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心方
医心方
KT (□先反)疽发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泻死,其十二日可刺。KT 疽,发赤白脓而不反(死),大多其上白痒,赤黑脓死不可治,不黑可治。人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皆在足,不可见血,见血者死。
冲疽发少腹,痛而振寒热。四日可刺,五日 ,六日变而可刺之,不刺之,五十日死。
敦(熟,殊六反)疽发两手五指头若足五趾头,十八日不泻死,其四日可刺。其发日而黑,痈不甚,未过节可治也。
疥疽发腋下,若臂、两掌中,振寒热而嗌干者,饮多即呕,烦心 ,或六十日轸(软欤)及有合者,如此可汗,不汗,入腹内死。
筋疽发背侠脊两边大筋,其色苍,八日可刺也。有痈在肥(胞)肠(腹)中,九十日死。
陈干疽发两臂,三四日痛不可动,五十日身热而赤,六十日可刺之。如刺肺无血,三四日病已,无脓者死。
蚤疽发手足五指头起,过节其色不变,十日之内可刺也,过时不刺后为蚀(饮)。有痈在腋,三岁死。
叔疽发身肿,牢核而身热,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脓刺之即已除。
白疽发膊若肘后,痒,目痛,伤精,乃身热、多汗,五六处死。心主疽痈在股胫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黑疽发肿,居背大骨上,八日可刺也,过时不刺为骨疽。骨疽脓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
胁少阳有肿痈,在颈八日死,发血脓十日死。
创疽发,身先痒后痛。此故伤寒寒气入脏,笃发为创疽。九日可刺,不刺九十日死。
尻腰太阳脉有肿,交脉属于阳明。痈在颈十日死,发脓血七十日死。
尻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心阳明、少阳,八日死,发脓血八十日死。
头阳明脉肿痈,在尻六日死,发脓血六十日死。
股太阳脉有肿痈,在足太阳十七日死,发脓血百日死。
肩太阳太阴脉在肿痈,在胫八日死,发脓血四百日死。
足少阳脉有肿痈,在胁八日死,发脓血六百日死。
手阳明脉有肿痈,在腋渊一岁死,发脓血二岁死。
黑疽发腋渊死;黑疽发耳中如米,此大疽死;黑疽发肩不死可治;黑疽缺盆中,名曰伏痈死,不治;黑疽发胸可治;黑疽发肘上下,不死可治;赤疽发阴股,坚死,濡可治;赤疽发髀枢(昌朱反),六日可治,不治出岁死;赤疽掌中可治;髀解际,指本黑、头赤死;赤疽发阴死不治;黑疽发肥肠死;黑疽发膝膑,坚死,濡可治;黑疽发趺上,坚死;足下久痈,色赤死,不可治。
又云:夫痈疽者,初发始微,多不为急,此实奇患,惟宜速疗之,疗之不若速,病成难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且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条黄父痈疽论,论痈所着,缓急之所,死生之期,期如有别痈之形色、难易之疗如下:发皮肉,浅肿高而赤,贴即消,不疗先愈。
发筋肉,深肿下而坚,其色或青、黄、白、黑,或复微热而赤,宜急疗之,成消中半。
发附骨者,或未觉内肉,内肉已殃,已殃者痈疽之甚者也。
发背外,皮薄为痈,皮坚为疽。如此者多现先兆,宜急疗皮坚甚大者,多致祸矣。
《太素经》云: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岐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则已,已则含豕膏,毋冷食,三日而已。(今按:《刘涓子方》痈疽极者十八种云则是也。)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热也)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曰脑铄(书药反)。其色不乐,项痛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
发于肩及 ,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今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逆之。(今按:《刘涓子方》"痈发四五逆 之"此七字无。)
发于腋下赤坚,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细而长,数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侠婴,急治之。(今按:《刘涓子方》作"鼠膏"。)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发于臆者,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蒌瓜,常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连翘草根各一升,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三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附骨。不急治,四十日死。
