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脉法
脉法
肾膀胱部第二十四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 【膀胱为津液之腑。】 其经足少阴, 【足少阴肾脉也。】与足太阳为表里。其脉沉 【沉,肾脉之大形也。】 其相秋三月, 【秋金王水相。】 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时食时日昳。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极。【横骨上一寸,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 【冬则北方用事,王在三时之后。肾在四藏之下,故王北方也。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虫伏蛰。 【冬伏蛰,不食之虫,言有百种也。】 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 【阳气下陷者,谓降于土中也,其气犹越而升出。阴气在上,寒盛,阳气虽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谓阳气中出,是十月,则霜降。猛兽伏蛰者,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蜾虫无毛甲者,得寒皆伏蛰,逐阳气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养也。】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 【阳气在下,故冬脉沉,温养于脏腑,此为里实而表虚。复从外发其汗,此为逆治,非其法也。犹百虫伏蛰之时而反出土,见于冰霜,必死无疑。逆治者死,此之谓也。】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 【阳气在下,温养诸脏,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损于阳气,而脾胃复伤,土以防水而今反伤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 【言治病逆则杀人,如鱼出水,蛾入汤火之中,立死。】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 【重客者,犹阳气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阳位尊处于上,今一时在下,非其当所,故言客也。熏谓烧针及以汤火之辈,熏发其汗,如此则客气从外入,与阳气相薄,是为逆也。气上熏胸中,故令喘息。】无持客热,令口烂疮。 【无持者,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故令其口生疮。】 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客热狂入,内为结胸。 【阴阳错乱,外热狂入,留结胸中也。】 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气来沉以搏【《甲乙》作濡,】 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黄赤。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一,忌戊己。】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 【《千金》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差。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颓);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濇甚为大痈;微濇为不月,沉痔。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难经》作枯】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二十五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冲;下部主候,从气冲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濇,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一作寸中于九。】 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管入,水胀干呕,心下淡淡,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动病也。】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下上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濇,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濇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 者,泄少气。尺肤炬然, 【炬然《甲乙》作热炙人手。】 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濇、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 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云:必吐逆。】 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关上脉濇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濇,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濇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早杂病脉第二十六
滑为实为下, 【又为阳气衰。】 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 【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濇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 【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紧为痛痹, 【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