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


  下痢赤积,身热,益元散加木通、炒芍药、炒陈皮、白术,煎汤送下保和丸加黄芩丸。

  久下痢,已数日不能起床,不食,疲弱之甚者,用:人参(五分) 白术(一钱) 黄 (五分) 当归(七分) 芍药(一钱) 甘草(炙,三分) 御米壳(醋炒,三分) 地榆(五分) 木香(三分) 缩砂(五分) 陈皮(一钱) 升麻(三分) 白豆蔻仁(三分) 泽泻(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如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为主。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之之义。

  如虚,宜审之。

  古方用浓朴,专为行凝滞之气,滞气稍行则去之。枳壳虽少缓,亦不宜久服。只以陈皮和药可也。

  古方多用粟壳治嗽与痢,但要先出病根,乃收功后药也。

  如力倦气少恶食,此为挟虚证,宜用白术、当归身尾,甚者加人参、陈皮补之,虚回而痢自止。

  如久痢,体虚气弱,滑泄不止,亦当以涩药止之,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牡蛎之类,择而用之。然须以陈皮为佐,恐太涩亦能作疼。又,甚者须灸天枢、气海(取穴法,见前霍乱门。)

  如痢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固肠丸二、三十粒。

  此丸性多燥涩,有去湿实肠之功。若滞气未尽除者,不可遽用。

  如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疼,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汤,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归身尾、芍药、生地黄,而以桃仁泥佐之,陈皮和之,血生自安。

  如痢后脚弱,渐细小,用苍术二两,白芍药、龟板各二两半,黄柏五两,粥糊丸,以四物汤加陈皮、甘草,煎汤送下。

  噤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则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又用田螺捣,脐中,以引下其热。胃中热结,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毒之药犯胃者,当推明而祛其毒,用粪蛆焙干为末,清米饮调下一钱匕,其效。

  多有时疫作痢,传染相似,宜推明运气之胜复以治之。

  小儿痢疾,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一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作食积治,苍术、白术、黄芩、白芍药、滑石、茯苓、甘草、陈皮、神曲煎汤,下保和丸。

  凡下痢纯血者,如尘腐色者,如屋漏水者,大孔开如竹筒者,唇如朱红者,俱死。如鱼脑髓者,身热脉大者,俱半死半生。经所谓身凉脉细者生,身热脉大者死,亦大概言之耳,不可一途而论也。

  一方,治热痢血痢,用大黄、黄连、黄芩、黄柏、枳壳、白芍药、川归、滑石、甘草、桃仁、白术等分,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清六丸

   治血痢神效。

  温六丸

   治痢及水泻皆效。(以上二方,并见泄泻门。)

  固肠丸

   治湿热下痢,大便下血,去肠胃陈积之后,用此以燥下湿而实大肠。

  樗根白皮(不拘多少,细切,略炒)

  上一味,研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陈米饮送下,或用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煎汤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四十二条)

  芍药汤

   行血则便脓自愈,和气则后重自除,此药是也。

  白芍药(二钱) 当归尾 黄连 黄芩(各一钱) 大黄(七分) 甘草 槟榔 木香 桂心(各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一盏,空心服。如初病,后重窘迫甚者,倍大黄,加芒硝一钱。如痞满,气不宣通,加枳实一钱。如脏毒下血,加黄柏一钱。

  黄芩芍药汤

  (河间) 治泻痢腹痛,或后重身热,久而不愈,脉洪数者,及脓血稠粘者。

  黄芩 芍药(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腹痛甚,加桂二分,稍热服之。

  黄连汤

  (河间)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 当归(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芍药黄连汤

  (河间)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 川归 黄连(各一钱五分) 大黄(三分) 桂心(一钱五分) 甘草(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大黄汤

  (河间) 治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脉沉实,人不甚困倦者,或初得腹痛甚者,窘迫不安者。

  大黄(一两)

  上细切,作一服,用好酒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渣,分作二服,顿饮之。如痢未止,再进后服。后以芍药汤和之,又再服黄芩芍药汤以彻其邪。此乃荡涤邪热之剂,用酒煎者,盖欲其上至顶巅,外彻皮毛也。

  香连丸

  (局方) 治下痢脓血,赤白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与吴茱萸十两二味各以好酒拌湿同炒,去茱萸) 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

  上为细末,醋调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米饮送下。一方加石莲肉半斤,治噤口痢尤佳。

  益元散

  (河间)谓此为治痢之圣药也,其功不能尽述。

  桂府 腻白 滑石(六两) 粉甘草(炙,一两)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水调,无时。

  神效参香散

   治痢疾日久,秽积已少,腹中不痛,或微痛,不后重窘迫,但滑溜不止,乃收功之后药也。

  粟壳(去穣蒂,醋炙,一两二钱) 陈皮(一两三钱) 肉豆蔻(面裹煨,四钱) 茯苓(去皮) 白扁豆(炒,各四钱) 木香 人参(各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食远。

