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厥门
厥门
四君子汤 治气虚厥逆。
人参一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甘草六分 右,生姜三片,枣子一枚,水煎,不拘时温服。加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治气虚痰厥。
四物汤 治血虚厥逆。
白芍药 当归 熟地 川芎各二钱
右,水煎温服。
木香匀气散 一名木香调气散。治气滞厥逆。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白豆蔻 藿香叶 甘草各八钱 砂仁四钱 右为末,每二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一方有沉香。
八味顺气散 治暴厥气逆身冷者。
四君子汤加青皮 陈皮 白芷 乌药各等分 右,姜煎服。仍以酒化苏合香丸兼服,妙。
苏合香丸 治证见前。凡一切卒暴痰壅气逆等证,并治之。 白朮 青木香 朱砂 犀角 沉香 麝香 诃子皮 丁香 安息香 荜澄茄 白檀香 香附各二两 龙脑 熏陆香 苏合香各一两 右为末,用安息香,以酒熬成膏,同前合香油和蜜调,每服旋丸桐子大,取井水温冷任意,下四丸。老人小儿,酒化下一丸。
六郁汤 解诸郁,治厥逆。
陈皮 半夏 川芎 苍朮各一钱 赤茯苓 栀子各七分 香附二钱 砂仁 甘草各五分 右姜三片,水煎温服,随证加减。
二陈汤 治痰厥。
陈皮二钱 半夏一钱 茯苓八分 甘草四分 右,姜三片,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 治湿热郁于脾土,不能荣于四肢,热厥。 黄芪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当归 白朮 陈皮 柴胡 升麻各五分。虚甚者升柴各一分,汗多者不用 右水煎,巳午未初时温服。伤之重者,连进二服。如得微汗即愈。忌多言劳役,静养一二时辰久,方进美膳以助之。常服去升、柴加黄蘗三分以滋肾水;红花二分入心养血,多用则破血。
火郁汤 治热厥。
升麻 葛根 柴胡 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防风 甘草各一钱 右,葱白煎服。
当归龙荟丸 热厥痰闭于上,火郁于下,用导痰汤吞龙荟丸。 木香一钱 当归 胆草 山栀 黄连 黄蘗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右为末,入麝香五分研细,炼蜜丸小豆大,每二三十九,姜汤下。
四磨饮 治诸气厥逆。
沉香 乌药 枳实 槟榔
右四味,以白汤共磨服。
星香汤 【《易简》】 治痰厥气厥,身热面赤者,宜服之。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右作二贴,水二锺,生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沉香桂附丸 【《宝鉴》】 治中气虚寒,手足厥冷,腰屈不能伸,喜热熨稍缓等证。 附子炮去皮脐 川乌炮去皮脐 沉香 肉桂 干姜炮 良姜炮 茴香炒 吴茱萸炮,各一两 右为末,酢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二服。忌生冷。
养正丹 治上盛下虚,眩运厥逆,此药升降阴阳。 硫黄为末 黑锡熔凈 水银 朱砂碾,各一两 右,将锡熔化,入硫黄末,渐入渐搅为末,再入水银同擂;如硬,再于火上微煅,又擂匀放冷,碾极细末糯米糊丸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
六味回阳饮 【《景岳全书》,下同】 治手足厥逆,微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炮干姜 制附子各二三钱 当归身三钱,泄泻或动血者代以冬朮 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镇阴煎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厥逆等证。 熟地一二两 炙甘草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肉桂一二钱 制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钱 牛膝二钱 水二锺,速煎服。
四味回阳饮 治手足厥逆,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炮干姜二三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通瘀煎 治血厥。
归尾三五钱 山楂 香附 红花炒黄,各二钱 乌药一二钱 泽泻 青皮各一钱半 木香七分 水二锺,煎七分,加酒一二小锺,食前服。
调气散 【《良方》,下同】 治卒厥。 白豆蔻 丁香 白檀香 木香 藿香叶 甘草炙,各八钱 砂仁四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下。
五味子汤 治阴厥脉伏,手足逆冷,脉微欲绝,气虚之证。 五味子一两 人参 麦冬 杏仁 陈皮各五钱 右,姜一片,枣一枚,煎服,即生脉散加陈皮、杏仁。
调气平胃散 治卒暴尸厥,触犯邪气,昏运卒倒无所知。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钱 藿香 砂仁各四钱 甘草六钱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点沸汤调服。
仓公散 治血厥。
瓜蒂 藜芦 明矾煅 雄黄等分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入鼻中,得嚏。此药能起死回生。
白薇汤 治证同上。
白薇 当归各二钱 人参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右,水盏半,煎七分,温服。
返魂汤 治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运,目闭口噤,惟妇人多有此病。 当归酒洗 川芎 肉桂 干姜炮 赤芍药 甘草 黑豆炒去壳 紫苏各等分 右,水盏半煎;或为细末,每服二钱,酒调灌下。
人参固本丸 治煎厥。
人参二两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各四两 右为末作丸服。
蒲黄汤 治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蒲黄一两,炒褐色
清酒十爵,沃之温服。
