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蟾酥丸

  (见疔疮门) 绵裹一粒。咬痛牙上。其痛立止。甚者用真蟾酥麦粒大咬之。更验。然痛牙即爆落如手取。齿根肿痛出脓者。名曰风龋。及治虫蚀疼痛。

  干虾蟆(一个烧灰) 青黛(一分) 芦荟(半分)共为末。用生地黄煎膏。和药涂之。

  补蛀丹

  虫牙痛者。研新巴豆和乳香。末为丸。塞蛀孔内。如虫已去而孔内空痛者。只用乳香炙软塞之。

  落齿方

  老鼠一枚。入 砂一钱于肚内。碗盛密盖。自烂生蛆。取蛆炙干为末。用时以刀剔破牙根四围而后涂之。半刻自落。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衄牙宣。为牙缝中出血也。若胃经实热者。则血出如涌。口必臭而齿不动。宜清胃汤。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孰若用酒制大黄末三钱。以枳壳五钱煎汤。少加童便调服。下黑粪而愈。是治脉洪有力。阳明之热盛也。若胃经虚火者。宜二参汤。及补中益气汤加黄连、丹皮。肾经虚者。血则点滴而出。齿亦悠悠然而痛。口不臭而齿动或齿落。治宜安肾。有火者六味地黄丸。无火者八味地黄丸。俱加猴姜。随手而应。肝气盛者兼服芦荟丸。俱外兼蒺藜汤、玄胡散、荔枝盐等。擦之漱之。

  二参汤

  治牙衄属虚火者。

  人参 玄参(各二钱或五七钱)水煎服。

  蒺藜汤

  治牙衄。及牙痛根肿动摇者。

  白蒺藜(一两为粗末)水二钟。煎一钟。入食盐一撮漱之。

  玄胡散

  治牙宣。

  玄胡索生为末。用前汤漱过。以此敷之。

  荔枝盐

  治牙痛牙宣。更坚齿明目。

  荔枝一个。攒一孔。入食盐七分。花椒三分。以满为度。纸包泥固。炭火 存性。为末。早晚擦之。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俱见溃疡) 芦荟丸(见疳疮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攒齿疳者。为牙根肉内钻出。骨尖如刺。而作痛也。小儿多有之。用铍针刺开好肉。取出本牙。如出血不止。以湿纸换贴二次。自止。戒浓味。其牙复生如旧。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疔为牙缝中肿起一粒。痛连 项。或兼麻痒。或破流血水。异于常症者。疔也。用竹签挑破。以见鲜血为度。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噙之服之。或灸神授穴二七壮。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牙痈为牙床上坚肿疼痛。身发寒热。势盛如常者。痈也。初宜贵金丸下之。蟾酥丸噙之。或灸外踝骨尖三壮。或刺破搽冰硼散。如初时坚肿。破流脓水。久不收口者。多骨也。必俟骨尖刺出。摇则内动。方可取出。其口自愈。

  贵金丸

  (见首卷)

  蟾酥丸

  (见疔毒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牙齿部

  走马牙疳。疳者迅速之为也。故有鼻疳、唇疳、舌疳、喉疳之称。其症牙根作烂。随变黑腐。臭秽难闻。由肝胃二经虚火。热极上攻所致。宜芦荟消疳散、三黄香黛散。以清府热。人参茯苓粥以养胃气。外用手法。

