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危氏方荔枝散:治肾大如斗,不过三剂,除根。用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銼散,炒黄,出火毒,为细末,酒调二钱,日进三服。】  胞转如塞,葵、滑三般寒水石。
   【治丈夫妇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者,冬葵子一升,滑石、寒水石一升,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作三服。】  冷热熨可利便难。
   【《千金方》冷热熨法:若大小便闭塞不通,或淋沥溺血,阴中疼痛,此是热气所致,用此法即愈。其法先以冷物熨小腹几次,后以热物熨之,又以冷物熨之,自通,将理自愈。】  屈伸导引和腰痛。
  【法见导引中。】
  风热相乘囊肿,服三白而立消。
   【三白散: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用白牵牛二两,枣白皮、白朮、木通去节、陈皮去白各半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汤调,空心服。】  虫蚁吹着阴脬,用蝉蜕而即散。
   【蝉蜕散:治阴囊忽肿,多坐地为风湿所侵,或虫蚁吹着,用蝉蜕半两,水一碗,煎汤洗肿处,其痛立止,肿亦消,再温再洗,洗后仍与五苓散加灯心煎服。又方:用葱园内蚯蚓粪,甘草汁调,涂上,立效。】  治病执方,须达要旨。苦寒平升,甘辛平降。   【《宝鉴》云:药性要旨,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实热,苦甘寒泻湿热。】  高者宜抑,下者可举。
   【潜溪云: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太高,固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亦非下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求巧必事乎公输,求聪当宗乎师旷。
     本经补泻温凉药

  补:益智、橘核、龙骨、菖蒲、续断、黄芩。  泻:芒硝、滑石、泽泻、瞿麦、车前子、萱草根。  温:荜澄茄、茴香、乌药。
  凉:生地黄、黄蘗、防风、防己、甘草梢、地肤子、防葵。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藁本、羌活 【行上】 ,黄蘗 【行下】 。
    针灸

  《灵枢》曰: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注 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腑气病,故小腹肿痛而不得小便也。肩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乃足太阳经脉之所循,若热而脉陷,此病腑而及于经矣,故当取委中之中央。】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注 此邪在膀胱而为病也,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故取足太阳之大络。足太阳厥阴交络于跗腘之间,视其结而血者去之。盖肝主疏泄,结在厥阴之络,亦不得小便矣。如小腹肿,上及胃脘,取足三里。】  《千金方》曰: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病苦逆冷,妇人月水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足内踝下动脉是也。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病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中。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小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膀胱寒,灸膀胱腧百壮,对脐两边向后,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导引

  《体仁汇编》曰:膀胱虚,腰痛,正东坐,双手抱心。一人于前据摄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倒,三起三卧,久久便瘥。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

脏腑门 【三焦】

    黄帝素问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注 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
    灵枢经

     本输篇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俞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王,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注 三焦上合于手少阳,为决渎之腑,故下俞出于太阳之络,入络膀胱,约下焦,气闭则癃,气虚则遗溺,三焦之主气也。夫直行者为经,斜络者为络,此太阳之别络间于足少阳太阴之间,故曰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邪气脏腑病形篇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注 三焦者,下约膀胱,为决渎之腑。病则气不输化,故腹气满而不得小便也。不得小便,则窘急而水溢于上,留于腹中而为胀,候在足太阳经外之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经脉之间,其脉亦见于皮部,当取之委阳。】
     经脉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 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是故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相火之有余于上也。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三焦经诸穴歌 手少阳,廿三穴,关冲、液门、中渚别;阳池外关支沟连,会宗三阳四渎接;天井清冷消泺骈,臑会肩髎天髎越;天牖翳风承,瘈脉颅息别;角孙近耳丝竹空,禾髎相近耳门接。】  【分寸歌 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间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渊,消烁对腋臂外落。臑会肩前三寸量,肩髎臑上陷中央。天髎缺盆陷处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风耳后尖角陷,瘈脉耳后青脉现。颅息亦在青络脉,角孙耳廓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禾髎耳前动脉张。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
     经水篇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注 漯合济而入于兖豫诸州。少阳为君主之相,阴阳相合,故手少阳外合于漯水,而内属于三焦。】
     荣卫生会篇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归之部署也,并胃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阴之云门、中府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复下于足阳明之分,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盖从胸腋太阴之分而出行,故复大会于太阴也。夫手之三阴,从脏走手,足之三阴,从足走脏。荣气行于二十八脉之中,二百七十息,以应漏下二刻为一周,则阴阳内外,经脉脏腑,俱已循行。盖以一日分为昼夜,而为五十荣,非日行于阳而夜行于阴也。凡日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乃荣卫之行于脉外,阴阳出入者也。按三焦乃少阳之相火,生于肾阴,从下而上,通会于周身之腠理,脏腑之膜原,总属一气耳,归于有形之部署,始分而为三。气之在上者,即归于上部,主宣五谷之气味,即从上而出,熏肤,充身,泽毛。气之在中者,即归于中部,主蒸化水谷之津液而为荣,血即从中而出以奉生身。气之在下者,即归于下部,主济泌别汁,即从下而出,以供决渎之职。此气由阴而生,从下而上,归于上中下之三部,即从上中下而分布流行。马氏复以下焦之气,升于中上,上焦之气,降于中下,此缘不明经理而强为臆说也。】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奉 原作「养」,据《灵枢》营卫生会改。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   【注 此论荣出于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在胃中脘之分,中焦所归之部署也。此所受气者,主泌水谷之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奉心神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此津液化血而名荣气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注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别走于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就下焦之气,济泌别汁,循下焦之经而渗入膀胱,气化则出矣。】
     五癃津液别篇

  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名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注 此论水谷之精,别而为津为液也。盖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扁鹊难经

     三焦禀生始终

  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  【注 人身腑脏,有形有状,有禀有生。如肝禀气于木,生于水;心禀气于火,生于木之类,莫不皆然。三焦既无形状,而所禀所生,则元气与胃气而已,故云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其治在膻中,中焦其治在脐旁天枢穴,下焦其治在脐下一寸阴交穴。】
     三焦为腑

  三十八难曰: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注 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别使者,以原气赖其导引,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无或间断也。外腑指其经为手少阳而言,盖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也。】  三十九难曰: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注 腑有五者,以三焦配合手心主也。合诸篇而观之,谓五脏六腑可也,五脏五腑亦可也,六脏六腑亦可也。】
     三焦为阳故所行为原

  六十二难曰: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六,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注 脏之井荥有五,谓井荥俞经合也。腑之井荥有六,以三焦行于诸阳,故又置一俞而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与三焦共一气也。】  六十六难曰: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注 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以十二经之俞,皆系三焦所行,气所留止之处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以脐下肾间动气,乃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则为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下之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也。通行三气,即纪氏所谓下焦禀真元之气,即元气也,上达至于中焦,中焦受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荣卫,荣卫之气与真元之气通行达于上焦也。所以原为三焦之尊号,而所止辄为原,犹警跸所至称行在所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于是而取之,宜哉!】  三焦腑形象之图
  见图
  上焦出于胃口之上,主内而不出;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主出而不内;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蒸津液,化精微,上注于肺,化而为血,以奉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