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不除热
痘疹为阳待热成,征之发热始和平。假如大热身如火,解毒常令小便清。 凡痘疹属阳,非热不能成就,故治痘疹者,不可尽除其热。如热太甚,毒未发尽,只解其毒利小便,加味连翘升麻汤主之,兼服牛黄丸。
不可妄补
痘疹皆言要补脾,补中有害少人知。虚虚实实休轻易,审证施方贵合宜。 痘疹始终以补脾胃为主。若饮食如常,脏腑充实,此脾胃本强,不须服药。今人不论虚实,概以四君子汤,愈增烦热躁闷昏乱,贻害匪轻。大抵不能食,常泄泻,疮灰白者,此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能食大便闭,疮焮肿者,此血热也,四物汤主之。
可表
表解升麻汤最良,红斑须现饮何妨。时师胶柱无通变,一见红斑不可当。 时师治痘疹者,方其发热但知用葛根汤,一见红斑便禁用葛根汤,此胶柱鼓瑟之流,不能清浊相济而合羽愈增商也。或曰:医者意也,药不执方,合宜即用。如疮见热除,此表里无邪,不须服药,所以不可再服葛根汤;焮肿若疮已见,热盛不退,此毒深于里,尚恐葛根汤力少不足以胜之,岂可止而不饮乎?凡痘疹发热,初用解表之剂,要在审证用药,不可草草,详见此门之下,庶不重述。但附葛根汤加减之例于后,临时看病之大小,择而用之可也。
四时施治
治痘先须审四时,风寒暑湿亦同推。莫教异气来相触,方泄乾坤造化机。 大凡养生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春病者治在肝,夏病治在心,秋病治肺,冬病治肾,不可逆也。治痘之医,切须识此,勿使有误。如天时有飘风暴雨,酷暑严寒,常要谨其帷帐,适其寒温,故寒则盖覆欲厚,热则居处欲清,苟偏热则血气酝酿而疮易腐烂,偏寒则血气凝濇而疮难起发,一有触犯,则轻者变重,立生异证。如暴风连日,则有伤风之证,桂枝葛根汤主之;若严寒凛烈,则有寒病,正气散主之;若酷暑熏蒸,则有热病,人参白虎汤主之;久雨湿淫,则有湿病,胃苓汤主之。要在适中,无犯正气。
发热
痘疹未形先发热,吉凶轻重如何说。热轻毒浅吉堪期,热重毒深凶可决。 凡发热乍进乍退者其痘必稀;热少者其痘亦稀,盖热浅则毒轻故也。若熇熇发热,或蒸蒸发热,烦躁昏眩者,其痘必盛,盖毒深则热甚也。宜发表解毒托里,加味葛根汤主之。
发热不出
发热绵绵不见形,其中凶吉事难明。解肌托里须斟酌,施治详分外内因。 热三朝便出者,此常期也。如过四五日不出者,热势绵绵,无有休歇,吉凶之兆,未可卜也。急与解毒托里,分外内因而治之。疏者吉,密者凶。如劳苦之人,皮肤粗厚,腠理闭密,及外感风寒,其痘被外邪所遏而不易出,此外因也,麻黄解表汤。如内虚吐泻,毒气内陷而不出,及伤饮食陈积肠胃之间,而毒合并,郁而不出者,此内因也,内虚托里十补散,内实则枳实导滞散主之。
渴
发热而渴热在里,切忌生冷及冰水。生津解毒口中和,小渴任之而已矣。 凡发热作渴,此毒火内蒸,消铄津液,故口干而渴也。微渴者,频以炒米汤饮之。切不可以冷水红柿甘梨西瓜等物,反伤胃气,必有后灾;亦不可以姜椒汤饮之,恐助疮而成他变也。渴甚不止者,人参麦门主之;如吐泻不止而更作渴者,此脾胃虚弱也,参苓白朮散主之。
腹痛
发热腹中急痛时,毒攻于内不须疑。大便鞕结须当下,莫待临危悔却迟。 诀曰:发热腹中痛,斑疮腹内攻。发多防不透,发少更防痈。言痘疹腹痛者,乃恶候也。凡痘疹发热,但觉腹痛即当托里解毒,俾毒得散,不可逡巡以致后艰也。若能饮食,大便如常,腹痛者,化毒汤主之;大便鞕结,烦躁作渴,腹痛者,三黄解毒汤主之;泄泻腹痛者,建中托里汤主之。
