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
(河间) 治暴吐,上焦热气所冲,脉浮而洪者。
荆芥穗(五钱) 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一钱) 大黄(一钱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散二钱,空腹服。
槟榔散
(河间)
槟榔(三钱) 木香(一钱五分)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用前药调服。为丸亦可,用水浸蒸饼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清镇丸
(河间) 治上焦吐,头痛发热,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去芦) 黄芩(七钱五分) 甘草(五钱) 半夏(五钱) 青黛(二钱五分) 人参(五钱)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食后服。
白术汤
(河间) 治胃中虚损及有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钱) 白术(二钱) 槟榔(二钱五分) 木香(一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金花丸
(河间) 治吐食脉弦者,肝乘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脾。
半夏(汤泡七次,一两) 槟榔(二钱) 雄黄(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姜汁和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丸如黍米大,生姜汤送下,从少至多渐加服之,以吐止为度。无羁绊于脾,故饮食自下。
紫沉丸
(河间) 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假,故吐而痛,宜服此药。
半夏曲(二钱) 乌梅肉(二钱) 代赭石(三钱) 杏仁(去皮尖,另研,一钱) 砂仁(三钱) 丁香(二钱)
沉香(一钱) 槟榔(二钱) 木香(一钱) 陈皮(五钱) 白豆蔻(五分) 白术(一钱) 巴豆霜(另研,五分)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和匀,醋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吐愈则止。小儿另丸如芝麻大,治小儿食积吐食亦大妙。
小半夏汤
(仲景) 治阳明伤寒,不纳谷而呕吐不已者。
半夏(汤泡七次,一两) 生姜(二钱)
上细切,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分作二服服之。
生姜汁半夏汤
(活人) 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愦愦然无奈者。
半夏(汤泡洗七次,一两)
上细切,水一盏半,生姜自然汁半盏,同煎至一盏,温服。仲景曰: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孙思邈曰:呕家多服生姜,乃呕家之圣药也。气逆者以辛散之,故以生姜为主治之。
藿香平胃散
(东垣) 治内伤饮食,填塞太阴,呕吐不已。
藿香(一钱) 浓朴(姜制,一钱) 苍术(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甘草(炙,三分) 砂仁(五分,研) 神曲(五分,炒)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胃苓汤
(局方) 治证同前。
平胃散加五苓散,加姜枣,水煎服之。
黄连六一汤
(丹溪) 治因多食煎 烧饼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
黄连(六钱) 甘草(炙,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丁附治中汤
(局方) 治胃伤寒冷之物,致心腹 痛而呕哕不止。
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干姜(一钱) 甘草(炙,三分) 陈皮 青皮 丁香(各一钱) 附子(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加味二陈汤
(丹溪) 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时常胃口作痛,及恶心吐清水不快。
陈皮(去白,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炮) 茯苓(一钱) 甘草(炙,三分) 栀子(炒,一钱) 黄连(姜汁拌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白术(一钱) 干姜(炒,五分) 苍术(一钱) 香附(一钱) 牡荆子(炒另研,一钱半) 挟虚者加人参(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加生姜三片,煎至一盏,稍热服。如胃口痛甚,入生姜自然汁一合,和匀服。
丁香安胃汤
(东垣) 治呕吐哕,胃虚寒所致。
丁香(五分) 吴茱萸(一钱) 草豆蔻(一钱)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柴胡(五分) 甘草(炙,五分) 升麻 当归身 陈皮(各五分) 黄柏(二分) 苍术(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至七分,食前温服。
茯苓半夏汤
(东垣) 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风邪羁绊于脾胃之间,当先实其脾土。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一钱) 神曲(炒,一钱) 橘红(七分) 天麻(七分) 麦 面(炒黄色,一钱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盏,热服。
(丹溪活套)云:胃中有热,膈中有痰,令人时常呕吐清水,作嗳气吞酸等证,用二陈汤加姜炒黄连、栀子、苍术、川芎、香附、砂仁、神曲、山楂,少加木香以行滞气,加姜,水煎服。久病虚者,加人参、白术。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干姜、桂心之类,去黄连、栀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胁痛或脾痛,右关脉弦,呕吐不已,此木乘土之分也,本方加人参、白术、升麻、柴胡、青皮、芍药、川芎、砂仁、神曲之类。如时常吐清水,或口甘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涌上者,此脾热所致也,本方加白术、芍药、升麻、土炒黄连、栀子、神曲、麦芽、干生姜,或丸或煎皆可。如时常恶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则渐止,饥则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锡灰、槟榔末等分,米饮调下。
(医案)
在城黄氏妇,年将三十,产后困食伤,致胃虚不纳谷,四十余日矣,闻谷气则恶心而呕,闻药气亦呕,求予治。予曰:药不能入口,又将何法以治之乎。恳求不已,遂制一方,用人参、白术、茯苓各五钱,甘草二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五分,炒神曲一钱,十年以上陈仓米一合,顺流水二大白盏煎沸,泡伏龙肝研细,搅浑,放澄清,取一盏,加姜枣,同煎前药至七分,稍冷服。此药遂纳而不吐,别以陈仓米煎汤时时与之,日进前药二、三服,渐能吃粥而安。后以此法治十数人,皆验。
卷之三
噎膈
论
《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子和云: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能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塞,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此阳火不下降而上行也,故经又曰少阳所至为呕涌,溢食不下,此理明矣。又先哲论膈噎反胃,大率以血液干槁。其或咽喉窒塞,食不能下,其槁在吸门;或食下则胃脘当心而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其槁在贲门,此皆上焦之膈噎也。其或食物可不,良久复出,其槁在幽门,此中焦之膈噎也。其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槁在阑门,大小肠之间,此下焦之膈噎也。
虽然,亦有斯须轻病而为医所误者,丹溪论之详矣。谓夫气之初病,其端甚微,或因些少饮食不谨,或外胃风雨,内伤七情,或食味过浓,偏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怒,相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清浊相干,惟气之为病,或痞或痛,或不思食,或噫腐吞酸,或嘈杂痞闷。医者不求其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时暂得快,以为神方。浓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侵,旧病被劫暂开,浊液易于 聚,或半月,或一月,前证复作。如此蔓延,自气成积,自积成痰,此为痰为饮为吞酸之由也。良工未遇,谬药又行,痰挟瘀血,遂成窠囊,此为痞为痛为呕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医者犹谓虚而积寒,非寻常草木可疗,竟以乌、附助佐丹剂,专意服饵。积而久也,血液俱耗,胃脘干槁。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入,食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下,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曰反胃,大便秘,小若羊屎。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又曰:噎病生于血干,血阴也,阴主静,内外两静则脏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脏有养,阴血自生,肠胃津液传化合宜,何噎之有。医者当知此意,不可妄以燥热之剂,以火济火,则何以异刺人而杀之也,慎之慎之!
