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卷八/七窍解/ 牙痛 卷八/七窍解/ 咽喉 卷八/七窍解/ 声音 卷八/七窍解/ 须发
卷八 七窍解 牙痛
牙痛者,足阳明之病也。手阳明之经,起于手之次指,上颈贯颊而入下齿,足阳明之经,起于鼻之交 ,下循鼻外而入上齿。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浊则下降,清则上升,手阳明升,足阳明降,浊气不至上壅,是以不痛。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戊土之降,以其燥也。太阴盛而阳明虚,则戊土化湿,逆而不降,并阻少阳甲木之经,不得下行。牙状者,胃土所司,胃土不降,浊气壅迫,甲木逆冲,攻突牙状,是以肿痛。甲木化气于相火,相火失根,逆行而上炎,是以热生。虫牙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
牙齿为骨之余气,足少阴肾水之所生也。水盛于下而根于上,牙者,水之方芽于火位而未盛者也。五行之理,水能胜火而火不胜水,水火一病,则水胜而火负,事之常也。而齿牙之位,以癸水之始基,微阴初凝,根 未壮,一遭相火逆升,熏蒸炎烈,挟焦石流金之力而胜杯水,势自易易。以少水而烁于壮火,未可以胜负寻常之理相提而并论也。
黄芩石膏汤
黄芩(三钱) 石膏(三钱) 甘草(二钱,生) 半夏(三钱) 升麻(二钱) 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牙疼龈肿。
柴胡桃仁汤
柴胡(三钱) 桃仁(三钱) 石膏(三钱) 骨碎补(三钱)
煎半杯,热服,徐咽。
治虫牙。
卷八 七窍解 咽喉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击目系。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五脏六腑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六腑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盖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是地气之升也。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脏完而腑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腑完而脏伤之也。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
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 桔梗(三钱) 半夏(三钱) 射干(三钱)
煎半杯,热嗽,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 升麻(二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鳖甲(三钱)
煎半杯,热嗽,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卷八 七窍解 声音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声喑。譬之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阴晦而沉浊,燥湿之不同也。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呜,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塞也。
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迟疾,时其高下,开阖适宜,而启闭中节者,神之所使也。是故久嗽而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难︰肺主五声,入心为言。缘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
闻之妇人在军,金鼓不振。李少卿军中有女子,击鼓吉士而鼓不鸣。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
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百合(三钱) 橘皮(三钱) 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 桔梗(三钱) 五味(一钱) 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子清,热服。
治失声喑哑者。
卷八 七窍解 须发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髭也,少阳之经,其荣眉也,太阳之经,其荣须也。足三阳之上者,亦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髯也,少阳之经,其荣须也,太阳之经,其荣眉也。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夫须发者,荣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也。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须发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冬时阳气内潜,而爪发枯脆,夏日阳气外浮,而爪须和泽。缘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 ,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也。
宦者伤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则气脱而不荣,是以无须,与妇人正同。然则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生地(三钱) 柏叶(三钱) 生姜(三钱) 人参(三钱)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肺气不充,重用黄 ,肺主皮毛故也。
卷九// 卷九/疮疡解/ 痈疽根原 卷九/疮疡解/ 瘰根原 卷九/疮疡解/ 癞风根原 卷九/疮疡解/ 痔漏根原
卷九
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
《灵枢》义皙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肾如伯牛,构斯疾而命陨,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
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
卷九 疮疡解 痈疽根原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
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热,则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至于脓血溃 ,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桂枝丹皮柴苏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
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 益其经气。
丹皮黄 汤
桂枝(三钱) 桃仁(三钱) 甘草(二钱) 桔梗(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元参(三钱) 黄 (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 、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二钱,炙) 桔梗(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桂枝人参黄 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炙)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炙)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黄 人参牡蛎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八两) 当归(二两) 甘草(二两) 黄 (二两) 丹皮(一两) 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冬瓜子(二钱) 桃仁(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参 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
乳香(一钱,去油) 没药(一钱,去油) 血竭(一钱) 元参(四分) 冰片(五分) 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
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卷九 疮疡解 瘰根原
瘰 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上循耳发,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脏,以温癸水。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
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搏结,则瘰 生焉。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力挟瘿者,足少阳之脉,循缺盆,挟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挟生也。《金匮》︰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 芍药(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丹皮(三钱) 牡蛎(三钱) 鳖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脓成,加桔梗。
卷九 疮疡解 癞风根原
癞风者,风伤卫气而营郁未尽泄也。卫性收敛,营性发扬,风伤卫气,开其皮毛,风愈泄则卫愈闭,其性然也。卫闭则营血不得外发,于是郁蒸而生里热。六日经尽,营热郁发,卫不能闭,则肿透皮毛,而见红斑。斑发热除,则病愈矣。若卫闭不开,斑点莫出,营热内遏,脏腑蒸焚,则成死证。
风以木气而善疏泄,其卫气之闭者,风泄之也,其卫气之闭而终开者,亦风泄之也。初时感冒,经热未盛,则气闭而风不能泄。经尽之后,营热蒸发,则风泄而气不能闭,是以疹见。
风有强弱之不同,气有盛衰之非一,风强而气不能闭,则斑点尽出,气盛而风不能泄,则斑点全无。
若风气相搏,势力均平,风强而外泄,气盛而内闭。风强则内气不能尽闭,气盛则外风不能尽泄,泄之不透,隐见于皮肤之内,是谓瘾疹。气之不透,泄郁而为痒。痒者谓之泄风,又曰脉风。泄风者,风之未得尽泄而遣热于经脉之中也。泄风不愈,营热内郁,久而经络蒸淫,肌肉腐溃,发为痂癞,是名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