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看在何经用引经,肿时不与溃时论。补中托里分虚实,决毒排脓视浅深。 凡治痘痈,先看在何经络,分气血多少,用引经药。如太阳经羌活、防风,阳明经升麻、白芷,少阳经柴胡,少阴经独活,太阴经防风,厥阴经柴胡。若初红肿硬痛者,以针刺之,口吮去恶血,以拔毒膏敷服,解毒内托散。气实能食,大便坚者,用排毒散疏利之。气虚食少者,用十宣散或流气饮。毒浅而小者,只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外用神功散或拔毒膏贴之,此治肿疡之法也。若已成脓而未溃者,以铍针抉去其脓,勿使内溃,已溃者用十全大补汤主之,此治溃疡之法也。大抵痘毒发痈在手肘腕足膝腘中者多,若在手腕发者属手太阴肺经,在足腘发者属足太阴脾经,并用解毒内托散主之。 遍身疥癞候何宁,败面残形亦可矜。挦掐肤伤为毒浅,熏蒸肉烂受邪深。 此十条言疥毒也。痘后遍身疮癣,如疥如癞,脓血浸淫,皮肤溃烂,日久不愈,此毒气弥漫,散于皮肤,宜升麻葛根汤、防风解毒汤、苦参丸主之。若因挦掐成疮者,只以百花膏涂之。 疳蚀顽疮亦可嫌,时时流血不曾干。穿皮消肉成瘢陷,腐骨伤筋作夭残。 此毒在脾也。痘后疳蚀疮者,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亦恶候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以绵茧散贴之。 毒散皮肤有数般,或为瘾疹或成丹。丹瘤凝结从深论,瘾疹分疏作浅看。 此毒在心肺二经也。痘后毒气散于肌肉皮肤者,病有数般,或为瘾,皮上起如疙瘩,瘙痒爬搔更多,内服解毒防风汤,外以荜衣汤洗之。或为疹,皮上如蚊蚤所咬之迹;或如小疥子,即麻子也,升麻葛根汤加防风、荆芥穗主之;热甚渴者以人参白虎汤相合服之。或为丹瘤,红肿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过心肾者即死,宜内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外用蜞针法,吮去恶血自消,或用砭法。若但红不肿不痛者,斑也,人参白虎汤加黑参、大青、生地黄主之。 眼中翳膜忽遮睛,瘾濇难开若雾云。但用汤丸频解毒,勿轻点洗反伤明。 此下二条,言目病毒在肝也,宜蝉蜕散、四物汤加柴胡主之。 暗中强视泪盈腮,略见阳光不敢开。此是羞明差别法,莫将肤翳混同猜。 痘后目闭泪出,不敢见明者,此羞明证也,宜洗肝明目散;便秘者泻青丸。或能开目只视物昏者,此血不足也,四物汤加密蒙花。目中赤者,洗肝明目散主之。 热毒乘虚入腹中,大肠干濇便难通。如逢热结膀胱里,溲不来时又病癃。 此言毒在大肠膀胱也。小便不通者,五苓散、导赤散;大便不通者,三黄丸、四顺饮、三乙承气汤;大小便俱不通者,八正散、通关散斟酌用之。凡靥后余毒未尽,有诸热证者,并宜大连翘汤,多服佳。 而今泄利又何如?治法难将一例拘。能食渴多知是热,脉微食少又为虚。 此下皆毒在肠胃证也。痘后泄泻,其证有二:如能食而渴脉盛者,此热入大肠也。渴者,内热也;能多食者,邪热杀谷也;脉盛而数,热证也,宜黄芩汤加黄连。如食少不渴,脉微小者,此里气虚不能禁固水谷也,宜四君子汤加诃子肉豆蔻,或理中汤丸加熟附子;甚者以肉豆蔻丸止之。 泄利频频见脓血,此是大肠多蕴热。莫将倒陷一般论,只宜解毒不宜濇。 此言毒入大肠也。宜四物汤加黄芩、黄连、枳壳、荆芥穗,或黄连解毒汤加生地黄,勿作倒靥及用劫濇药也。 胃家有热难留食,胃冷无缘纳水浆。若是痘家多属热,呕家圣药是生姜。 此言毒在胃也。痘后呕吐者,是余毒在胃也。然有冷热二证:如心烦作渴,食乳甚急,聚满于胸中,然后吐出如射,其人面色带赤,手足心热,居处喜凉,此热吐也;如乳食水浆随吐,面青白,手足冷,大小便自利,此冷吐也。热吐者,橘皮汤加黄连、竹茹;冷吐者,益黄散。痘后余毒,多是热邪,其间冷证十有一二也。亦有伤食而呕者,但闻食臭即吐,不欲食,木香大安丸或养脾丸,并用生姜汤下。有饮水多而吐者,必吐清水,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一向蒸蒸热未除,治宜详审勿差殊。