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小学


  而漏谷地机可即。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腹袤食窦兮。接天溪而同派。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迨夫真心为手少阴。少冲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门。阴 通理兮。灵道非远。少海青灵兮。极泉何深。(凡九穴。左右一十八穴。)手之太阳。小肠之荣。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 兮遇天宗。乘乘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凡十九穴。左右三十八穴。)足膀胱兮太阳。交背部之二行。穷至阴于通谷之口。寻束骨于京骨之乡。申脉命仆参以前导。昆仑辟金门于踝傍。奋跗阳飞阳之志。转承山承筋之行。至于合阳委中委阳。浮 殷门以岐往。扶承秩边而胞肓。入志室兮肓门胃仓。开意舍兮振彼阳纲。出魂门兮隔关。乃噫噫乎神堂。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门兮附带分而会阳。下中次上之 。白环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肠。大肠俞兮在傍。三焦肾俞兮胃俞接。脾胆肝膈兮心俞当。厥阴肺俞之募。风门大杼之方。天柱竖兮玉枕。络却通天溪兮。见彼承光。自五处曲差而下。造攒竹睛明之场。(凡六十三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足少阴兮肾属。涌泉流于然谷。太豁大钟兮水泉绿。照海复溜兮交信续。从筑宾兮上阴谷。

  掩横骨兮大赫麓。气穴四满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宁。闭通谷兮幽门肃。

  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或中而俞府足。(凡二十七穴。左右五十四穴。)手厥阴心包之络。中冲发中指之奇。自劳宫大陵而往。逐内关间使而驰。叩 门于曲泽。酌天泉于天池。(凡九穴。左右一十八穴。)手少阳三焦之脉。在小指次指之端。关冲开乎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会肩 相连。天 处天牖之下。翳风让 脉居先。颅息定而角孙近耳。

  丝竹空而和 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足少阳兮胆经。穴乃出乎窍阴。沂侠溪兮地五会。过临泣兮丘墟平。悬钟兮阳辅光明。

  外丘兮阳交阳陵。西出阳关兮。抵中渎风市之境。环跳居 兮。循维道五枢之名。考夫带脉。询至京门。日月丽兮辄筋荣。渊液泄兮肩井盈。临风池兮脑空鸣。穷窍阴兮完骨明。举浮白于天冲。接承灵于正营。目窗兮临泣。阳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鬓出。悬厘降兮悬颅承。颔厌兮嘉客主人。听会兮童子 迎。(凡四十三穴。左右八十六穴。)厥阴在足。肝经所钟。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关曲泉之营。

  袭阴包于五里兮。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兮。期门可攻。(凡十三穴。左右二十六穴。)至若任脉。行乎腹与胸。承浆泄兮廉泉通。窥天突于璇玑。捣华盖于紫宫。登玉堂兮膻中集。履中庭兮鸠尾冲。瞻巨阙兮二脘上中。过建里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阙缥缈。阴交兮气海鸿 。石门直兮关元中极。曲骨横兮。会阴乃终。(凡二十四穴。)督脉行乎背部中。兑端接兮龈交从。素 在鼻兮水沟疏通。神庭入发兮。上星瞳朦。囟会现兮前项。百会俨兮尊崇。后项辅兮强间逢。脑户蔽兮风府空。哑门通于大椎兮。陶道坦夷。

  身柱缥于神道兮。灵台穹窿。至阳立下筋缩。春中接脊悬枢。命门重重。歌阳关兮舞腰 。

  愿长强兮寿无穷。(凡二十七穴。)

  卷之四 病机第四

  五运主病一首(集见原病式)

  诸风掉眩乃肝木。痛痒疮疡心火属。湿肿满本脾土经。气 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肾水乡。五运主病枢要目。

  卷之四 病机第四

  六气为病(六道同前)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缩 戾。本足厥阴。肝胆二经。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混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痈疽吐下霍乱证。

  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秘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笑悲谵妄衄 污。腹胀鼓之有声和。

