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
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热。喘发肺痈。肾积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状。
下上无时。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经云。积者。一脏因受胜己之邪。而传干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受。复还于胜己者不肯受。因结为积也。有食积。则酸心腹满。酒积。目黄口干。气积。噫气痞寒。涎积。咽如拽锯。痰积。涕唾稠粘。癖积。两胁刺痛。水积。足胫胀满。血积。打扑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积之类。在六腑为聚。鼓胀发蛊。
有腹胀。寒胀。热胀。气胀。大热胀。水肿而胀。甚则为蛊。夫胀者。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也。有心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胀。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为蛊病。中满郁痞。
经云。脏寒生满病。如太阴所至为中满。为蓄满。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消。
无阳则不能生化也。如胀之类郁。如气不能消散升降为结聚而痞闷也。心下满而不痛为虚痞。积饮隔滞为实痞也。
开提其气。升降是宜。
此治郁闭痞满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为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胀胃所生。胃气之虚。虚极变病。五乱互作。
五脏五行之气不和。更相传变为病也。
东垣所论。王道之学。
东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论。一虚一实。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不和。故一虚一实。乃气血之并也。见素问调经论。五实五虚。
五实者。脉盛为心。皮热为肺。腹胀为脾。前后不通为肾。闷瞀为肝也。五虚者。脉细为心。皮寒为肺。气少为肝。前后泄利为肾。饮食不入为脾也。谓一病五者悉具。
五劳七伤。六极乃HT 。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又志思忧心与疲劳为五劳也。肝伤善梦。心伤善忘。脾伤善饮。肺伤善痿。肾伤善唾。骨伤善饥。脉伤善嗽。为七伤也。伤劳为六极。气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气所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为九气)忧愁思虑。甚则伤心。形寒饮冷。过则伤脾。
恚怒气逆。过则伤肝。饮食劳倦。甚乃伤脾。坐卧湿地。强力入水。故乃伤肾。(次为七情)此因气动。形神自病。喜怒不节。劳形厥气。气血偏盛阴阳相乘。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则伤形。热则伤气。气伤则痛。形伤则肿。先痛后肿。气伤形也。先肿后痛。形伤气也。阴阳变病。标本寒热。如大寒甚。热之不热。谓以热药治寒不退。
是无火也。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发昼见。时节而动。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心虚则热收于内。故外热不常。
如热而甚。寒之不寒。
谓以寒凉药治热病。而热不能退。
是无水也。寒动复止。倏忽往来。时动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
肾虚则寒动于中。故外寒不常。
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
谓食入良久乃吐。
是无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发无常。是无水也。心盛生热。肾盛生寒。
此心火极而发热。肾水盛而生寒。非虚热虚寒比。
又热不寒。是无火也。寒不得热则无水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
又热不寒者。或因寒胜格阳在外。本非热也。寒不得热者。或因阳极似阴。火盛拒寒在外。
