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心方
医心方
治作痈令消方:取鹿角就磨刀石上水摩之,以汁涂燥,复涂则消也;内宜服连翘汤下。
又方:生舂小豆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之。
治始作痈正赤热痛方:单烧鹿角作末,苦酒和薄之,干复涂之自消。
又方:单捣大黄,苦酒和薄之,温则易。
治痈及疖始结肿赤热方: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皱,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生半夏乃佳,神效。
《葛氏方》治诸痈疽背及乳房初起, 赤急痛,不早治杀人,使速消方:但灸其上百壮。
又方:釜底土,捣,以鸡子中黄和涂之。
又方:捣苎根薄之。
又方:捣黄柏下筛,以鸡子白和,浓涂,干复易,立愈。
治痈发背腹阴处通身有数十方:取干牛矢,烧,捣细,重绢筛下,以鸡子白和涂,干复易。秘方。
《范汪方》治痈肿初肿痛急方:以冷铁熨温辄易。
又方:取粢粉,熬令正黑,末作屑,以鸡子白和之。以涂练上敷肿上,小穿练上作小口以泄气,痈毒便消。当数易之,此药神秘方。(今按:《葛氏方》:治诸痈疽发背及乳房初起赤急痛,使速消。《尔雅》云菜□也。和名:支美乃毛知。)
《本草拾遗》云:水蛭(音质),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KT 病处,取人皮皱肉白,无不瘥者。冷月无蛭,泥中掘取暖汤养令动,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啜之,须臾咬血满,自脱,更用饥者。(今按:《经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恶血。)
《僧深方》治痈方:梁上尘、烧葵末分等,苦酒和敷之,燥复敷。治乳痈亦愈。
卷第十五
治痈疽有脓方第三
《病源论》云:凡痈若按之都牢坚者,未有脓也;按之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肿上,不热者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凡觉有脓,宜急破之,不尔,侵食筋骨。
《刘涓子》云: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可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易出,用铍(披眉反)针。脓深难见,上肉浓而生内大针。
若外不别有脓,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者,肉殃坚者,未有脓也。按更不痛于前者,内脓已熟也。脓泄去热气,不尔长连,连则不良。
痈审知有脓者,按之处陷不复者无脓,按之即复者有脓;初肿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浅也。凡破痈之后,病患便绵 欲死,便内寒热,肿自有似痈而非者,当以手按肿上,无所连是风毒耳,勿针,可服升麻汤、升麻膏,破痈,口当令下流三分,近下一分,令针极热,极热便不痛。
夫痈坏后有恶肉者,当以猪蹄汤洗去其秽,次敷食肉膏、散,恶肉尽,乃敷生肉膏、散,乃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绝房室,慎风冷,勿自劳动,须筋脉复常,乃可自劳耳。不尔,新肉易伤,伤则重发,慎之。
治痈疽洗疮猪蹄汤方:猪蹄(一具) 黄连(五两)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甘草(三两) 夕药(三两) 蔷薇(一斤,又方代大黄三两)
上七物,以水二斗,煮蹄取一斗,纳诸药复四升洗之。
治痈疽食恶肉芦茹散方:芦茹(一两,柒头) 矾石(二分) 雄黄(二分) 硫黄(二分)
上四物,下筛,着兑头纳疮口中。(今按:《录验方》:雄黄一两,矾石一两,芦茹一两也。)
治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生肉排脓散方: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人参(二两) 芎 (一两) 浓朴(一两) 防风(一两) 甘草(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上九物,捣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疮未合可长服之。
(今按:《僧深方》治痈肿自溃长肉排脓蜀椒散方:蜀椒 桂心 甘草 干姜 芎 当归各一两凡六物,服法如上。
又方:治痈肿排脓散方:黄 四分 夕药二分 白蔹二分 芎 二分 赤小豆一分凡五物,冶下,服如上。)
治痈疽食恶肉膏方:松脂(五两) 雄黄(二两) 雌黄(二两) 冶葛皮(一两) 柒头芦茹(三两) 巴豆(百枚) 猪膏(一升)
