷增三倍。煎服气调匀。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鼻部
鼻衄者。鼻中出血也。由肺经血热妄行。治宜凉血。然凉血必先清气。气清血自归经矣。如枳壳、连翘清之。薄荷、玄参散之。蒲黄、京墨、茅根止之。再如羚羊清肺散、生地麦冬饮、加味生脉散。皆对症药也。如夏月脉虚身热。大汗口渴者。暑热所逼也。黄连香薷饮清之。外用青绵线扎两手中指根。再用毛边纸折十余层。水湿透。贴百会穴。以熨斗熨之。或再用好暖酒十数碗盛盆内。踏两足浸之。或捣大蒜于两足心涂之。再神塞丸塞之。再以倾银紫土新罐为末。烧酒调敷囟门。立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