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方论


  卷三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安者干姜柯韵伯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寒、目疼卧、制明暮吐表色这心之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

  若以丸药下之,心微烦而不懊恼,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任栀子以除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表热自解,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于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此义豉陈

  卷三

  猪苓汤

  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溶,温服七合,日三服。

  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以益阴,不专利水。(二语津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之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妙义环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卷三

  白虎汤

  治阳明症,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邪入阳明,故反恶热,热越故汗出,因邪热烁其精液,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又脾知母气寒主之缓其寒,佐,阴寒之白虎为西方甘草、粳米

  卷三

  白虎加人参汤

  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 是也。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如前煮服法。

  赵以德曰: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而渴者,中 也。其症相似人参汤恶寒也。

  之源

  卷三 大小二承气汤合论

  大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手足 然汗出,谵语,汗出多,胃燥,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腹满痛心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钱)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上火微煮三

  卷三 大小二承气汤合论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大便,不尔再服,以利为度柯韵伯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因是其滓芒大喻嘉言曰:《金匮》治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乃死里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 也。兹所云卧不着席,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即螈 之变文;且 齿加以胸满、口噤,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死不旋踵矣。在伤寒症,腹满可下,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须知所谓胸满,谓其邪尚在表,故不可下。(存此条,为下能存阴之一证。)此证入里之热,极深极重,匪可比伦。况阳热至极,阴血立至消亡。即小小下之,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临症酌而用之,初非定法也。

  既有下之重伤其

  卷三

  桃仁承气汤

  治血结胸中,手不可近,或中焦蓄血,寒热,胸满,漱水不欲咽,善忘,昏迷,如狂者。

  此桃仁(半两) 大黄(一两) 硝(三钱) 桂(三钱) 甘草(三钱)

  上每服一两,姜、水煎服。

  卷三

  抵当汤并丸

  治伤寒蓄血,并治症瘕,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枚)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以四味捣粉为丸,分四丸,以柯韵伯曰: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然太阳为诸阳主气,是气之最多者,而其经热结必其急沉便非至峻之剂,不足以抵其巢穴而当此重任,故立抵当汤。蛭,虫之善饮血者,而利于水;虻,虫之善吮血者,而猛于陆。并举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更佐桃仁之苦甘,推陈致新,大黄苦寒,荡涤邪热,此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小腹满而未硬,宜小其制,为丸以缓治之。若外症已解,小腹急结,其人如狂,是转属阳明,用调胃承气加桃仁、桂枝之行血者于其中,以微利之,胃和则愈矣。此桃仁承气,又为治之缓也。

  卷三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耳聋,脉数。此是少阳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根四便不咳者,程郊倩曰:方以小柴胡名者,配乎少阳而取义。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则所云上焦得通,入里故故其余或之云者,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不定之邪也。

  据症皆是太阳经中所有者,特以五六日上见,故属之少阳。半表半里兼而有之,方是小柴胡症。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至若烦而不呕者,火成燥实而逼胸,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渴者,燥已耗液而逼肺,故去半夏,加栝蒌根。腹中痛,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故去黄芩以安土,加芍药以戢木。胁下痞硬者,邪既留则木气实,故去大枣之甘而缓,加牡蛎之咸而软也。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土被侵则木气逆,故去黄芩之苦而伐,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有微热者,半表之寒尚滞于肌,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咳者,半表之寒凑入于肺,故去参、枣,加五味子,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恐木寡于畏也。总之,邪在

  卷三

  大柴胡汤

  治热结在内,往来寒热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生姜(五两) 大枣(十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柯韵伯曰:此热结在气分,不属有形,故十余日复能往来寒热也。若热结在胃,则蒸蒸发热加心不用大大柴大柴

  卷三

  柴胡桂枝汤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此太阳、少阳并病也,柴胡桂枝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生姜 芍药 桂枝(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水煎服。

  柯韵伯曰:柴、桂二汤,皆是调和之剂。桂枝汤重解表,而微兼清里;柴胡汤重调里,而微以调之任重注释;柴胡亦本渴而之时微,则表证虽少阳微仍用人

  卷三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二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即桂枝汤倍芍药三两;大实痛者,即原方加大黄二两。煎法如前。

  柯韵伯曰:腹满为太阴、阳明俱有之证,然位同而职异。太阴主出,太阴病则腐秽之出不利不于太阴加大黄以转属太阴则腹大实而燥屎之征,故加

  卷三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无里证者。

  麻黄(一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

  柯韵伯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内热。今始受寒邪,即便发热,而里无热,似乎太阳,而属之少阴者,以头不痛而但欲寐也。盖少阴为太阳之雌,大言阴与阳,小言便露里雌雄肾气独沉,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豫固阴邪始得以内侵,孤阳因之以外越耳!(且开且固,本方妙义如此。)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阳之微阳病及表,甘草易细

  卷三

  干姜附子、茯苓四逆二方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生用)

  上二味,以水三升,顿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去皮,生用)上五味,以水五升,煮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柯韵伯曰:二条皆太阳坏病,转属少阴者也。凡太阳病而妄汗、妄下者,其变证或仍在太阳属少阳少阴则少阴属表证之解不解,为之详辨,则阴阳之差多差少,不致混淆,而用方命剂,无纤毫之失也。夫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先下后汗,于治为逆,而表证反解,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于阳分,昼则烦躁不得安,阳虚不得入于阴,故脉沉微而夜静,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方议妙极!)同一烦躁,所用之方不同如此。姜、附者,阳中阳气化,不假根苗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以为君;人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通血脉于细微欲绝之际,故以为佐。是方以人参佐茯苓,补下焦之元气;以干姜而缓急自别,用方之神乎!(急缓二议,开后学心胸。)

  卷三

  旋复代赭汤

  治汗吐下解表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甘草(炙,三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上七味,以水一斗,煎减半,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日三服。

  罗东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虚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盖发汗吐下解表后,邪虽去,以浊邪养胃,于下;使噫气利在下胸中转

  卷三

  赤石脂禹余粮汤

  主治久痢不止,大肠虚脱,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俱捣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柯韵伯曰:甘、姜、参、术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利在下焦者责在者石脂色赤入丙,助火以生土;余粮色黄入戊,实胃而涩肠。急以治下焦之标者,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故不宜于姜、附。仲景曰: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可知与桃花汤别成一局矣。

  卷三

  真武汤

  治少阴水气为患,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其人或咳,或呕,或小便利而下利白术(二两) 茯苓 白芍(各三两) 大附子(一枚,炮) 生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赵羽皇曰: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肝肾。肝藏阴血,肾兼酸能也。

  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和胃也。盖五苓散行有余之水,真武行不足之水,两者天渊。总之泛溢妄行者,非大补坎中之阳,大健中宫之气,即日用车前、木通柯韵伯曰:坎宫火用不宣,故肾家水体失职,是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因立此汤。方后立加减法,是真武加减证,不是主症,虽皆水气为患,而不属少阴。其云若咳者,是水气射肺所致,加五味子之酸温,佐芍药以收肾中水气;细辛之辛温,佐生姜以散肺中水气。小便自利而下利,是胃中无阳,则腹痛不属相火,四肢困于脾湿,故去芍药之酸寒,加干姜之辛热,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为温中之剂,而非利水之剂矣。若呕者,是水气在中,故中焦不治,四肢不利,病不涉少阴,由于太阴湿化不宣也,不须附子之温肾,倍加生姜以散邪,此为和中之剂,而非下焦之剂矣。附子、芍药、茯苓、白术四味,皆真武所重,若去一味,便不是真武。仲景论证治,多触类旁通,并不画地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