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


  徐文中 字用和,宣州人。始为县吏,复为安陆府吏,授绍兴路知事,善针灸。

  王仲光 吴郡人,志不愿仕,自坏其面貌,终身独居无妻子, 髻袍游行市中,卖药自给。郡守求见,逾屋逸出,他日却仪,独候门下,始接焉。据坐受拜,以道诲之,若师弟子也。姚少师广孝既贵,归亦来访,弗肯见之。

  葛应雷 字震父,吴人。攻医,官医学提举,着《医学会同》二十卷。

  项昕 字彦昌,号抱一翁,元之东教人。世医,年未成童,暗诵岐扁《素》、《难》、叔和《脉经》,稍长学《易》,因母误药,励志医术。拜越江大儒韩明善,又往浙见葛可久,论刘、张之学,授太医院吏。善按摩,作《脾胃论》以补东垣未备。治一病胁痛,众以为痈,投诸香、姜、桂之类益甚,阳脉弦,阴脉微涩。

  公曰:弦者,痛也;涩者,肾邪有余也。肾上薄于胁不能下,且肾恶燥,今服燥药过多,非得利不愈。

  先用神保丸,下黑溲痛止,更服神芎丸。或疑其太过,公曰:向用神保丸者,以肾邪透膜,非全蝎不能引导,然巴豆性热,非得硝、黄荡涤,后遇热必再作。乃大泄数次病愈,经曰痛随利减是也,治一妇腹胀如鼓,四体骨立,医以为孕、为蛊、为瘵。公诊曰:此气搏血室耳,服血药多而失于顺气,经曰气血同出而异名,故治血必先顺气,俾经隧得通,而后血可行。乃以苏合香丸投之,三日而腰痛作。曰:血欲行矣。急以硝、黄峻逐之,下瘀血如瓜者十余枚而愈。所以知其病者,以其六脉弦滑而数。弦者气结,滑者血聚,实邪也,故气行而大下之。又一女子病同而诊异,公曰:不治,法当数月死。向者女子脉滑为实邪,今脉虚为元气夺矣。又一女子病亦同而六脉独弦,公曰:真脏脉见,法当逾月死。后皆如其言。治一人夏月病甚,众以为瘵。公诊其脉细数而实。细数者,暑也。暑伤气宜虚,今不虚而反实,乃热伤血,药为之也。与白虎汤饮之立瘥。治一人胸膈壅满甚笃,昏不知人。公诊春脉,阳脉浮滑,阴脉不足。浮为风,滑为血聚,始为风伤肺,阴脉不足,乃过于宣逐也。诸气奔肺,肺气治则出入易、菀陈除,故行其肺气而病当自已。初以杏仁、薏苡之剂,灌之立苏。继以升麻、黄、桔梗消其脓,服之逾月而愈。

  赵良 字以德,号云居,元之浦江人。从丹溪先生学医,着《医学宗旨》、《金匮方衍义》。

  王履 字安道,国朝昆山人。学医于丹溪先生,尽得其术,博学能诗。着《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

  周汉卿 国朝松阳人。善针灸。治一女子生瘰 ,环颈及腋九十九窍,窍破白汁出,右手拘挛不可动,身体火热。公为剔窍母,长二寸,其余以火次第烙之,数日成痂而愈。治一人背苦曲杖而行,人以风治之。公曰:非风也,血涩不行也。为针两足昆仑穴,顷之投杖而去。

  张颐 字养正,国朝吴下明医。中年以瞽废,而气岸峭直不衰,周文襄公巡抚吴中宾礼之,议论侃侃不屈。

  其医大概以保护元气为主,处剂多用参、术,而每着奇效。能预刻年月日决人生死,往往奇中。尝叹世言东垣、丹溪,医中王道,信然,以其效迟也,然善用数着奇效。

  钱瑛 字良玉,世传颅囟医。宣德中入太医院。宁阳侯孙生九月,惊悸频啼而汗,百方莫效。公命坐儿于地,使掬水为戏,惊啼顿止。人问之,曰:时当季春,儿丰衣帷处,不离怀抱,其热郁安所泄耶?使之近水则火邪杀,得土气则脏平,故不药而愈,吴下小儿医善钱氏云。

