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


  方书分为九种。一曰客寒犯胃。一曰寒郁为热。则新与久之别也。一曰痰涎在膈。一曰虫积在中。

  则呕痰与清水之别也。一曰气。一曰食。则胀与满之分也。一曰血。一曰火。则喜热与寒之分也。

  一曰虚。则与实殊者。喜手按不可按之分也。然此特其大概耳。要之胃气。人之所赖而生者。根据中焦以腐化。藉脾气以消磨。一或阻隔。失其健运之常。则气血食积痰饮。皆得乘之而为患。使徒知治标。而不探其本。将愈攻愈虚。虽或少宽于旦夕。实则致病于将来。以致触而即发。久而弥剧者。未必非治之失宜故也。故凡疗脾疼者。脉见 弱。中气已虚。即宜归脾暂去当归、 、术。少加柴胡。或兼二陈。有食加枳实。有寒加炮姜。有热加山栀。先固其中气。则痛不致于伤胃。脾阴不竭。而胃阳有助。心君宁而肝不敢乘。肾独能凌乎。一举而诸善备焉。若夫治实之法。方书具在。

  一客寒犯胃。或过食生冷。中脘疼痛。手足厥逆。脉见弦紧。用草豆蔻汤。

  一心痛稍久。寒郁为热。烦躁呕酸。面赤脉数者。山栀仁汤。

  一痰涎在胸膈。呕逆大痛不可忍。脉来洪滑者。枳缩二陈汤。

  一虫痛时作时止。口吐清水。或如咬状。用川楝子汤。

  一心痛因怒而发。心膈胀闷。脉沉伏。四股冷者。木香汤。

  一心痛因面食坚硬等味。过用不化。用莱菔子汤。

  一心痛素喜食热物者。瘀血停于胃口也。桃仁玄胡汤。

  一中气不足。思虑过度。饥饱失时。劳役不节者。归脾汤、六君子汤。

  草豆蔻汤

  草豆蔻(煨) 高良姜 广皮 陈神曲(炒) 吴茱萸(汤泡五分) 茯苓 半夏(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煨姜一片。水煎。非脉实症寒者。勿轻用。

  山栀仁汤

  山栀(炒黑) 半夏 广皮(各一钱) 竹茹(一团)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黄连(七分茱制)

  灯芯一握。水煎。

  枳缩二陈汤

  枳实(麸炒) 熟半夏(各钱半) 茯苓 砂仁(炒熟) 广陈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川楝子汤

  川楝肉(二钱) 木香(七分) 槟榔 熟半夏 枳实(曲炒) 广皮(各一钱) 炙甘草(三分)

  生姜水煎。入砂糖少许和服。

  木香汤

  木香 香附(醋炒) 青皮 广皮 枳实(麸炒) 柴胡 苏梗(各一钱) 炙草(三分)

  炒熟砂仁末一钱。水煎。

  莱菔子汤

  莱菔子(焙研) 山楂(各钱半) 浓朴(姜制) 枳实 广皮(各一钱) 蓬术(八分醋制) 炙甘草(三分)

  姜三片。水煎。

  桃仁延胡汤

  桃仁泥(十粒) 木香 炮姜(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香附(醋炒) 延胡索(醋煮)

  广皮(各一钱) 钩藤 泽兰(各钱半)

  砂仁五分。水煎。

  归脾汤

  人参 石斛(盐水炒) 远志内(甘草汤净焙) 茯神 枣仁(炒熟研) 白退术(土炒各一钱)

  炮姜 木香 石菖蒲(各五分) 柴胡 炙甘草(各三分) 当归身(七分)

  桂圆肉五枚。水煎。

  六君子汤

  人参 半夏 白术(土炒) 茯苓 广皮(各一钱) 钩藤(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炙三分)

  枣二枚。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 杂症

  腹痛

  闻之背为阳。心肺主之。腹为阴。肾肝主之。人之初生。带系于脐。通命门。属两肾。为生气之原。此钱氏有灸脐之法。而独享遐龄也。盖肾肝居至阴。喜温恶寒。独赖此真火藏于中。而为生生不息之用。苟有以扑灭之。则有阴无阳。外无以御。内无以充。寒邪直犯。委顿呻吟。而脐腹绞痛矣。即或禀赋浓者。真元未衰。过伤生冷。留滞于中。亦能为患。而绵绵痛无已时。缘气因寒则凝。血因寒则结。痰食因寒则阻。故腹疼一症。大半从寒。而热者间出也。至外受炎暑。

  内伤辛热。腹痛则有休止。脉必数或促。二便闭而烦躁欠宁。又彰彰已。然而大要尤在乎虚实。

  虚者必寒。实者寒热兼之虚。者分水火。实者辨气血。食积其间。热因寒用。寒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本缓标急。标缓本急。又在临时变通之。如仲景用芍药、甘草。甲与己合。以调腹痛。寒则加桂。热则加芩。立一标准。余可类推。后学所宜取法者。

