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左金丸

  黄连(六两) 吴茱萸(一两,汤泡)

  肝热左胁痛,咳嗽,此方主之。

  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此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前方证邪盛矣,故用龙、荟诸药以平之。彼之为患滋甚,自不得不用夫大队之兵也。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净肉)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肾虚移热于肺,咳嗽者,此方主之。

  有足心热,内股热,腰痛,两尺脉虚大者,病原于肾虚也。熟地黄、山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益肾;肾者水脏,虚则水邪归之,故用山药、茯苓以利水邪;水邪归之则生湿热,故用泽泻、丹皮以导坎中之热。滋其阴血,去其热邪,则精日生而肾不虚,病根既去,咳嗽自宁矣。正考见虚损门。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顺气消食化痰丸

  制半夏 胆南星(各一斤) 陈皮(去白) 香附(制) 苏子(沉水者) 青皮(去穣,炒)

  神曲(炒) 萝卜子(生用) 棠球肉(炒) 麦 (炒) 杏仁(去皮尖) 葛根(各一两)

  酒食生痰,五更咳嗽,胸膈膨闷者,此方主之。

  痰之原,生于湿,故用半夏、南星以燥之;痰之滞,原于气,故用香附以开之,杏仁以利之,青皮、陈皮以快之,苏子、卜子以降之;食痰原于酒食,故用葛根以解酒,神曲、麦、棠球以磨食。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琼玉膏

  生地黄(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四共熬膏。

  干咳嗽者,此方主之。

  干咳嗽者,有声无痰之名也。火乘于肺,喉咙淫淫而痒,故令有声。病原于脾者有痰,病不由脾,故无痰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相火一 ,则五液皆涸。此干咳之理也。生地黄能滋阴降火,白蜜能润肺生津;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又地黄、白蜜皆润,铢两又多,茯苓甘而属土,用之以佐二物,此水位之下,土气乘之之义,乃立方之道也。他如火门阿胶散,主此证亦良。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润肺汤

  诃子 五味子 五倍子 黄芩 甘草咳而失声音,此方主之。

  咳而失声,危证也,有肺绝之兆。酸者能收,涩者能固,三子酸而涩,则能收其肺气而固其脱矣,故此方用之。黄芩能清肺热。甘草能调肺气。此方乃劫嗽之剂也。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劫嗽丸

  诃子仁 百药煎 荆芥穗(等分)

  共为末,蜜丸噙化。

  久咳失气,此药亦宜用之;新咳者不宜用也。

  《内经》曰:薄之劫之。薄者,雷风相薄之薄,药病摩荡之名也。劫者,曹沫劫盟之劫,取之不以正也。久咳失气,不用补剂,而用诃子、药煎之涩;肺有火邪,不用润剂,而用荆芥穗之辛,故曰劫也。

  卷二 咳嗽门第十七

  粉黛散

  蚌粉(新瓦炒红) 青黛(少许)

  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

  绶带李防御,京师人,初为入内医官。值嫔御阁妃苦痰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时方有甚宠。徽宗幸其阁,见之以为虑,驰遣呼李。先数用药弗应。诏令往内东门供状,若三日不效,当诛。李忧技穷,与妻对泣,忽闻门外叫云:咳嗽药一文钱一帖,吃了今夜得睡。李使人市药十帖,其色浅碧,用淡齑水滴麻油数点调服。李疑草药性厉,并三为一自试之,既而无他,于是取三帖合为一,携入禁庭授妃,请分两服以饵。是夕嗽止,比晓面肿亦消。内侍走白,天颜绝喜,锡金帛厥值万缗。李虽幸其安,而念必宣索方书,何辞以对?殆亦死尔。

  命仆侍卖药人过,邀入坐,饮以巨盅。语之曰:我见邻里服嗽药多效,意欲得方,倘以传我诸物,为银百两,皆以相赠不吝。曰:一文药,安得其值如此?防御要得方,当便奉告,只蚌粉一物,新瓦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耳。扣其所从来。曰:壮而从军,老而停汰,顷见主帅有此,故剽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李给之终身焉。昆谓:蚌粉咸而枯,能软坚痰而燥湿;青黛寒而苦,能清肺膈而除热;齑汁酸咸,亦以软痰;麻油之加,欲其就火而为向导之驱尔。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叙曰:百病皆足以致虚损劳瘵,治之者必究其因。是疾也,自昔神良之医,每难措手,所谓病已成而后药之,譬之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以故历朝医哲,撰述劳瘵方论,往聊实诸证云尔,扩而充之,则变化百出,在人心而已。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黄汤