上七物,煎,松脂消下诸药,微火上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着兑头,纳疮中,日六七,食恶肉,初用病当更肿赤,但用如节度,恶肉尽止,勿使过也。
治痈疽发背已溃生肉膏方:甘草(二两) 当归(二两) 白芷(二两) 乌喙(六枚) 肉苁蓉(二两) 蜀椒(二两) 蛇衔(一两) 细辛(二两) 薤白(二两) 干地黄(二两)
上十物,切,以好酒半升和渍再宿,以不中水猪肪三斤,煎一沸,下余止,复三上三下,膏成,急手绞之。
(今按:《录验方》治痈疽生肉膏方: 草二两,生地黄五两,当归二两,续断一两,黄芩二两,白芷三两,甘草二两,薤白二两,猪脂一升,大黄四两。凡十物, 咀,煎三上三下,膏成,敷之。)
治痈疽臭烂洗大黄汤方:大黄(二两) 黄芩(一两) 白蔹(一两)
上三物,合捣下筛,以水一升二合煮一沸,绞去滓,适冷暖以洗疮,日十过。
《范汪方》治痈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空虚,疼痛排脓,内塞散方:防风(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二分) 人参(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枚,炮) 浓朴(二两) 龙骨(一两) 黄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凡十五物,冶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同之,有下发背条。)
《集验方》治痈疮脓血不止,疮中空虚疼痛,排脓内补散方:防风(一两) 远志(一两) 当归(二两) 黄 (一两) 白芷(一两) 甘草(一两) 桔梗(一两) 通草(一两) 浓朴(二两) 人参(一两) 桂心(一两) 附子(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芎 (一两) 茯苓(二两)
凡十五物,冶合筛,食未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广济方》同之。)
《令李方》治痈内补排脓散方:黄 (二两) 当归(二两) 赤小豆(三十枚) 芎 (一两) 夕药(二两) 大黄(一两)
凡六物,冶合下筛,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痈肿桂心散方:黄 (六分) 夕药(四分) 桂心(一分)
凡三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录验方》洗痈疽并恶疮毒瓦斯猪蹄汤方:当归(四两) 甘草(四两,炙) 夕药(五两) 芎 (二两) 白芷(四两)
草(二两) 黄芩(四两) 野狼牙(四两) 猪蹄(一具) 蔷薇根(一两) 大黄(四两)
凡十一物,先以水二升半,别煮猪蹄取一升半,去蹄纳诸药,煮得再沸下桑灰汁一升,又煮取一升半,汤成稍稍以洗疮痈结疽。初肿时去野狼牙纳灰汁;疮既(所教反,断已)溃,用野狼牙除灰汁。
《僧深方》治痈疽疮臭烂洗疮青木香汤方:青木香(一两) 夕药(一两) 白蔹(一两) 芎 (一两)
凡四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洗疮,日三,明日以膏纳疮中,日三。
《医门方》疮痈肿已脓,惧针令脓自出方:上取鹿角刮取细末,和醋聚安肿上,经宿脓自出。若脓深者先嚼生栗敷之,撮脓向上,极妙。
疗痈肿不消,已有脓不能针,自令穿溃方:空腹服葵子一枚,一宿即穿出脓,神妙。
《葛氏方》治痈已有脓,当使脓速溃坏方:雀屎以苦酒和,涂上如小豆。
又方:吞薏苡子一枚,勿多。
《新修本草》云:痈脓使速溃方:吞 ( )实一枚,破痈肿。
《苏敬本草》注云:吞恶实一枚,出痈疽头。
《千金方》治痈溃后疮不合方:烧鼠皮一枚,作灰封孔中。
又方:涂牛屎,干易。
又方:烧故蒲席灰,和猪脂,纳孔中。
《救急单验方》疗头痈因即骨陷方:先烧杏仁令黑,磨涂后取枣木、紫葛蔓及干鱼烧灰,和薰黄蜡月猪脂涂,神验。
卷第十五
治痈发背方第四
《病源论》云:痈发背,多发于诸腑俞也。六腑不和则生痈,诸腑俞皆在背,其血气结络于身,六腑气不和。腠理虚者,经络为寒所客,寒折于血,则壅不通,故结成痈,发其俞也。
热气加于血,则肉血败,化而为脓。痈初结之状,肿而皮薄以泽。背上忽有赤肿而头白,摇之连根,入应胸里动,是痈也。
发背若热,手不可近者,内先服王不留行散,外摩发背膏、大黄帖。若在背生,破无苦,良久不得脓,以食肉膏、散着兑头,纳痈口中。人体热气歇,服术散。五日后痈欲瘥者,服排脓内塞散。
《千金方》云:论曰:凡发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石而自发者,此是上世有服之者。其候率多于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不救。其临困时,方圆径三四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之中脓皆乃出,寻即失音不言。
