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门

  肩痛胸腹满,凄厥脊背急强,神堂主之。  寒热凄厥,鼓颔,承浆主之。
  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  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  阳厥凄凄而寒,少腹坚,头痛,胫股腹痛,消中,小便不利,善呕,三里主之。  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  四厥手足闷者,使人久持之,厥热 【一本作逆冷,】 胫痛,腹胀,皮痛,善伸,数欠,恶人与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恶寒,目急,喘满,寒栗,断口噤僻,不嗜食,内庭主之。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  尸厥死不知人,脉动如故,隐白及大敦主之。  恍惚尸厥烦痛,中极及仆参主之。
  尸厥暴死,金门主之。
  《千金方》曰:跗阳,主痿厥,风头重痛。  《医学纲目》曰:身热如火,足冷如水,可灸阳辅穴。又云胻酸冷,绝骨取之。  《医学入门》曰: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外用笔管吹耳,不针百会,针上星亦同。  《古今医统》曰:厥逆,灸人中一穴,在鼻下,灸七壮,或针入至齿妙。又膻中一穴,在两乳间陷中,灸二十壮。  又法:以绳围臂腕,男左女右,将绳从大椎上度下,至脊中绳头尽处是穴,灸二十二壮愈。
    导引

  《保生秘要》曰:手足厥逆,法先念脐,次涌泉处,肋拔上至脐,又从脐处肋拔下至涌泉止,又从左手肋拔过右手,右手肋拔过左手,每次行六遍。
    医案

  《儒门事亲》曰:一夫病痰厥不知人,牙关紧急,诸药不能下,候死而已。戴人见之,问侍病者口中曾有涎否?曰:有。戴人先以防风、藜芦煎汤,调瓜蒂末灌之口中,不能下,乃取长蛤甲磨去刃,以纸裹其尖,灌于右鼻窍中,嘓然下咽有声,后灌其左窍,亦然。戴人曰:可治矣。良久涎不出,遂以砒石一钱又投之鼻中,忽偃然仰面,似觉有痛,斯须吐哕出胶涎数升颇腥。砒石寻常勿用,以其病大,非如此莫能动。然无瓜蒂亦不可便用,宜消息之。大凡中风涎壅,往往止断为风,专求风药,灵宝至宝,误人多矣。刘河间治风舍风不论,先论二火,故将此法实于火形中。
  西华李政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散十余剂,终无效。一日命予诊之,二人脉皆洪大而无力。政之曰:我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日沃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予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出《内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十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愈过半矣。予曰:热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热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温剂补肺金;热在上者,以凉剂清心火。分取二药,令服之不辍。不旬月,政之诣门谢曰:寒热厥者皆愈矣。
  《医宗必读》曰: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彼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给谏晏怀泉夫人,先患胸腹痛,次日卒然运倒,手足厥逆。时有医者以牛黄丸磨就将服之。余诊之,六脉皆伏,惟气口稍动,此食满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脉伏而气口独见也。取陈皮、砂仁各一两,姜八钱,盐三钱,煎汤以指探吐,得宿食五六碗,六脉尽见矣。左关弦大,胸腹痛甚,知为大怒所伤也,以木香、青皮、橘红、白朮、香附,煎成与服,两剂痛止。更以四君子加木香、乌药,调理十余日方瘥。此食中兼气中。
  吴门周复庵年及五旬,荒于酒色,忽然头痛发热,医以羌活汤散之,汗出不止,昏运不醒。余与之灸关元十壮而醒,以四君子加姜、桂日服三剂,至三日少康。又因分析家产,劳而且怒,复发厥。余用好参一两,熟附二钱,煨姜十片,煎服稍醒,但一转侧即厥。一日之间,计厥七次,服参三两。至明日以羊肉羹糯米粥与之,尚厥二三次。至五日而厥定。向余泣曰:已蒙再生,不知有全愈之日否?余曰:脉有根蒂,但元气虚极,非三载调摄不能康也。幸其恪信余言,遵守用药,两月之间服参四斤,三年之内进剂六百贴,丸药七十余斤,方得步履如初。亲友众多,议论杂出,若非病人任之专,或久而见疑,服药少怠,未有获生者也。
  《薛氏医案》曰:一男子食少胸满,手足逆冷,畏寒发热,吐痰,饮食时欲作呕,自用清气化痰及二陈、枳实之类,胸腹膨胀,呕吐痰食,小便淋漓。又用四苓、连、蘗、知母、车前,小便不利,诸病益甚。余曰:此脾胃虚寒无火之证,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遂用八味丸补火以生土,用补中益气加生姜、桂培养中宫,发阳气,寻愈。
  大司马王浚川呕吐宿滞,脐腹痛甚,手足俱冷,脉微细,用附子理中丸一服益甚。脉浮大,按之而细,用参附汤一剂顿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