腰痛
发热腰疼毒气深,人或病此或惺惺。人参败毒真奇绝,病减疮稀免殒倾。 凡痘疹发热腰痛者,最恶,治之宜蚤也。但觉腰微痛者,即与人参败毒散。如痛止者吉,不止者凶。
发搐
若遇痘疹时发搐,须知病属于肝木。木能胜土又归心,风火相争脾不足。 凡痘发热有惊搐者,以导赤散加辰砂末服之。此惊痘甚好,以惊搐发于四肢也。如痘应出不出,惊搐不止,以泻青导赤散主之。如不作搐,但心烦啼哭者,以麦门冬导赤散主之;如疮已收靥,余热不退而发搐者,此慢惊之类也,多致不治。但父母不忍坐视,责而治之,以宁神汤、抱龙丸合而治之,轻者可愈。
吐利
发热之时吐利频,不须骤止毒攻身。久而不止疮形见,方可调中养胃纯。 凡痘发热,有呕吐者,有泄泻者,有吐泻并作者,不可骤止,令毒气上下得出也。但痘见形,吐泻即止者,吉兆也。如久不止,先用理中汤和之;泻仍不止者,以豆蔻丸治之。吐泻既止之后,更以调中汤服之,使脾胃气实,其疮易壮易靥。
谵语
谵语狂言见鬼神,皆缘热毒乱天君。辰砂导赤安魂魄,莫听巫师误世人。 凡痘发热,妄有所见而谵语者,或昏昏好睡梦中言语喃喃者,或狂妄欲走循衣摸床者,皆毒气内攻,神识不清故也,急用镇神解毒之药,辰砂导赤汤主之。人事清爽,神采复旧者,吉;若连绵不止,则魂魄将离之兆也。
四肢厥冷
遍身有热四肢寒,脾胃俱虚仔细看。急用补中并益气,仍前厥冷治应难。 凡痘遍身皆热,独耳尻一处宜凉,所以痘疹之证,头宜凉,手足宜温。如手足发冷者,此脾胃虚弱也,可用补中益气汤治之。服后手足和暖者生,厥逆不退者死。
失血
热毒熏蒸血妄行,此名恶候令人惊。一身出血俱难治,鼻衄须知病稍轻。 凡人身之血不可妄行,痘疹之火熏灼于内,迫血妄行,随火而动,或从口出鼻出、大小便出,皆死证也。但鼻出者或有可治之理,元参解毒汤主之。痘疹溃烂不能收效,出血不止者,多不可治。
口舌生疮
昼夜发热浑不歇,口舌生疮唇破裂。咽喉塞痛食难尝,解毒黄连并甘桔。 凡痘未出之时,一向热不退,昼夜烦躁,口舌生疮,唇破喉痛者,此毒火内蒸,其热诚急,治之不可缓也,急用黄连解毒汤合甘桔汤治之;不已者勿治。
多汗
发热身汗不须疑,腠理疏通痘发稀。但恐汗多阳气弱,调元端的有神奇。 凡痘发热自汗者,此不必治,腠理疏通,毒气越泄,无郁遏也。所以古人谓庖人蒸笼之法,但欲其松者,正此意也。如恐出汗太过,胃气反陷,痘不能成就,治法以调元汤主之。
发战
寒热时时且战兢,表虚邪与正相争。但将柴葛加官桂,入口能令大势平。 痘疮所惧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增寒壮热,其身振振战动者,其人表气素虚,疮毒欲出不出,留连于腠理之间,邪正相争,故振振如战栗之状,治法以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能食不能食
始终能食最为良,平日其人脾胃强。食少即防中气弱,渗流引日变疮疡。 始终能食,其人脾胃素强,自然血气充实,易出易靥。如平日能食,一旦食减者,即问其人咽痛否?或伤于饮食,依法治之。咽痛者,加味甘桔汤;伤食者桔皮汤。如无上证,只食少者,此脾胃气弱,不能消食,以参苓白朮散治之。
烦躁
痘疮安静号和平,表里无邪患自宁。烦躁忽然宜细审,痒虚痛实热呻吟。 凡痘疹以安静为贵,此表里无邪,不必服药。但有烦躁者,必毒气壅塞,并表里不宁,宜审视之。如搔爬不停者疮痒也,起卧不宁者里热也,呻吟者痛也,非折肱之妙手,焉能识其病而药之哉?
