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宜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宜刺。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忌水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与水必哕。

  太阳病,小便利者,为水多,心下必悸。

  卷第十·伤寒下 伤寒宜忌第四

  宜水第十五

  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厥阴渴欲饮水,与饮之,即愈。

  呕而吐,膈上者,必思煮饼,急思水者,与五苓散饮之,水亦得也。

  卷第十·伤寒下

  发汗吐下后病状第五

  三十证,方一十五首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身热,又重发其汗,胃中虚冷,必反吐也。

  大下后发汗,其人小便不利,此亡津液,勿治,其小便利,必自愈。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医发其汗,阳气微,膈气虚,脉则为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

  病者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一云吐逆。)

  发汗后,重发其汗,亡阳谵语,其脉反和者,不死,服桂枝汤,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与白虎汤。(方见杂疗中。)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主之。方: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令加芍药、生姜、人参。

  太阳病,发其汗而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而动,振振欲擗地者,玄武汤主之。(方见少阴门。)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过多以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桂枝甘草汤主之。方: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愈。

  发汗,脉浮而数,复烦者,五苓散主之。(方见结胸门中。)

  发汗后,腹胀满,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浓朴(半斤,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方见承气汤门,一云调胃承气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颇复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可与承气汤。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六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躁,茯苓四逆汤主之。方: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汤主之;若少气,栀子甘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栀子汤方见阳明门。)

  栀子甘草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甘草二两即是。

  栀子生姜汤方:于栀子汤中加生姜五两即是。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栀子浓朴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浓朴(四两,炙) 枳实(四枚,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快吐,止后服。

  下以后,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属栀子汤证。

  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躁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附子干姜汤。方: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即安。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其人因冒,冒家当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表和故下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栀子干姜汤主之。方: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者,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自汗出愈。

  发汗以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白虎汤主之。(方见杂疗中。)

  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犹如见鬼神之状。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掇,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与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

  大下后,口燥者,里虚故也。

  卷第十·伤寒下

  霍乱病状第六

  一十证,方三首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答曰:当为霍乱,霍乱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当利,本素呕下利者,不治。若其人即欲大便,但反失气,而不利者,是为属阳明,必坚,十二日愈,所以然者,经竟故也。

  下利后,当坚,坚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若不愈,不属阳明也。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必亡血,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四逆汤中加人参一两即是。

  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

  方(五苓散见结胸门:)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脐上筑者,为肾气动,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利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至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

  服药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微自温暖,勿发揭衣被。

  一方蜜和丸如鸡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夜二,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吐利止而身体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不解,脉微欲绝,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于通脉四逆汤中加猪胆汁半合即是,服之其脉即出,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吐利发汗,其人脉平,而小烦,此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卷第十·伤寒下

  阴易病已后劳复第七

  七证 一方四首 附方六首

  伤寒阴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方:妇人里 ,近隐处烧灰。

  上一味,水和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

  大病已后,劳复,枳实栀子汤主之。方:枳实(三枚,炙) 豉(一升,绵裹) 栀子(十四枚,擘)

  上三味,以酢浆七升,先煎取四升,次纳二味,煮取二升,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温再服,若有宿食,纳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瘥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大病以后,腰以下有水气,牡蛎泽泻散主之。方:牡蛎(熬) 泽泻 蜀漆(洗) 商陆 葶苈(熬) 海藻(洗) 栝蒌根(各等分)

  上七味,捣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甘草(炙) 人参(各二两) 石膏(一斤,碎)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以后,其人喜唾,久久不了,胸上有寒,当温之,宜理中丸。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者,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即愈。

  杂方附华佗曰:时病瘥后七日内,酒肉五辛油面生冷醋滑房室皆断之,永瘥。

  书生丁季受杀鬼丸方:虎头骨(炙) 丹砂 真珠 雄黄 雌黄 鬼臼 曾青 女青 皂荚(去皮子,炙) 桔梗上一十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大,带之,男左女右。

  刘次卿弹鬼丸方:雄黄 丹砂(各二两) 石膏(四两) 乌头 鼠负(各一两)

  上五味,以正月建除日,执厌日亦得,捣为散,白蜡五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丸如楝实,以赤谷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后带之。

  度瘴散方:麻黄(去节) 升麻 附子(炮去皮) 白术(各一两) 细辛 干姜 防己 防风 桂心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散,密贮之山中所在有瘴气之处,旦空腹饮服一钱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

  老君神明白散方:白术 附子(炮去皮,各二两) 桔梗 细辛(各一两) 乌头(炮去皮,四两)

  上五味,粗捣筛,绛囊盛带之,所居闾里皆无病,若有得疫者,温酒朝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即瘥,或经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纳五升水中煮令沸,分温三服。

  太一流金散方:雄黄(三两) 雌黄 羊角(各二两) 矾石(一两,烧令汁尽) 鬼箭(削取皮羽一两半)

  上五味,捣筛为散,以细密帛裹之,作三角绛囊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阁窗牖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朔旦平明时以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有病者亦烧熏之,若遭毒螫者以唾涂之。

  务成子荧火丸 主辟疾病,恶气百鬼,虎野狼蛇虺 蜂虿诸毒 五兵白刃 盗贼凶害。昔冠军将军武威太守刘子南从尹公受得此方。以永平十二年,于北界与虏战败绩,士卒略尽,子南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堕地,虏以为神人,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方教子及诸兄弟为将者,皆未尝被伤,累世秘之,汉末青牛道士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隆以传魏武帝,乃稍有人得之。故一名冠军丸,一名武威丸,方:荧火 鬼箭(削取皮羽) 蒺藜(各一两) 雄黄 雌黄 矾石(各二两,烧汁尽)

  羊角上九味,捣筛为散,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绛囊盛五丸,带左臂,若从军系腰中勿离身,若家挂户上甚辟盗贼绝止也。

  卷第十一·小儿

  养小儿第一

  合八十九条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 论一首

  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三月有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诸骨具,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入胃,十月百神备,则生矣。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应和人,百五十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髋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扶伏;三百日髌骨成,能立;三百六十日膝膑成,能行也。若不能依期者,必有不平之处。

  儿初生落地,口中有血,即当去之。不去者,儿若吞之,成痞病死。

  治儿生落地不作声法:取暖水一盆灌浴之,须臾即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