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伤寒热少微厥,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热除也,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其后必便血。(稍头一作指头。)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发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六七日,不除,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

  伤寒六七日,其脉数,手足厥,烦躁,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之,下之亡血,死。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其表有热,白虎汤主之。(表热见里方见难疗中。)

  手足厥寒,脉为之细绝,当归四逆汤主之。方:当归(三两) 桂心(三两) 细辛(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有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方:吴茱萸(二两) 生姜(八两,切)

  上,前方中加此二味,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和,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

  大汗出,热不去,拘急四肢疼,若下利厥而恶寒,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若火,下利而厥,四逆汤主之。(方并见阳明门。)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方见疗痞中。)

  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茯苓甘草汤主之。方:茯苓(二两) 甘草(炙,一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方:麻黄(去节,二两半) 知母(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升麻(一两六铢)

  冬甘草(炙,各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为欲自利。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之,而寒格更逆吐,食入即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方: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其人渴,脉弱者,自愈。

  下利脉数,若微发热,汗出者,自愈;设脉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下利,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其人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其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必郁冒汗出而解,其人微厥,所以下利,脉反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通脉四逆汤主之。(方见少阴门。)

  热利下重,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欲饮水者,为有热,白头翁汤主之。方:白头翁(二两) 黄柏(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瘥更服。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方并见上)

  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方见承气门。)

  下利后更烦,按其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汤主之。(方见阳明门。)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方见柴胡门。)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难治,四逆汤主之。(方见上。)

  干呕,吐涎沫,而复头痛,吴茱萸汤主之。(方见阳明门。)

  伤寒大吐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其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满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十五章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发汗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忌发其汗。

  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忌发其汗,何以知然,此为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故也。

  少阴病,脉微,忌发其汗,无阳故也。

  咽中闭塞,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吐血,气微绝,逆冷。

  厥忌发其汗,发其汗即声乱咽嘶舌萎。

  太阳病,发热恶寒,寒多热少,脉微弱,则无阳也,忌复发其汗。

  咽喉干燥者,忌发其汗。

  亡血家,忌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衄家,忌攻其表,汗出,必额上促急。

  汗家,重发其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

  淋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忌攻其表,汗出则 。

  冬时忌发其汗,发其汗必吐利,口中烂,生疮,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忌攻其表,汗则厥逆冷。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发汗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涩涩一时间益佳,不欲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

  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

  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

  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

  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溺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

  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吐第三

  太阳病,恶寒而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而发热,关上脉细而数,此吐之过也。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运,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忌吐,当温之。

  诸四逆病厥,忌吐,虚家亦然。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吐第四

  大法春宜吐。

  凡服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项不强痛,寸口脉浮,胸中痞坚,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有寒,宜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宜吐之。

  病者手足逆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

  宿食在上管,宜吐之。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下第五

  咽中闭塞,忌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诸外实忌下,下之皆发微热,亡脉则厥诸虚忌下,下之则渴,引水易愈,恶水者剧。

  脉数者忌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尺中弱涩者,复忌下。

  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太阳证不罢,忌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其脉浮大,忌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忌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忌下。

  凡四逆病厥者,忌下,虚家亦然。

  病欲吐者忌下。

  病有外证未解,忌下,下之为逆。

  少阴病,食入即吐,心中温温欲死,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忌下。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忌下。下之亡血则死。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下第六

  大法秋宜下凡宜下,以汤胜丸散。

  凡服汤下,中病则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

  少阴病,五六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者,宜下之。

  下利,三部脉皆浮,按其心下坚者,宜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宜下之。

  阳明与少阳合病,利而脉不负者为顺,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宜下之。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答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之。

  下利瘥,至其时复发,此为病不尽,宜复下之。

  凡病腹中满痛者为寒,宜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宜下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

  脉双弦而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宜下之。

  伤寒有热,而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此为血,宜下之。

  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日晡所发者,属阳明,脉实者,当下之。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温第七

  大法冬宜服温热药。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宜温之。

  下利,脉浮大者,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宜温之,与水必哕。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者,宜温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宜温之。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宜温之。

  少阴病,脉沉者,宜急温之。

  下利,欲食者,宜就温之。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火第八

  伤寒,加火针,必惊。

  伤寒脉浮,而医反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也。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火第九

  凡下利,谷道中痛,宜炙枳实若熬盐等熨之。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灸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此为火逆。

  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灸第十一

  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宜灸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而脉不足,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者必数更衣,反少者,宜温其上,灸之。(一云灸厥阴五十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主厥,厥阴是也,灸不温反微喘者,死。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脉促,手足厥者,宜灸之。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刺第十二

  大怒无刺 新内无刺 大劳无刺 大醉无刺 大饱无刺 大渴无刺 大惊无刺无刺 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刺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宜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宜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曰纵,宜刺期门。

  伤寒发热,涩涩恶寒,其人大渴,欲饮 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宜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痞坚,颈项强而眩,宜刺大椎、肺俞、肝俞,勿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