  取去腐肉。内见红肉流鲜血者为吉。如顽肉不脱。腐黑复生。牙落无血。穿腮破唇。 肿外发。身热不退。

  臭秽不止。用药罔效者。俱为不治。

  芦荟消疳散

  芦荟 银柴胡 胡黄连 黑玄参 牛蒡子 羚羊角 桔梗 栀子 石膏(各五分) 薄荷叶(四分)升麻(三分) 甘草(三分)用水二钟。淡竹叶十片。煎六分。食远服。

  三黄香黛散

  牛黄 黄连 大黄(酒蒸) 木香 青黛(各等分)上为末。用淡竹叶、薄荷煎汤。调服。

  人参茯苓粥

  必先服此。以养胃气。

  人参 茯苓为末。每用一钟。同米二钟。煮粥食之。先用盐汤漱口。

  洗牙疳方

  先用麻油通口噙漱。觉无油气。吐之。如式六七次。次以百沸汤入盐、醋。漱吐三四次。再次以绵胭脂拭干。然后上药。此秘法也。

  再生散

  治走马牙疳。牙落鼻崩。久不愈者。

  土鳖(四十九个 存性) 山豆根 人中白( ) 辰砂(飞各二钱)上为细末。先割净腐肉。用前法洗净。拭干掺之。七日内长肉如旧。

  大牙散

  治走马牙疳烂极者。

  象牙梳

  (油透者 存性为末) 加冰片掺之。

  一用蝼蛄、雄黄、黄柏等分。为末掺之。

  一用 乌鸦头、龙骨、枯矾、赤石脂、焙黄铅粉、麝香为末干掺。或用油调。

  牛黄生肌散

  治牙疳。臭烂穿腮者。

  牛黄(五分) 珍珠 琥珀 人中白 胡黄连 乳香 没药(各一钱) 儿茶(二钱) 硼砂(五分)冰片(三分)上为末。掺用。

  勒马听徽散

  治牙疳臭烂者。神验。

  白砒(一分) 麝香(三分) 青黛(飞一两) 青绵(一根扯碎)清油拌匀收之。用时。先以清米泔水漱口净。次以针尖挑些须塞牙齿根缝内。

  青莲膏

  治走马牙疳。

  白砒(一分) 轻粉(一钱) 青黛(二钱) 乳香(一钱) 麝香(五分)上为细末。用香油调薄。摊纸上。用捶捶实。阴干收之。每于卧时。漱净口。拭干。随疮大小剪药封之。至晓去药。漱净吐之。三上。效。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经络

  咽者咽也。接三脘以通胃。故以咽物。喉者候也。通五脏以系肺。故以候气。有云嗌者即咽之低处也。然喉痹则呼吸不利。天气闭塞也。咽痛则饮唾不入。地气闭塞也。是以喉痹。必兼咽嗌痛。而咽嗌痛未必兼喉痹也。又十二经皆凑于喉。而内经独言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者。重于君相二火也。又一阴心胞与肝。一阳三焦与胆。四经皆有相火。气热则为痹必矣。第火有虚实之分。喉有紧慢之别。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紧喉者其发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声音不出。脓水不入。由膏粱浓味所致。为之实火。斯时也。不及用药。宜刺少商穴委中穴。出紫黑血以泻其热。噙牛黄点舌丹以消其毒。俟稍缓。吹以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散以清其源。痰盛者桐油饯导之。

  牛黄点舌丹

  治喉风喉痹。痰火壅盛。并大头瘟及痈毒等。

  牛黄(五分) 熊胆(五分) 蟾酥(三分) 犀角(三分) 羚羊角(三分) 珍珠(三分) 冰片(五分)麝香(三分) 沉香(五分) 辰砂 雄黄 硼砂 血竭 乳香 没药 葶苈(各一钱)各为细末。称准和匀。乳汁为丸。绿豆大。金薄为衣。每用一丸。呷舌下噙化。徐徐咽之。化尽口内麻。以冷水漱口咽之。则患处出汗。

  冰硼散

  治咽肿。及口齿肿痛。并久嗽痰火。咽哑作痛。

  冰片(五分) 硼砂(五钱) 玄明粉(五钱) 朱砂(六分)共为末。日吹五七次。

  金锁匙

  治喉风喉闭。痰涎壅盛。口噤不开。汤水不入者。

  焰硝(一两五钱) 硼砂(五钱) 雄黄(二钱) 白僵蚕(一钱) 冰片(二分半)各研末。和匀吹之。痰涎即出。或化为水。

  桐油饯

  治喉闭痰壅。呼吸不利。汤水难入者。

  用温汤半碗。加桐油三四匙。搅匀。用硬鸡翎蘸油。探入喉内。连探四五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醒声高为度。

  清咽利膈汤

  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及乳蛾喉痹喉痈。重舌木舌。或膈胸不利。烦躁饮冷。大便闭结等症。

  黄芩 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桔梗 黄连 玄参 金银花 牛蒡子 防风 荆芥(各一钱) 朴硝大黄(各二钱)一加 升麻 葛根 大青 青黛 羌活 半夏 射干 山豆根等类水二钟。淡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蜜二匙。食远服。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慢喉者虚火也。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其咽干。其便利。其脉微细。甚则舌生白胎。唇如矾色。此由忧思太过所致。午前痛者。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玄参、桔梗、牛蒡子。如不应。以补中益气汤加干姜、大附子为引导。若夫午后阴虚。作痛作渴。身热足冷者。肾虚也。忌用清凉。宜地黄丸料恣意饮之。兼用八珍汤补之。再如阴虚于下。孤阳飞越于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又宜独参汤细细饮之。立验。或灸心俞穴。不拘壮数。待喉宽即止。脉浮大。遇劳则甚者。脾肺虚膀胱热也。理中汤加山药、山茱萸。妇人咽肿色白者。月经不调也。治宜调荣。色微白而脚冷者。虚阳上攻也。治宜降气。

  升葛补中汤

  治咽喉口舌。虚火肿痛生疮。

  升麻 葛根 赤芍 人参 桔梗(各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俱见溃疡)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痹恶寒者。乃寒折热也。治宜发散。服凉药反甚。未破者生姜汁漱之。痰甚者桐油饯导之。微者用醋代之。惟醋能消积血也。喉症急者。刺少商穴、太溪穴、虎口动脉。或灸少冲穴。其功甚捷。喉痹肿达于外者有脓。肿胀不肯针刺者。用皂角末取嚏即破。离宫锭子涂之即消。或皂角末醋调浓敷项外。须臾即破。血出立瘥。或韭菜根和伏龙肝捣敷。乡村皆相似者时气也。宜随运气以散之。喉痹声鼾者肺气将绝也。急以参膏或独参汤漱之。卒然如哑。吞吐不利。寒气客于会厌也。蜜炙附子片含之。勿咽。