便难烦渴方为实,清便肌疲本是虚。 此毒在心经也。痘疮自初以来,一向发热,至于差后犹不少减者,此有虚实二证:如大便难,小便赤,能食而烦渴者,此实热也,以三黄丸或四顺饮,先解利里热;后用升麻葛根汤加地骨皮,解表热也。盖升麻葛根汤,治疮疹未发之先,已发之后,身热药也。如大便不秘,小便不赤,坐立振摇,饮食不甚进者,此虚热也,以调元汤加知母、麦门冬,虚甚者加炒干姜或熟附子少许以调之。 遍身青黑色非常,口噤涎潮身反张。手足时时频瘈瘲,不逢识者少安康。 此毒在肝经,成中风证也,宜消风散二钱,入蝉蜕末一钱,分为三服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数点,温汤进之,连二三服,或作瘾疹,或再出肤疹而愈;后以抱龙丸调理。 搐搦非时俗曰惊,只因热毒内归心。若因伤食增潮热,腹满多烦乃食蒸。 此毒在心肝二经也。痘后非时搐搦者有二证:一则心热留而不去,热盛生风,风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视,面赤引饮,居处喜冷,宜导赤散泻青丸清心泻肝,后以抱龙丸调之。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先以备急丸、丁香脾积丸利之,后用木香大安丸、钱氏异功散调理取愈;不如只用抱龙丸更佳。 手足拘挛不得伸,起居艰苦只呻吟。要知养血真良法,莫悞终身作废人。 此毒在肝脾二经也。宜十全大补汤去地黄、白茯苓加川续断,多服乃佳;气虚者,少加川乌炮过行经。不可悞作风治,妄行发散反耗阴血也。 终日昏昏似醉人,口中妄语若邪侵。谁知热入心包络,解毒安神泰宇清。 此毒在心也。宜导赤散吞安神丸,待醒后以调元汤加麦冬、生地,四物汤加石菖蒲、木通、山栀仁相间服之,以抱龙丸调理而安。 卒然昏睡不知人,饮食俱忘唤不醒。邪毒从今都解散,精神自此渐和平。 此痘后虚故也。
一朝手足冷如冰,盖覆重加不得温。痘正盛时为逆证,病今差后作虚论。 厥逆者,痘疹逆候也。若在正盛之时,十无一生。今病已愈,气血久虚,脾胃大困,宜有此厥逆也,用调元汤加当归身、熟附子主之。 咳嗽声多不得安,更无涕唾尽稠痰。莫拘死局轻调理,好把权宜用散丸。 此下皆毒在肺证也。咳嗽,痘疹常证也,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不可执泥一定之法。如自初出咳嗽到今未愈者,此肺中余邪未尽也,宜甘桔汤合泻白散加牛蒡子、马兜铃主之。如咳而热,大便难小便赤者,此热毒也,宜黄芩泻肺汤主之;大便润者,人参白虎汤合甘桔汤主之。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无大热渴者,此虚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如咳而血出者,甘桔汤加牛蒡子、软石膏、茅根汁主之。如向不咳,今始咳者,此风寒外感也,麻黄汤主之。 咳嗽之时两胁痛,阴阳左右被邪干。不能升降多壅滞,解毒和平病早安。 两胁,阴阳二气之所行也。胁痛是气不能升降之故,但解毒,毒气去则真气行,宜小柴胡加枳桔汤主之。 未出腹痛斑毒攻,而今毒解已无壅。不因燥屎或伤食,必是中虚要建中。 此毒在脾也。一则因大便未通,燥屎作痛,备急丸主之。一则因食过多,胃虚不能消谷腹痛者,便秘,丁香脾积丸;便利,木香大安丸主之。但燥屎痛者病在下焦,伤食痛者病在上焦,手不可按。若原食少,大便常润,忽尔作痛,此虚寒证也,病在中焦,喜用手按摩,黄芪建中汤主之。 余毒留居心胃中,膈焦咽燥渴来攻。若是脾虚津液少,自然形证不相同。 此毒在心胃也。痘家作渴,亦是常事。如痘后不宜有渴,忽然渴欲饮水,心胃二经,受邪热故也。其人必能食,大便秘,小便赤,舌燥咽干,宜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若食少,大小便自调,虽好饮汤,咽舌不燥,此脾胃虚,津液不足也,宜人参白朮散;不愈,人参麦冬散加天花粉主之。 病后那堪猝失音,语言不出意沉沉。咽伤苦痛痰多结,心热留邪舌不荣。 此毒在肾也。