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卷八 七窍解 目病根原
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若使浊阴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 ,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
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水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 柴胡(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左目赤痛者。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栀子(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首乌(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 龙眼(十个,肉)
煎大半杯,热服。
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菖蒲(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缩小者。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 乌梅(三钱,肉) 山萸(三钱,肉) 甘草(二钱) 首乌(三钱) 芍药(三钱) 龙骨(二钱) 牡蛎(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散大者。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首乌(三钱) 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目珠塌陷者。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 首乌(三钱) 枣仁(三钱,生,研) 柴胡(三钱) 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目珠突出者。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卷八 七窍解 耳病根原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而不盈也。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凡大块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发,非关声音之巨细也。
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声入于听宫,而响达于灵府,是以无微而不闻也。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阴日长而阳日消,窍日闭而聪日损,气化自然之数也。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卷八 七窍解 耳病根原
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于三焦无关也。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太阳伤寒,病患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耳聋者,手少阳之阴虚,而足少阳之阳败,耳痈者,手少阳之火陷,而足少阳之火逆也。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者。
热甚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橘皮(三钱) 五味(一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
卷八 七窍解 鼻口根原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喉通于脏,咽通于腑,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卷八 七窍解 鼻病根原
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窍于鼻,司卫气而主降敛。宗气在胸,卫阳之本,贯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窍者也。肺降而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涕者,肺气之熏蒸也。肺中清气,氤氲如雾,雾气飘洒,化为雨露,而输膀胱,则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雾气瘀浊,不能化水,则凝郁于胸膈而痰生,熏蒸于鼻窍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毛,肺气内降,则通达于膀胱,肺气外行,则熏泽于皮毛。外感风寒而皮毛闭秘,脏腑郁遏,内不能降,外不能泄,蓄积莫容则逆行于鼻窍。鼻窍窄狭,行之不及,故冲激而为嚏喷。肺气熏腾,淫蒸鼻窍,是以清涕流溢,涓涓而下也。
肺气初逆,则涕清,迟而肺气堙郁,清化为浊,则滞塞而胶粘,迟而浊菀陈腐,白化为黄,则臭败而秽恶,久而不愈,色味如脓,谓之鼻痈,皆肺气逆行之所致也。其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是谓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素问》语。)肺气之郁,总由土湿而胃逆,胃逆则浊气填塞,肺无降路故也。
桔梗元参汤
桔梗(三钱) 元参(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汤
五味(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半夏(三钱) 元参(三钱) 茯苓(三钱)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肺热鼻塞,浊涕粘黄者。
胃寒,加干姜。
黄芩贝母汤
黄芩(三钱)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三钱) 杏仁(三钱) 五味(一钱) 贝母(三钱,去心)
煎半杯,热服。
治鼻孔发热生疮者。
苓泽姜苏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生姜(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橘皮(三钱) 柴苏叶(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鼻塞声重,语言不清者。
卷八 七窍解 口病根原
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
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
脾胃不病,则口中清和而无味。木郁则酸,火郁则苦,金郁则辛,水郁则咸,自郁则甘。口生五味者,五脏之郁,而不得土气,则味不自生,以五味司于脾土也。心主五臭,入肾为腐。心为火而肾为水,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
太阴以湿土主令,阳明从燥金化气,脾病则陷,胃病则逆。口唇之病,燥热者多,湿寒者少,责在阳明,不在太阴。然阳明上逆而生燥热,半因太阴下陷而病湿寒,清润上焦之燥热而不助下焦之湿寒,则得之矣。
甘草黄芩汤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
贝母元参汤
贝母(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煎半杯,热嗽,徐咽。
热甚,加黄连、石膏。
治口疮热肿。
桂枝姜苓汤
芍药(四钱) 桂枝(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元参(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者。
卷八 七窍解 舌病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
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胎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热肿,则责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张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二钱) 贝母(二钱,去心)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强舌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