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上共为末,以苇筒,药少许,吹入喉中,即效。

   清上丸 (太医院传)〔批〕(按此方治阴虚咽痛之剂) 治喉中热毒肿痛,喉闭,乳蛾等证。

  雄胆(一钱) 雄黄(五分) 硼砂(一钱) 薄荷叶(五钱) 青盐(五分) 胆矾(少许)

  上为细末,炼化白砂糖为丸,如鸡头子大,卧时舌压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清音散 治声音不清。

  诃子(三钱,半生半泡熟) 木通(二钱,半生半泡熟) 桔梗(生用) 甘草(三钱,半生半炙)

  上锉,水煎,用生地黄捣烂,入药贴。

   钱笛丸 〔批〕(按此方治失声之剂) 治声失音,或不清。

  当归(一两) 生地黄(一两) 熟地黄(一两) 天门冬(盐炒,五钱) 黄柏(一两,蜜炙) 麦门冬(五钱,盐炒) 知母(五钱) 人参(三钱) 白茯苓(一两,去皮)

  诃子(五钱) 阿胶(五钱) 乌梅(十五个) 人乳(一碗) 牛乳(一碗) 梨汁(一碗)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八十丸,诃子汤下,或萝卜汤下亦可。

   驱风解毒散 治 腮肿痛。

  防风 荆芥 羌活 连翘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外用后方敷药。

   赤豆散赤小豆为细末,醋调敷肿处,恐毒瓦斯入喉难治。

   白灰散 〔批〕(按此方治 腮之剂)

  锻石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窨七次,醋调敷肿处,立消。

  卷之九

  结核

   病结核者,火因痰注而不散,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或在颈胁,或在手足,或在头额,或在臂,或在腋。如肿毒不红不痛,不作脓,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核自消。

   治大法宜二陈汤加竹沥,多服为妙。

   方 开气消痰汤 治胸中胃脘至咽门窄狭如线疼痛,及手足俱有核如胡桃者。

  陈皮(一钱) 半夏(七分,泡) 枯芩(一钱) 前胡(八分) 桔梗(一钱二分) 枳壳(一钱) 枳实(七分) 香附(一钱二,童便炒) 木香(五分) 僵蚕(一钱二分) 羌活(七分) 荆芥(七分) 槟榔(八分) 射干(七分) 威灵仙(七分)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治颈项下生痰核。

  二陈汤加酒炒大黄、黄连、连翘、桔梗、柴胡、生姜,煎服。

  治臂核作痛。

  二陈汤加连翘、川芎、防风、黄芩、酒炒苍术、皂角刺。

  治耳后项各一块。

  牛胆南星 白僵蚕 大黄(酒炒) 青黛上为末,炼蜜丸,噙化。

  治一身俱是块。

  二陈汤加白芥子炒、黄连姜汁炒。

  治颈项结核或肿痛(李小陉传)

  夏枯草不拘多少,水煎频频服之,即愈。

  〔批〕(按此方治结核内消之剂) 一妇人遍身痰核,不红肿,不疼痛。

  陈皮 半夏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枳实 黄连 香附桔梗 连翘 防风 羌活 柴胡 龙胆草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治痰核用南星、淮乌各等分,共为细末,姜汁调如膏,敷核上,立消。

  〔批〕(按此方治结核,外敷之剂) 治项后侧少阳经中,瘩瘩不变肉色,不问大小及年深月久,或亦赤硬肿痛。

  生山药(去皮,一块) 蓖麻子(三个,去壳,共研匀HT 帛上贴之即消)

  卷之九

  梅核气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有如梅核之状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致斯疾耳。

   治治宜导痰开郁,清热顺气,如陈皮、半夏、香附、川芎、山栀、黄芩 枳壳 苏子之类是也。如老痰凝结不开,以咸能软坚立药,海石、立明 之类是也。

   方 加味四七汤 治梅核气证,妙不可述。

  苏梗(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姜制,一钱) 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青皮(七分) 枳实(一钱) 砂仁(一钱) 白豆蔻(六分) 槟榔(三分) 南星(一钱) 益智仁(三分) 神曲(一钱,炒)

  上锉一剂,生姜五片,水煎,食远服。

   加味二陈汤 治梅核气。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桔梗 黄芩 苏子 白豆蔻 山栀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行气散 治梅核气,咽喉气胀,上攻胸膈痛。

