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小学


  往来寒热。

  或寒或热。休作有时也。

  汗后热在。

  汗后复热。多内实。或他经热在。

  下之仍热。

  有表证未尽。或阴微而复热。

  结胸与痞。

  按之心下痛为小结胸。不按自痛为大结胸。按之不痛。胸中气结。或满为痞也。

  脏结蛔厥。

  大便闭为脏结。胃中虚冷。因成蛔厥。吐长虫也。

  发黄发狂。

  有蓄血发黄。太阳传本也。有结胸发黄。下之早。太阳阳明本也。有湿热发黄。阳明与太阴也。有寒湿发黄。少阳与太阴也。肝热者狂。心热者颠。

  发 瘾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热极而发。皆阳明热甚入于手太阴。斑则红点晕。瘾疹起疙瘩也。

  发喘咳逆。

  气逆则喘。难布息也。里病失于下。则咳逆。

  衄血证谛。

  鼻出血曰衄。热结下焦为蓄血失血证谛。

  唾脓咯血。

  重亡津液。热在上焦。肺痿而吐脓血也。

  谵语郑声。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烦躁发渴。

  火入于肺成烦。火入于肾成躁。少阴证多渴咳水也。六经皆有渴证。

  心中懊 。

  反复颠倒不安。心乱如有所失也。

  心下悸动。

  振寒而动曰悸。亦曰怔忪。

  气上冲胸。

  若吐若下后而里虚。心下逆满。气冲上也。

  外气怫郁。

  汗吐或下后。虚极腹热。则外邪郁于表。

  惊惕冒闷。

  忽身体振动曰惊惕。昏冒如闷。

  霍乱头疼。

  吐利并作曰霍乱。三阳与厥阴伤寒俱有头疼多。

  干呕吐逆。

  曰干呕。食入即吐曰吐逆。

  腹胁咽疼。

  有腹内时发痛者。有胁下痛者。咽嗌干痛者。

  膈内拒痛。

  表未解。更胃中虚邪乘入结于内。故痛。

  身疼身重。

  荣血不利为疼。湿胜也。汗后疼者。邪未尽也。

  咳嗽涎盛。

  火乘肺为嗽。停水伤风寒湿气。皆为嗽。脾热则涎盛。

  头汗自汗。

  里虚表实。阳气上行。故头上汗出。或际颈而还。病发黄也。凡伤风。风温。风湿。中暑。柔 。霍乱。下利。四肢逆冷。及阳明证。皆自汗。

  漏汗不止。

  阳气不足。因发汗而益虚。皮腠不固而汗不止。

  阳躁无汗。

  阳极而躁热无汗。

  腹满遗尿。

  气涩不通。壅而为腹满。下焦不禁。遗溺出也。

  舌上滑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也。

  下利便血。

  泄泻曰下利。曰飧泄。下焦不约。热甚而便血也。

  昼夜偏剧。

  阴虚则夜不宁。阳虚则昼不安。

  口燥咽干。

  阴证内热。津液不足也。

  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发热间。经水适来。而血室空虚。故邪气乘入也。

  伤寒似疟。

  忽寒忽热。休作有时。或汗已复热。

  邪中二焦清邪中于上。浊邪中于下。

  有多眠证。

  卫气陷于阴病。及风湿狐惑等证。皆多眠。

  或不得眠。

  阴躁或热甚。心烦则不能眠。

  二便不通。

  大便坚曰脾约。不通曰不更衣。小便不通。下焦不利也。胃中干。或热甚故尔。

  耳聋喉痹。

  经壅而不利为聋。清气不得上通也。热气上壅为痹。

  浑身壮热。

  阴微阳胜也。

  食复劳复。

  瘥后劳复。肉食所伤。再病曰食复也。

  小腹硬满。

  热气深陷。客于下焦。便小腹硬满也。甚则尿血。

  大便坚黑。

  热邪深陷也。

  手足逆冷。

  阳虚阴胜。厥逆也。

  漱水不咽。

  热邪在经。未传里也。

  肉上粟起。

  发热病。因冷水 之故也。

  腹内雷鸣。

  寒气相搏也。

  下利溏垢。

  寒则泄如鸭溏。热则垢腻。

  身难转侧。

  湿胜也。

  或如虫行。

  身痒如虫行者。久虚故也。

  脐内筑动。

  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

  项强KT KT太阳病。表实也。

  扬手掷足。循衣撮空。

  肝热甚乘肺也。

  狐惑声嗄。

  虫食上部声嗄曰惑。蚀下部咽干曰狐。

  筋惕肉 。

  体惕振摇而动。 证也。

  瞪目直视。

  心肾气欲绝也。

  汗出如油。

  正气已脱。

  喑哑不言。

  热伤少阴之络脉也。

  舌卷囊缩。

  阴邪下陷也。