  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与强直积饮 。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 肿痿。

  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 筋惕惕。悸动搦搐螈 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腑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呕涌溢食下不能。目眯不明 翳。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上下水液出澄冷。 瘕 疝坚痞病。腹满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饥吐利腥。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卷之四 病机第四

  病机略一首(集次见凡例)

  病本十形。风寒燥湿。暑火二分。

  春温。君火之气。夏热。相火之气。

  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六气四因。病机以明。

  内伤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谓留饮。辟食。饥饱。劳伤宿食。霍乱。非恐。喜怒。

  想慕。忧结之类。外伤者。不因气动而疾生于外。谓瘴气。贼寇虫蛇。蛊毒。蜚食。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捶扑之类。内积者。因气动而内成。谓积聚。 瘕。瘤气。瘿起。癫痫之类。外积者。因气动而外成。谓痈疽。疮疡之类。六气为见病之下。

  气固形实。形虚中风。

  风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恶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昏。大小便闭结。皆难治。经云。风中腑脏之俞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为脑风。入系头为目风。饮酒中风为漏风。入房汗出中之为首风。久风入中为腹风餐泄。外在腠理为泄风之类。久干于荣卫。则肌肉不仁。手足战掉。

  或为寒热。或为热中。(证多目黄)或为寒中。(目自泣下)或为厉风。(皮肤疡溃为 病)或为偏枯。半身不遂。(左瘫右痪)此率多痰。或属血虚。

  血虚少。则血不养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属痰。痰壅盛者。口眼 斜。不能言语。皆用吐法。

  治法以发散顺气。祛痰清热。疏风吐下之类。更以伤中感三证别辨为治乃妙。

  气虚卒倒。降痰益气。火热而甚。燥热潮热。随经治之。阴虚补虚。

  阴虚火动亦发热。

  勿骤凉治。

  虚热勿用凉寒药为治。

  轻可降散。实则可泻。重者难疗。从治可施。

  此治热之例。如寒凉药正治。热不退。加热剂从而治之。

  中寒感寒。阴毒阴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经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无益者。乃寒气客经脉之中。与正气相搏。则脉满。故痛而不可按。寒气客于侠脊之脉。深按不能及。故按之无益。重中于寒。则痛久不能止。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气客于冲脉。则脉不通气因之故喘动应乎。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泣则血虚。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气客于阴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气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积。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状。不知人。气复反则生。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寒气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谓不因气动。偶然当而为病。感因形动。虚而感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阴正阳。急可温中。

  治例见阴证要略。

  伤寒所致。 病有二。发热恶寒。头颈项强。腰脊反张。口噤面赤。螈 如痫。有汗柔。无汗名刚。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肝气乘脾。故泄利。

  夏伤于暑。秋必痢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时中寒而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亦先夏至曰为病温。后夏至曰为病暑。温暑之病。皆本于伤寒也。古人言感四时乖戾之气通谓之伤寒。

  夏月身热。汗出恶寒。身重脉微。渴乃中 。

  伤寒论中 证者三无治法。唯东垣清暑益气之法至允。宜扩充之。

  春时病温。温疫温毒。温疟风温。脉证分异。五种疾因。

  温疫病。如传染一家尽病是也。

  温毒或发斑致痉。为病至重。有寒热往来者为温疟。风温多头疼身热常自汗之类。

  中湿风湿。暑成湿温。三种可别。湿热可分。

  以上三证。皆自表而之里。中湿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风湿则一身尽痛。或热。湿温则发热头痛如伤寒状。湿热有自里而之表。发黄是也。亦有寒湿病。则肌肤不仁。或痛为痹也。

