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归芎汤

  (又名佛手散当归 川芎(等分上每服五钱,水煎,热酒冲服。

  失笑丸

  (见胞衣不下。

  卷四

  产后心腹诸痛

  产后心腹诸痛,若非风冷客之,饮食停之,则为瘀血凝积。然产后中气虚寒,多致暴痛宜各审其因而药之。大法,风寒者,口鼻气冷,停食者,吞酸满闷,俱用二香散主之。瘀血者,转侧若刀锥之刺,手不可按,痛不可移,失笑丸主之。中气虚寒者,腹中冷痛,按之稍止,热物熨之,稍松,理中汤加桂心主之。若小腹痛,气自脐下逆冲而上,忽聚忽散者,此瘕气也,橘核丸主之。若小腹痛处有块,不可手按,此瘀血壅滞,名曰儿枕痛,并用前失笑丸,瘀血行而痛止矣。

  卷四 产后心腹诸痛

  二香散

  散寒、消食。

  砂仁 木香 黑姜 陈皮 炙甘草(各一两) 香附(三两,姜汁炒)

  共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汤调下。

  失笑丸

  (见胞衣不下。

  理中汤

  (见中寒。

  橘核丸

  (见杂症小腹痛。

  卷四

  蓐劳

  产后气血空虚,真元未复,有所作劳,则寒热,食少,头目、四肢胀痛,名曰蓐劳,最难调治。大法,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清气不升则头痛,血气不充则四肢痛,宜用大剂八珍汤以补之。若脾虚食少,即用六君子加炮姜以温补之,诸症自退。凡产后调治之法,或补养气血,或温补脾土,虽有他症,从末治之。此一定之法也。

  八珍汤

  (见虚证。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卷四

  喘促

  新产后,喉中气急喘促,因荣血暴竭,卫气无根据,名曰孤阳,最为难治。宜用六味汤加人参,以益其阴。若脾肺两虚,阳气不足,宜用四君子汤,加黑姜、当归,以益其阳。若自汗、厥冷,更加附子。若兼外感,即于四君方内,加荆芥、陈皮、炮姜、川芎、当归,以散之。若瘀血入肺,口鼻起黑气,及鼻衄者,此肺胃将绝之候,急服二味参苏饮,间有得生者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卷四 喘促

  二味参苏饮

  人参(一两) 苏木(杵细,三钱水煎,顿服。若厥冷自汗,更加附子二、三钱。

  卷四

  鼻黑鼻衄

  足阳明胃脉,起于鼻,交 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盖鼻准属脾土,鼻孔属肺金,而胃实统之。产后口鼻起黑气,及鼻衄,皆由气血空虚,荣血散乱,乃胃败肺绝之危症也。急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间有得生者。

  二味参苏饮

  (见前。

  卷四

  产后乳疾

  妇人产后,有乳少者,有吹乳者,有妒乳者。乳为气血所化,若元气虚弱,则乳汁不生必须补养气血为主。若乳房掀胀,是有乳而未通也,宜疏导之。复有乳儿之际,为儿口气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滞肿痛,不急治,即成乳痈,速服栝蒌散,敷以香附饼,立见消散亦有儿饮不尽,余乳停蓄,以致肿痛,名曰妒乳,速宜吮通,并敷服前药,免成痈患。若妇人乳盛,不自乳子,宜用炒麦芽五钱煎服,其乳即消。若妇人郁怒而乳肿者,于栝蒌散内更加柴胡、赤芍、甘草、橘叶之属。

  卷四 产后乳疾

  栝蒌散

  栝蒌(一个) 明乳香(二钱酒煎服。

  卷四 产后乳疾

  香附饼

  敷乳痈,实时消散,一切痈肿皆可敷。

  香附(细末,净,一两) 麝香(二分)

  上二味,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顿热,敷患处。

  卷四

  乳痈乳岩

  乳痈者,乳房肿痈,数日之外, 肿而溃,稠脓涌出,脓尽而愈。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犹为易治。若乳岩者,初起内结小核,如棋子,不赤不痛,积久渐大崩溃,形如熟榴,内溃深洞,血水淋沥,有 岩之势,故名曰乳岩。此属脾肺郁结,气血亏损最为难治。乳痈初期,若服栝蒌散,敷以香附饼,即见消散。如已成脓,则以神仙太乙膏贴之,吸尽脓自愈矣。乳岩初起,若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二方间服,亦可内消。及其病势已成,虽有卢扁,亦难为力。但当确服前方,补养气血,纵未脱体,亦可延生。若妄用行气破血之剂,是速其危也。更有乳卸症,乳头拖下长一、二尺,此肝经风热发泄也。用小柴胡汤,加羌活、防风主之。外用羌活、防风、白蔹,烧烟熏之。仍以蓖麻子四十九粒,麝香一分,研烂,涂顶心,俟乳收上,急洗去。此属怪症,女人盛怒者多得之。不可不识。

