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按痈属阳而外发。疽属阴而内陷。阳缓而阴危。夫人而知之矣。然阳症过寒凉。则毒不外发而反危。阴症能温托。则毒反克化而得缓。又夫人而知之矣。殊不知治阳症者。疏散为上。解毒继之。调补继之。勿犯苦寒。

  致令倒戈。治阴症者。升托为主。温补继之。调养继之。勿过辛热。致令液竭。余虽不与是科。间尝参观其际。见有大温大补。乃得脓成易敛。若血脉空虚。疼痛之久者。须气血兼补。佐以养育心神。盖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脓血去多。必藉资养。不可一味热药以复耗之。是或一道也。

  凡疮疡一科。竞执解毒之名。不论其发于何部。属于何经。或阴或阳。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概以解毒为辞。即用芩连花粉苦寒药。致令毒不化而邪内伏。变异顷刻者有之。终不起发者有之。故败毒散中。惟人参败毒散为良。不知火郁发之开之。蕴毒托之化之。血热凉之。气虚补之。水衰益之。火衰温之。种种不同。奈何甘蹈苦寒而不悔也。

  人参败毒散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壳(各一钱) 川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挟劳役者。倍用人参。加当归芍药。

  化毒饮子 治七情怫郁而发。

  远志肉(甘草制) 当归 甘草节(五分) 连翘 川贝母(去心研) 金银花(二钱) 白茯神 钩藤(二钱) 牡丹皮(各一钱)

  姜一片。水煎。或加柴胡木香香附。

  仙方活命饮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药 没药 甘草 当归尾 乳香 贝母 天花粉 角针 陈皮(各一钱) 金银花(三钱)

  酒煎服。

  人参内托散人参(钱半) 黄 (三钱) 当归 川芎 穿山甲 白芷 广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血虚。加熟地白芍药。脾弱。加白术茯苓。虚寒。加炮姜附子。化毒。加金银花。

  加减八味丸 治疮疽发渴神效怀熟地(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牡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五味子 肉桂(各一两)

  为末。地黄和丸。薛氏书。五味用四两。恐酸收太过也。

  卷之三 杂症

  续肿胀论

  尝观肿胀之疾。必发喘急。而喘病则有肿而不胀。胀而不肿者。又有先肿而后喘。先喘而后肿者。病情既殊。则治之者何可不为之别耶。试究详之。

  大抵肿胀在脾。喘满在肺。胀甚于肿。属肝乘脾。肿甚于胀。属肾乘肺。故治胀之法。先宜平肝。肝平则气调。而不中滞。次用补脾敛肝。土旺则能健运。

  土中泻木。白芍药酸以收之。若过于快气。则中州亦伤。而不能复其职矣治肿之法。先宜清肺。肺清则气降。而不上逆。次用淡渗益阴。淡渗则能利窍。金藏水中。生地黄苦以坚之。若过于疏泄。则有阳无阴。而亦不能以化矣。然由肿胀而至于喘者。则求其肿胀之因而调之。不治喘而喘自宁。若由喘而至于肿胀者。则求其致喘之因而理之。不治肿胀而肿胀自愈。木火之与金水。易而为治。比之操刃。况乎土位于中。四气昏得乘之也哉。善治者。必审脏腑所属。而以苦欲补泻求之。庶得乎病之情。而不胶于成法也。

  治验

  一女人年三旬余。得气喘症。身发肿胀。他医疗已逾年。竟罔效。延余诊之。

  脉细带数。行动喘乏。所服破气药无遗。余见其肿甚。用大腹皮陈皮茯苓泽泻车前中。独入生地白芍药牡丹皮。以阴济阳。上收其逆气。而下得以化。不三剂减半。数剂乃愈。继以八珍调之。

  一男子年十六。近除得感寒症。余与发表消食。至新正四日。竟愈矣。余令之食粥。其家过慎。止与陈米汤饮。至二十日。复延治。上则发喘。下则发肿。由足跗至膝上。不惟肿。其色红赤可怪。及按其脉。则微细。问其胸。觉饥甚。与粥饮入口便喘。余因谓曰。五气养阳。五味养阴。今半月余。止用陈久米饮。有气无味。阴不济阳。其何能化。然两足通红奈何。余乃谓曰。