  一腹痛食积停滞。胀满不安。用浓朴、木香、青皮、枳壳、陈皮、山楂、甘草、砂仁、生姜。

  一腹痛受寒。绞痛异常。或绵绵痛无增减。因肉桂、木香、芍药、甘草、当归、广皮、炮姜、茯苓。

  一腹痛乍痛乍止。或受暑热。或嗜火酒。脉数或伏匿。投温药反剧者。用黄芩、山栀、芍药、甘草、广皮、葛根、泽泻。

  一腹痛触犯秽气。 痛不宁。作霍乱候。用探吐法。以霍乱治之。

  一腹痛劳力所伤。喜手重按。困倦自汗。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芍药。

  一腹痛腰亦痛。色欲恐惧疾走所伤。六味汤加枣仁、杜仲、远志。少入柴胡以提之。若火衰畏寒。以八味汤投之。

  治验

  一男子过劳。患腹痛。医与破气药益甚。余按其脉。 细且弱。视其形气。倦怠异常。竟与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男子患腹痛。五六日矣。延余侄视之。委顿殊甚。检前所服。惟枳、朴、木香辈。毫不减可。乃连进八味汤而获愈。

  卷之三 杂症

  少腹痛

  少腹隶于厥阴。厥阴者肝也。为阴中之至阴。中寒一症。少腹绞痛。唇青囊缩。非桂、附、吴茱萸不为功。肝乃藏血之脏。凡闪挫跌扑。有所损伤凝结者。少用必胀满而疼。小便利。大便黑。

  非桃仁、泽兰、红花不为效。木曰曲直。曲直作酸。肝火下流。小便频数。少腹拘急。或时作疼。

  非山栀、钩藤、芍药不为取。然而少腹之中。膀胱为之州都。故小便不利而胀者。当利其小便。

  小便自利而胀者。当治其血。二症又迥不同也。要之足三阴经太阴居上。则理中焦。少阴厥阴居下。则补下焦。大抵虚寒者十之七。实热者十之三也。女人患此尤多。余每以桃仁、茱萸。一取其破血。一取其同气。而调经恒效。盖有所凝滞而然也。临症者辨之。

  一厥阴中寒。少腹绞痛。烦躁厥逆。或呕。用仲景吴茱萸汤。

  一闪挫作痛。用柴胡、钩藤、当归、丹皮、茯苓、甘草、延胡索之类。若困卷甚。四物汤加白术、茯苓、牛膝、钩藤、柴胡、杜仲。

  一小腹蓄血。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桃仁承气汤。如元气弱者。去硝、黄。减甘草。加生地、泽兰、红花、丹皮。

  一色欲过度而痛。六味汤加杜仲、柴胡。脉迟弱者加肉桂。

  一湿热渗注。少腹内痛。小便淋沥者。用龙胆泻肝汤。

  一冲疝气逆上攻。少腹左痛。用木香、川芎、山栀、吴茱萸、枳实、青皮、小茴香、广皮。

  一膀胱气不化。小便不利而痛。五苓散加减。

  一大便秘结。少腹胀满而痛。在伤寒脉实。用承气汤。老人血虚而秘。或病久元气弱者。用滋养阴血。如麻仁、桃仁、杏仁、郁李仁之类。虚甚。六味汤加杜仲、牛膝、苁蓉、锁阳。

  一元气下陷。小腹重堕。多服补中益气汤。

  一男妇奔豚气块。用地黄膏子丸。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泡七次) 生姜 人参(各一钱)

  枣一枚。水煎。或入桂、附。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个) 肉桂 甘草(各一钱) 大黄(二钱半)

  水煎。去渣。入芒硝一钱五分。热服。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 柴胡 车前子(焙研) 泽泻(各一钱) 木通 生地黄 归尾 黄芩 生甘草 山栀(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痈之发也。上下内外。无处不有。然发于清阳之分。危者十之八九。发于浊阴之分。危者十之一二。头为诸阳之会。背隶心肺之野。以阴乘阳则逆。腹乃肠胃之司。足为筋骨之用。以阳乘阴则从。盖因膏粱之子。过服丹石暴烈之性。灼耗真阴。则水不足以制火。直乾清分。脑项肩背。

  任其糜烂。多至于不救者有之。辛勤之人。疲乏筋骨。四气交侵。凝滞经络。则血不足以辅气。

  流于肢节尻股腰膝。随其阻逆。每至于缠绵者有之。要之发于肾元者至重。以丹石烁脑髓也。发于心脾者次之。以抑郁滞经络也。发于筋骨皮肉者又次之。以六淫侵肌肤也。此毒之有轻重。主客之势使然。又何疑哉。余因论列诸症。而旁及疡科。偶举一二言之。缘不明乎外。不足以知内。

  不别其症。不足以为治。使非熟识而详辨之。其遗害可胜道耶。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腹为阴。大小肠与之俱。乃传导化物之司。何为而成痈。良由醉饱入房。或过啖生冷。劳顿所伤。凝而不化。

