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三四十丸,空心米汤送下。或为饼,以米饮研化服,亦可。小儿常患食伤诸疾,服之立愈。

   消食散 治小儿腹痛,多是饮食所伤,治宜和脾消食。

  白术(去芦,去油,陈壁土炒,二钱半) 红陈皮(温水洗,去白,七分) 南香附米(去毛,炒,七分) 山楂(蒸,去核,取肉,一钱) 大麦芽(炒,一钱) 四花青皮(去穣,七分) 砂仁(去壳,一钱) 甘草(炙,五分) 神曲(炒,七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七分,量儿大小,清米饮,或白汤任下,生姜煎服亦可。有寒,加藿香、吴茱萸。有热,加炒黄连。

  卷之十三

  吐泻

   方 烧针丸 治小儿吐泻。

  黄丹(水飞过) 朱砂 白矾(火 ,各等分)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三、四丸,戳针尖上,于灯焰上烧存性,研烂,凉米泔水调服。

  泻者食前,吐者无时。外用绿豆粉,以鸡子清和作膏,涂两脚心,如泻涂囟门,止则去之。

   白术散 治吐泻,或病后津液不足,口干作渴,和胃生津,止泻痢,将欲成慢惊风者。

  人参 白术 藿香 白茯苓(去皮) 干葛 木香 甘草(炙,各等分)

  水煎服。若小儿频频泻痢,将成慢惊,加山药、扁豆、肉豆蔻,煨,各一钱,用姜一片煎。若慢惊已作,加细辛、天麻各一钱,全蝎三个,白附子八分,裹煨。若冬月,小儿吐蛔,多是胃寒、胃虚所致,加丁香二粒。如胃虚不能食,而大渴不止者,不可用淡渗之药,乃胃中元气少故也,与此汤补之,加天花粉。如能食而渴者,白虎汤加人参。如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食,服之即效。

   参苓膏 治大人、小儿脾胃虚冷,呕吐泄泻,及痘疹泄泻,并治。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白豆蔻(七钱) 山药(一两) 木香(五钱)

  砂仁(五钱) 肉豆蔻(七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不拘时,清米汤,研化服。

  治小儿脾虚泄泻。(李椹涧传)

  山药半生半炒,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空心黑砂糖水调服。

  卷之十三

  痢病

   方 三神丸 (刘州判传) 治泻痢。

  南草乌(光圆者用三两,一两烧存性,一两去皮尖,火煨,一两去皮尖,生用)

  上为末,水打面糊丸,如绿豆大。每三、五丸或八、九丸,水泻熟水待冷送下。去血,黄连甘草汤下。

  白痢,干姜汤下,俱用冷服。忌一切热物,鸡肉鱼胙腥腻等物。

   铁门拴 (魏进士传) 治赤白痢疾,五种泄泻。

  文蛤(炒黄色,一两) 黄丹(二钱) 白矾(半生半枯,三钱)

  上为细末,黄蜡一两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大人十五丸,小儿五、七丸,茶一钱,姜二钱,煎汤下。

   凤凰煎 治休息痢及疳泻日久,不能愈者。

  鸡子一枚,打破,用黄蜡一块,如指大,铫内熔,以鸡子拌炒热,空心食之。

  一方治噤口痢,并泻。

  用烧饼一个,乘热分作两边,将一边纳木鳖子,泥搭脐上,冷则易之。

  一方治热痢。

  黄连 细茶 生姜(各等分,水煎服)

   封脐治痢良方 (张西斋传)

  王瓜藤(经霜,晒干,烧存性)

  上为末,香油调,纳脐中,立效。

   点眼治噤口痢方 (李兴湖传)

  首胎粪(炙,干,一钱) 雄黄(五分) 胡黄连(四分) 片脑(少许)

  上为细末,点两眼大 ,即效。

  治小儿久泻、久痢不止,及满口生疮,白烂如泥,疼痛叫哭,诸药不效者。(张魏川传)

  巴豆(一个,去壳) 瓜子仁(七个) 烧钱灰(一个)