  紫苏 陈皮 香附 乌药 枳壳 桔梗 浓朴 半夏 大黄(酒炒) 甘草上锉,灯心十根,水煎服。

  卷之九

  瘿瘤

   病夫瘿瘤,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瘿则喜怒所生,多着于肩项,皮宽不急,捶捶而垂是也;瘤则随留住,初作如梅李之状,皮嫩而光,渐如杯卵是也。瘿有五种,其肉色不变者,谓之肉瘿;其筋脉现露者,谓之筋瘿;若赤脉交络者,名曰血瘿,若随忧恼而消长者,名曰气瘿;若坚硬而不可移者,名曰石瘿。

  瘤亦有六种:一曰骨瘤,二曰脂瘤,三曰肉瘤,四曰脓留,五曰血瘤,六曰石瘤。

  瘿瘤二者,虽无痒痛,最不可决破,恐脓血崩溃,渗漏无已,必致杀人。其间肉瘤不可攻疗。

   治脂瘤、气瘤之类,当用海藻、昆布软坚之药治之。如东垣散肿溃坚汤亦可多服,庶得消散矣。

   方 消瘿五海饮海带 海藻 海昆布 海蛤 海螵蛸(各三两半) 木香 三棱 莪术桔梗 细辛 香附(各二两) 猪琰子(七个,陈壁土炒,去酒焙干)

  上为末,每服七分半,食远米汤下。

   南星膏 治皮肤、手足、头面生疮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坚而不痛。

  生大南星一枚,细研稠粘,滴好醋三七滴为膏。如如生者,以干者为末,醋调作膏,先将小针刺瘤上,令气透贴之,痒则频贴。

  一方加草乌、细辛、白芷。

  卷之十

  心痛

   脉沉弦细动,皆是痛证。心痛在寸,腹痛在关,下部在尺,脉象显然。坚实不大便者下之,痛甚者脉必伏。阳微阴弦短而涩者,皆心痛也。脉沉细而迟者,易治。浮大弦长,皆难治。

   病夫心痛者,即胃脘痛也。其种有九: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

  名虽不同,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也。治法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得寒物,而病于初传之时,当以温散,或温利之药。若得稍久,则成郁矣。郁则成热,又当以温散药内加苦寒之药,温治其标,寒治其本也。由是古方多用山栀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而病易安。若纵恣口腹,不谨调食,则病复作,必难治也,此病日久,不食亦不死。若痛方止,便吃还痛,必须三五服药后,渐而少食,庶获痊愈。其有真心痛者,因太阳触犯心君,或污血冲心而痛极,手足青过节者,旦发而夕死,非药所能治也。

   治诸痛不可用补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故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

  一、凡痛在心,连两胁至两乳下,牵引背板、匙骨下而痛者,实热也。

  一、凡痛在小腹,连脐左右上下 痛,手足厥冷者,虚寒也。

  一、凡心痛以物拄按则痛止者,挟虚也,以二陈汤加炒干姜和之。

  一、凡心痛因平日喜食热物,所以致流于胃口作疼痛,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若轻者用韭汁、桔梗能提气,血药中兼用之。

  一、凡心膈大痛,攻走腰背,发厥呕吐,诸药不效者,就吐中以鹅翎探之,出痰积碗许,而痛即止。

  一、虫痛者,必面上白斑唇红,又痛后便能食,时作时止是也,用二陈汤加苦楝根皮煎服。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或曰痛而久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缓目无精光者,虫痛也。又曰:腹痛肚大青筋者,取虫丸主之。

  一、心痛卒急无药,以盐置刀头,烧红淬入水中,乘热饮之,吐痰而愈。此法治搅肠痧,大痛已死者,立效。

  谨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内有郁热,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虫动作痛,种种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余曰: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气则顺之,是虫则杀之,庶乎临证不眩惑矣。

   方 清热解郁汤 (西园公方) 治心痛,即胃脘痛,一服即止。

  山栀仁(炒黑,一钱半) 枳壳(面炒,一钱) 西芎(一钱) 黄连(炒,七分) 陈皮(五分) 苍术(米泔浸,七分) 香附(一钱) 干姜(炒黑,五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热服。服后戒饭食大半日,渣再煎服。

   仓卒散 (秘方)

  山栀仁(炒黑,五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服。一方加川芎一钱,尤妙。

  一方单用栀子炒,为末,每服二三匙。心痛、腹痛姜汤调下。痢作肚痛,黄酒调下 四肢浮肿,米饮调下;小便淋沥,白汤调下。

   平气散 (刘孟门传) 治心痛。

  苍术(一钱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青皮(一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 木香(一钱,临熟时入木香再煎)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一大碗,煎至七分,通口服。