  黄 (四两) 人参 白术 桂心(各二两) 附子(二十铢) 生姜(八两) 大枣(十枚)

  五脏皆有劳,劳其肺者,短气虚寒,皮毛枯涩,津液不通,气力损乏,脉来迟缓者,此方主之。

  肺主气,久于悲哀喘咳,则成肺劳。肺劳故令气短而声不长。气为阳,阳虚则寒,故令虚寒。肺主皮毛,肺劳则无津液以充肤泽毛,故令枯涩。气有余则物润,津气不足,则无以化液,故令口干而津液不通;气壮则强,气馁则弱,今肺为劳伤,故气力损乏。脉来迟者为寒,缓者为虚。黄 、人参,甘温者也,故能补气。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是故用之。桂心、附子,辛热者也,气虚则阴凑之而为寒,热能壮气,是故用之。白术、姜、枣,脾胃药也。

  经曰:虚则调其母,脾是肺之母,是故用之。是方也,以上件皆是虚寒之证,故为合宜。若肺热脉数者,非所宜也,合主二母散。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二母散

  知母(去毛,炒) 贝母(去心,略炒,各五钱)

  共为末。

  肺劳有热,不能服补气之剂者,此方主之。

  治肺有二法:气虚而阴凑之,则如前方之温补。金衰而火乘之,则如此方之滋阴。宜温补者易愈,宜滋阴者难疗。盖火来乘金,谓之贼邪,将作肺痿,甚是难治。是方也,二母皆苦寒之品,苦能坚金,寒能胜热,故昔人主之。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人参固本丸

  人参(二两) 天门冬(去心,炒) 麦门冬(去心,炒) 生地黄(净洗) 熟地黄(各四两)

  肺劳虚热,此方调之。

  本,犹根也。肺主气,而气根于丹田。肺畏火,而制火必本于肾水。故用人参益气,二冬清气,熟地补肾,生地凉肾。制之为丸,用之于下,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非固本而何?或问:补肾何以用人参?余曰:大气周流,无脏不有,故人参之用,亦无处不宜。

  今得滋阴之品以君之,则亦下行而补下矣。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天王补心丹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玄参(炒) 丹参(炒) 远志(炒) 桔梗(各五钱) 生地黄(四两,净洗) 五味子(炒) 当归(酒洗) 麦门冬(去心,炒) 天门冬(去心,炒)

  柏子仁(炒) 酸枣仁(炒,各一两)

  过劳其心,忽忽喜忘,大便难,或时溏利,口内生疮者,此方主之。

  心者,神明之脏,过于忧愁思虑,久久则成心劳。心劳则神明伤矣,故忽忽喜忘。心主血,血濡则大便润,血燥故大便难。或时溏利者,心火不足以生脾土也。口内生疮者,心虚而火内灼也。人参养心气,当归养心血,天、麦门冬所以益心津,生地、丹、玄所以解心热,柏劳心之人宜常服也。此方之传,未考所自。偈云:昔者志公和尚,日夕讲经,邓天子悯其劳也,锡以此方,因得名焉,载在经藏,今未辨其真伪,异日广求佛典而搜之。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镑)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劳心动火,吐血、衄血者,此方主之。

  心属火而主脉,过劳其心,则火妄动而血涌溢,越窍而出,则为吐为衄者势也。经曰:治病必求其本,故以凉心之药主之。生犀能解心热,生地能凉心血,白芍、丹皮酸寒之物也,酸者入肝,寒者胜热。所以心病而治肝者,肝是心之母,木能生火,故从肝而治之,乃迎夺之兵也。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四物粱米汤

  粱米 稻米 黍米(各一升) 蜡(如弹丸大,后入,以化为度)

  心劳吐衄,久服寒凉之剂,因坏脾胃者,此方主之。

  心是脾之母,脾是心之子。脾因寒凉而坏,则必盗母气以自养,而心益病矣,求其不殆得乎?故宜调脾益胃。调脾者,莫如谷气,故用稻、粱、黍米。复用蜡者,取其浓肠胃云尔。

  此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半夏汤

  半夏(制) 宿姜(各二两) 茯苓(去皮) 白术(土炒) 杏仁(去皮尖,炒) 橘皮(去白)