痘后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气结于咽喉之间,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主之。心热不能言者,心中邪热未彻,肾虚不能上接于阳,虽有声而不能言,四物汤去川芎加麦冬、白茯苓主之。 正气将回食渐加,缘何恶食却堪讶?不因食壅脾重困,或是中虚病未差。 已下毒在脾经也。痘后邪气尽退,正气将复,脾胃略纾,宜渐能食也。若原不食,今因喜食太过,或原能食今又骤加,以致恶食不食者,此皆内伤有余证也,宜木香大安丸主之。如向未食,今犹不喜食者,此脾胃中气不足,宜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陈皮、木香研末,取二两,另用糯米二两,菉豆二两,各炒研末相和,枣子汤调服;稍能食,更兼进养脾丸、抱龙丸。 寒热往来形似疟,不拘早晚如期作。只因调护少疏违,故惹风寒相击搏。 痘后如疟,宜先以柴葛桂枝汤发去新受表邪,后以调元汤加当归、陈皮、白朮调之。 面目虚浮忽改形,腹中胀满喘声频。邪风入肺疏通去,宿垢伤脾解利行。 此毒在脾肺二经也。痘后面目虚浮,或久则一身皆肿者,此表气不足,出风太早,风邪乘虚而入,其治在肺,宜五皮汤先加桂枝微汗之,后只服本方。若遍身皆肿,以胃苓汤合五皮汤主之。痘后腹虚肿胀满,或气喘粗者,此有宿垢在里,不问余毒食积蓄水,宜先利之,宜塌气丸。利后以胃苓汤去甘草加人参、黄芪、大腹皮调之,其治在脾。如因新食作胀不肿者,用木香大安丸。 漐漐浑身汗未休,肤濡发润亦堪忧。胃中气弱荣中热,若到亡阳治不瘳。 此毒在心也。宜调元汤、当归大黄汤相间,并调败蒲散服之。如汗出甚,再用温粉扑之。若浑身如水发润者,或汗出如珠者,皆亡阳证,不治。 血在身中怕妄行,火邪迫血血离经。鼻中衄出堪调理,便溺中来祸非轻。 此毒在心肝二经也。自鼻出者,元参地黄汤主之,外用栀子炒焦黑研末吹之。自溺出者,八正散主之。自大便出者,桃仁承气汤主之。此与上自汗证同为热也。大便秘者,并与四顺清凉散主之。 蛔动如从吐利中,必然肠胃热邪冲。若闻食臭虫才出,此证虚寒勿妄攻。 此毒在肝也。痘后或吐蛔或利下蛔者,皆热毒入里也。热在胃则吐蛔,热在肠则利下。蛔利者,黄芩汤加桃仁、艾叶。吐者黄芩半夏汤加乌梅、川椒。若不吐利,但闻食即吐蛔者,此胃久虚,虫无所食,故闻食臭即吐,食已易饥,理中汤加乌梅、黄连、川椒主之。 狐惑之证声哑嗄,唇口生疮诚可讶。龈根溃烂疳蚀疮,气臭血出名走马。 此毒在肾也。其候最恶,化(上匿下虫)丸主之。如大便结者,以桃仁承气汤加槐子利之。或只牙齿龈肉溃烂者,此痘疕脱去,痰水浸渍为疳蚀疮,用绵茧散敷之。若气臭血出者,又名走马疳疮,内以黄连解毒汤加雄黄为丸,竹叶汤下;外以马鸣散敷之。或口舌生疮者,并宜洗心散。已上证大便秘者,并用四顺饮利之。 痘后宜行解利良,勿令热毒得为殃。若逢余毒为诸证,缓药安能得早康? 疮疹后须当解利,勿使余毒或在表,或在里,变生诸证也。解利之剂,如三黄丸四顺饮之类。若失于解利,致生诸证,须当用切中病源之药急治之,不可缓,恐病势滋蔓,反害人也。 能医恶疮是良工,不宜怪异及虚惊。若然乍见成凶兆,枉请师巫祷鬼神。 若有鸦鸣鼠鬬,虚响火光,蝙蝠入室,葱蒜扑人,夜生怪梦,病见死人,是皆不祥之兆也。
疹毒证治歌括
疹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且观双目泪盈盈。 痘疹皆胎毒所发。毒者火也,故痘子大而焮肿者,少阳三焦火也,阳道常饶,故大而肿。疹子小而碎密者,少阳心火也,阴道常乏,故小而密。三焦,水谷之道路,脾胃主纳水谷,治痘专以脾胃为主,心肺属阳而位乎上,心火旺则肺受之。治疹专以肺为主,观其咳嗽者,火炎则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凡遇冬温最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或逢斑疹相传候,可用汤丸预解良。 宜先服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微,不为已甚也。 