   清郁散 〔批〕(按此方治心胃郁火作痛调和之剂)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胃口作痛,及恶心,呕吐清水,或作酸水醋,心烦闷。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香油炒) 白伏苓(一钱) 苍术(一钱,米泔浸炒) 川芎(六分) 干姜(五分,炒黑) 香附(童便炒,一钱) 神曲(炒,一钱) 黄连(姜汁炒,一钱) 栀子(姜汁炒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服。呕吐甚,加藿香四分,砂仁四分。此方为丸服亦妙。

   宣气散 (严发十传) 治心胃刺痛,牵引胸膈疼痛,内有实热,脉数有力者。

  栀子仁(盐酒炒) 滑石 大黄 木香上先将栀子以生姜煎汤,余药入汤内浓磨温服。在上必吐痰,在下必泻,其痛立止。外以萝卜子炒,绢包频熨痛处。

   利气丸 (方见诸气门) 治心胃气滞、食积,郁热作痛。

   加减柴胡汤 (西园公制) 治实热凑上,心腹作痛,发热不止。

  柴胡(一两) 黄芩(七钱半) 半夏(七钱半) 枳壳(一两) 赤芍(一两) 山栀子(去壳,四两,半生半炒)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服。

   利气保安汤 (西园公制)〔批〕(按此方治心胃实热作痛清热之剂) 治气痛,已服通利之药,下后余热作痛,或痛在小腹者。

  柴胡 青皮 枳壳 香附 郁金 木通 赤芍 山栀仁(各等分,炒)

   四圣散 (段千户传) 治心痛、肚腹痛,阴证绞肠痧神效。

  五灵脂(炒出烟) 桃仁(面炒黄色,去皮尖) 草乌(水泡,一日一换,浸七日,去皮尖,切作片,用新瓦焙干,各用一两) 青黛(二钱,入药八钱,为末)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七丸,用艾叶七片炒出烟,陈酒一钟,入锅去艾,温艾汤送下。

   一用仓卒散 治气自腰腹间攻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山栀子(大者四十九个,连皮捣烂炒) 大附子(一枚,泡,去皮)

  上为末,每服二钱,酒煎八分温服。

   丁胡三建汤 〔批〕(按此方治心胃冷气作痛辛温之剂) 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

  丁香 良姜 官桂(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五十粒,炒黄色为末,调入汤药内,顿服。

   救急奇方 治男妇心疼,禁了牙关欲死者。

  隔年老葱白三五根,去皮、须、叶,捣成膏,将病患斡开口,用铜匙将膏送入喉中,用香油四两灌送,但得葱膏下喉。少时将腹中所停虫病等物化为黄水,微利为佳,永不再发。

   追虫丸 治虫咬心痛。

  干漆(五钱,炒去烟) 雄黄(二钱五分) 巴豆霜(一钱)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二三丸,有子苦楝根皮煎汤送下。

   小金丹 〔批〕(按此方治心胃虫攻作痛追逐之剂) 治虫之作痛,时痛时止,痛则攻心,口吐清水,人中鼻唇一时青黑者是。

  雄黄(一钱) 姜黄(一钱) 巴豆(去油,一钱) 三柰(一钱) 丁香(二十五个) 人言(三分)

  上为末,用红枣煮熟去核为丸,如粟米六。每服四、五丸,五六岁儿用六、七丸,或八、九丸,艾叶煎汤,入醋少许,不拘时送下。

   心红散 (徐蓟川传) 治心痛气痛,及治孕妇心疼。

  银朱 鸡粪(炒焦干,为末)

  上二味,各等分,和一处。每服一钱,熟黄酒调服,即出冷汗立止。

  治一切心腹胸腰背疼痛和锥刺(秘方)

  花椒为细末,醋和为饼,贴痛处,上用艾捣烂铺上,发火烧艾,痛即止。

   加味枳术丸 治清痰,酒积、食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呕吐脾痰等证,其效如神。

  白术(三两) 枳实(面炒黄色) 苍术(米泔浸三宿,焙) 猪苓(去黑皮) 川芎麦面(炒黄色) 神曲(炒微色) 半夏(汤泡透,各一两) 泽泻(去毛) 赤茯苓(去皮) 黄连(陈壁土炒) 白螺蛳壳(炮,各七钱) 缩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壁土炒) 青皮(去白) 莱菔子(炒) 干生姜(各五钱) 陈皮 栝蒌子 香附子(童便炒) 浓朴(姜汁制炒) 槟榔(各三钱) 木香(二钱) 甘草(二钱)

  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五分;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