而不得热。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胜也。热之不热。火不源衰。水之胜也。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纪于水火。余气可知。妇室病多。带下赤白。 瘕 疝。妇人有病。
六气四因。皆同男子。余胎产经水之疾。不可枚举。如带下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若痢下也。若经水不调。血聚为 瘕。小腹下肿硬。为 疝之疾。
气血为病。经闭不行。
妇人有胃热。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经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湿热太迫。则经漏不止。或心气不足。火热大炽。旺于血脉中。或身体困热。心烦不得眠卧。而致经水漏下。阴虚阳搏为崩。
经过作痛。虚中有热。
经水行过而腹中作痛者。血虚有热也。
行而痛者。血实之设。
将行而作痛乃血实。
如不及期。血热乃结。过期血少。闭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热故。热极则黑。调荣降火。
妇人经水。如行不根据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须调血养血。清阳降火。有寒者温之。
调理妊娠。清热养血。
妊娠有正气不足。寒热不调。阴阳不得升降。故病有发风痹。忽闷不识人而眩倒者。为子痫证。有胎气上逼而胀满或疼者为子悬。身忽如水肿多于足肿者为子肿。小便涩者为子淋。烦闷者为子烦。腹大甚者胎有水气。或发寒热。或胎漏下血。或动为转胞及不能言语之类。皆胎气不足。治须顺气清热养血也。
一当产后。如无恶阻。大补气血。
恶阻者。如恶露不尽。血上抢心腹痛之类。治可下去其败血。如虚汗不止。遍身疼痛。
或虚烦。小便不禁。玉门不闭。蓐劳血虚而晕之类。皆虚甚也。皆当大补血益气。
虽有杂证。以末治之。
产后如中风伤寒六气为病之类。虽正治。亦须兼补其气血。经言切不可犯禁。谓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儿。过暖生热。热极生风。风痰积热。随病为治。生有胎恶。月里生惊。生赤生呕。生黄不便。脐风撮口。
受胎毒甚者。则发惊搐。生赤则如丹涂肌肉。邪气上而呕吐。母受湿热。传胎而发黄。
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脐风多在生下半月内有此证。盖受胎恶之甚也。
变蒸发热。
小儿变蒸。乃长经脉及腑脏智意也。
风痫癫痫。
钱氏分五痫。有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其状各不同。
急慢惊风。
如身热面赤。即发搐搦。目睛上视。牙关紧急者。阳证为有余。如因吐利。或吐不泻。
日渐困而色黄。脾虚冷发惊。不甚搐搦。目微上视。手足动者。阴证为不足也。
螈 惊愕。
惊风热甚。则手足战掉。挛 惊恐愕然也。
惊悸昏冒。
惊则心悸不宁。热甚则昏昧。
暴喘吐 。
有喘甚者。俗言马脾风。吐乳食为 。
腹胀鼻 嗽。
胀有寒胀。热胀。脾胀之类。伤风寒为嗽者多。或为乳食盐物所伤而发 喘。
中恶天吊。
有中恶气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视。搦身直强宫瞪之类为天吊。
鹅口重舌。
白屑满舌为鹅口。舌下附肿如舌而短为重舌。心脾热甚也。
木舌弄舌。舌胀大为木舌。脾热甚。舌络紧。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气不足。遇人客或物。则忤而惊。脾脏冷而痛。多夜啼。
脓耳鼻疳。
耳内生疮。脓耳汁出。三焦气热病也。鼻内有疮生疳。
眉炼丹流。
眉骨上生疮。太阳经风热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涂丹。血热甚也。
阴肿便浊。
睾丸发肿。肝经热胜也。小便或白浊亦浊。
舌烂口臭。
心热下陷。风自盛也。胃热则口臭。
龈蚀牙疳。
风热所胜。蚀牙龈至快。俗言走马牙疳。
虫痛吐蛔。
小儿哭而坐卧不安。自按心腹。时大叫。或青或黄。唇慢。目无精光。虫痛也。
疳瘦解颅。
钱氏分五脏疳。筋疳骨疳之类。肾虚解颅也。
便青颊赤。
惊气内感。脾气不和。故泻。色青。心热上攻。故颊赤。
食土饮水。
食土者。胃气不足也。身热饮水。病在内。不饮水。热在外也。
吐泻青白。
泻利青白色。谷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伤食。泻黄红赤黑者。脾胃热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虚热。不露睛者胃实热。睡而嚏悸者。将发疮疹也。
呵欠面黄。
呵欠而面赤者风热。青者惊风。黄者脾虚。惊而睡者内热。呵欠气热者。
伤风也。