斑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方法,莫犯天和损寿元。 疮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疹子则面颊赤,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泻,或手掐眉目鼻面,宜用升麻葛根汤,不可作伤寒,妄用汗下也。汗之则增其热,为衄,为咳血,为口疮咽痛,为目赤,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下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带下。 疹喜清凉痘喜温,能知痘疹不同伦。疹苗痘实无人解,谨始虑终用意斟。 疹子初出,亦须和暖则易出,所以发苗之初,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非若痘必苗而秀,秀而实,而后毒解也。痘子成实之时,若太温热则反溃烂不收,是痘之后,亦喜清凉也。故治痘疹者,无过热,无过寒,温凉适宜,阴阳自和,是为得之。 疹毒从来解在初,出形毒解却无忧。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疹子只怕不能出,如时大寒,以桂枝葛根汤发之;大热,以升麻葛根汤合人参白虎汤发之;不寒不热,以荆防败毒散发之;如兼疫疠之气,以人参败毒散发之。如用一剂不出,再作本汤发之,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务令亟出;如三四作更不出,加腹中胀痛,气上喘促昏闷妄语者,必死证也。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伏身中出现难。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六七日已后,明是疹子却不见出,此皮肤坚厚,腠理闭密,又或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也,急用托里发表之剂,麻黄汤去杏仁加蝉蜕、升麻,外用胡荽酒散麻刮之。如一向未更衣者,毒盛于里,伏而不出,河间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发之解之再不出者,死证也。 蒸蒸发热咳声频,目胀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焦叶举热邪蒸。 疹子初发热时,未见出现,咳嗽百十声不已,上气喘气,目肿面浮,时卧时起,此毒火内蒸,肺叶焦举,宜甘桔汤合人参白虎汤去人参加牛蒡子、薄荷叶主之。 火热熏蒸汗润身,毒邪并迫血违经。汗多卫表邪从散,血去营中毒少轻。 如汗太多,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汤主之。衄太多,元参地黄汤主之。 发热之时吐利并,任他所出不须惊。胞胎蓄毒从今解,肠胃停污自此清。 自利,宜黄芩汤。吐利,宜黄芩加半夏汤。自利里急后重者,宜黄连解毒汤合天水散主之 毒火熏蒸气上炎,咽喉自此正烦艰。从来痘疹多咽痛,莫作寻常喉痹看。 痘疹咽痛,亦是常候,乃毒火上熏而痛也,勿作喉痹同论,妄用针刺。喉痹内作痈肿,故宜针决去恶血;痘疹只是咽干作痛,宜甘桔汤加牛蒡子,或射干鼠粘子汤细细咽之。 疹毒如焚饮水饶,炎邪未许一杯浇。咽喉干燥心家热,津液枯虚胃脘焦。 疹子渴喜饮水,纯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内亢故也。初发热渴者,升麻葛根汤加天花粉,或葛根麦门冬散。疹子出见渴者,人参白虎汤加天花粉、麦门冬;渴甚者,人参白虎汤合黄连解毒主之。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装。似痘出时随又没,如瘢红处却成疮。 出形鲜红,与伤寒发斑相似,但疹子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蚤之迹也。 