  寒痰香港脚。食积劳烦。要知四证。乃似伤寒。

  此四形证。类似伤寒。诊视宜分别。

  伤寒之病。见中风脉。中风之病。得伤寒脉。大小青龙。治例必识。调卫调荣。斯须两得。

  桂枝汤则发卫之邪。麻黄汤者。并荣卫而治之。至于青龙汤。治伤寒见风脉。伤风见寒脉。仲景云。汗出恶风者服之。则筋惕肉 。故此证尤难用。必须形证谛当。方可行之。

  疟本伤暑。或痰有食。老疟疟母。

  有风暑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疟有癖块者为疟母。

  久则羸疲。

  谓病如凌虐人之状。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发。病经一岁。间日发者。受病半年。一日一发。新病所以。连二日发。住一日者。气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随经治。

  五脏六腑疟。有图在后治例中。如但热而不寒为瘅疟。先热而后寒为温疟。先寒而后热为寒疟。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连岁不已。胁下有积。是为 疟。犹老疟也。

  嗽多感寒。当分六气。

  经云。风嗽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甚则喘。热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气。壅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嗽则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涩。唾稠粘。寒嗽者。因形寒饮冷。坐卧湿地。或胃冷风寒感之。喘急而嗽。湿嗽者。胫重。或肿。或腹大。或喘。饮发于中。喘咳有声也。亦有五脏之咳。久不已。乃移于六腑。又有气嗽痰嗽劳嗽之类。

  六本一标。病机所秘。风热与寒。随证治之。暑燥清金。湿则利水。有声无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随本治。

  有声无痰为咳。当治其本。

  喘有气虚。或因痰壅。或因气逆或倚息使。

  亦有热甚而喘。腹胀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类。

  痢本湿热。

  或暑 郁于下焦。或热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鱼脑。浊水。黄脓。血沫之类。

  后重不利。

  里急后重也。治可通散。

  或发散。或下。

  勿便涩住。湿热未消。成休息痢。

  因涩药之过。病少减则不能止。成休息痢。

  泻泄多湿。热食气虚。(此四证例)如本脾泄。胀而呕吐。洞泄不禁。肠泄则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后重茎痛。胃泄色黄。食饮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 泄飧濡滑泄。

  溏则便尚稠 如鸭粪溏也。飧则米谷不化。濡或粪若水。滑则大便不禁。

  渗秘阑门。涩实对证。

  阑门为分水之道。在小肠下口也。如以上证候分治。

  疸乃湿热。 曲相似。

  有食积。亦发黄胆病也。因湿热相 出黄。

  消渴热因。

  渴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消中。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肾消。其燥热一也。

  水肿气致。

  水肿治之。利小便者谓洁净府。顺气而发散其表。谓开鬼门。木气郁为病。或阴虚或湿热。或湿胜。皆宜分治。

  自汗阳亏。盗汗阴虚。东垣有法。对证可施。头风头痛。有痰者多。血虚与热。分经治可。

  有气虚头痛。心烦头痛。湿热风动头痛。足少阳经少壅为偏头痛。有真头痛者。甚则脑尽痛。犯大寒则厥逆头痛。风凑于上成巅顶痛。或痰厥头痛。六经头痛者。太阳经则恶风。少阳则往来寒热。阳明自汗发热恶寒。太阴则痰盛体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阴则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厥阴则项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脑齿亦痛。名曰脑风。有眉骨痛。亦曰眉棱痛。

  头眩眩运。火积其痰。或本气虚。治痰为先。要痛湿热。本或肾虚。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湿痛者多。风热痛者少。大抵腰者肾之府。肾气虚。则邪气客之为痛矣。经云。诸经腰痛。太阳则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少阳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顾。阳明腰痛。不可以顾。如有见者善悲。足少阳腰痛引脊内廉。厥阴则腰中如张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阳散行之解脉。腰痛者。带脉腰痛。同阴之脉。足少阳之别络为腰痛。阳维之脉腰痛。衡络之脉。乃太阳之外络为腰痛。足太阳会阴之腰痛。阴维飞阳之脉腰痛。阴跷昌阳之脉腰痛。太阴别脉散脉为腰痛。少阳肉里之脉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闪挫实痛。又不同论。以上湿热肾虚瘀血。皆当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