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

  煎一杯,热分三服。

  治酒疸心中懊 热疼,恶心欲吐者。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甘草 茯苓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

  治色疸额黑身黄者。

  服后病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

  色疸日晡发热恶寒,膀胱急,小便利,大便黑溏,五心热,腹胀满,身黄,额黑,此水土瘀浊之证,宜泻水去湿,通其二便。仲景用硝矾散,硝石清热,矾石去湿。此变而为滑石、元明粉,亦即硝矾之意。用者酌量而通融之,不可拘泥。

  黄胆之家,脾肾湿寒,无内热者,当用姜、附、茵陈,不可误服硝黄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病根原

   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 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变叙,暑退凉生,肺腑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温之愈助其火,则发热倍增。下之愈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卷七 杂病解下 霍乱根原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一感风寒,皮毛闭寒,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干姜(二钱) 桂枝(三钱) 白术(三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温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瘅疟 卷七/杂病解下/ 疟根原 牝疟 卷七/杂病解下/ 伤风根原 卷七/杂病解下/ 喘根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人之六经,三阴在里,三阴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内与阴争,阴邪被逼,外乘阳位,里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卫为阴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栗。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卫气昼行六经二十五周,夜行五脏二十五周,寒邪浅在阳经,则昼与卫遇而日发,深在五脏,则夜与卫遇而暮发。卫气离,则病休,卫气集,则病作。缘邪束于外,则恶寒,阳郁于内,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先伤于寒而后中于风,先寒后热,是谓寒疟。先中于风而后伤于寒,先热后寒,是谓温疟。以冬中风邪,泄其卫气,卫愈泄而愈闭,郁为内热。又伤于寒,束其皮毛,热无出路,内藏骨髓之中。春阳发动,内热外出,而表寒闭束,欲出不能,遇盛暑毒热,或用力烦劳,气蒸汗流,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焚。及其盛极而衰,复反故位,阴气续复,是以寒生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其但热而不寒者,是谓瘅疟。瘅疟即温疟之重者。以其阳盛阴虚,肺火素旺,一当汗出而感风寒,卫郁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烦冤欲呕。阳亢阴枯,是以但热无寒。其热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铄,疟之最剧者也。

  
卷七 杂病解下 疟根原

   其寒多而热少者,是谓牝疟。以其阴盛阳虚,卫郁不能透发,故寒多热少。盖疟病之寒,因阴邪之束闭,疟病之热,缘卫阳之郁发。其相火虚亏,郁而不发,则纯寒而无热,相火隆盛,一郁即发,则纯热而无寒。其热多者,由相火之偏胜,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虚也。疟在少阳,其脉自弦,弦数者火盛则多热,弦迟者水盛则多寒,理自然耳。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加半夏。

  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牝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六钱) 葶苈(二钱)

  为末,用清酒一罐,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疟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

  
卷七 杂病解下 伤风根原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毛之间。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发,蒸泄皮毛,宗气外达,是以不病。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盖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胱之郁浊下泄,肺家之壅滞全消。湿去而变燥,故痰涕胶粘,色化青黄,出于口鼻,肺脏不伤也。少年阳衰未极,肺不终郁,则气降而化水,故引精于三日。中年者五日。末年阳衰,不能引精者七日。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

  太阳引精,赖乎阳明之降。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阳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太阳无引精之权也。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己。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橘皮(二钱) 干姜(三钱) 砂仁(二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卷七 杂病解下 喘根原

   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肺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

  此喘之由来也。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由湿淫之内动。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火盛则上之湿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而 喘之家,则上焦之湿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柴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杏仁(三钱) 橘皮(三钱)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甘草(二钱) 砂仁(二钱) 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卷八// 卷八/七窍解/ 耳目根原 卷八/七窍解/ 目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目病根原 疼痛 卷八/七窍解/ 耳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耳病根原 疼痛 卷八/七窍解/ 鼻口根原 卷八/七窍解/ 鼻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口病根原 卷八/七窍解/ 舌病
卷八

   清阳长露,爰开七窍,精神魂魄之所发,声色臭味之所司也。先圣既没,千载如梦,扶阴抑阳,辞乔入谷,箝娥青之舌,杜仪秦之口,塞瞽旷之耳,胶离朱之目。祸流今古,痛积人神﹗仆也,轻试老拳,道宗目眇,略婴利镞,夏侯睛伤。双睛莫莫,原非大眼将军,一目KTKT ,竟作小冠子夏。渺尔游魂,不绝如线,操觚含毫,悲愤横集,作七窍解。

  
卷八 七窍解 耳目根原

   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见闻。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明则善视,空则善听。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金主五声,以气藏于肺,气发则为声也。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

  木火升清,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目,金水降浊,浊降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盖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外明乃见,内虚乃闻。木火阴体而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木火之用,金水之体,皆阳也,体善存而用善发,是以聪明而神灵。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孔窍障塞,则熟视不睹泰山,静听不闻雷霆,耳目之官废矣。

  
卷八 七窍解 目病根原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焉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肾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