痘疮赤艳痒来攻,疹子红鲜毒得松。白疹血虚犹可疗,黑斑恶候莫相逢。 疹发于心,红者火之正色也。若疹色淡白者,心血不足,养血化斑汤主之。色太红艳或微紫者,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大青汤主之。黑者,死证也。 疹子出没合阴阳,出以温和没以凉。连出不收阳气盛,迟迟间出是阴强。 疹子出没,常以六时为准。假如子后出者午时即收,午后出者子时即收,乃阳生阴成,阴生阳成,造化自然之数也。凡此旋出旋收者轻。若一出连绵三四日不收者,乃阳毒太甚,宜大青汤解之。逡巡不出者,乃风寒外束,皮肤闭塞也,宜荆防解毒散主之。 疹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甚急难消。解肌只许皮肤暖,救里宜令便溺调。 疹子既出,热甚不减,此毒壅遏,宜大青汤解其表。便濇者,以黄连解毒汤合化斑汤,或大连翘汤解其里。大便不通者,河间凉膈散加牛蒡子主之。 疹疮出尽得安宁,邪未尽时气未平。沸沸热烦邪尚炽,频频呕泄毒犹蒸。 凡疹子如沸沸发热,烦闷不宁,如蛇在灰,如蚓在尘之状,或呕吐,或注泄,此毒邪壅遏,尚未出尽。烦热者,黄连解毒汤;呕泄者,柴胡橘皮汤。并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酒遍身戛之,待疹子出尽,则烦热自出,呕泄自止矣。 疹毒余邪最作殃,几经恶候致张皇。时行疠气传相似,疫鬼勾魂赴北邙。 疹子欲出未出之时,贵早发散,以解其毒,则无余灾。 疹后流连热不除,蒸蒸烙手发毛枯。肉消骨立成疳瘦,得遇良工病可苏。 疹子收后,身热太甚,或日久不减,以柴胡麦冬散;甚则以黄连解毒汤合人参白虎汤,与前方相间服之。如发枯毛竖,肉消骨立,渐渐羸瘦者,柴胡四物汤主之。 发热无休神渐昏,忽然瘈瘲事堪惊。莫将风癎同调治,小便宜多患早宁。 疹后热不除,忽作搐者,不可与急惊同论,用导赤散加人参、麦冬,送服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不可治。 疹毒流殃走马疮,牙龈溃烂食难尝。唇疮声哑成狐惑,漏颊穿喉旦夕亡。 凡疹后牙龈黑烂,肉腐血出,臭息冲人者,曰走马疳,马鸣散主之。若面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死证也。如唇口多疮,其声嗄哑者,曰狐惑,似化(上匿下虫)丸主之。更烦躁昏闷失声者,死证也。 疹毒渐成休息痢,昼夜不停多窘急。勿轻劫濇图霸功,切忌噤口成恶疾。 疹后泄利,日久不已者,日休息痢,宜黄芩汤、天水散,与香橘丸相间治之。若呕吐不能食者,多噤口,更肠滑不止,或下鲜血,或如尘水者,皆死证也。 疹后连绵上气咳,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息目虚浮,摆手摇头泉下客。 疹后咳甚喘气逆气,发则连绵不已者,此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咳也,宜人参清膈散主之。身热者,门冬清肺汤主之。若咳久不止,面浮目胞肿,胸高而喘息则耸肩,血自口鼻出,面色青或赤,鼻燥昏闷,摇头摆手者,皆死证也。 疹家禁忌法须防,盐酢鸡鱼不可尝。欲莫从心终是福,物多爽口定为殃。 疮疹收完幸平复,饮食如常无臲(臬兀)。心腹绞痛忽倾亡,还是气虚中恶毒。 婴稚初离胎壳中,遍身斑驳似朱红。胎中热毒皮中见,莫作时行斑疹同。 凡小儿初生未满月者,遍身红点,俗呼奶麻子是也,宜用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 发热蒸蒸便已鞕,皮红似锦是名斑。莫将疹毒雷同论,笑杀时人一类看。 凡天行病,若大便鞕结,热留胃中,故发斑。不可以疹子同治,妄用发表之剂,反增危剧。宜白虎汤去人参白虎汤去人参 白虎汤本无人参。前有人参白虎汤去人参之加减法,此当属之。加大青、元参、生地黄主之。大便秘者,以三黄丸微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