  古谓喉痹不刺血。喉风不倒痰。喉痈不放脓。乳蛾不针烙。皆非治也。如针刺无血。探吐无痰。声如拽锯。

  痰喘鼻 。唇反舌卷。面青目直。自汗自利。干痛无痰者。皆为不治。已溃而肿不消者。难治。

  冰苋散

  治喉癣。

  冰片 苋菜根( 灰) 薄荷 黄柏(各一钱) 月石 儿茶(各一钱五分) 人中白 山豆根 胡黄连(各二钱) 枯矾 青黛 龙骨 乌梅肉(各五钱)上各为末。和匀。吹用。

  杨梅喉癣。加轻粉一钱。柿霜一钱。白砒五厘。(枣内去核煨熟用)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哑瘴喉风。其症牙关不开口不能言也。治同紧喉。再用甘草汤漱。以解桐油之气。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弄舌喉风。亦哑不能言。但舌出。常以手拿是也。急刺少商穴。噙蟾酥丸。导桐油饯。吹金锁匙。服金蟾酥毒丸。喉内如松子鱼鳞者。用大附子片。噙之咽之。喉内生疮如黄豆者。用乌药醋磨。 之漱之。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疖初生如梅核。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久之渐上喉节之间。宜 金锁匙。服金蝉解毒丸。及四七汤。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喉瘤形如元眼。血丝相裹。由肺经受热所致。禁用针刀。宜益气疏风汤。吹黄连冰麝散。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锁喉毒生于听会之端。注于悬膺之侧。形如瘰 。妨碍饮食。由心经热积所致。宜清心牛黄丸。

  卷三 分治部下(小疵)

  咽喉部

  婴儿感冒。风热攻逼咽喉。及痘疮蕴热上攻。咽喉肿痛。痰气不顺。咳嗽失音者。用人参(五钱) 桔梗(蜜炙一两) 甘草(半生半熟三钱)水煎服。

  清咽解毒汤

  治婴儿出痘咽喉痛者。首尾可服。

  山豆根 麦冬(各一钱) 牛蒡子 玄参 桔梗(各七分) 防风(五分) 甘草水煎服。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不分部位为随处可生也。以其不按穴次故另分之。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内痈总论

  夫痈肿生于背外者。看俞穴。而内痈生于腹内者。则看募穴矣。宜各随募穴以分其经。如其穴隐隐痛而不已。视其肉微起者痈也。肉不起者疽也。而本经之脉必满而实。

  但疑似之间。以点阴胶法试之。(阴胶即久用甑中气垢也)用少许于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达至住处。

  知痛足可医也。

  雷公云。知疮所在。口点阴胶。或以生豆浆饮之。不嫌生气者。痈也。或将患人两手扶起过头。忽然胁下吊痛过心者。痈也。再吐痰于水中。沉者是脓。痈也。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浮紧在表。沉实在里。不浮不沉。知为在经。紧则主痛。脉紧而数。其脓未成。紧去而数。其脓已成。又滑数实促者下之。芤迟虚弱者补之。长而缓者易治。为胃气盛也。短散结代。补而不应者不治。

  初起者。外兼灸法尤良。用独蒜切片三钱。浓安穴上灸之。三壮一易。以灸至不痛为率。其毒自消。若内毒已溃者。及肝胆部位者。生于脐者。惟宜服药攻之。禁用针灸。

  总治法

  穴在心膈之分者。属上焦气分。宜神效栝蒌散之类。穴在腹肋之分者。属中下二焦气血之分。宜薏苡仁汤之类。肚中肿起只一点。痛而不移者。肚痈也。会脓散。腹痛如锥手不可近。六脉洪数者。阳 毒也。加味贵金汤。内痈已久。败脓腥秽。脐腹冷痛者。怀忠丹。心胸有孔。久不愈者漏也。补漏丹。

  卷四 不分部位大毒

  内痈总论

  神效栝蒌散

  治内痈脑髭背腋诸毒。瘰 便毒。乳痈、乳疽、乳劳、乳岩等症。悉效。

  大栝蒌(一个子多者佳子少者用二个) 当归(五钱) 甘草(四钱) 没药(三钱) 乳香(一钱)用黄酒二碗。煎八分服。或去当归。加皂角刺一两六钱半生半熟炒。名立效散。与原方兼服之。尤佳。

  服将愈。加参、 、芎、术。以培其元。

  薏苡仁汤

  治内痈肠痈。腹痛胀满不食。小便涩滞。妇人产后多有此症。但疑似之间便可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