发于股 ,名曰脱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兑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四十日死矣。
发于股(故户反)阴,名曰赤绝。不急治,六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六十日而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破,破之死。须其柔,乃破之者生。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丈夫阴器曰阳,妇人阴器曰阴)者百日死,发于阴者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齿。其状赤至骨,急治,不治害人也。
发于踝,名曰走缓。其状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不死。
发于足上下(足跌上下也),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色变,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旁,名曰厉疽。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不然则死矣。
又云:身有五部:伏菟一;腓二,腓者, (都馆反)也;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
五部有痈疽者死。
又云:杨上善曰:痈生所由,凡有四物也:喜怒无度,争气聚生痈,一也;饮食不依节度,纵情不择寒温为痈,二也;脏阴气虚,腑阳气实,阳气实盛生痈也,三也;邪客于血,聚而不行,生痈,四也。痈疽一也,痈之久者,败骨名疽也。
又云:夫积石成山,积气成痈,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皆由不去脆(青碎反)微故也。
《病源论》云: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
凡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者,竟体脓,脓成,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多发此疾。
凡发肿高者,疹(耻忍反)源浅。肿下者,疹源深。大热者易治,小热者难治。
凡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痈疽疖。
凡人汗入诸食中,食之则作疔疮、痈疖。
凡铜器盖食,汗入食,食之令发恶疮内疽。
凡鲫鱼脍合猪肝肺,食发疽。
凡醉,强饱食,不幸发疽。
《医门方》云:凡痈肿发于背,欲得高,高即肿浮,浅在外,纵结脓者,亦多瘥;肿不高,沉在肉里者,其肿深,脓溃向内必死。
《范汪方》云: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疽急者,有十:一曰瘭疽者,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治。疽者有数十种,要如此。痈之疾,所发缓地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消,若至小脓,犹可治,至大脓者致祸矣。一为脑(乃道反)户,在玉枕下一寸;二为舌本;三为悬壅;四为颈节;五为胡脉;六为五脏俞;七为五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际;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胁腹;十五为神主之舍。凡四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疽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令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者害及矣。
痈疽脉洪粗难治,脉微涩者易愈。诸浮数之脉,应当发热,而反恶寒,痈也。
痈起于节解过,遇顽医不能即消,令至大脓者,岂膏药可得生复?
卷第十五
治痈疽未脓方第二
《医门方》云:扁鹊曰:痈肿疖疽风肿恶毒肿等,当其头上灸之数千壮,无不瘥者;四畔亦灸三二百壮。此是医家秘法。小者灸五六处,大者灸七八处。疗痈疽肿一二日未成脓,取伏龙肝下筛,醋和如泥,涂烂布上,贴肿,燥即易,无不消。(今按:《葛氏方》和鸡子中黄涂。)
《刘涓子方》云:痈疽之甚,未发之兆,饥渴为始,始发之始,或发白疽似若小疖,或复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少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处所不患多也。灸应即贴即薄,令得即消,内服补暖汤、散。不已,服冷导外即冷薄。不已,用热薄帖贴之法,当开其口,泄热气也。