  刘遵道 国朝草窗先生族弟。有渔人误吞钓钩,公令溶蜡为丸,以线灌下,钩锐入蜡,即曳而出。

  吴杰 字士奇,国朝武进人,自号 谷。谷者,谷神也。世医荐入御药局,与唐荆川相善。

  殷傅 字朝相,号壶仙,国朝瓜州人。治伤寒误服热药将死,舌黑不硬,两颊肿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阴、少阴经尚未绝。乃与大剂,一饮汗出,二饮热去,三饮病已。治淋沥忽变口噤厥逆,他医以为风,公诊尺脉沉大,知病属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汗忱 字益敬,号孚庵,国朝歙人。因体弱与母病习医,着《折肱录》。

  倪维德 字仲贤,号敕山,国朝三吴名医,宋和州防御使昌嗣之后。其家世业《坟》,《典》、《丘》、《索》。着《医说》及《原机启微》。公尤以急济为务。治小儿八岁忽得昏惫疾,数日方苏, 戆如木偶人,寒暑饥饱皆不知,尝食土炭至口,不得出音,用疏风助脾之剂,数服而愈。盖脾藏智意,挟风则不知人事矣。

  吕复 国朝四明人,深于医道。有因大醉甚大吐,熟睡至次早,眼中视物皆倒植,诊其脉左关浮促,复用藜芦、瓜蒂,平旦吐之,视物如常。盖伤酒吐时,上焦反复,致到其胆腑,故视物皆倒,法当复吐,以正其胆。

  胡重礼 真州人,国朝初以医名世。

  沈绎 字诚庄,吴郡人,好学笃行。洪武中肃王嗜乳酪获疾,饮浓茶数碗,荡涤膈中而愈。王神之,奏授本府良医。

  何彦征 讳渊,字以行,镇江丹徒人,家世医。永乐中,以名医征隶太医院院使。

  黄HT 字梦祥,号熙春,存礼之子。业儒精医。正统初,征为太医院太医,其术愈精。

  陆彦功 国朝歙人。世医,至公尤精。征太医不拜,晚年编《伤寒类症便览》十卷。

  陶华 字尚文,号节庵,余杭名医,幼读儒书,帝通百氏,着《伤寒琐言》,大行于世。正统间被征,引疾归,时论高之。

  邹福 字鲁济,国朝瓯宁人。善察脉,着《经验良方》。仲子逊亦传其业,有司荐为医官,不就。

  熊宗立 号道轩,国朝建阳人。从刘剡学,兼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难经》、《脉诀》,撰《药性赋补遗》,集《妇人良方》。

  王时勉 善观色察脉,能预言人病。

  张至和 精医,二人俱国朝吴郡人。

  刘毓 字德美,号益斋,国朝金陵人,徙苏之长洲。业儒既成,不忍违养,乃学医,荐为太医,善学丹溪者也。

  汪渭 字以望、号古朴,国朝祁门临清之朴墅人,出唐越国公之后。世医,至先生益精,尝曰:东垣主于升阳补气,丹溪主于滋阴降火,若阴虚阳亢,当合东垣、丹溪两法治之。

  刘全备 字克用,国朝柯城人。注《编注病机》、《编注药性》。

  虞抟 字天民、号恒德老人,正德花溪人。着《医学正传》、《医学权舆》、《医学集成》。

  方广 字约之,号古庵,嘉靖休宁人。读儒之暇,留意医经,为名医。善用丹溪法,着《丹溪心法附余》、《药性书》、《伤寒书》。

  薛己 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人,家世明医,至公尽会诸家之法。嘉靖时,官南京太医院院使。着《外科枢要》。

