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
胁痛多气。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气郁。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劳瘵阴虚。
阴虚则阳无所附。火炽血涸。成劳瘵之类。
癫狂阳炽。
心热极则病癫。肝热极则病狂。
呕吐咯衄。
谓口吐。或呕或咯唾血也。衄。谓鼻中出血。
气虚脉洪。火载血上。错经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梦遗精滑。湿热之乘。或肾气虚脱。
便浊本热。
小便混浊也。
有痰或虚。
痰结气郁。或肾气不足。膀胱热甚而浊。
白浊属卫。赤浊属荣。
白者气热。赤血热也。
热极成淋。气滞不通。
谓小便淋沥。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虚惊悸。气虚耳聋。
经云。邪气盛则实。精夺则虚。血不足则心虚而惊悸。气不足则耳无精荣。故聋。
哕因胃病。
呕吐哕俱属胃。胃者。总司物盛满而上溢也。吐或有物无声。为血病。有声无物。为气病。
有声有物。血气俱病也。如膈噎皆本于热。经云。三阳结则为膈。或有伤酒食。或因气郁。
或胃感风寒。皆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尽病情。如血逆干槁之类。学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经。
经云。厥阴脉滑为狐疝。少阳脉滑为肺风疝。太阴脉滑为脾风疝。阳明脉滑为心风疝。
太阳脉滑为肾风疝。少阴脉滑为肝风疝。虽他脉中皆言风疝者。本足肝经之气也。亦有疝瘕。厥疝。 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之类。皆厥阴发病。所谓本一标诸也。
痿唯湿热。气弱少荣。
经云。痿者多主于肺。肺气热叶焦也。大经空虚为脉痿。思想无穷。入房太甚。宗筋纵而为筋痿。或伤于湿。发痹不仁为肉痿。劳役而大渴。渴则阳气内伐。热舍于肾则髓空。为骨痿之类。
厥多痰气。虚热所乘。
经云。阳气衰于下为寒厥。阴气衰于下为热厥。或令人腹满。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远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经厥者。太阳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茎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之类是也。
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
有感风湿。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乱吐泻。感风湿 。
病则挥霍撩乱而吐泻。或风甚则转筋。或有干霍乱者不吐泻也。
心痛脾疼。阴寒之设。
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头汗出。有大实心痛者。因气而实。卒然发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属脾疼之类。气热烦劳。令人煎厥。
煎厥则气逆。目盲耳闭。
气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伤肝。肝气逆。胸中不和。甚则呕血衄血也。
浊气在上。则生 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不降。清气不升为病。
阴火之动。发为喉痹。
心主与三焦气热一也。一阴一阳。内结为喉痹。
阳水变病。飧泄乃是。
即清气在下生泻痢也。
三阳病结。乃发寒热。下生痈肿。及为痿厥。
大小肠膀胱之脉为三阳结。谓之隔也。
二阳之病。病发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阳明之脉为二阳结。则为消。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一阳发病。
少气嗽泄。
三焦之脉不利。乃上为咳。下为泄利。
心火不宁。其动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气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阴俱寒。结气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举。
脾肺肝脉为病。
二阴一阳。胀满善气。
心肾胆脉俱逆。故下虚上盛为病。
二阳一阴。病发风厥。
肝胆心主之脉变病。
结阳肢肿。
诸阳脉不行。阴府留结成热。为四肢肿满。
结阴便血。
阴气内结。不得通行。血气无宗。渗入肠。则下血也。
荣虚卫寒。病乃肉苛。肾虚身冷。名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虚则气实。肌肉不仁。致乃 重。肾虚。风寒湿客之。则节挛腰痛。如人身寒。汤火浓衣不能热。是肾脂枯不长。虚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肠热。水谷不化。痞胀而泄。热气居上。肠寒胃热。消谷善饥。腹胀便涩。蕴热怫郁。乃生诸风。风寒与湿。合而成痹。