脉法
《脉经》曰: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误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也。
(误一作设。)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脉涩而小,血不足;脉大而弱,气不足。
方法
丹溪曰:大率属血虚、气虚、有痰。
戴氏曰: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痰者,寸关脉必沉,或伏而大。有气滞结者,寸关沉而涩。
张鸡峰曰:噎当是神思间病,惟内观以自养可安。此言深中病情。
屎如羊屎者,不治。(大肠无血故也。)年高者,不治。(年五十余,则不可治矣。)
戴氏曰: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不治。
治法,用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一本有驴屎),气虚入四君子汤,血虚入四物汤。切不可用香燥药,宜薄滋味。
一法,用黄连三钱(姜汁炒),山楂肉二钱,保和丸二钱,同为末,糊丸麻子大,胭脂胚子为衣,人参汤入竹沥,下五十丸。
一方,用马匏儿烧存性,陈米汤调服。(即野田瓜,北方多有。原本书马剥儿,误也。)
一云,马匏儿烧存性一钱,好枣肉四枚,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一方,用吴茱萸、黄连、贝母、栝蒌子、牛转草,丸服。
一方,用韭汁二两,牛乳一盏,生姜半两捣汁,和匀顿服,效。
有气结者,用开导之剂。有阴火上炎者,作阴虚治。有积血者,当消息去之,韭汁能下膈上瘀血。
古方用人参以补肺,御米以解毒,竹沥以清痰,干姜以养血,粟米以实胃,蜜以润燥,姜以去秽。有治寒者,必为当时有实因于寒者用之也,挟寒者间或有之。今人悉因痰气,久误于医,传变而成,其无寒也明矣。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条)
栝蒌实丸
(局方) 治膈噎,胸膈痞,痛彻背胁,喘急妨闷。
栝蒌实(去壳别研) 枳壳(去穣麸炒) 半夏(汤泡七次) 桔梗(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
宽中进食丸
(东垣) 滋形气,喜饮食。(方见内伤门。)
人参利膈丸
(东垣) 治膈噎,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五分) 人参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大黄(酒湿蒸熟) 浓朴(姜制,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
(丹溪活套)云:凡膈噎反胃,悉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治。如胸中觉有热闷,本方加土炒黄连、黄芩、栝蒌仁、桔梗之类。如血虚瘦弱之人,本方合四物汤,少加杏仁泥、红花,童便、韭汁之类仍不可缺。如饮酒人,本方加砂糖、驴屎入内服。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本方加酒蒸大黄、桃仁之类以润之。脾不磨者,本方多加麦 面、神曲之类以助化之。如气虚肥白人膈噎者,本方合四君子汤,亦加竹沥、姜汁为要药也。有因七情郁结成气噎者,本方加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仁、砂仁之类。凡膈噎,大便燥结,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剂也。仍用四物汤加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也。但不可以人乳代之,盖人乳内有饮食烹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于中,故不可代服也。
(祖传方)
润肠膏
治膈噎,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新取葳灵仙(四两,捣汁,四、五月开花者) 生姜(四两,捣汁) 真麻油(二两) 白砂蜜(四两,煎沸,掠出上沫)
上四味,同入银石器内搅匀,慢火煎,候如 ,时时以箸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决效。
大力夺命丸
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证。
杵头糠 牛转草(各半斤) 糯米(一斤)
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食之,加沙糖二、三两入内丸尤佳。
一方 治噎膈久不纳谷者。
隔年炊饭干(不拘多少)
上一味,以急流顺水煎煮糜烂,取浓汁时时与之。待能食后,以调脾进食、生血顺气之药调治而安。
(医案)
苏溪金贤九里,年五十三,夏秋间得噎证,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殊甚,求予治。
诊其脉,右手关前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带芤。予曰: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用四君子以补气,用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炒枳实、栝蒌仁,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余帖,病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