见形
发热三朝痘出稀,此为吉兆不须疑。先期毒盛浑无制,过此多因气血虚。 凡痘疹发热,三日而出,此常期也。依期而出稀者,不须服药。如不及期,发热一二日即出者,此毒气太甚,冲击荣卫,一齐涌出,无所制伏,大凶之象也。必欲治之,不过解毒轻软托里,使无陷伏,消毒快斑汤主之。如过期至四五日始出者,气血本虚,不能战毒,使之即出,当补中托里发表,增损八物汤主之。
出形迟
疮出迟迟有数般,皮肤闭塞属风寒。里虚吐泻宜分治,痈毒三焦治却难。 痘疹出自有常期,如应出不出,责而治之。苟外感风寒,皮肤闭塞,不能即出,其证头痛身热,及痛无汗,喜盖衣服,偎倚怀中,此恶风寒之象也,当与发散之,用加减参苏饮。若曾吐泻多,当温其里,里虚不能快出故也,用加减调中汤主之。如发热,烦躁狂妄,大渴唇躁,其毒气壅并,流而不泄,上焦主头面至胸,中焦主胸至脐,下焦主脐至足,毒火蕴于三焦,营卫不行,上下不通而死矣。
应出不出
应出不出是如何?发表奇方效验多。腹胀便坚烦闷苦,消斑承气救沉疴。 凡痘应出不出,或外感风寒,或内虚吐泻,治各不同。如前参苏饮、葛根汤、败毒散、调中汤,皆奇方也。若热甚,腹胀气粗,烦渴闷乱,大便闭结者,此毒火内蓄,宜急解之,用消斑承气汤。
疮出热未退
疮出热退毒已尽,热还不退毒还甚。累累常出无定期,外边最怕乖形证。 痘疮之热毒,火所致也。未出之时,其毒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营卫,故热发于外。及其见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疹出而热退者,其毒本轻,疮势亦稀。若痘既出,热还不减,此毒积于中,其热方盛,未可言其为轻也,当急解之,用解肌化斑汤,服后其热渐退者可言轻。热更不退,其疮累累旋出于空痘之间,始疏而终密,如此者,最怕生出他证,或烦渴,或狂妄,或泄泻,或腹胀,或搔痒,或寒颤咬牙,或失声,或错喉,或干呕,或黑陷,或喘促,诸如此类,皆不可治而死。
观痘出处定吉凶
出现先于面部中,其间凶吉妙难通。绕唇颏颊方为吉,额上眉间定是凶。 人之面部,左颊属肝木,右颊属肺金,额属心火,颏属肾水,鼻属脾土;又正额者太阳脉之所会,颏者阳明脉之所经,两耳傍少阳脉之所过。痘为阳毒,故随阳先见于面。但阳明者,胃与大肠也,积陈受污,气血俱多,先于其位出现者吉。若太阳则水火交战之位,少阳则木火相战之宫,于其位出现者凶。不但出形忌于正额眉间及两耳之前后,凡收靥起浆,但于此数处先者,皆逆象也,多不可治,故不立方。 头面呼为元首尊,咽喉紧隘譬关津。若还疮痘多稠密,锁项蒙头事可惊。 