  上共捣一处,如泥,津调贴在两眉间正中,待成泡揭去,即已。

  卷之十三

  疟疾

   方 芫花散 治小儿疟疾。

  芫花根为末,每用一、二分,三岁儿用二分,以鸡子一个,去顶,入末搅匀,纸糊顶口,外用纸裹糖灰,火煨熟嚼吃。

   天灵散天灵盖烧存性,为末。每服五厘,黄酒调下,立止。

  卷之十三

  痰嗽

   方 蜜梨噙 治咳嗽痰喘。

  甜梨一个,刀切勿断,入蜜于梨内,面裹火煨熟,去面吃梨。

   保金丸 (宗杏川方)

  南星 半夏 白矾(生) 牙皂 巴豆(去壳) 杏仁(去壳另研,各等分)

  上为末,合一处,再研令匀,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丸。针挑灯上烧存性,研烂,茶清调下。

  一方治咳嗽发热,气喘吐红。

  人参 天花粉(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蜜水调下。

  一方,治小儿喉中痰壅喘急。

  用巴豆一枚,去壳,捣烂作一丸,以棉花包裹,男左女右,塞鼻中,痰即坠下。

  卷之十三

  气喘

   方 一捻金治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肚腹膨胀,不思饮食。

  小儿肺胀咳嗽,多人看作风喉,大黄、槟榔、二牵牛、人参分两来凑,五味研成细末,蜜水调量稀稠,每将一字下咽喉,不用神针法灸。

  上其证,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胁 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呜,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若不急治,死于旦夕也。

  卷之十三

  盗汗

   方治小儿盗汗,潮热往来。

  柴胡 胡黄连(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豆子大。每一丸至三丸,银器中,用酒少许化开,更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食后和渣。

  服。

  卷之十三

  虫痛

   方治小儿虫积腹痛。

  巴豆(一枚,去壳,槌去油) 朱砂(一粒)

  同研匀,用鸡子一个,开顶微去白,入药在内,搅匀,仍将纸糊口,用秆圈坐在锅内,水煮熟,令儿食之,或以茶清送下,即打下所积虫,神效。

   追虫取积散 (周佐溪传) 治小儿虫积、食积、热积、气积,或肚大青筋,腹胀而痛。

  雷丸 锡灰 槟榔 芜荑仁 木香 大黄(煨) 黑丑 使君子 鹤虱(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或蜜,或砂糖水调服,每二、三匙。

  卷之十三

  脐风

   方 五通膏 (周景阳传) 治小儿脐风撮口。

  生地黄 生姜 葱白 萝卜子 田螺肉(各等分)

  上共捣烂,搭脐上四周,一指浓,抱住候一时。有屁下,泄而愈。

   香螺膏 (鉴泉兄传) 治小儿脐风,肿硬如盘。

  田螺三个,入麝香少许,捣烂搭脐上,须臾再易,肿痛立消。

   独神散 治小儿脐风。

  用全蝎七个,去蝎尾,每个用中一节,共七节,火烤干为细末,乳汁送下。小儿头上,微汗出即已。

  卷之十三

  夜啼

   方 安神散 治小儿夜啼不止,状若鬼神。

  蝉蜕七个,下半截为末,初生抄一字,薄荷汤入酒少许调下。

  或者不信,将上半截如上服,复啼如初。古人立法,莫知其妙。

   花火膏 治邪热乘心,焦躁夜啼。

  灯花三颗,以乳汁调抹儿口,或抹母乳上,令儿吮之。一方用灯心烧灰,敷乳上,令儿吮之。一方加朱砂一字,共为末,用白蜜调,儿睡抹口内。

  卷之十三

  丹毒

   方 泥金膏 治小儿一切无名肿硬,炊赤,但是诸般丹瘤,热瘭,湿烂,大人亦同此法。

  阴地上蚯蚓粪,熟皮硝比蚯蚓粪三分之二,一处研细,新汲水浓调,浓敷患处,干则再上。

   赤龙散 治赤毒、火毒、走注。

  伏龙肝不拘多少,用鸡清调,敷患处。

  卷之十四

  口病

   方 牛黄散 治小儿口中百病,鹅口口疮,重 不能吮乳,及咽喉肿塞,一切热毒。

  牛黄(一分) 片脑(一分) 硼砂(一分) 雄黄(二分) 青黛(二分) 朴硝(一分半)

