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痘疹门
痘疹门
养脓决生死诀
一养脓时,只是清水,皮薄如水泡者,三四日后,决痛痒抓破而死;设不痒塌,亦发痈死,勿治。 一养脓时,干枯无水,都是空壳,决作搔痒,或发痈死,勿治。 一养脓时,未成脓浆,犹似血水,忽然干收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忽然作痒,正面抓破,皮脱肉干黑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忽然泄泻,日夜无度,汤丸不效,足冷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或疮色青紫,或带灰白,寒战咬牙失声者决死,勿治。 一养脓时,腹胀气喘,足冷闷乱者决死,勿治。
收靥证治歌括
脓窠结就正鲜肥,疮顶微焦欲靥时。渐次干收无急慢,痂皮圆净转春晖。 痘疮收靥有真诀,面上身中要合格。面上吐浆顶聚珠,身中结疕坚如墨。 凡痘疮收靥之时,面上是一样收,身上是一样收,谓之合格,乃正靥也。若面上如身上收,身上如面上收,谓之不合格,乃倒靥也。面上痘疮收格,痘顶吐脓,结聚如珠子样,满面皆然,磊落可观,惟两耳与身上痘疮收格,皮脓干结如螺靥样,紧净坚厚,易自脱落。 收靥如将日数拘,几曾算得不差殊?但凭本痘分疏密,更向其人论实虚。 痘疮收靥已无邪,不疾不徐乃更佳。太疾却防余毒壅,太迟溃烂不成痂。 痘疮收太急者,毒邪未尽,煎熬津液,以致速枯,必为目病,为痈毒,为诸怪疾,甚至横夭,宜微利之以彻其毒,当归丸主之。如收太迟者,中气已虚,脾胃太弱,不能荣养肌肉,使之完就,以致溃烂,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败草散衬之。 当收不收疮溃烂,内外审候是何变。以法求之要着痂,痂不得成为倒靥。 痘疮过期不收,遍身溃烂者,此与斑烂不同,乃热太过也,其候不同。或因天寒失于盖覆,使疮受冻而不收者,宜内服五积散,外用乳香烧烟于被内熏之。或因天热过求温暖,使疮被蒸而不收者,宜内服人参白虎汤或五苓散,外减去衣被,令少清凉,以天水散扑之。或大便秘结,内外极热,毒气散漫,无阴气以敛之而不收者,宜内服宣风散或三黄丸、四顺清凉饮,外用胆导法,以败草散衬之。或泄泻气虚,脾胃弱,津液少,肌肉虚而不收者,宜内服陈氏木香散,外用败草散。或因渴饮冷水过多,以致水渍脾胃,湿淫肌肉而不收者,宜内服五苓散。如因食少气虚而不收者,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桂主之。已上诸证,以法治之,已溃者结薄痂,未溃者结痂,方为佳兆。若痂皮俱不结者,成倒靥矣。 遍身溃烂少完肤,脓血淋漓势已痡。坐卧不能惟用衬,瘢痕欲灭却宜敷。 痘溃烂者,用败草散或荞麦粉,以绢袋盛于身体上扑之,更多布席上衬卧尤佳。面上欲成瘢(黑干)者,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但到收时脓自干,收藏敛束贵周圆。莫教溃烂痂皮嫩,至此还将倒靥看。 痘子初出,磊落成个,后来长大作脓,始相连串,外虽相串,皮下犹一个是一个;至于结痂,肿消脓干,现出初来本形。所以收藏敛束,要完全坚厚,复成个数为贵。或根脚相通,皮肉尽串者,结痂之时,亦要干净,无有淫湿及溅破者,次也。若未成痂者溃烂,已成痂者只是嫩皮,此倒靥也。 痘臭须知有几般,时师莫把混同谈。养脓有觉为凶兆,结靥才知作吉看。 《难经》云:心之臭焦,肝之臭臊,脾之臭香,肺之臭腥,肾之臭腐。