  (丹溪活套)云:痢疾乃外感兼内伤之候之,须分表里治之,在表者,必恶寒发热,身首俱痛,宜以小柴胡汤,去人参、枣子,加苍术、川芎、陈皮、生芍药,微汗以散之。在里者,必后重窘迫腹痛,下积早宜以大小承气汤、河间酒煎大黄汤之类下之。余邪未尽,更以芍药汤、香连丸之类以彻其邪。秽积已尽而更衣未息者,此大肠不行收令故也,宜以固肠丸、参香散之类以止涩之。噤口者,须详证按法调治,切不可轻用粟壳、肉豆蔻、诃子之类以试之,杀人于反掌之间也。但凡痢证不问轻重,若邪气正盛而以粟壳之类止遏之,虽不死亦成休息痢,二、三年不能愈也。又不可轻用巴豆、牵牛等热毒之剂攻之,盖病因热毒,又得热毒之剂,以火济火,不死何待。

  (祖传方)

  和中饮

   治痢疾,不分赤白久近,服之无有不效者。但发热噤口不食者,不可服。

  陈皮 白术 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草果仁(七分) 甘草(三分) 陈仓米(二钱) 砂糖(三钱) 粟壳(醋炙,一钱五分) 乌梅(一个)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三根饮

   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其效如神。

  五倍木根 苍耳草根 臭樗木根(刮取白皮)

  上各等分,细切,每服七钱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大黑豆三十六粒,糯米四十九粒,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二防饮

   治痢后不谨,感冒寒湿,或涉水履霜,以致两足痛痹,如刀 虎咬之状,膝膑肿大,不能行动,名鹤膝风,此药神效。

  人参 白术 黄 (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川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各一钱) 防风 防己 羌活 牛膝(各七分) 杜仲(姜汁拌炒) 萆 (各一钱) 附子(童子尿浸三日,去皮脐,七分,冬月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仁斋云:下痢噤口不食者,虽曰脾虚,盖亦热气闭隔心胸间所致也。俗用木香则失之温,用山药则失之闭,惟真料参苓白术散,加石菖蒲末,以道地粳米饮(多年陈仓米尤佳)温调下。或人参、茯苓、石莲子肉,入些少菖蒲,为末与之。胸次一开,自然思食。(其参苓白术散本方该有缩砂,或少入木香,见内伤门。)

  (医案)

  一子年将五十,夏秋间得痢疾,月余服药而少愈,秽积已,但尽糟粕,不食,昼夜五、六次入厕,兼脱肛不安,又半月诸药不效。予记祖传一方,用池塘中鳖一个,如法修事,多用生姜米 作羹,入沙糖一小块,不用盐酱熟煮,吃一、二碗,三日不登厕,大肠自此实矣,肛门亦收而不脱。夫此证盖因脾土受虚,致肺与大肠俱失化源之所滋养,是故大肠不行收令也,此母能令子虚耳。鳖乃介虫属金,而有土性温,能补脾肺。又况肺恶寒,先得芩、连等寒凉之味已多,今用生姜之辛以补肺金,用沙糖之甘以补脾土,肺气既实,其大肠亦随而实,故得以行收令也,故其功效如是之验焉。

  卷之三

  呕吐

  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火。东垣曰:夫呕、吐、哕三者俱属于胃,胃者 司也,以其气血多少为异耳。呕者阳明也,阳明多血多气,故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者太阳也,太阳多血少气,故有物无声,血病也。

  哕者少阳也,少阳多气少血,故有声无物,气病也。河间曰: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吐证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纳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即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长,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行其气。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外有伤寒,阳明实热太甚而吐逆者。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以致胃气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热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甚,闻谷气则呕哕者。有脾湿太甚,不能运化精微,致清痰留饮郁滞上中二焦,时时恶心吐清水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脉法

  《脉经》曰: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跌阳脉浮者,胃气虚,寒气在上,嗳气在下,二气相争,但出而不入,其人即呕而不得食,恐怖即死,宽缓即瘥。

  脉阳紧阴数,其人食已则吐,阳浮而数亦为吐。

  寸口脉紧而芤,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关上脉数,其人则吐。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故吐。

  方法

  丹溪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栀子、姜炒黄连、生姜,煎服。

  凡呕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

  有久病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治之。凡痞满短气而呕,宜补中气,止可用调中益气汤。

  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方见火门。)

  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入汤调服。

  吐虫而呕,用黑锡炒成灰,槟榔末、米饮调服。

  恶心吐清水者,有热有痰有虚,皆用生姜,随证佐药治之。

  胃中有热者,二陈汤加姜汁制炒黄连、黄芩。挟虚者,加人参、白术。又云:胃虚弱,呕者,二陈汤加砂仁、藿香、白术。

  痰饮为患,或因多食生冷,脾胃不和,以致呕吐恶心,或头眩,或胃脘懊 不快,或发寒热,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煎服。心下痞而痛者,加草豆蔻仁。

  痰热恶心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炒黄连、竹茹。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条)

  藿香安胃散

  (河间) 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时时呕吐恶心者。

  藿香 人参 陈皮(各一钱) 丁香(五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和中桔梗汤

  (河间) 治上焦热气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一钱五分) 半夏曲(二钱) 陈皮(去白,一钱) 枳实(麸炒黄色,一钱) 白茯苓(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浓朴(姜汁拌炒,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取清汁调木香散二钱,空腹服。三服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钱,黄 一钱半,煎服,病愈则已。如大便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芒硝微下之,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又根据前微下之。

  木香散

  (河间)

  木香 槟榔各等分,为细末,前药调之服。

  荆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