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导引

  《千金方》曰:六字诀:凡调气之法,若肾病,即呬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肾病用呬。肾脏病者,体冷阴衰,面目恶痿。相法:肾色黑,梦见黑衣及兽物,捉刀杖相怖,用呬气出。又云: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养性书》曰:吐纳法:肾病用吹法,须三十六数,能去肾家一切冷气、腰痛、膝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中蝉鸣及口中有疮,一切肾部烦热之疾,疾愈则止。  导引法:正坐以两手上从耳左右引胁三五度。亦可以手着胸,驰射,左右同,放身三五度;亦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能去腰肾膀胱间风邪积聚。为之毕,良久开目,三咽三叩齿而止。  修养法: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朔望旭旦,北面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浆,三吸元宫,黑色气入口五吞之,闭气六十息。  《养老书》曰:擦肾俞穴法: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拄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以手摩擦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毕,叩齿卧。专治肾元虚冷,小便滑数。  《保生秘要》曰:论肾气滞濇,古云医道通仙道,但要清明气血二字之理。气为先天之用,属于阳,无形而有影。血为后天之行,属于阴,有形而成质。气旺则血荣而调润,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血弱,滞濇而成病。濇于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痛,水枯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已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盖阴阳交精,子男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摇动,守此则保寿无疆。
   脏腑门 【膀胱】

    黄帝素问

     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注 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气化则水液运行而下出矣。】
     气厥论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注 膀胱者,胞之室也,冲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
     标木病传论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 此腑邪传脏,水泛土败而死。病先发于膀胱,则小便闭;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胀腰脊痛;一日而之胃,则腹胀;一日而之脾,则身体痛。冬鸡鸣在丑,乃少阳太阳生气之时,气绝而不能生也。夏下晡,乃阳明生气之时,阳明之气亦绝矣。】
    灵枢经

     本输篇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注 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天也。水中之生阳,上合于天。水随气而运行于肤表。】
     经脉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衂,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 太阳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腘如结者,病在太阳之气而有似乎形证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养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则为痔,经络内薄则为疟,厥逆于下则为癫狂。顖、项、鼽、目、腰、背、腘、踹诸证,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膀胱经诸穴歌 足太阳,六十三。睛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郄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髎,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兮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椎膏肓。神堂譩嘻兮鬲关,魂门兮阳纲。意舍兮胃仓肓门,志室秩边胞肓。承扶浮郄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辅阳。昆仑至仆参申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指之旁。】  【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发际上五分。五处发上一寸是,承光发上二寸半。通天络郄玉枕穴,相去寸五调匀看。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二寸枕骨现。天柱陷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之下椎。小肠十八膀十九,中膂内俞二十椎。白环廿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会阳阴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诸穴了。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譩嘻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廿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又从臀下阴文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郄扶下方六分,委阳扶下寸六数。殷门扶下六寸长,腘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骨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腨肠之中央。承山腨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辅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却在小指侧,太阳之穴始周详。】
     经水篇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注 清水与黄河分流,而膀胱为津液之腑。六腑皆浊,而膀胱之水独清,故合清水属膀胱而通水道焉。】
     病传篇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 按此发明标本病传论膀胱病一节未发之意也。】
     淫邪发梦篇

  厥气客于膀胱,则梦游行。
   【注 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太阳之气虚行也。】
    扁鹊难经

     膀胱腑形象

  四十二难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膀胱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
  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与肾为表里,号水曹掾,名玉海也。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甚气急而小便黄濇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白也。又石水发则根在膀胱,腹胀大者是也。又膀胱咳而不已,则传之三焦,肠满而不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语声不出也。实则上绝于气不行也,虚则引起气入肺。其三焦之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逆则皆逆。膀胱中有厥阴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有痛绝,则三日死,死鸡鸣也。  膀胱腑形象之图
  见图
  下连前阴,溺之所出。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膀胱腑论

  膀胱者,主肾也,耳中是其候也。肾合气于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号水曹掾,名玉海。重九两二铢,左回迭积,上下纵广九寸,受津液九升九合,两边等,应二十四气。鼻空在外,膀胱漏泄。
     膀胱实热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名曰膀胱实热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胞转,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名曰膀胱实热也。
     膀胱虚冷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名曰膀胱虚冷也。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名曰膀胱虚冷也。
     胞囊论