  鼻内煤烟。

  阴毒之深也。

  指甲青黑。

  肝气绝也。

  目盲见鬼。

  脱阴脱阳也。

  九窍出血。

  下厥上竭也。

  环口黧色。

  脾气绝也。

  螈 口噤。

  变 证也。

  转筋入腹。

  邪气入里。与宿积相连。引痛入阴筋也。

  脚挛啮齿。

  风痹甚。阴气不足也。

  叉手冒心。

  胸中阳气不足故也。

  常须识此。伤寒坏异。观其脉证。传变复逆。

  传为有常之传经也。变为不常。阳忽变阴也。复如食复劳复。逆谓若汗吐下后仍不解。此犯逆也。若以上坏证之类。许叔微伤寒百证歌分类可见。并宜熟读。

  谨熟阴阳。随证为治。各使其宜。

  伤寒传变不常。宜熟辨阴阳之证。各得治法之宜。可汗可和。可不可润。可吐可火。可灸可水。可针可温。

  图 可汗者。表之证也。可和者。荣卫不谐。宜和解也。可下者。里证也。可润者。

  阴燥也。可吐者。食在上脘之类。可火者。阴毒证也。可灸者。阴证下陷也。可水者。

  热而燥也。可针者。并病也。可温者。里寒也。

  详其不可。究伤寒论。审识病机。制法之例。勉之秘之。诵之无HT 。HT 犹厌也。

  卷之四 病机第四

  阴虚本病(一首集见格致余论)

  夫天地物。各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惟人得备。形气所受。天地气生。阳气为气。阴气为血。身中之神。元气之根。根于内者。

  名曰神机。根于外者。名曰气立。与天地参。气正而通。气交之中。随天地气。升降浮沉。

  阳实阴虚。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所与天地。日月四时。虚盈并同。阴平阳秘。形志以宁。

  阳本在外。为阴之卫。阴本在内。为阳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

  阳无所附。遂致病作。恶寒非寒。恶热非热。证类实邪。此阴虚热。热乃火动。有君相别。

  相火所谓。龙雷天火。君火所谓。人火暑热。故火乃二。备于六气。以名而言。形气相生。

  配于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谓之相火。天以此火。

  而为阳气。以生万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气冲和。助我元气。元气不足。相火独盛。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一负。乃致阴虚。阴虚火动。五乱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

  迭相为制。母子背违。阳强不密。阴气乃离。腑脏经络。偏实偏虚。遂失其正。邪悉由矣。

  虚邪外入。实邪内起。取经治正。补泻所宜。肝主司泻。肾主藏闭。肝为相火。有泻无补。

  有补无泻。肾为真水。水火变病。虚实所以。夏月阳极。其已阴虚。水少火多。阳实阴虚。

  虚甚伤暑。冬月阴极。其本阳虚。水多火少。阴实阳虚。虚甚伤寒。病未传变。初治责虚。

  伤寒助阳。清暑益气。虚者十补。勿一泄之。除邪养正。平则守常。阳动阴静。五行之几。

  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为物元。土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济养。是谓和平。

  生化不已。交互克伐。变乱失常。郁而无伸。甚而无制。造化息矣。病虽为邪。造化之道。

  在其中矣。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五郁一首(集见内经至元正纪大论)

  木郁达之谓吐越。火郁发之乃汗泄。夺土下利令无壅。金泄渗利解表同。水郁折其充逆尔。治之大体须明此。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三法一首(集见内经至真大论篇)

  法无定体。应变而施。药不执方。合宜而用。备三法焉。国中与末。乃更变权。初治之道。

  猛峻可先。缘病新感。大剂急蠲。中治之道。宽猛济兼。缘病少久。得中药然。去邪养正。

  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药必宽缓。性味平善。广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体。制君臣佐。