  因遂发焉。其症身皮甲错。汗出恶风。小腹满。脉数疾。薏苡仁汤牡丹皮、栝蒌、桃仁破血排脓。

  脓血大下即安。若溃而不敛。蜡矾丸护膜化毒。兼以补剂。鲜不愈者。

  治验

  一男子岁除过啖荸荠。远行疾走。内伤于肾。至新节遂发寒振振然。其家以伤寒召诊。往候其脉。手不敢出衣被。汗泄脉数。小腹胀疼。余曰。此肠痈。非伤寒也。故头不疼而汗出。脉不紧而腹满耳。投薏苡仁汤。果得脓盂许。寒热顿止。然未透也。翌日复欲下之。会伊芳戚延他医。

  反用消食作外感治。增剧。复进以人参。遂致不起。

  一女子新产过劳。积血未除。而成肠痈。少腹疼。下脓血。经月不止。有进龙胆泻肝汤。弥甚。后以八珍入阿胶。用蜡矾丸稍缓。服参至二三斤。兼地黄丸而愈。

  薏苡仁汤

   治初起。

  薏苡仁 栝蒌仁(各三钱)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钱) 白芍药(一钱)

  水煎。

  蜡矾丸

  白矾(一两生研) 黄蜡(七钱)

  上将蜡溶化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熟水送下。未破者内消。已破者便合。

  每日中服近百粒则有效。不惟止痛生肌。能防毒瓦斯内攻。护膜止泻。托里化脓之功甚大。服至半斤。尤佳。

  七贤散

   治肠痈溃后疼痛。淋沥不已。

  人参 茯苓 熟地黄 山药 山茱肉 牡丹皮(各一钱) 黄 (二钱)

  大枣二枚。煨姜三片。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囊痈者。厥阴肝经湿热所注。兼以阴虚而邪袭之也。故 酒色者恒患此。

  盖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过饮醇酒浓味。则湿热聚于宗筋。而肝者筋之合。

  下注为痈。红肿疼痛。治之者。宜泻肝经之湿热。滋肾阴之不足。切勿投香燥药。反助其邪。甚至溃烂。睾丸悬挂。如法疗之。无有不痊。

  治验

  一老人素好饮近色。一日囊中肿痛。疡科医作疝治。用茴香荔枝等温药。

  以火济火。遂叫号不绝。身发大热。余以山栀丹皮龙胆草等挽之。后兼滋阴寻愈。

  清肝渗湿汤当归 白芍药 生地 柴胡 龙胆草(酒炒) 泽泻 山栀(炒黑各一钱) 川芎 甘草(各五分)

  灯芯一握。水煎。

  滋阴内托散 囊痈不能消者。用此托之。

  黄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熟地(各钱半) 皂角针 穿山甲 泽泻(各五分)

  水煎。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臀者。足太阳经之所属。太阳一经。从足走头。行身之背。所统者大。风寒暑湿。其邪易感。何独于道远位僻之地。气血之所不及周者。而发为痈。不知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兼之寒湿。外郁内凝。遂觉 肿。究之起而不易成。成而不易溃。溃而不易敛。故其初时。切戒升托。惟欲疏散。如羌独活利其关节。当归茯苓杜仲秦艽续断等。活血通经。使不至于壅滞。外以葱熨法。导引其气。便可消散。非比上中诸部分气血周到。可托可攻。临是症者。幸毋好事喜功也。

  治验

  一人年五旬。体肥嗜酒。偶因作劳。忽发寒热。尻臀肿疼。余先与解散一剂。

  寒热止而肿未消。按其脉则空软不数。余曰。气血虽阻。断不成痈。用滋补中。佐行经络药。气和血行。则自散也。二旬余果如常。

  行经活血汤羌活 独活 当归 牛膝 茯苓 秦艽(各一钱) 熟地(二钱) 杜仲(一钱半盐水炒) 红花(五分)

  加生姜一片。水煎。用二剂后。减羌活入酒炒续断一钱。

  卷之三 杂症

  痈症

  人之脾主四肢。肝主筋。肾主骨。下部发地。三阴主之。则腰足是也。苟或劳乏罢极。伤筋骨皮肉而风寒湿乘间入之。则腿中作疼。发于肌肉者浅。入于筋骨者深。使复加以风药。则愈耗其阴。进以寒凉。则愈伤其气。将至于穿溃而不可支矣。故治此患者。仍补勿泻。仍温勿寒。仍托勿敛。非比上三痈之喜攻喜泻喜消也。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八味丸。或入木瓜肉桂杜仲牛膝等引经药。气血充裕。筋骨坚强。则易溃易敛也。若沾沾于解毒。则败矣。

  治验

  一男子素勤苦。犯寒湿。腿中疼痛。半月余。除湿解散药太过。腿肿成痈。叫号不绝。余因谓曰。陈氏云此症从肾经受寒非桂附不能通关节。非羌活防风牛膝。不能行闭滞。非参术甘草。不能使脾气达四肢。非四物红花。不能养血活血。令恪守其法而行之。果脓溃而痊。

  大防风伤人参(二钱) 防风 白术(土炒) 附子 当归 白芍(酒炒) 川芎 杜仲(盐水炒) 黄 羌活 牛膝 熟地(各一钱) 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