治痈疽始作肿不赤而热长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拓汤方:犀角(三两) 大黄(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极冷,以故练两重入汤中,拓肿处,小燥易,恒令湿,一日,一夜数百过。
治痈肿黄 帖治痈肿瘰 及欲发背觉痛方:黄 (一两) 黄芩(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一两) 白蔹(一两) 夕药(一两) 防风(一两)
上八物,捣筛,以鸡子白和涂故布上,以贴肿上,燥复易。患热者加白蔹,患痛者加当归各一两。
《千金方》云:凡痈疽始发,或从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此皆微候,宜善察之。见有少异,即须大惊忙,急治之。及断口味,速服诸汤,下去热毒。若无医药处,即灸当头百炷,其大重者,灸四面及头二三百壮,壮数不必多也,复薄冷药帖。
种种救疗,必瘥速也。亦当头以大针,针入四分即瘥。
凡诸异肿种种不同者,无问久近,皆服五香汤,刺去血,小豆薄敷之,其间数数以针刺去血。若失治已溃烂者,犹服五香及漏芦汤下之,以升麻汤拓洗熨之,摩升麻膏。若生息肉者,白芦茹散敷之,青黑肉去尽即停之。好肉生,敷升麻膏;肌不生,敷一物黄 散。若敷白芦茹,青黑恶肉不尽者可以柒头、 茹半钱和三钱白 茹散稍敷。(今按:五香汤在丁肿方,漏芦汤、升麻汤、升麻膏在治丹之方;黄 散、 茹散在缓疽之方。)
内消散 凡是痈疽皆宜服之,方:赤小豆(一升,熬,纳酢中,往还七返)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瞿麦(二两)
白蔹(三两) 当归(二两) 黄芩(二两) 猪苓(二两) 防风(一两) 黄 (三两)
薏苡仁(三两) 升麻(四两)
十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长服取瘥。(今按:《广济方》同之。但《范汪方》云:内消散治痈肿不溃:白芷十分 白薇十分 芎 七分 夕药十分 椒七合 干姜七分 当归七分 草七分凡八物,冶合,以酒服五分匕,日再。
又《令李方》内消散治痈肿不溃方用:白芷十分 夕药十分 蜀椒七合 芒硝十分 芎 十分 当归七分 干姜七分七物,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二。一方有白蔹一分。)
治痈肿痛烦困方:生楸叶十重贴之,以布帛裹,缓勿令急,日二易。止痛消肿,食脓胜于众帖,冬以先干者,临时盐汤泼润用之。(《葛氏方》、《刘涓子方》同之。)
广济犀角丸 治一切毒肿痈乳发背,服之止痛化脓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犀角(十二分) 升麻(一两) 大黄(五分) 黄芩(五分) 防风(一两) 当归(一分) 黄 栀子仁 干姜 黄连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巴豆(二十三枚,去心、皮,熬)
凡十三物,冶下筛,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饮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为微痢。
(忌生菜、热曲、酢蒜、海藻、猪肉、笋、粘食。)
《效验方》治卒痈肿白蔹帖方:大黄(三分) 黄芩(三分) 夕药(二分) 白蔹(三分) 赤石脂(一分)
凡五物,冶合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纸以薄肿上,燥易之。
《录验方》治痈肿运赤痛及已溃松脂帖方:成练松脂(一斤) 蜡蜜(半斤) 猪脂(四斤) 当归(二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凡六物, 咀三物,尽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变微紫色者药成,绞去滓。若初肿未有脓者涂纸贴肿上,日三易,夜再。若以溃有口者,穿纸出疮口,贴四边,令脓聚食旁肉速瘥。
(今按:诸方松脂帖已多,但《刘涓子方》松脂二斤,黄连一两,附子一两,黄芩一两,夕药一两,细辛一两,石膏二两也。又《效验方》杏仁一两,腊蜜一两,松脂一两,浓朴一两也。)
(今按:以下宇治本注也。)
千疮万病霜膏 治金木疮,痈疽恶疮,若始得痈,摩肿上五百过即消。若以溃者着疮中食脓云云,具在本方。
《短剧方》云:经言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气凝(李亢反)涩不行,壅结则为痈疽也。
不言热之所作。其成痈,久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烂为脓也。依经诊候之由,人体中有热,被寒冷搏之,血脉凝涩不行,热气壅结则为痈疽也。是以治痈疽方,有灸法者治其始,其始中寒未成热时也。其用冷薄帖者治其热已成,以消热,使不成脓也。今人多不悟其始,不用温治及灸法也。今出要方以治其成形者耳。赤色肿有尖头者根广一寸,以还名为疖,其广一寸以上者便为小痈也,其如豆粒大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