  此必过食咸味。咸走血就下。随其水而外发。故至此。询之。乃因口淡。任啖腌菜而然。余以为不必治。急索饭及荤菜。与之半盏竟安。病者欢甚。

  少顷又进半盏。易以他荤亦安。余竟教以如是调理。约旬日阴渐旺则阳化而肿自退果然。

  卷之三 杂症

  续膈噎论

  谚云。风劳鼓及膈。四证一犯。即难为疗。噫。病则病矣。何遂至于若是耶。余请以膈申言之。人之身中。由咽至胸为上膈。由胸至心为中膈。由胃至肝为下膈。上膈者。禀上焦之气而主纳。中膈者。禀中焦之气而主腐熟。下膈者。禀下焦之气而主出。人之所以有生者。惟此出纳腐熟之司。如天之运行不息。而地道之生长化收藏。寒燠不失其宜。乃能顺令而布化也。苟或太早而失之敦阜则云雨不施。而孤阳浊治。水泽为枯矣。苟或太涝而失之卑监。则沉霾闭塞。而凝阴惨淡。生气索竭矣。故膈之始也。病在上。咽嗌不利。则食而噎。犯于上焦。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将成亢旱之兆矣。然食犹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中焦。虽食而中脘不下。下之而痛。稍久则吐痰水。

  胃液不藏。肝火乘之。则味变而酸。脾阴既竭。则纳而不化。天气愈不降。地气愈不升。乃见痞塞之状矣。则食不能强之而使安也。继犯下焦。朝餐而夕吐。夕餐而朝吐。火气渐消。孤阴独存。阴阳不相为济。五脏之液既竭。六腑无以资禀升降。出纳俱废。所云天气地气者安在哉。乃至绝粒而亡矣。

  然则络无法以治之耶。曰。初须别其七情之所偏。继须审其气血之所竭。

  水火之所胜。唯在补其中气。调其怫郁。开其痰气。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使协于平。而又察上中下受病之浅深。而为之斟酌焉。安见其不可疗哉。独所难者。患疾之人。不知死期将迫。而反复煎熬之。必至髓竭液亡。终不悔悟。吾且奈之何也。

  按噎在咽嗌之所。膈在心胃之间。反则直从下而上矣。越人谓心肺在膈上。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脐下。内经则以左附上。候肝与鬲。右附上。候脾与胃。则鬲之属心下也明矣。余所以推而上之。又推而下之。非以其形而言。乃以其用而言也。犹三焦为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而所云如雾如沤如渎者。不以其用哉。矧内经止言膈。而不及噎与反。则以膈统上中下。又复何疑。然妙在与肝为配。盖膈之一症。多由郁怒伤肝而作。郁则为热。日渐煎熬。血液枯竭。心肺之阳。不得通行。肠胃之阴。不得下停。而膈病之所由作。患者治者。从此求之。思过半矣。

  开郁汤 治膈噎初起有火者。

  山栀(炒黑) 陈神曲(炒) 桔梗 香附(醋炒) 川贝母(去心研) 茯苓 广皮(各一钱) 抚芎(五分)

  姜一片。荷叶蒂三个。水煎。

  远志汤 第二用。

  远志肉(甘草制) 茯神 白芍药(洒炒) 熟半夏 广皮(各一钱) 枣仁(一钱半) 人参(二钱) 钩藤(三钱)

  桂圆肉五枚。姜一片。水煎。有热加山栀。寒加炮姜。气加木香。燥加丹参柏子仁。

  此中焦药也。若在下焦。以八味消息之。

  卷之四 女科

  调经论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

  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为息贲者。不治。由是观之。天癸者。天一所生之水也。月事者。月属阴。其盈亏应潮汐。犹女子之月信也。任冲二脉。皆起于会阴。为经脉之海。故女子月事。以三经主之。经何以言二阳之病发心脾。则女子不月。盖二阳者。乃指足阳明而非手阳明。足阳明者。胃也。心为之母。脾为之助。胃乃水谷之海。

  病则饮食少衰。而水谷不荣。以女子心思偏执。心不生血。而月事衰少。心火偏盛。而月事暴下。脾不统血。而月事过多。脾阴不足。而月事早绝。皆谓之不月。先期过期。血崩经闭。不以时下也。其传为风消者。风属肝木。病善怒。木有余。则脾益不足。故肌肉消瘦。其传为息贲者。土不生金。心火乘之。

  故肺气喘促。而为不治之候也。明乎此而知天癸者。先天所禀之血脉。而冲任为之蓄泄。心脾者。后天所生之血脉。而阳明为之灌溉。故先天不足者。滋其肾阴。后天不足者。调其心脾。其理虽殊。而实一致。治法有能外之者哉。