  黄连(八分,末) 黄柏(八分,末) 辰砂(二分)

  上为细末,每少许,敷口内。

   泻心汤 治小儿口疳。

  黄连为末,每一字,蜜水调服。

  小儿口苦生疮,乃心脾受热。口疮赤,心脏热;口疮白,脾冷;口疮黄,脾脏热。

  吴茱萸末,醋调敷脚心,移热即愈。药性虽热,能引热下行,其功至良。

  卷之十四

  牙疳

   方 玉蟾散 治小儿走马牙疳,牙龈臭烂,侵蚀唇鼻,先用甘草水洗净,令血出涂之,亦理身上肥疮,但是疳疮用之,立效。

  蚵皮(即虾蟆,不鸣不跳者是,用黄泥裹,火煨焦,二钱半) 黄连(二钱半) 麝香(少许) 青黛(一钱)

  上为末,湿则干掺,干则香油调抹之。

  一方 治小儿走马牙疳,一时腐烂,即死。

  妇人便桶中白垢,火 一钱许,入铜绿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立已。

   立效散 治走马牙疳。

  黄丹(水飞) 枯矾 京枣(连核烧存性)

  共为细末,敷之神效。

  卷之十四

  眼病

   方 拔毒膏 治婴儿患眼肿痛。

  熟地黄一两,以新汲水浸透,捣烂贴两脚心,布裹住,效。

  一方 治小儿赤眼。

  用黄连末,水调贴脚心,干则水湿之。

  一方 治小儿热眼。

  南星(四分) 大黄(六分)

  上为末,陈醋调匀,左眼敷右脚底,右眼敷左脚底,裹脚缠缚,俟口内闻药气即愈。

  卷之十四

  头疮

   方治小儿头疮,胎毒等疮。

  白芷(一两) 花椒(五钱) 黄丹(五钱) 枯矾(二钱) 五倍子(一两)

  上为末,干则香油调搽,湿则干掺之。

  治肥疮黄水疮(秘方)

  红枣(烧灰,一钱) 枯矾(一钱) 黄丹(一钱) 松香(一钱) 宫粉(五分) 银珠(三分)

  上为末,湿则干掺之,干则香油调搽。

  卷之十四

  发斑

   方治小儿常发风 ,及脚常红肿,此脾经风热也。

  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加鼠粘子酒炒,黄连为末服之。外用防风、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 、黄柏煎汤,浴洗避风。

  卷之十四

  小儿诸方

   方 保婴百中膏 (京师传) 治小儿疳癖泻痢,咳嗽不肯服药,及治跌扑伤损手足肩背,并寒湿香港脚,疼痛不可忍者。

  沥青(二斤半) 威灵仙(一两) 蓖麻子(去壳,一百二十枚,研) 黄蜡(二两)

  乳香(一两,另研) 没药(一两,另研) 真麻油(夏二两,春秋三两,冬四两) 木鳖子(去壳,二十八个,切碎,研)

  上先将沥青同威灵仙下锅熬化,以槐柳枝搅匀,须慢慢滴入水中,不粘手,拔如金丝状方可。如硬再旋加油少许,如软加沥青。试得如法,却下乳香、没药末,起锅在灰上,再用柳条搅数百次;又以粗布滤膏在水盆内,拔扯如金丝,频换水浸二日,却用小铫盛顿。如落马坠车,于破伤疼痛处,火上炙热,贴透骨肉为验,连换热水数次,浴之则热血聚处即消。小儿疳癖,贴患处;泻痢,贴肚上;咳嗽,贴背心上。

