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名医方论
古今名医方论
喻嘉言曰:亡阳而用真武以救之者,盖真武北方司水之神。方中四味,是行水收阴,崇土回越,
卷三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药,取二升,去滓,纳胶溶,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柯韵伯曰: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者,神明非得不归和,取急趋下精神乃
卷三
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加吴萸、生姜。
当归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厥阴初伤于寒,发散表寒之剂。凡厥阴伤寒,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两阴之交相火脉细也;通草气血手足发散之细辛,阴内外程郊倩曰:少阴所主者气,厥则为寒,当纳气归肾;厥阴所主者血,厥则为虚,当温经复营
卷三
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罗东逸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加干姜分两,其附子断鳌茱萸一阳具,生矣升之之燥四末之间气。学人王又原曰:少阴、厥阴,俱有躁烦。少阴之躁在水,由龙火不归,故姜、附得而阳回;厥阴(两
卷三
白头翁汤
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白头翁(三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二两)
上四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三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是脏有寒也;自利渴者属少阴,以下焦虚撞心脉沉为在里,弦为肝脉,是木郁之征也;渴欲饮水,厥阴病则消渴也。白头翁临风偏静,长于驱风,用为君者,以厥阴风木,风动则木摇而火旺,欲平走窍之火,必宁摇动之风;秦皮木小岑高,得清阳上升之象为臣,是木郁达之,所以遂其发陈之性也;黄连泻君火,可除上焦之渴,是苦以发之,黄柏泻相火,可止下焦之利,是苦以坚之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升阳散火,是谓下者举之,寒因热用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卷三 四逆、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服。
卷三 四逆、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生)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服。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王又原曰:仲景真武汤一方,于水中补火;四逆与通脉四逆二方,是于水中温土。二方用药阳未内阳微姜,树气已离等分者四逆;内,面出,而外热,
卷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温热内发,表里俱热,头痛,身疼,不恶寒反恶热,无汗而喘,大烦,大渴,脉阴阳俱浮者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甘草(炙,二两) 石膏(半斤)
上四味,煎服同麻黄汤法。
柯韵伯曰: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招祸,故青龙但热语、桂枝出,程扶生曰:此治寒深入肺,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是寒邪未尽。若身无大热,则是热散除
卷三
附子汤
治少阴病,身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
附子(二枚,生)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仲景温补之第一方,乃正治伤寒之法,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夫伤则宜补,中之阴,又为寒水之脏,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用生附二枚者,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益少火之阳,鼓肾间之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邪之神脏阳无水。
以散子汤于经脉表与尚学人
卷三
参胡三白汤
治汗下后,虚微少气,发热,口燥。去柴胡,名人参三白汤。
人参 柴胡 白术 白芍 白苓 姜 枣柯韵伯曰:汗下后里气既虚,当求之于三阴:而表热复发,又当责之三阳。三阳以少阳为枢不得达少太阴为大冬、表热
卷四
济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症,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 干山药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 牛膝 肉桂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张景岳曰:水肿乃脾、肺、肾三脏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无所关,即为必先失其之真故用牛膝即所减。
大伤桂、盖如散以自斗胜
卷四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熟地黄(八两,用真生怀庆,洗,浸一宿,柳木甑砂锅上蒸半日,晒干,如式九次为度,临用桂附子(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赵养葵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气易举者,阴虚火动也;药、泽中补火喻嘉言曰:《金匮》用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脚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少腹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气不上升之渴,非用此以蛰护药,得其旨矣。
柯韵伯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肾家命门气矣则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甚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附加苓以味外
卷四
六味地黄丸
主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疼,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白茯苓 干山药(各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
柯韵伯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春生之令,上绝肺金之化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味更浓,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静之肾之故固封借以奉生
卷四
天王补心丹
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口舌生疮等症。
人参 酸枣仁 当归 生地黄 柏子仁 麦冬 天冬 远志 五味子 白茯苓 丹参玄参 桔梗上为末,炼蜜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柯韵伯曰:心者主火,而所以二者神也。神衰则火为患,故补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
补心耳之以生心血,玄参之咸以补心血,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生疮、大便不利之虞哉?