  各使其宜。主病为君。佐君为臣。应臣为使。适大小制。各安其气。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之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

  可使必已。其病之气。惟标与本。先受为本。次者为标。或为兼证。知逆与从。正行无问。

  知标本者。万举万全。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六气为本。三阴三阳。经病为标。病气为本。

  受病经络。脏腑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神亡命失。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五治一首(集见此事难知)

  夫抑火升水。养阴退阳。流湿润燥。推陈致新。渍形为汗。润肠为下。温经散寒。补中益气。调经破血。痛随利减。风从汗出。发表攻里。敛表渗泄。双解独攻。应变从权。治由有五。其细味之。和取从折。属其备兮。如假小热。以凉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为热势大。寒药以取。取之不已。更用从之。因热既甚。从以温药。从之不已。以法折之。为恐冲逆。味随所为。寒因热用。或更发之。折之不已。求属衰之。求属之法。同气同声。法制之体。五治所因。经言不分。邪僻内作。工不能禁。此之谓也。

  卷之五 治法第五

  七方一首(集见儒门事亲本内经至真大论篇)

  七方之法为绳墨。大小缓急奇偶复。小方剂少饮须徐。大方剂兼宜顿服。恋膈味薄自缓迟。

  攻下气浓乃峻促。奇谓单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复重并制三四方。病谓寒温反佐术。

  剂和六合实类聚。各据方隅更审悉。大抵处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务取品味。数多过制。越此反不为效矣。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种内。相须者止二十种。其单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恶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杀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药治某病。某药监某药。某药为引经。其意则得之矣。

  卷之五 治法第五

  十剂一首(集见儒门事亲)

  十剂补泻宣与通。滑涩燥湿重轻伦。泻为泄实治闭满。补即能调虚损人。宣非泻剂乃越吐。

  通因开流轻义匀。滑知养窍濡结燥。涩以酸同收敛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湿润干枯涸揭皴。

  重当镇坠抑而减。轻为熏扬泄汗陈。十剂由来三法中。发汗燥涩轻可 。下本重湿通滑泻。

  吐唯宣剂旨须论。三法用之犹有补。驱邪扶正益天真。

  卷之五 治法第五

  望闻审切例一首(出脉诀)

  医门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转旋。望闻审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备全。第一看他神气色。

  润枯肥瘦起和眠。活润死枯肥是实。瘦为虚弱古今传。谦体即知腰内苦。攒眉头痛与头眩。

  手不举兮肩背痛。步行艰苦脚间疼。叉手按胸胸内痛。按中脐腹痛相连。但起不眠痰夹热。

  贪眠虚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热相煎。身面目黄脾湿热。唇青面黑冷同前。

  第二应声清与浊。鉴他真语及狂言。声浊即知痰壅滞。声清寒内是其源。言语真诚非实热。

  狂言号叫热深坚。称神说鬼逾墙屋。胸膈停痰证号癫。更有病因循日久。音声遽失命归泉。

  三问病因经几日。日间便利几番行。饮食少多宜冷热。更兼多少不同论。饮食稍通容易治。

  不进之时疗必难。喜冷定知心内热。好温乃属脏中寒。尿色赤黄真内热。尿清定是冷相干。

  切脉是居为四末。浮沉迟数病之端。四事略陈通梗概。举隅善反一同看。

  卷之五 治法第五

  察病轻重一首(出图经本草)

  凡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于真脉。其孰能知。

  未病之病。

  卷之五 治法第五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匮密钥)

  肝胆由来从火治。三焦包络都无异。脾胃常将湿处求。肺与大肠同湿类。肾与膀胱心小肠。

  寒热临时旋商议。恶寒表热小膀温。发热表寒心肾炽。十二经。最端的。四经属火四经湿。

  四经有热有寒时。攻里解表细消息。里热里寒宜越竭。表热表寒宜汗释。湿同寒。火同热。

  寒热到头无两说。六分分来火热寒。寒热中停直浪舌。热寒格拒病机深。亢则害。承乃制。

  别紧寒。数热脉。正邪标本求之真妙诀。休治风。休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当解表时莫攻里。当攻里时莫解表。表里如或两可攻。后先内外分多少。治湿无过似决川。此个筌蹄最分晓。感谢轩岐万世恩。争奈醯鸡笑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