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痛痒有异,即取净土水和作泥,捻作饼子,径一寸半,浓二分,以粗艾作炷,灸泥上灸之,一炷一易。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即瘥。若如榆英大,灸七七炷即瘥。若至钱许大,日夜灸不住乃瘥,并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恒冷水射之,渍冷石熨之,日夜勿止,待瘥住手。此病忌面、酒、肉、五辛等。
凡肿起于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者,名发背。不灸治即入内,灸当针疮上七八百壮。
又方:饮铁浆三升,下利为度。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
排(步皆反)脓内塞散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疮痛方:防风(一两) 茯苓(一两) 白芷(一两) 桔梗(一两) 远志(一两) 甘草(一两) 桂心(二分) 人参(一两) 芎 (一两) 当归(一两) 附子(二枚) 浓朴(二两) 龙骨(一两) 黄 (一两) 赤小豆(五合,熬)
十五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今按:《范汪方》云:非酒则药势不宣。)
《广济方》疗钟乳及五石等发背毒热方:黄芩(三两) 白鸭屎(五合) 白蔹(一握) 香豉(五合)
切,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经心方》疗发背方:以冷石熨肿上,验。
又方:马粪敷,干易之,妇人发乳亦瘥。
《范汪方》治发背及诸痈肿已溃未溃方:捣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浓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得以艾罗灸豉上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千金方》同之。)
治痈肿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二升(成末)〕 甘草(五两) 冶葛(二两) 桂心(四分) 当归(四两)
凡五物,冶合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葛氏方》治痈发背腹阴匿处通身有数十方:取干牛屎烧,捣细,重绢筛下,以鸡子白和以涂之,干复易。秘方。《刘涓子方》同之。
又方:用鹿角、桂心、鸡矢,当别烧,合之捣,以鸡子白和,涂之。秘方。
又方:生栝楼根细捣,以苦酒和,涂上,干复易之。
又方:赤小豆涂之亦良。
《刘涓子》治痈发背发房初起赤方:其上赤处灸百壮。
又方:捣苎根,少水解以薄上。
又方:灶黄土、鸡子白和,涂上。
又方:树上不落桃子,末,以好苦酒和,敷上良。
又云:欲使速溃方:水研半夏,鸡子白和涂之,亦能令消。
卷第十五
治附骨疽方第五
《病源论》云:附骨疽者,由体热当风入骨解,风与热相搏,复遇凉湿;或秋夏露卧,为冷湿所折,风热伏结,壅遏附骨成疽。喜着大节解间,丈夫及产妇、女人,喜着鼠膝、髂头、髀膝间,婴孩、嫩儿亦着膊肘、背也。其大老子着急者,则先觉痛,不得转动,按之应骨痛,经日便觉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状,则是也。其小儿不知字名,抱之才近其身便啼唤,则是肢节有痛处,便是其候也。大老子着缓者,则先觉如肥洪洪耳,经日便觉痹痛不随也。
其小儿则觉四肢偏有不动摇者,如不随状,看肢节解中,则有肥洪洪处,其若不知是附骨疽,乃至称身成脓,不溃至死,皆举体变青黯也,其大老子,亦有不别是附骨疽,呼急者为贼风,其缓者谓为风肿而已。皆不悟是疽,乃至于死。
《短剧方》云:附骨疽一名 (许及反)疽,其无头附骨成脓故也。又名痈疽。以其广大,竟体有脓故也。附骨急疽与贼风实相似也,其附骨疽者,由人体盛有热,久当风冷,入骨解中,风与热相搏。其始候为欲眠沉重、惚惚(音忽,恍恍也)耳,急者热多风少,缓者风多热少也;贼风者其人体平,无热,中暴风冷则骨解深痛。附骨疽久者则肿见结脓。贼风久则枯消,或结瘰 。以此为异也。是附骨疽而作贼风治,则益其病深,脓多也;是贼风而作附骨疽治,则加其冷风,增遂成瘰 偏枯挛曲之疾也。
附骨急疽者,其痛处壮热,体中乍寒乍热,痿痿恶寒,不用热,小便或赤,大便或难,无汗也,即得治下去热,便得消也。纵不消尽,亦得浮浅近,外易得坏溃,其不复附骨也。
贼风之证,但痛应骨,不可按仰痛处,不壮热,体不仁,乍寒乍热,但觉体KT 以冷,砍得热,热熨痛处即小宽,时有汗也,即得针、灸、熨,服治风温药便效也。初得附骨疽即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薄得消也;下利利已虚,而肿处未消者,可除大黄,用生地黄及干地黄也;热渐退,余风未歇者,可服五香连翘汤,除在黄也;余热未消可敷升麻膏佳;若失时不消成脓者,用火针膏散如治痈法也。(今按:漏芦汤、升麻膏在第十七卷治丹之方;五香翘汤在第十六卷治恶核肿方,皆出《短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