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集解


  痈疡之剂第二十

  托里黄汤

  (《总录》)

  治诸疮溃后,脓多内虚(溃后脓血出多,阴阳两竭,宜大补气血)。

  黄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远志 麦冬 五味子(炒),等分。每服五钱,食远服。

  此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人参、黄 补气固卫,当归、桂心活血生肌,茯苓渗湿健脾,麦丹溪也。

  痈疡之剂第二十

  托里温中汤

  (孙彦和)

  治疮疡为寒变而内陷,脓出清稀,皮肤凉,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食则呕逆,气短呃逆,不得安卧,时发昏愦(此孙彦和治王伯禄臂疡方也。六脉沉微,色变肤凉,加以呃附子(炮,四钱) 干姜(炮) 羌活(三钱) 木香(钱半) 茴香 丁香 沉香益智仁一钱。)加生姜五片,煎。

  此足阳明、三阴药也。《卫生宝鉴》曰: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胃,邪,

  痈疡之剂第二十

  止痛当归汤

  (《总录》)

  治脑疽背疽,穿溃疼痛。

  当归 生地黄 芍药 黄 人参 甘草(炙) 官桂(各一两。)

  此足阳明、厥阴药也。当归、生地活血凉血,人参、黄 益气补中,官桂解毒化脓毒化成脓,则痛渐止,芍药和脾,酸以敛之,甘草扶胃,甘以缓之,则痛自减矣(齐德之曰:世人皆谓乳没珍贵之药,可住疼痛;不知临病制宜,殊非一端。热痛凉之,寒痛温之,风痛除其风,湿痛导其湿,燥痛润之,塞痛通之,虚痛补之,实痛泻之,脓郁而闭者开之,恶肉败溃者引

  痈疡之剂第二十

  生肌散

  敛疮长肉(疮初起者禁用)。

  寒水石( ) 滑石(二两) 龙骨 海螵蛸(一两) 密陀僧 枯矾 定粉(即铅粉)

  干胭脂(五钱。)共为细末,掺疮口上。

  此阳明药也(阳明主肌肉)。疮口不敛,盖因脓水散溢而溃烂也。石膏(亦名寒水石。

  李时珍曰:唐宋诸方,寒水石即石膏)、滑石解肌热,龙骨、枯矾善收涩,胭脂活血解毒,螵蛸、陀僧、又方:槟榔 枯矾(各一两) 陀僧 黄丹 血竭(一钱) 轻粉(五分),亦名生肌散。张子和方:黄连(三钱) 密陀僧(五钱)胭脂 绿豆粉(二钱) 雄黄 轻粉(一钱),亦名生肌散:治同。

  痈疡之剂第二十

  灸法

  治一切痈疽恶疮。

  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肿 痛,以湿纸覆其上,先干处即痈头也。取独头大蒜切片,安于头上,用艾灸之。三壮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佳。最要早觉早灸为上。若有十数头者,即用蒜研作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烧之。若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黄粟米头子,便用独蒜片安于头上,着艾灸十四壮,或四十九壮,使毒瓦斯外出则易愈(李迅曰:痈疽用灸,胜于用药,三壮一易,百壮为率,但头项以上,切不可用,恐引气上,更生大祸也。史源曰:有灸至八百壮者,约艾一筛,初坏肉不痛,直灸至好肉方痛,至夜火满背、高阜头孔百数,则毒外出,否则内逼五脏而危矣。《纲目》曰:《精要》谓头上发毒,不得灸,此言过矣!头为诸阳所聚,艾柱宜小,壮数宜少;小者如椒粒,少者三五壮而已。

  按发

  痈疡之剂第二十

  芙蓉外敷法

  一切痈疽肿毒。用芙蓉花,或叶、或根皮,捣烂,或干研末。蜜调涂四周,中间留头,干则凉膏、清露散、铁箍散,皆此物也。或加赤小豆末,或苍耳烧存性为末,加入亦妙(芙蓉辛平,性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妇人之病,与男子同;惟行经、妊娠则不可以例治。故取胎产经带数方,以备采用。诸方男女可通用者,兹不重出。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表实六合汤

  (海藏)

  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

  四物汤(四两,每味一两) 麻黄 细辛(五钱。)

  此足太阳药也。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表,四物四两,加桂枝、地骨皮各七钱,名表虚六合汤:治妊娠伤寒,表虚自汗,身热恶寒,头湿六翘各柴胡加大沉数,太阳阳明本病也,急下之(大黄、桃仁,妊娠所忌,然伤寒间有用之者,谓药病相当也。经曰:妇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之谓欤)。四物四两,加人参、五味各五钱,名人参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咳嗽不止。四物四两,加浓朴、枳实(麸炒)各五钱,名朴实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后,虚痞胀满,阳明本虚者本、胃腑也。