五脏皆属于心,故曰臭从火化也。《内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痘疮之证,心火主之。凡论痘疮到结靥时才有臭者,此痘子成熟之气,邪气自内而出也,吉。若养浆之时,即有臭者,此毒火熏蒸之气,积于中而见于外也,凶。又或搔痒抓破,及溃烂肿灌之时,其臭焦者,心火盛也,危;其臭臊者,肝火盛也,死;其臭腥者,肺火盛也,危;其臭腐者,肾火旺也,又为腐痘之气,必死不治。惟臭香者,脾也,水谷之府,无所不受,故吉。 收靥原来贵整齐,臭腥溃烂事生疑。过期见此还为顺,未及收时作逆推。 痘疮收靥,圆净坚厚如螺靥者,上也;头穿脓出,堆聚成痂如鸡矢者,次也;皮破脓出,痂薄如纸者,又其次也;皮烂脓溃,不成痂皮,脓汁腥臭者,斯为下矣。如已过期,譬如瓜果熟久则烂,此造化之常,还作顺看。若未及时,则为斑烂,乃逆候也,故倒靥而死。 倒靥谁知毒入里,死中求活治得理。便秘腹胀急下之,自利则平如手取。 痘毒当靥不靥,复入于里者,谓之倒靥,此死证也。元气素怯,又不食常自利者,陈氏木香散、异功散,死中求活,圣药也。如原无泄泻,大便久秘,今添腹胀喘呼,此毒之盛薄蚀元气,复入于里,宜急下之,排毒散。若不急下,则肠胃不通,营卫不行,益加喘满躁闷而死矣。若毒入里,忽然自利者,此人脾胃素强,毒气难留,故自利之。须看利下之物:如利痂皮脓血者,毒气得出为顺,不可止之,待利尽脓血自愈;如利水谷者,此毒气反驱水谷,脾虚不能制之,其证为逆,不可治也。 原疮溃烂复成疮,痘出重重渐作浆。此候未曾成倒靥,便坚能食得为良。 如痘疮破损溃烂者,复肿灌作疮,不致干枯,原无痘疮处复出一层如初出之状,亦以渐起发作脓者,此里气充实,毒不得入,犹在于表,未成倒靥,逆中之顺证也。但疮子重出一番,必其人能食,大便坚,足以胜其再作之毒。如食少大便润者,用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朮散相间服之。自利者,用木香散异功散、白豆蔻丸主之。盖病久气血,惟利温补,不可再解毒也。 靥时表解里当和,忽尔通肠泄奈何。不是里虚元气脱,必然倒靥毒邪多。 收靥之时,忽尔洞泄水谷者,此中气暴虚,不能禁固水谷;或毒气乘虚入里,欲作倒靥,并宜陈氏木香散、异功散、肉豆蔻丸主之。利止者佳,利不止者阳脱而死。 溃烂最毒面居先,阳毒从阳心火炎。能食便调无别苦,可投良剂保伤残。 痘疮溃烂,先伤于面者,面乃诸阳之会,痘乃纯阳之毒,以类相从,如水就湿、火就燥也;又心之华在面,诸疮皆属于心,心火上炎之象。如面疮已破,肿消目开者,此不着痂,先已干燥,病为倒靥,死在旦夕。如已破复灌,满面成饼,焦裂溅起,脓血淋漓,食谷则呕,饮水则呛,咯吐粘涎,语言哑嗄,口中气臭者,此脏腑败坏,故诸证尽见也,淹延闷绝而死。如疮溃烂,饮食无阻,大小便调,更无他苦如上证者,此则可治,内用十全大补汤、升麻解毒汤相间服之,外用灭瘢救苦散、百花膏合而敷之。 阴阳界限在人中,任督分来上下通。宜向此间渐收靥,阴阳相济得和同。 人中为任督交会之衢。督乃阳脉,自人中而上,任乃阴脉,自人中而下。故自凖头至印堂,与颏至鸠尾相应;印堂至发际,与鸠尾至膝相应;发际以上与膝以下相应。痘疮收靥,但观面上收到之处,则知身上收到之处矣。凡痘子自人中上下左右,先出先靥者吉,阴阳变合相济之理也。若自额角先靥者孤阳不生,足下先靥者孤阴不长,皆凶兆也。 阴阳相济得相成,阴寡阳孤势不行。不信但看头与足,痘疮难靥自分明。 造化之理,生于阳者阴成之,生于阴者阳成之。凡痘疮收靥,头自发际以上,阳气独盛,谓之孤阳;足自膝以下,阴气所聚,谓之寡阴。所以诸疮皆靥之后,此二处难靥,乃造化自然之理,不可作倒靥论。 