人参散 治煎厥气逆,头目昏愦,听不闻,目不明,七气善怒。 人参 远志 赤茯苓 防风各二两 芍药 麦门冬 陈皮去白 白朮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赤茯苓汤 治薄厥暴怒,怒则伤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鼽衄也。 赤茯苓 人参 桔梗 陈皮各一两 芍药 麦门冬 槟榔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远志散 治风厥多惊背痛,善噫善欠,志意不乐,身背皆痛。 远志 人参 细辛 茯苓 黄芪 桂各两半 菖蒲 熟地黄焙 白朮 防风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吴茱萸加减汤 治厥疝腹中冷痛,积气上逆,致令阴冷于脂膜。 吴茱萸二两,洗炒 川乌去皮炮 细辛各三两 良姜 当归 干姜炮 官桂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
升阳泄火汤东垣 治气虚陷下,四肢厥逆。 羌活 黄芪 苍朮米泔浸去皮,爆干銼,各一两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七钱 柴胡一两半 黄连酒制,半两 升麻八钱 石膏长夏用少许 右(口父)咀,每服称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
还魂丹 治尸厥不语。
朱砂 雄黄并水飞 生玳瑁屑 麝香另研 白芥子各二钱半 右同碾如粉,于瓷器中镕安息香,和丸如菉豆大,或冲恶不语,每服五丸,用童便化下。小儿热风,只服一丸。
二十四味流气饮 【《和剂》】 治尸厥,破阴绝阳,形静如死,医者不知针石,宜此方主之。 陈皮 青皮 炙甘草 厚朴姜制 紫苏 香附各四两 大腹皮 丁香皮 槟榔 木香 草果 莪朮炮 桂 藿香各一两半 人参 麦门冬 白朮 赤茯苓 枳壳炒 石菖蒲 木通 木瓜 白芷 半夏各一两 右为末,每服五钱。
单方
尸厥卒死,不知人者:烧尸场土二三钱,擂细,汤泡灌之即活;如无,以灶心土代之。【何氏方】
尸厥不醒,脉动如故:灶墨弹丸,浆水和饮,仍针百会穴、足大指中指甲侧。 【《千金方》】
痰厥气绝,心头尚温者:千年石灰一合,水一盏煎滚,去清水,再用一盏煎极滚,澄清灌之,少顷痰下自省。【《集元方》】
热厥气痛:元明粉三钱,热童尿调下。 【《集简方》】
阴证伤寒极冷,厥逆烦躁,腹痛无脉危甚者:舶上硫黄为末,艾汤服三钱,就得睡,汗出而愈。【《本事方》】
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身热足寒者:元胡索去皮、金铃子肉等分为末,每温酒或白汤下二钱。【《圣惠方》】
痰厥,头痛如破,厥气上冲,痰塞胸膈:炮附子三分,金墨四钱,冷水调服方寸匕,当吐即愈。忌猪肉冷水。
肾厥头痛,《指南》方:用大附子一个,炮熟去皮,生姜五钱,水一升半煎,分三服。
痰厥头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碾为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丸菉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后姜汤下。【《济生方》】
呕逆厥逆,内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碾,小麦面一升,水和作弹丸,水煮,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吞,觉病减再作。忌羊肉、饧糖。此乃许仁则方也。【《外台秘要》】
尸厥之病卒死,脉犹动,听其耳目中如微语声,股间暖者是也。魇死之病,卧忽不寤,勿以火照,但痛啮其踵及足拇趾甲际,唾其面即苏,仍以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并以菖蒲根汁灌之。【《肘后方》】
斑豆服凉药多,手足厥冷,脉微:用干豆炮二钱五分,粉甘草炙一钱五分,水二锺,煎一锺服。【庞安常《伤寒论》】
痰厥,头痛如破者:乌梅肉三十个,盐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顿服,取吐即愈。 【《肘后方》,下同】
呕啘厥逆:蘡薁藤煎汁呷之。
风冷气血闭,手足身体,疼痛冷麻:五灵脂二两,没药一两,乳香五钱,川乌头一两五钱,炮去皮为末,滴水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生姜温酒磨服。【《衍义》】
卒死尸厥:用白马前脚夜目二枚、白马尾十四茎合烧,以苦酒丸如小豆大,白汤灌下二丸,须臾再服即苏。【《肘后方》】
针灸
《素问》曰: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俱当泻,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灵枢经》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足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足少阳脉:原作「手少阳」,据《灵枢》寒热病改。]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濇,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 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热病头痛,颞颥目(疒挈),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寒热痔:《灵枢》热病谓:「寒热痔,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据此,寒热痔非厥热病之证,当删。]。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逆厥,头重眩仆。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为身宝。气在于头者,取诸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 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濇,当是之时,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甲乙经》曰: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 肩髆间急,凄厥恶寒,魄户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