  四物四两,加栀子、黄芩各五钱,名栀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汗下后不得眠。四物四两,加石膏、知母各五钱,名石膏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大渴而烦,脉长而大。四物四两,加茯苓、泽泻各五钱,名茯苓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小便不利,太阳本病(本,膀胱腑也)。四物四两,加阿胶、艾叶各五钱,名胶艾四物汤:(一方加甘草;一方加甘草、黄 、干姜):治妊娠伤寒,汗下后,血漏不止,损动胎气者。四物四两,加附子、肉桂各五钱,名附子六合汤:治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迟者,少阴病也(桂附亦辛热动胎之药,间有不得已而用之者)。四物四两,加生地、大黄(酒浸)各五钱,名四物大黄汤:治妊娠伤寒蓄血证(歌曰:妇人妊娠若蓄血,抵挡桃仁莫妄施,要救母子俱无损,大黄四物对分之。

  吴绶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盖有产时伤力发热,有去血过多发热,有恶露不尽发热,有三日乳蒸发热,或早起劳动、饮食停滞,亦皆发热状类伤寒,要须详辨。大抵产后大血空虚,若汗之则变筋惕肉 ,或昏迷不醒,或搐搦不定,或大便闭塞,其害非轻。凡有发热,且与四物汤,芎归为君最多,白芍须炒过,酒蒸熟地黄佐之,加软苗柴胡、干姜、人参主之,最效。盖干姜辛热,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且能去恶生新,有阳生阴长之道,以热治热,深合《内经》之旨。如恶露不尽者,益母丸、黑神丸,必兼用之。胃虚食少者,加白术、茯苓;有痰呕逆者,加陈皮、半夏;其余六经治例皆同。必以四物为主,乃养血务本之要也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胶艾汤

  (《金匮》)

  治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漏(下者,怀妊而经来,以阳不月水阿胶 芎 甘草(二两) 艾叶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原方未注分两。

  姜。严氏治胎动经漏血及金疮伤经内绝者此足太阴、厥阴药也。四物以养其血,阿胶以益其阴,艾叶以补其阳,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又方: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良方》: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去血腹痛。《指迷》方加秦艽(妇人受胎一月,形如露珠,乃太极动而生阳,天,地二生火,谓之 ,足少阳脉所主,若吐逆恶食,名曰恶阻,有孕明矣,或偏嗜一物,乃一脏之虚,如爱酸物,乃肝经不能养胎而虚也;三月如清鼻涕,先成鼻与雌雄二器,乃分男女,手厥阴相火所主,胎最易动;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形像具,手足顺成,手少阳脉所主;皆成精以其身主之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钩藤汤

  (《良方》)

  治螈 胎动不安(螈 ,手足抽掣也。热为阳,风主动,肝风相火为病也)。

  钩藤钩 当归 茯神 人参(一钱) 桔梗(钱半) 桑寄生(五分。)风热加黄芩、栀子、柴胡、白术,风痰加半夏、南星、竹沥,风胜加全蝎、僵蚕。

  此足厥阴药也。钩藤之甘寒以除心热而散肝风,柴胡、桔梗之辛凉,黄芩、栀子之苦寒,以而安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羚羊角散

  (《本事方》)

  治妊娠中风,涎潮忽仆,目吊口噤,角弓反张,名子痫阴主静,阳主动。风,阳邪也,诸风眩掉,皆属肝木,故有搐搦、眩冒、反张之证。

  羚羊角(屑,一钱) 独活 防风 芎 当归 枣仁(炒) 茯神 杏仁 薏仁(五分) 木香 甘草(二分半。)加姜煎。一方有五加皮。

  此足厥阴药也。羚角之辛凉以平肝火,防风、独活之辛温以散风邪,茯神、酸枣以宁神,当归、川芎以活血,杏仁、木香以利气,薏仁、甘草以调脾也(扶土所以抑木,故薏仁亦治筋急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紫苏饮

  (严氏)

  治胎气不和,凑上胸腹,腹满头痛,心腹腰胁痛。名子悬(由下焦气实,相火旺盛,举胎苏叶(一钱) 当归(七分) 芎 芍药 人参 陈皮 大腹皮(五分) 甘草(二分。)加姜煎,空心服。心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陈来章曰:芎归芍药以和其血,苏橘大腹以顺其气,气顺血和则胎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天仙藤散

  (陈景初)

  治子气(妇人冲任,素受血风,因妊娠而足肿、喘闷、妨食,甚则脚指出黄水,病名子气天仙藤(即青木香藤,微炒) 香附(炒) 乌药 陈皮 甘草(炙),等分。加紫苏三叶,此手足太阴药也。天仙藤之苦温疏气活血,能解血中之风气,香附、乌药、陈皮之辛温以行调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白术散

  (《全生》)