经云。风寒湿合疾为行痹。独阳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在血脉之中。乃周于身为周痹。
小腹上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者为胞痹。如多饮不得溲。时胀痛飧泄。
食不消。或气喘者。为肠痹。阳气多。阴气少。肌内热。上如鼠行。 然而闷为热痹。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为寒痹。湿胜则痹多汗。筋挛节痛不可行为筋痹。
骨痛不可举而酸疼者为骨痹。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则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肝。痹者。夜卧则惊。数小便。肾痹则善胀。行踵不前。头不举。
脾痹者。四肢怠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寒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此五者。则又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屈。逢热则纵也。膏粱之变。饶生大疔。
言饮食膏粱浓味之人。脏腑蕴积热毒。或服金石之药。毒瓦斯伤血。血结成诸疮肿也。如疔疮有发蛇眼疔者。则有两个。麻子疔。则如麻子。脐疔。多生脐上者是。刀镰疔者。因受伤成疮。茱萸疔。内凹外起。水泡疔。极痒透骨。搔则快然。红丝疔者。疮边有红络直上如线。火疔极红。三日大发肿。墨疔者。如黑泡。樱桃疔。如樱桃之状。浮沤疔。半低半高。胁疔。
生胁上者是。烂疔。则疮水流到处便成疮。雌疔者。或又有一个在他处。以水 之则见。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类。
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诸恶毒肿生疮。大而浅者为痈。小而根深者为疽也。有发脑者。生头上。初如黍米。四畔赤肿硬。遍耳项。或发成痈也。如脑疽者。初如黄枳实。破后如盏底。深寸许。发背者。发于背俞。亦搭背之类。热毒内聚。血气不行。结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痈。或肠痛。或有着骨上生者为附骨痈。贴骨痈也。或诸恶疮。有面露疮。作脓窠如香瓣类。髭须疮则有脓窠。金腮疮能蚀透腮颊。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疮在头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发际疮初生如黄米大。或痒或痛。咽漏疮者。生结喉上。如痈肿。破后有眼子。绿唇疮。彻耳疮。鼻疳疮。能侵蚀鼻柱也。睛漏疮。生目大 。必出脓汁。有孔子。颐颏疮。又名独骨疮。生腮后者是也。玉枕疮。生枕骨上。如痈。破后有筋头。粉铃疮绕项赤烂。多汁。天柱疮。生脊大椎上。如钱大。赤色。出黄汁不止。妇人为小儿吮乳所吹肿者。为吹乳。或热毒而成。乳头烈有乳痈。乳崖。乳核。亦名乳 。有乳汁不出。蓄积内结成痈名妒也。有鱼眼疮。 疮。透掌漏疮。反花疮。破则肉反于外。浸淫疮生于身。初生微痒。后有水出。下注疮生于脚膝间。脓水不绝。连年不愈。水毒 肿。因伤于湿。肌肉不仁成疮也。冷疮者。因经年不愈而成。热疮初发。赤根白头瘭汁出。甚者腐为脓血。或痛或痒。月蚀疮小儿生于两耳上。及窍旁者是。或云小儿指月而生。此未必然。盖风湿热毒也。冻烂肿疮者。因寒。气血凝聚不流。则皮肉不温。成聚 赤肿痛而成疮也。俗谓之冻烂 疮者。赤根白头。相对并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
浸淫痒痛。抓之汁出。有漆疮者。中漆毒也。有灸疮。因为火艾过多。 毒不根据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肿痛久不瘥者。 疮者。疮久脓溃不止。内经谓陷脉为 也。有热肿。毒肿。气肿。风肿。疮肿。小而出脓血者为疖。受风湿而肌肤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为癣为疥。热毒莞于四肢而肿为结阳。筋骨热甚。爪甲成疮而脱落。名伐指丹毒者。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其色如涂丹之赤。流移不定。晕入腹即死。痱疮者。经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俗谓之痱子。有恶脉者。其状赤络忽起。茏苁而聚。若死 之状。有留气上结如核。多生于耳旁。此留气结核及为瘰 。有马刀挟瘿疮。蝼蛄疮。则走串。樱桃疮者。有如颗粒高起。红赤。若其状若下垂疮。便毒天疮。无名恶肿之类。故经云。营逆则血郁。血郁则热聚为脓。以上疮论治例。并出圣济总录。
疮疡恁脉。治乃不惑。身重脉缓。湿胜除湿。身热脉大。躁热发肿。退热凉荣。眩运动摇。
痛而脉弦。降痰去风。气涩卫滞。燥渴脉涩。补血泻气。食少恶寒。脉紧细者。宜泻寒水。
辨经部分。详审为治。
以上治疮脉诀也。
湿热生虫。