   混元丹 (鲍思斋传) 养元气,和脾胃,清火退热,化痰理嗽,定喘安神,镇惊却风,止泻消积,化痞止汗,消胀,利小便,小儿百病。

  黄 (一钱,蜜炙) 人参(去芦,一钱) 缩砂(去皮,二钱) 白茯神(去心,皮,二钱半) 益智(去壳,六钱) 莪术(火煨,三钱) 山药(姜汁炒,二钱半)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一钱半) 桔梗(一钱) 香附(一两,蜜水煮过) 甘松(八钱半) 牛黄(一分) 麝香(三厘) 金箔(十片) 滑石(六两,用牡丹皮五两煎,去水丹,煮水干为度,滑石用青色者佳,如无用白者) 辰砂(一两,甘草一两,水煮半日,去甘草不用) 粉草(一两,半生半煨) 木香(一钱) 白茯苓(去皮,二钱半)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雀卵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米汤研化服。惊风,薄荷汤研化服。

   万亿丸 (方见通治) 治小儿百病如神。

  卷之十四

  痘疹

  夫痘疹之原,乃胎毒所致。婴儿在胎之时,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缘母失于节慎,纵欲恣食,感其秽毒之气,藏于肺腑之中,近自孩提,远走童年,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稠焉。大抵初HT 之时,孩儿口内亦有余秽之毒,急用棉裹指头,拭去口中污汁,免咽入腹。事倘不及,宜以拭秽等法,并预解胎毒诸方,择便用之,亦能免痘疹诸症,真良法。然痘疹虽是素禀胎毒;未必不由诸病相传而成,其始发之时,有因伤寒伤风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伤食发热,有因跌扑惊恐蓄血而得者。或为目 口噤,惊搐如风之证,或口舌、咽喉、腹肚疼痛,或烦躁狂闷,昏睡谵语,或自汗,或下利,或发热,或不发热,证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须以耳冷、 冷,足冷验之。盖疮疹属阳,肾脏无证,耳与 、足俱属于肾,故肾之部独冷,然疑似之间,或中或否,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于此可以稽验矣。治疗之法,痘疹未出之先,预解胎毒;发热未出之际,急须微汗;已出未收之时,当用温和之剂。又曰:始出之前,宜开和解之门;既出之后,当塞走泄之路;痂落以后,清凉渐进;毒已去尽,补益宜疏。大凡初起,未见红点,证与伤寒相类,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热头痛,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等证,身热未明,疑似之间,急须表汗发散,可服升麻葛根汤、参苏饮之类。其或气实烦躁热炽,大便闭结,则与犀角地黄汤、败毒散之类,或多服紫草饮,亦能利之。如小便赤涩者,分利小便,宜以四苓散、导赤散之类,则热气有所渗而出。凡热不可骤遏,但轻解之。若无热,则疮又不起发也。盖发热之初,红点未见之前,非微汗则表不解,乃痘疮未出,表热壅实之时也;非微下则里不解,在红点未见,里热壅盛之际也。若正出未收之时,妄汗则成斑烂,妄下则成陷伏。痘疮一发,出于心肝脾肺四脏,而肾无留邪者为吉,若初发便作腰痛,见点则紫黑色者,多死,乃毒瓦斯留于肾间,而不发越故耳。向者疮随五脏,有证未发,则五脏之证悉具。已发则归于一脏,受毒多者见之。故肝脏发为水泡,色青而小;肺脏发为脓泡,色白而大;心脏发为斑色,赤血泡;脾脏发为疹色,黄小斑疮;惟归肾则变黑,青紫干陷。故疮疹属阳,本无肾证,肾在下不受秽气,阳取火也,阴取水也,以火为水所制,岂不气殆哉?大抵痘疮之法,多归重于脾肺二经,盖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为之斑烂也。其为证也,宜发越不宜郁滞;宜红活凸绽,不宜紫黑陷伏,疮出之后,医者当察色详证,以辨表里虚实用药,其吐泻不能食,为里虚;灰白色,陷顶多汗,为表虚;红活凸绽为表实。又诸痛为实,诸痒为虚。外快内痛为内实外虚,外痛内快为内虚外实。内实而补,则结壅毒:表实而复用实表之药,则溃烂而不结痂矣。如表虚者,疮易出而难靥;表实者,疮难出而易收。里实则出快而轻,里虚则发迟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