  治子肿,面目肢体虚肿如水状(胎中挟湿,水与血搏,湿气流溢,故令面目肢体浮肿,亦白术(一钱) 姜皮 陈皮 茯苓皮 大腹皮(五分。)为末,米饮下。《指迷方》有桑白皮,无白术(此即五皮饮)。丹溪除姜皮、腹皮,加川芎、木通,补中导水行气(此证有服鲤鱼汤、鲤鱼此足太阳、太阴药也。水病当令上下分消,姜皮、橘皮辛而能散,使水从毛窍出;腹皮、苓皮淡而能泄,使水从溺窍出;水盛由于土衰,故用白术之甘温以扶脾土,而提防之,不致泛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竹叶汤

  治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名子烦(受胎四五个月,相火用事,或盛夏君火大行,俱能麦冬(钱半) 茯苓 黄芩(一钱) 人参(五分) 淡竹叶(十片。)一方:茯芩为君,无人此手太阴、少阴药也。竹叶清烦,黄芩清热,麦冬凉肺(心火乘肺,故烦出于肺,茯苓宁心,人参补虚,妊娠心烦,固多虚也如相火盛者,单知母丸;君火盛者,单黄连丸;心神不安者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紫菀汤

  (《良方》)

  治子嗽。

  紫菀 天冬(一钱) 桔梗(五分) 甘草(炙) 桑白皮 杏仁(三分) 竹茹(二分。)入蜜,此手太阴药也。子嗽由于火邪,当以清火润肺为务,桔梗、桑皮之凉以泻之,天冬、竹茹之寒以清之,紫菀、炙草之温,杏仁、白蜜之泽以润之也。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安荣散

  (《本事方》)

  治子淋,心烦 乱(子淋,膀胱、小肠虚热也。虚则不能制水,热则不能通利,故淋。

  心人参 细辛(一两) 当归 甘草 灯草(五钱) 木通 滑石 麦冬(三钱)。为末。

  每二此手太阴、足太阳、少阴药也。陈来章曰:虚热宜补,故用人参、甘草之甘;淋 宜通,故用木通、灯草之渗,滑石之滑;肺燥则天气不降,而麦冬能清之;肾燥则地气不升,而细辛能润之(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上下交,阴阳和,而后便得通也);血燥则沟渎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参术饮

  (丹溪)

  治妊娠转胞(转胞者,胎逼及胞,压在一边,胞系转戾,脐下急痛,溲数或闭也,因气血当归 熟地黄芎 芍药 人参 白术 陈皮(留白) 半夏 甘草(炙)。加姜煎。

  空心此足太阴、厥阴药也。气虚补以四君,血虚补以四物,痰饮消以二陈,使气得升举而胞自通也(朱丹溪曰:转胞之病,妇人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躁急者,食味浓者,多有之。

  古方用滑利药解效,因思胞不自转,为胎所压,胎若举起,胞系自疏,水道自通矣。近吴宅庞人患此,脉似涩重则弦。余曰:此得之忧患,涩为血少气多,弦为有饮,血少则胎弱不能举,气多有饮,中焦不清而隘,则胎知所避而就下,乃以上药与服,随以指探喉中,吐出药汁,候气定,又与之,八贴而安。此恐偶中,后治数人,皆效。仲景云:妇人本肥盛,今反羸瘦,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宜服肾气丸,以中有茯苓故也;地黄为君,功在补胞。昂按:治下部不通,每用吐法)。又法:将孕妇倒竖,胎转而小便自通矣。

  附:丹溪参木膏:人参(二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钱半) 茯苓 陈皮 桃仁(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用猪羊胞煮汤,入药煎服,治产后胞损或淋沥证(丹溪曰:收生不谨,以致损胞而得淋沥,有徐氏妇,壮年患此,因思肌肉破伤在外者,且可补完,胞虽在内,恐亦有治,诊其脉虚甚,因悟曰:难产之人,多是气虚,难产之后,血气尤虚,因用峻补,以参术膏煎以猪羊胞,极饥时与之,每剂一两,一月而安。盖令血气骤长,其胞可完,若稍迟缓,恐难成功)。

  经产之剂第二十一

  黑神散

  (《局方》)

  治产后恶露不尽,攻冲作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由血滞不行也。

  熟地黄 归尾 赤芍 蒲黄(炒) 桂心 干姜(炒) 甘草(炙,四两) 黑豆(炒,去皮此足太阴、厥阴药也。前证皆因血瘀不行,熟地、归、芍之润以濡血,蒲黄、黑豆之滑以行血(昂按:行血则蒲黄当生用),桂心、干姜之热以破血(干姜辛热,能去恶生新,故产后发热必用之);用甘草者,缓其正气,用童便者,散其瘀逆,加酒者,引入血分以助药力也(产后恶露不行,坐蓐劳伤者,以前四味从轻治之。若挟宿冷气滞血凝,胞衣不下,则宜全用快行之也,《纲目》曰:寒多及秋冬宜之,若性急形瘦有火及夏月当审用。此丹溪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