  一妇人多思虑。损伤于脾。月水过多。归脾汤主之。兼郁火。先期而至。加柴胡山栀牡丹皮。

  一妇人多怒伤肝。经水或前或后。或发寒热。或内热口苦。脉弦数。小柴胡汤加当归香附。如月水衰少。四物汤加香附续断。月水过多。四物汤加香附阿胶白术茯苓。

  一妇人劳役所伤。面黄唇白。四肢乏力。经水过多。或暴下不止。补中益气汤。加阿胶珠炮姜炭。五味子。经水衰少。十全大补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一妇人阴虚火动。禀赋素弱。或骨蒸烦热。用加味逍遥散。间进六味丸。或八珍汤加秦艽条芩香附阿胶之属。

  一妇人气滞血凝。经水过期。至则腹痛。乃下焦有寒也。四物汤加吴茱萸桃仁肉桂牛膝泽兰香附。

  一妇人肥盛多痰。经行过多。六君子汤加归芍阿胶。或腰痛。八珍汤加杜仲山茱肉。

  一妇人虚寒。脾不统血。补中益气汤加姜附山茱肉。兼进八味丸加五味子。或八珍汤加阿胶蕲艾。

  一妇人心火炽甚。烦热脉数。经水过多。加味归脾汤加麦门冬。或清心莲子饮加山栀。

  一妇人临经。感冒风寒。参苏饮加减。寒热往来。名热入血室。小柴胡汤加丹皮生地。脉不数。加当归香附。兼停食仍与内消。

  一妇人临经感气。经反凝滞。逍遥散加木香广皮香附。去白术。或入抚芎。

  一妇人临经。因饮冷水。凝结不行。平胃散加芎归。如久而不行。少腹胀痛。

  四物汤加肉桂牛膝茯苓广皮。

  一妇人受暑热。经水过多。清暑益气汤。虚者生脉散。实者香薷饮。

  一妇人饮食不运。或失饥伤饱。血暴下崩。先理中气。使食转化。后与补脾。

  一妇人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日渐羸瘦。而生潮热。慎毋以毒药通之。宜用柏子仁丸泽兰汤。

  一妇人去血过多。恶寒发热。作渴烦躁。用人参二两。枣十枚。水煎服。

  一师尼寡妇室女。乍寒乍热。肝脉弦长而出鱼际。用生地黄丸。

  附时珍月经辨李时珍曰。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复有变常。而古人并未言及者。不可不知。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俗名按季。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盛胎。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陨者。是谓漏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言。而亦异于常矣。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天癸绝。其常也。有女年十二十三而产子。如楮记室所载平江苏达卿女。

  十二受孕者。有妇年五十六十而产子。如辽史所载亟普妻。生二男一女者。此又异常之尤者也。业医者之于此类。恐亦宜留心焉。

  归脾汤人参 白术(土炒) 茯神 黄 (蜜炙) 枣仁(炒研各二钱) 远志(甘草汤净焙)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龙眼肉(七枚)

  姜枣水煎。加柴胡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归脾汤。

  逍遥散白术(土炒) 茯苓 当归 白芍药(酒炒)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水煎。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逍遥散。

  八珍汤人参 白术(土炒) 熟地黄 当归 茯苓(各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川芎(五分) 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四物汤当归(一钱) 熟地黄(一钱) 白芍药(酒炒一钱) 川芎(五分)

  水煎。

  六君子汤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枣水煎。

  清心莲子饮黄芩 人参 麦门冬 莲肉 柴胡 地骨皮 车前子(焙各一钱)

  水煎。

  柏子仁丸柏子仁(焙研) 牛膝(酒拌) 卷柏(各半两) 泽兰 续断(酒炒各二两) 熟地黄(三两)

  为末。入地黄膏。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泽兰汤泽兰(三两) 当归(酒拌一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甘草(五钱)

  为粗末。每服五钱。水煎服。

  生地黄丸生地黄(一两酒拌杵膏) 秦艽 黄芩 柴胡(各五钱) 赤芍药(一两)

  上为细末。入地黄膏。加炼蜜少许。糊丸。每服三十丸。乌梅汤下。日进二服。

  卷之四 女科

  带症论

  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腹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客热郁抑。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是为白带。资生经载一妇。患带下。有为灸气海未效。次灸带脉穴。

  在两胁季肋下一寸八分。有鬼附耳云。昨日灸亦好。只灸我不着。今灸着我。我去矣。遂愈。

  刘宗浓曰。带下多本于阴虚阳竭。营气不升。经脉凝涩。卫气下陷。精气积滞于下焦奇经之分。蕴酿而成。以带脉为病得名。亦以病形而名。白者属气。赤者属血。多因醉饱房劳。服食燥热所至。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肾肝阴淫湿胜者。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或余经湿热。屈滞于少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治之之法。或下或吐。或发中兼补。补中类利。燥中兼升发。润中兼温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