  栝蒌散 香附饼

  (俱见前。

  卷四 乳痈乳岩

  神仙太乙膏

  治一切痈疽,不问脓之成否,并宜贴之。

  元参 白芷 当归 肉桂 生地 赤芍 大黄(各一两) 黄丹(炒筛,十三两上用麻油二斤,纳诸药,煎黑,滤去渣,复将油入锅,熬至滴水成珠,入黄丹十三两,再熬,滴水中,看其软硬得中,即成膏矣。如软,再加黄丹数钱。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加味归脾汤

  (见虚证。

  小柴胡汤

  (见伤寒少阳证。

  卷四

  妇人隐疾

  妇人隐疾,前阴诸疾也。有阴肿、阴痒、阴疮、阴挺、下脱诸症。其肿也,如菌、如蛇、如带、如鸡冠,种种不一。而推其因,总不外于湿热也。古方九味芦荟丸主之。若兼怒动肝火,佐以加味逍遥散。若肝经湿热极盛,佐以龙胆泻肝汤。若脾虚气弱,中气下陷,佐以补中益气汤。若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佐以加味归脾汤。若肾水不足,佐以六味丸加归、芍庶克收功。夫此症虽属湿热,而元气虚弱者多,若罔顾根本,而专用清凉,恐不免寒中之

  卷四 妇人隐疾

  九味芦荟丸

  治三焦肝胆经风热,目生云翳,或颈项瘰 ,耳内生疮,或牙龈蚀落,颊腮腐烂,下疳阴蚀疮肿诸症。

  芦荟(五钱) 胡黄连 当归 芍药(炒) 川芎 芜荑(各一两) 木香 甘草(各三钱) 龙胆草七钱(酒浸,炒焦)

  上为末,米糊丸,麻子仁大。每服一钱,或一钱五分,开水下。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卷四 妇人隐疾

  龙胆泻肝汤

  治肝经湿热,两拗肿痛,或小便涩滞,下疳溃烂等症。

  龙胆草(酒拌,炒黄)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 木通 生地黄(酒洗) 山栀(炒) 当归(酒拌) 黄芩(炒) 甘草(炒,各五分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归脾汤 六味丸

  (并见虚证。

  卷六

  外科十法

  外科十法者,予归宗普陀时所作也。余自普陀生长天都,五十有三载,业医者凡三十年爰着《医学心悟》一书,详言内证,梓行于世,而外科有未及。壬子冬,还归普陀修行,适逢圣祖仁皇帝广发帑金,修葺我菩萨行宫,前后寺僧及任务人等,不下数千人,其中病患不一,予为调治悉痊。复有患背疽者,有患广疮、疥癣者,投以膏散,不半月而收功。因思予在天都时,仅着内科,而未及外科,亦一时之阙略也。乃复聚精会神。参悟外科旨要,约以十法。而施治之道,似无余蕴。言简而赅,方约而效,以之问世,庶几其有小补乎?将见十法一书,与《医学心悟》,并行于天壤间也。

  卷六 外科十法

  内消法(一

  内消者,肿毒初起,随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里耳。外敷以远志膏,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实时消散。若系疔疮,急宜刺破,或艾灸肿处,涂上蟾蜍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菊花连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以散之,随服菊花、银花等药,即可内消。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

  卷六 外科十法

  艾灸法(二)

  隔蒜灸法,胜用刀针。书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凡治痈疽、疔肿、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顶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为取裁。若痛疽之大者,以蒜捣饼,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内已有脓,即将乌金膏涂灸处,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烂开大口,卸却瘀脓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脱,洗用防风汤,敷以海浮散,外贴万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计日可愈,

  卷六 外科十法

  神火照法(三

  凡肿在头面以上者,不宜艾灸,恐引火气上攻,宜用火照法,神乎其神。法用火照散,安纸燃中,以麻油浸点,每用火三枝,离毒半寸许照之。自外而内,俾气透入,皮色紫滞者立转红活,若疮热平塌者,立转高耸。仍须不时照之,则毒瓦斯顿解,转阴为阳,以收全功。且此法不止施于头上,即如发背等毒,亦宜用之。其头面患毒,亦有用艾灸而愈者,因其毒纯阴,平塌顽麻,非艾灸无功。但艾炷宜小,如黍粒样式。二法乃疮疽门之宝筏,宜互

  卷六 外科十法

  刀针砭石法(四

  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须要深浅合度。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如按下软而不痛,肿随手起者脓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已成脓者可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若脾气虚弱者,宜托补之。又须看其脓之深浅,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亦浅。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脓不出而肉败,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脓腐于肉,皮色不变者,宜以刀刺入深处,放出瘀脓,或灸开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烂越深也。其小刀,须利刃,勿令病者见,恐惊彼耳。砭法,施于头面及耳前后,因其漫肿无头,急用此法,以泻其毒。取上细瓷锋,用竹箸,夹住紧扎,放锋出半分,对患处,另以箸敲之,遍刺肿处,俾紫血多出为善。刺毕,以精肉切片贴,再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此地不宜成脓,头肉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