经曰头者精明之府,又言养气者病在头,可见头为诸阳之会,发生之本也。五脏精华,皆会见于面,是头面者为元会之首,至尊贵而不可犯也。咽者水谷之道路也,主内而不出;喉者呼吸之所关也,主出而不内。人非此则水谷呼吸废而死矣,故在人身,譬之关津隘口焉。痘疹之出,须头面颈项稀少。如头面多者谓之蒙头,颈项多者谓之锁项。蒙头则视听俱废,锁项则外者不入内者不出,死之候也。
稀密
头面胸前总要稀,四肢多也不须疑。遍身碎密堪惆怅,解毒当令发透齐。 头面者,诸阳之所会也。胸者,诸阳之所受也。陈氏曰:痘疹轻者,作三四次出,头面稀少,胸前无,以阳分不可犯也。若遍身稠密琐碎者,急与解毒,疏通营卫,使气得其均,血得其活,齐齐起发,无干枯黑陷之变,可与疏毒快斑汤主之。 痘疮磊落最为奇,只怕相粘成聚堆。蚕壳蛇皮生不久,蚤斑蚊迹鬼相随。 凡痘疮初出,视其相去远近多少何如:相去三五寸一粒者必轻而稀,相去一二寸者颇密。如三两成丛而出者,必密而重,其后多变痒塌也。如蚕壳蛇皮者,气至而血不随也,当用行气补血之药,归芎均气饮主之。如蚤之斑、蚊之迹者,血至而气不至也,当用凉血补血之药,参芪和血饮主之。服后气血相随者吉,疮如旧者凶。
虚实
一出形来色艳娇,疮空皮嫩不坚牢。溶溶破损生难久,个个成脓死可逃。 痘疮出形如平日皮肉正色者吉;若疮色常带艳而赤,其后多痒塌而不可救也。但见带艳者,即防后日痒塌之变,早用疏风固表,消毒之药,使血气充实,邪火渐退,正气不亏,光壮干收,如期不乱可也。治法用固阳散火汤为主。 最怕头焦形焠焠,又嫌皮嫩水溶溶。头焦变黑疮归肾,皮嫩逡巡痒塌攻。 痘疮先出最可喜者,明润而鲜也。若疮头带黑,此毒在血分,治法以凉血解毒为要。
咽喉
痘疮初要解咽喉,喉痹咽疮毒火烧。只恐一朝封管钥,错喉嗄哑却徒劳。 凡痘疹有咽喉疮痛者,如烟囱之状,火焚于下,其焰上熏而痛,急用鼠粘子汤解其毒;痛甚者,用一圣散吐之。若不早治,以致咽疮溃烂,喉门肿塞,水入则呛,食入则错,咽哑失声,则难治矣。
痘疮入眼
若怕痘斑入眼中,膏煎黄蘗妙无穷。但观眼肉多红肿,急泻心肝免毒攻。 痘疮之毒,为害者咽喉最甚,眼次之,所以古人用黄蘗膏为护眼法,其虑深矣。但两眼红脉萦缠,或眼闭不开,以致多生翳泪,急泻心肝之火,庶免他日丧明之患。
痘兼斑疹
痘疮只出一般奇,夹疹夹斑总不宜。解毒化斑除火炽,若还不减势倾危。 钱氏曰:痘疮只出一般者善,其间碎密若疥子者,此夹疹也;皮肉先红成块者,此夹斑也。皆毒火熏灼于中,故斑疹夹出于外也。宜急解毒,使斑疹消散,荆防解毒汤主之。服后不退者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