呷牙咬齿。
手足阳明内热为病。
泻痢脱肛。
泻痢久则肛门纵下。湿热甚而缓纵也。
痈疡瘾疹。疮痘发斑。
钱氏论。小儿受胎恶。发疮疹。初欲发时。有五脏现证。呵欠顿闷者。肝也时发惊悸。
心也。乍凉乍热。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颊赤。喷嚏。肺也。惟肾在腑之下。不能食秽。胎毒不受。无候也。毒出归一证。肝水泡。肺脓泡。心斑。脾疹也。
惊疳诸积。
如食积乳积之类。
大率为病。肝与脾经。
此二经病多。
脉治凭允。
小儿虎口色脉。如紫。伤风。红伤寒。青惊。白色疳。黑即中恶。黄脾病也。
钱氏方论。男女病情。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先富后贫。病日失精。
先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身体日减。气虚无精。良工勿失。脉病证治。
知微可已。举腹痛经。阴证治例。海藏所云。玄机之秘。中脘痛者属脾土。脐腹痛者属少阴。少腹小腹厥阴分。三部殊涂细酌斟。太阴中土主理中。少阴四逆真武同。厥阴宜当归四逆。重则回阳霹雳攻。当汗不汗即生黄。当汗汗多因致 。不当汗而若汗之。蓄血定应无改易。汗多或有变亡阳。阴证脉候须仔细。(并出此事难知)伤寒咳逆脉散死。仲景之言不虚伪。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阴不内。便 唯宜用泻心。便硬尤宜大承气。二药神功作者谁。东垣洁古为良制。
卷之四 病机第四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未入于脏实汗证。
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腹满嗌干脉近沉。五日少阴传向里。口燥舌干渴不已。六日病经循厥阴。烦满囊缩热剧深。三阴已病即当下。
三阴亦有在经者。在经则宜汗之温之。
若重感之未易泻。何知病为两感寒。太阳病与少阴连。头痛口干烦满渴。荣卫不通腑脏热。
阳明即与太阴病。腹满身热食不进。谵语传见二日中。三日少阳与厥阴。耳聋囊缩更乃厥。
水浆不入不知人。五脏已伤六腑闭。荣卫不行委和滞。
凡此之际宜切思。温吐汗下须仔细。其不两感病传者。七日太阳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经。
六经病愈藏脉通。至十二日大邪尽。病患神爽血气平。若感异气变他病。大法当如治坏证。
表之表者大发汗。表之里者下且缓。里之里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润渍同。适当尽脉阴阳理。
表里因之勿妄攻。
卷之四 病机第四
伤寒证候(一首集次见伤寒百证歌)
伤寒之候。悉须审别。证传唯六。
足三阴三阳为六经证。
经常有九。
六经外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证也。
阳表阴里。
表为阳。里为阴也。
传变两感。
传为次第传经。变为不传经而成异证者。阴阳俱病曰两感又曰双传。
谓表里证俱也。
病有坏异。
有失于治之误为坏证者。有形证相应。服药间病忽变异。是灾怪也。
合病并病二阳俱病为合病。若二阳先俱病。后一阳自病曰并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经者。如百脉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风与暑湿温痉六证与伤寒不同。
寒本阴邪。郁而变热。怫结转盛。手经冤热。
伤寒只病足经。如不大便。烦躁发喘。斑证衄血之类。皆手经之冤热病也。又守真云。
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
表里虚实。
谓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表里寒热。
有外寒内热。外热内寒者。
表里停水。
表有水则多热。或咳或利。里有水则胁下痞。或硬。身凉汗出胁痛。
寒热发厥。
有寒厥热厥证。
阳证阳毒。
三阳独盛。阴虚暴绝也。
阴证阴毒。
三阴病深。陷而阳绝也。
阳证似阴。
阴证见而脉沉滑有力。
阴证似阳。
阳证见而脉沉微。
阳盛拒阴。阴盛格阳。阴阳偏盛。阳结阴结。
阳热之邪。偏结于内。阴气不能相杂。故其证能食。不大便。此为内实。名曰阳结。阴寒之邪。偏结于内。阳气不能相杂。故其证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阴易阳易。
男子病新瘥。而妇人与之交。病曰阳易。妇人新病瘥。而男子与之交。病曰阴易也。
发热潮热。
热动复止。而热不常。或日晡发热。皆为潮热。
恶风恶寒。
伤风则恶风。如恶寒发热者。病在阳。只恶寒。病在阴。如汗后恶寒者。表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