曾见伤犯灌成疮,待到收时不敛浆,脓汁淋漓多痛楚,急宜治疗免残伤。 痘疮结脓窠之先,或曾伤犯破损者,灌烂成疮,至于收靥,此独不靥,脓汁不干,更多痛楚。若不急治,渐成疳蚀疮,损骨伤筋,以致横夭,宜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灭瘢散和百花膏敷之。 几个顽疮不肯收,无时痛楚血长流。此成疳蚀难调理,日久堪嗟一命休。 痘子已成疳蚀疮者,若在肢节及诸虚怯软弱血气俱少之处,色青紫黑,肿痛溃烂,以渐延开,血自出者难治。若所生之处,在于阳分,不痛不烂,色不变,血不出者,以绵茧散主之。 一向浑身只温暖,忽加烦热减精神。干浆焦靥宜如是,只怕生来内外因。 痘疮常宜温暖,有热不可尽去。如一向身温,今反发热者,俗名干浆,此亦常候。只怕内伤饮食,外感风寒,以致发热,又当别论。然病久气虚,不可轻用汗下。因外伤者,桂枝葛根汤加人参。因内伤者,木香大安丸主之,并宜用连翘汤。凡痘出太密,身有壮热可嫌者,连翘汤,圣药也。 待到浑身脓水干,纷纷时俗怠心生。不知禁忌多翻变,一篑难成九仞山。
痘靥辨生死诀
一痘靥时,面上遍身臭烂,不可近,目无神采者死,勿治。 一痘靥时,遍身搔痒,抓破无水,皮卷起如豆壳干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两腮干硬,按之如石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泄泻不止,遍身溃烂足冷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搔痒不止,寒战咬牙失声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时,呛水失声干呕者决死,勿治。 一痘靥后,痂皮不脱,不思饮食,昏愦闷乱者决死,勿治。
落痂证治歌括
疮痂自脱痘瘢明,无凸无凹皮肉平。容貌不殊原未病,泰来否去一番新。 满面天黥黑(黑干)添,形容变尽发毛更。傍人乍见应难识,恰似重来生一般。 落痂之后瘢赤黑,爱养能教瘢自灭。突起还将风热论,凹陷却因虚里得。 疮痂落后,其面瘢或赤或黑者,用四白灭瘢散,临睡以清蜜水调搽面上,至晓以水涤去之,自然白莹脱去,更宜爱护,不得早见风日,经年不灭。如疮瘢突起成凸者,此热毒未尽,解毒防风汤主之,外更用蚬子内水摩之。如陷下成凹者,此脾胃虚不能长肌肉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主之。 靥后痂皮令自脱,日久不脱脾胃弱。莫教搏掐又伤肤,反复成疮肤似剥。 痘疮收后,其痂自脱者佳。不脱以百花膏润之,令其速脱,稍迟则干硬,深入肌肉,经久方脱,遂成瘢痕。然久而不脱者,脾胃虚也,人参白朮散加黄芪、官桂主之,不可挦掐剥去。若不禁手,反伤皮肤,复灌作疮,番复溃烂,一时难愈,其后多成疥癞也。 痂皮不脱日时深,陷入肌肤必作瘢。胸背四肢犹自可,面颜岂可着瘢痕? 凡疮痂日久当脱不脱者,胸背手足无妨,惟面上不脱,必成瘢陷。未脱者,以百花膏润之,令其易脱;脱尽之后,瘢痕黑黯者,以四白灭瘢散涂之。 痂脱瘢痕黑暗多,劝君未可许无疴。毒邪归肾谁知得,只要其人表里和。 凡疮瘢头面浑身,并黑暗者,未可便说无事,犹恐日前未慎,作脓收靥太急,此倒靥归肾也。但察其表里,如壮热大渴未除,烦闷昏睡少食,或大便不通,或自利,此真倒靥归肾也。若身温暖爽快,食渐加,大小便调和者,此疮瘢本色,无虑也。 收靥迟迟不脱痂,神昏喜睡此无他。只因气弱神先倦,缓治求全不必嗟。 