  卷六 外科十法

  围药法(五

  书云:用膏贴顶上,敷药四边围。凡肿毒之大者,将以成脓,用乌金膏贴疮头上,然后用万全膏贴之,四旁用芙蓉膏敷之。贴膏处取其出脓,敷药处取其消散,并能箍住根脚,不令展开。其作三层敷围法,第一层,用乌金膏贴疮头,若漫肿无头,以湿纸粘贴,先干处,是疮头也。第二层,万全膏贴之。第三层,芙蓉膏围之。然予尝用万全膏,遍敷肿处,连根脚一齐箍住。其中消处自消,溃处自溃,竟收全功。可见膏药之妙矣。

  卷六 外科十法

  开口除脓法(六

  凡治痈疽,口小脓多,则脓不出,或出而不尽,或薄脓可出,硬脓难出,以致瘀不去而新不生,延绵难愈。法当烂开大口,俾瘀脓尽出为善。其烂药,乌金散最佳,祛瘀肉,不伤新肉,且不甚掀痛,为至妙也。若有脓管,以棉纸拈裹药纳入,频换数条,即化去耳。亦有顽梗之极,非乌金散所能去者,则用化腐紫霞膏搽之,然终不若乌金散为至稳。

  卷六 外科十法

  收口法(七

  凡治痈疽最难收口者,由瘀肉夹杂,瘀脓不尽所致。庸工不识,妄用补涩之剂,勉强收口,恐他日内毒复发,更甚于目前。惟予所用海浮散堪称至宝。以此敷上,瘀肉自脱,不必用刀,新肉自生,又不藏毒,万举万当也。大法先用防风汤洗之。再上末药。洗时须避风为主。书云:频将汤洗,切忌风吹是已。更有体虚不能收口者,须内服补药以助之。

  卷六 外科十法

  总论服药法(八

  凡痈疽服药,宜照顾脾胃为主。不得已而用清凉,但期中病,切勿过剂。大法初起时,设有挟风寒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一剂以散之。散后而肿未消,随用银花、甘草以和解之。若肿势掀痛,大便闭结,内热极盛者,则用卫生汤,加大黄以疏利之。若病势虽盛,而元气渐虚者,则清药中,须兼托补之剂,透脓散主之。若脓水已溃,必须托补元气为主,参耆内托散主之。如或元气虚寒,则补托药中,须用辛热以佐之。脾虚者,理中汤、参苓白术散。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胃经受寒,饮食停滞者,藿香正气散。气血两虚者,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鹿茸辈。间亦有虚而挟热者,即于前方中,去附子、姜、桂,加麦冬、银花、丹皮等药以收功,是又不可不知也。大抵有阳毒,有阴毒,有半阴半阳,宜细辨之。阳毒者,疮势红肿,疮顶尖耸,根脚不散,饮食如常,口渴便结,五心烦热,脉洪数。阴毒者,疮势灰白,平塌顽麻,少痛,根脚走散,食少,便溏,手足厥冷,口鼻气冷,脉沉迟。半阴半阳者疮肿虽红,不甚尖耸,饮食差减,大便不结,寒热往来,微渴喜热,脉虚软。此三者,必须细辨,俾用药寒温得宜,方为合法。治阳者,清凉解毒。治阴者,温中回阳。半阴半阳之治,清不伤胃,温不助邪,如斯而已矣。

  卷六 外科十法

  复论五善七恶救援法(九

  或问:痈疽,五善七恶,何谓也?答曰:五善者,饮食知味,一也;便溺调匀,二也;脓溃肿消,脓水不臭,三也;神气清爽,动息自宁,四也;脉息有神,不违时令,五也。七恶者,大渴发热,泄泻淋闭,一也;脓溃尤肿,脓稀臭秽,二也;目睛无神,语声不亮,三也;食少不化,服药作呕,四也;恍惚嗜卧,气短乏力,腰背沉重,五也;唇青鼻黑,面目浮肿,六也;脉息无神,或躁动不和,七也。古语云:五善得三则吉,七恶得四则凶。余谓七恶之凶,不待四矣。然而急救之方,正不容以不讲。大抵热渴、淋闭、喘急、内热,皆真阴受伤,宜六味汤,加麦冬、五味。如不应,用八珍汤,加麦冬、五味。更不应,用十全大补汤,兼服六味地黄丸。此乃补阴生阳之说也。若气短、倦怠、昏愦、乏力、饮食不化,乃阳虚之候,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卧睡不宁,宜用归脾汤。若饮食减少,面目浮肿,宜用香砂六君子汤。若兼脾胃虚寒,更用理中汤。肾气虚寒,须用桂附八味丸,兼用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此温补回阳之法。若痈疽溃后,脓血去多,变为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肢体振摇,而发痉者,并用参、 、归、术,并附子等药以救之。如不应,用十全大补汤,间有可生者。当此时势,性命急如悬缕,司命者,宜叮咛反复,熟思而审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