  胞囊者,肾膀胱候也,贮精津液并尿。若脏中热病者,胞濇小便不通,尿黄赤。若腑中寒,病者胞滑,小便数而多白。若至夜则尿偏甚者,夜则内阴气生。故热则泻之,寒则补之,不寒不热依经调理,病不生矣。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膀胱腑赋

  膀胱上口阔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广九寸而重九两二铢。无出窍也,资气海以施化,腑名津液。   【膀胱以虚受水,为津液之腑,有上窍而无下窍,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泻,气海之气不足,则秘隐不通。】  透绝顶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应在毛发,系通心肺;验于皮骨,脏属肾俞。   【肾应骨,经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云云。】  风搏头疼,眼旋、目泪、恶心,筋骨不利;气滞项拔,背强、腰折、尻痛,腘胫尤拘。   【膀胱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脊,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侠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故病如是。恶心者,膀胱移邪于小肠,故恶闻食臭。】  热则腹满而胞塞,甚则狂发;
   【热结下焦,则小腹苦满,难于俯仰,胞转闭塞,不得小便,令人发狂。】  冷即多唾而带下,甚则沥余。
   【冷则湿痰上溢,则为多唾,湿痰下渗,则为带浊,甚则小便沥余或频数。叔和云:冷败则遗尿不知。】  虚证脑转耳聋,房事举亦无力;血病鼻衄淋痔,茎囊肿或被吹。   【阴茎阴囊肿大,皆湿热以致血瘀,小儿多虫蚁地风所吹。】  温以荜茄、茴香、乌药,凉必生地、防己、地肤。   【温则荜澄茄、茴香、乌药之类。凉则生地、防己、地肤子、黄蘗、防风、甘草梢、防葵之类。】  泻以车前、瞿麦、滑石。
   【车前、瞿麦、滑石、芒硝、泽泻、萱草根之类。】  补必橘核、益智、菖蒲。
   【橘核、益智、菖蒲、龙骨、续断、黄芩之类。】  吁!寡欲一念真秋石,
   【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谚云:泄尽真药服假药,十字街头买秋石。】  节饮三杯固尾闾。
   【酒水好停下焦为邪,节之尾闾自固,不患漏泄。】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膀胱腑药性

  膀胱乃足太阳之经,多血少气。
   【其经起自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终于睛明,穴在目内眦。】  名玉海而津液藏,号都官而气化出。   【《脉经》云:气者升而为雨露,降而作渊源。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出。《千金》号水曹掾,名玉海,而藏津液。得气海之气施化,则便注泻。气海之气不及,则秘塞不通。《内经》名都官,言位当孤腑,故名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  重九两二铢而广九寸,量九升九合而其气堪容。候在耳中,脉居左尺。   【与肾同位。】
  是腑也,实则脉实,
   【左手尺中神门从阳脉实者。】
  病胞转不得小便,苦烦满难于俯仰,药用寒凉利窍,石膏、栀子、蜜同煎。   【治膀胱实热,用石膏八钱,栀子、人参、茯苓、知母各三钱,蜜一合,生地黄、淡竹叶各切一合,七味(口父)咀,每每 原作「各」,据文意改。服一两,水二锺,煎一锺去滓,下蜜煮二沸,食饭前服。不利,加芒硝三钱。】  虚则脉虚,
  【左手尺中脉虚者,足太阳经也。】  肠痛引腰背,难利屈伸,脚中筋紧急,耳鸣重听。   【肾虚证候。】
  补磁石、五味、黄芪,配苓、朮、石英、杜仲。   【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饮食,面黑如炭,腰胁疼痛,用磁石六钱,黄芪、茯苓各三钱,五味子、杜仲、白朮、白石英各五钱,七味(口父)咀,每服一两,水二锺,煎一锺去滓,食前温服。】  大腑热蒸肠内濇,木通、生地、黄芩。   【大腑丹:治心经热,小便濇,及治五淋。许学士治渴疾良验。生地黄二两,木通、黄芩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木通汤下。】  小便不利茎中疼,葶苈、茯苓、通草。   【潜溪曰: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便急痛,用通草、茯苓各三两,葶苈二两,三味为细末,水调服方寸匕,日三服。】  肾大如斗,青皮、荔核、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