如收靥既迟,疮痂不落,昏昏喜睡者,此邪气已退,正气未复脾胃虚弱,宜调元汤加麦冬合安神丸,或只用枣仁汤缓缓调理,待气血平复,荣卫和畅而安矣。 脱痂胃气未全舒,饮食安能便有余?若是食多休浪喜,胃中邪热不曾除。 疮痂既落,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必借人参白朮散去葛根加陈皮、木香以调养之。其间或有疮痂脱而能食者,是胃中宿有蕴热故也。盖胃热则消谷,所以能食,其人必大便稍秘,或大便难,当用三黄丸利之。否则恐胃热不去,郁为口臭齿腐生风之证;流散四肢,则发为痈疽肿毒。然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平素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此又不可一概论也。凡痘自成脓后,先四五日未大便者,惟有胆导法。 痂脱浑身一扫空,瘢痕凸肿尽成脓。依然个个如先样,形证轻微却不同。 痘疮收靥之后,痂皮尽脱,曾见瘢痕凸起,复作脓窠,依旧结一层疕子者,或因收靥太骤,毒气未尽;或因悞服温补之药,多啖肥甘之物,饮酒喜食煎炒辛热;或因出风太早,营卫郁而不通,皆能复成此证,亦与前日一般,但无苦耳。若此者,毒邪外散,决无留毒之患。 疮痂脱处落纷纷,几处犹然脓水成。硬疮蓄脓原毒壅,空囊停水里肌平。 若已正靥,痂起自脱,或面上或手足,成片结硬疮,头虽焦,中蓄脓浆者,此是原出疮子之初,其处太密,糊涂成片,无复颗粒,所以毒壅于里,不能起发作脓结痂也。但用灭瘢救苦散和百花膏涂之,待脓尽痂起自愈。或手足腕膝之间,疮窠连串,作一大块,脓化作水,停蓄于中,恰如囊袋,皮不破,水不出,日久只如是者,此里面肌肉已好,原有疮皮剩于外也,宜用针抉出其水,自干脱矣。 差后新虚气未平,便宜调护保安宁。皮肤嫩薄风寒袭,肠胃残伤水谷停。
痘后余毒证治歌括
痘疮靥后喜无邪,人渐清宁食渐加。若此痘中还更苦,莫言无事便矜夸。 痘疮轻者自无乖,逆重从来有后灾。不是毒邪根里得,或因调治悞中来。 痘疮靥后难调理,表里俱虚无纵弛。此与伤寒复同病,补虚为本而已矣。 古云痘毒只三门,自我推求未足凭。五脏有邪皆有证,各随形证审来因。 痘科云:痘后余毒,一者疥,二者痈,三者目赤。夫疥者,心病也;痈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胎毒之发,五脏各有一名,如心为斑,脾为疹,肺为脓泡,肝为水泡,肾为黑陷是也。发热之初,五脏各具一证,如呵欠惊悸属心,项急烦闷属肝,喷嚏咳嗽属肺,吐泻昏睡属脾,耳凉骩凉足凉属肾是也。何以余毒只心肝脾三脏有之乎?以三脏之证,又不止于此乎?或者举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广之耳。如毒归于心则为斑疹,为惊悸,为痒痛,为壮热,为咽干而渴,为汗,为丹瘤;毒归于肝,则为闷乱,为水泡,为腰痛,为目病,为卵肿,为干呕,为手足拘挛,为吐蛔,为寒战咬牙;毒归于肺,则为咳,为喘,为衄血,为疮干燥皱揭,为肩臂痛;毒归于脾,则为吐,为泻,为肿,为胀,为腹痛,为唇疮破裂,为舌本强,为手足痛,为不食;毒归于肾,为黑陷,为猝失声,为手足逆冷,为咽中干痛,为饥不欲食,为多睡;毒归于肠胃,为泄,为痢脓血,为肠鸣失声,为大便不通;毒归于膀胱,为小腹满痛,为溺血,为遗尿,为头睡痛,为目上视。已上五脏之证,略举其概,临病之工,不可不审。 痘后留邪作肿痈,或为结核论相同。但将毒气分深浅,莫使余邪透骨缝。 此下二条言痈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