  脾劳,四肢不用,五脏皆乖,胀满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者,此方主之。

  脾主消磨水谷,若劳倦之后,病瘥之余,遇适口之味,过于餍饫,脾弱不能消磨,劳于运化,久久则成脾劳,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脏皆受气于脾,脾劳而伤,则五脏皆无以禀气,故乖而失其常。经曰:脾主行气于三阴。脾劳,则三阴之气皆滞塞不行,故令胀满。

  三阴之气至胸中而还,故令肩息。脾之经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咽唾。半夏甘辛,甘则益脾,辛则散滞。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制半夏之毒尔。脾喜燥而畏湿,故用白术燥脾,茯苓渗湿。脾喜通而恶塞,故用杏仁利气,橘皮泄气。竹叶气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药味酸,能泻土中之木。大枣之用,取其甘而益脾尔。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补中益气汤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升麻(五分) 黄 (一钱五分,炙) 当归 白术(炒)

  陈皮(去白) 柴胡(各五分)

  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懒于言语,恶食溏泄,日渐瘦弱者,此方主之。

  脾主四肢,故四肢勤动不息,又遇饥馁,无谷气以养,则伤脾。伤脾故令中气不足,懒于言语。脾气不足以胜谷气,故恶食。脾弱不足以克制中宫之湿,故溏泄。脾主肌肉,故瘦弱。五味入口,甘先入脾,是方也,参、 、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地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是证黄 建中汤亦可主用,见伤寒门。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枸杞酒

  枸杞子(一斗) 酒(二斗,同煎)

  肝劳,面目青,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者,此方主之。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故谋而不决,拂而数怒,久久则劳其肝。肝,东方之色也,病则色征于面目,故令面目色青;口苦者,肝移热于腑而胆汁上溢也;肝藏魂,肝劳则邪居魂室,故令精神不守,且恐畏不能独卧也;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矣,今肝为劳伤,故令目视不明。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枸杞味浓,故足以养厥阴之阴;煮以纯酒,取其浃洽气血而已。他如六味地黄丸,亦可主用。古谓肝肾之病同一治,又谓虚则补其母,肾是肝之母,故地黄丸亦宜。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去核,炙) 山药(各四两) 泽泻 牡丹皮(去木) 白茯苓(各三两) 黄柏(盐炒) 知母(盐炒,各二两)

  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有余沥,囊湿生疮,小腹里急,便赤黄者,此方主之。

  肾者,藏精之脏也。若人强力入房,以竭其精,久久则成肾劳。肾主精,精主封填骨髓,肾精以入房而竭,则骨髓日枯矣,故背难俯仰。前阴者,肾之窍,肾气足,则能管摄小便,而溺溺惟宜。肾气怯,则欲便而不利,既便而有余沥,斯之谓失其开合之常也。肾者水脏,传化失宜,则水气留之,水气留之,则生湿热,故令囊湿生疮也。小腹里急者,此真水枯而真火无制。真水枯,则命门之相火无所畏,真火无制,故灼膀胱少腹之筋膜而作里急也。便赤黄者,亦皆火之所为。熟地、山萸,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足以补肾间之阴血。

  山药、茯苓,甘淡者也,甘能制湿,淡能渗湿,故足以去肾虚之阴湿。泽泻、丹皮,咸寒者也,咸能润下,寒能胜热,故足以去肾间之湿热。黄柏、知母,苦润者也,润能滋阴,苦能济火,故足以服龙雷之相火。夫去其灼阴之火,滋其济火之水,则肾间之精血日生矣。王冰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之谓也。

  卷三 虚损劳瘵门第十八

  猪膏酒

  猪膏 姜汁(各二升,熬取三升再入酒) 酒(五合)

  和煎,分三服。

  五劳之外,又称六极。筋极之状,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宜此方主之。

  筋极者,数劳四肢,筋液耗竭,名曰筋极。极者,甚于劳之名也。筋既竭其津液,则失其润养,而作劲急,故令人数转筋也。爪甲,筋之余也,筋属木,木极则金承之,故令十指爪甲皆痛,亦枝枯萌萎之象也。苦倦不能久立者,筋败不能束骨也。是疾也,若以草木之药治之,卒难责效。师曰:膏以养筋,故假猪膏以润养之。等以姜汁者。非辛不足以达四末故也。复熬以酒者,以酒性善行,能浃洽气血,无所不之,故用之以为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