厥阴风水生虫。三焦阳火热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湿热。是以生虫如寸白长蛔血鳖之类。
水积痰饮。
如人素壮今瘦。水走肠间。历历有声。谓之痰饮。有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流于四肢。当汗出而不出汗。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又有留饮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疼。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转甚。则伏饮者。膈满呕吐喘咳。发则寒热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恶寒。身 惕。痰证如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寒痰之类。
目痛赤肿。精散荣热。
目之五轮。乃脏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人属肺金。肉轮属脾土。赤脉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如白人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则不能夜视及内障。乃暴怒大忧所致。暴赤肿痛。羞明隐涩。肿痛不已。眼匡红烂。生眵泪下。拳毛倒睫。视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荣失守。
风热盛及血热也。
牙痛龈宣。寒热亦别。
牙有恶寒作痛者。有恶热作痛。有恶寒又恶热而作痛者。有恶寒饮少热饮多而作痛。有恶热饮少寒饮多而作痛。有牙齿动摇作痛。有齿袒而为痛。有齿龈为疳所蚀缺血出为痛。有齿龈肿起为痛。有腺胃中有风邪。但觉风雨作痛。又有牙上多为虫所蚀。其齿缺少而色变为虫牙。齿缝中有血出不止为牙宣。有胃气少不能于寒。袒露其齿作痛。有痛而秽臭不可近者。盖手阳明之脉。贯络下龈。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之脉。贯络上龈。喜寒饮而恶热。牙者肾之余。亦喜寒。寒者坚牢。为病不一。热甚则齿动。龈龈相脱作臭。痛不已。有风热内甚而痛。有风寒客之为痛。大寒犯脑赤连牙痛之类。
五脏本病。热争重HT (音捏)经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烦赤身热。热争则狂。胁下满而痛。烦躁不安。心热病。则心不乐乃热。热争心痛而烦闷善呕。头痛面赤。热而无汗。脾热则头重颊痛。颜青欲呕。身热烦心。腹满泄泻。热争则腰痛。肺热则洒洒然恶寒。舌黄而身热。热争喘咳。痛走胸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恶寒。肾热病。则腰痛 酸。渴而身热。热争项强。
寒且酸。足热而言懒。头痛 然。如五气所病。心为意。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小腹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之类。
六腑不和。留结为痈。五脏不和。九窍不通。腑脏相移。传变为病。不可胜纪。经云。
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证。心移热于肺。则胸满烦心。烦躁引饮短气。鬲热为鬲消证。肝移寒于心则狂。肝移热于心心病谓之生阳。不过四日死。脾寒移肝。痈肿而筋挛。肺寒移肾。其证如囊裹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咳不定。为涌水证。脾热移肝。则血溢为惊衄证。胆受胃热。鼻中血妄行为衄。或血污不止。胆移热于脑。脑热渗下。则浊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肾热移脾。则传为虚肠 。死不治。膀胱本热则为癃。病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隔肠不便。上为口縻证。大肠移热于胃。则善食而瘦。胃热移胆。俱为食证。肾寒移脾。则痈肿少气。肠有积热。则津液壅滞腹痛而便涩。为 瘕证。病几治例。见宣明论。间藏者存。传其所生。
经云。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传其所生。故有病虽重必生。
七传者死。传其所制。
如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火受水之传一也。肺金复受火之传再也。
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故七传者死。一脏不受再伤也。是传其所胜尔。
五脏有积。肝曰肥气。在左胁下。大如覆杯。或有头足。久则变病。咳逆 疟。
连岁不已。心积伏粱。病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烦心。脾积痞气。
其在胃脘。覆大如盘。久而不愈。四肢不举。乃发黄胆。虽食而瘦。肺积息贲。在右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