卷四
朱砂安神丸(东垣方)
治心神昏乱,惊悸,怔忡,寤寐不安。
朱砂(另研) 黄连(各半两) 生地黄(三钱) 当归 甘草(各二钱)
上为细末,酒泡蒸饼丸如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卧时津液下。
叶仲坚曰:经曰:神气舍心,精神毕具。又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舍也。且心为君主之官痴妄以养之;安;
卷四
枳术丸
(东垣)
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
白术(二两,土蒸) 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细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东垣曰:白术苦甘温,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先补营气矣。
卷四
附录《金匮》枳术汤
治心下硬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散。
赵以德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消其痞。
白
卷四
磁朱丸
(《千金方》)
治神水宽大渐散,皆如雾露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睹物成二体,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磁石(二两, ) 辰砂(一两) 神曲(生,三两,更以一两水和作饼煮浮,搜入前药,炼蜜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王又原曰:经曰: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则目之能视者气也,目之所以能视者精也。
则不神藏四收制柯韵伯曰:此丸治癫痫之圣剂。盖狂痴是心、肾、脾三脏之病。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也。
所谓之重北方滋阴,于阴,旨乎!
卷四 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四神丸
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
肉果(二两) 破故纸(四两,炒) 五味子(三两) 吴茱萸(五钱,盐汤泡过)
上为末,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水煮枣熟,去姜,取枣肉,捣和药丸桐子大,空心盐
卷四 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二神丸
去茱萸、五味。
卷四 四神、二神、五味子散
五味子散
去肉豆蔻、破故纸。
程郊倩曰: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藏寒在肾,谁复司其闭藏?故木气才萌,不疏之能,五味子有酸收固涩之性,吴茱萸散邪补土,肉豆蔻涩滑益使气壮,补肾仍是补脾矣。
李士材曰:肾水受时于子,弱土不能禁制,故子后每泻也。
柯韵伯曰: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各为肤、为一阴,阴脾虚不辛温者虚无萸之辛症则同可互用曰四神
卷四
滋肾丸
治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
黄柏(二两,酒炒) 知母(二两,酒浸,炒) 肉桂(一钱)
上为细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罗东逸曰:此丸为肾家水竭火炎而设。夫水竭则肾涸,肾涸则下泉不钟,而阳盛于上,斯喉焦苦燥龙归海,于是坎盈 而流渐长矣。此滋肾之旨也。
柯韵伯曰: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制水所主
卷四
虎潜丸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龟板 黄柏(各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牛膝(三两五钱) 芍药(一两五钱) 锁阳 虎骨 当归(各一两) 陈皮(七钱五分)
上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桐子大,淡盐汤下。
王又原曰:肾为作强之官,有精血以为之强也。若肾虚精枯,而血必随之,精血交败,湿热搏,君;母愈北方又有焉。
叶仲坚曰:痿原虽分五脏,然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内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视为为肺潜之夫潜之必用二者为君,知母清太阴之骨正筋柔矣以温之。羊
卷四
越鞠丸
治脏腑一切痰、食、气、血诸郁,为痛,为呕,为胀,为利者。
香附 苍术 抚芎 山栀仁 神曲水发丸,每服百丸。
季楚重曰:《内经》论木郁达之五句,前圣治郁之法最详。所谓郁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交而由胃焦失栀子清郁导火,于以达肺腾胃而清三焦,尤妙抚芎之辛,直入肝胆以助妙用,则少阳之生气上朝而营卫和,太阴之收气下肃而精气化。此丹溪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然五郁之中,金、木尤甚。前人用逍遥散调肝之郁,兼清火滋阴;泻白散清肺之郁,兼润燥降逆。要以木上冲即为火,金郁敛涩即为燥也。如阴虚不知滋水,气虚不知化液,是又不善用越鞠矣。
卷四
封髓丹
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
黄柏 砂仁 甘草上蜜糊为丸,每服三钱。
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外溢黄柏至于且能而润之者唯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内,肾中之髓自
卷四
左金丸
治肝脏火实,左胁作痛。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汤泡)
上为末,作丸。
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肝之治有数种:水衰而木无以生,地黄丸癸乙同源是也;土衰归脾从其捍
卷四
资生丸
治妇人妊娠三月,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调中养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神妙难人参(三两) 云术(三两) 茯苓(二两) 山药(二两) 薏苡仁(两半) 莲肉(二两) 芡实(白豆蔻(八钱) 桔梗(一两) 藿香(一两) 川黄连(四钱) 砂仁(一两半) 扁豆(一两半) 山楂(一两半)
上十八味,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米饮下。
罗东逸曰:此方始于缪仲醇,以治妊娠脾虚及滑胎。盖胎资始于足少阴,资生于足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