  程伊芳 字宗衡,新安人,国朝淮府良医。纂《医林史传》、《外传》、《拾遗》。

  卷首 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以医为业,世代相承者也。

  楼护 字君卿,西汉人。少随父为医,游五侯家,咸得其欢心,后以经学为京兆令。

  徐秋夫 南宋徐熙之子,为射阳令,医术尤精,曾针鬼腰。

  徐道度 秋夫长子,以医官兰陵太守。

  徐叔向 秋夫次子,亦精医。

  徐謇 字成伯,道度次子,后魏丹阳人,家本东莞。善医药,以医官至光禄大夫,赠东将军齐州刺史,谥曰靖。

  徐践 字景升,袭爵建兴太守,亦精医。

  徐雄 德医徐文伯之子,传父术尤精。

  徐之范 儒医徐之才之弟,以医官太常寺卿。

  徐敏齐 之范之子。攻医,博览多艺,隋赠朝散大夫。

  褚该 字孝通,褚澄之弟,善医术。仕梁归周,与姚僧垣同时,进授车骑大将军。其子则亦传其家业。

  许智藏 隋高阳人,因母疾览医。历仕梁、陈、隋,皆为员外散骑侍郎,炀帝即位时致仕,年八十卒于家。

  许澄 智藏宗人。以医术与姚僧垣齐名,拜上仪同三司。

  甄权 唐许州扶沟人。以母病究集方书,遂为高医。仕隋为秘书省正字,称疾免。鲁州刺史库狄 风痹不得挽弓,公使彀矢响堋,立针其肩 一穴,进曰:可以射矣。果如言。贞观中公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其术,擢朝散大夫,赐几杖、衣服。寻卒,年百三岁。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

  甄立言 权之弟,为太常丞,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治一道人心腹烦满弥二岁。

  公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姆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

  江哲 字明远,宋婺源人,以医名家十五世。公益通儒书,务以其术活人,则大所居为施药室,抗层楼,扁以登云,远近病者群集,一剂辄瘥。理宗召至赐坐,屡官之,罔顾,赐宅一区。其子世良为供检郎,其孙雷举进士。

  刘翰 宋沧州临津人。世习医业,为翰林医官,着《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

  张扩 字子充,宋歙县人。受业于庞时及王朴之脉,善《太素》,与弟张挥同着《医说》。

  张挥 字子发,就学于兄,尽究其术,以医名家,亦精于《太素》。

  徐枢 字叔拱,国朝南桥人。其先世遇异人授《扁鹊神镜经》,公传其术,召为太医院院使。

  徐彪 字文蔚,徐枢之子,亦以医知名,官至御医院判。

  程明助 字良辅,国朝儒医程明佑之弟,世居新安岩镇,少婴寒疾,医误投附子几殆,遂成热病,鼻赤如火,药之弗效。乃发愤学医,博极古先禁方。以世承平,早婚浓味重茵,故多痰火阴虚之病,法遵河间、丹溪。

  殷矩 字度卿,号方山,国朝仪真人。家世名医,读轩岐书,暗解默诵,诊脉用药,以意消息,不尚奇怪。

  蒋武 字用文,国朝杨之仪真人。世业儒医,祖孟雷扬州医学教授,父伯雍举进士。公少有颖悟,过目成诵,肆力经籍,得圣人深意,善诗文,乃习医业,郡县交辟不就。父母没,始荐入太医院,寻升院判,为戴元礼所重,赠奉议大夫,太医院使,特谥恭请官其长子主善为院判。

  祝仲宁 号橘泉,四明人。世为医家,至公益精,永乐初被召。治小儿八岁哮喘不得卧,喉中声如拽锯,用泻火清气之剂而愈。或云:小儿无火。公曰:人有老稚,诸气 郁,肺火之发则同。治坠马不醒人事,他医用理伤断续之药不效,公与降火消痰立愈。治周身百节痛及胸腹胀满,目闭肢厥,爪甲青黑,医以伤寒治之,七日昏沉弗效。公曰:此得之怒火与痰相搏。与四逆散加芩、连,泻三焦火而愈。

  顾俊 字时雍,国朝长州人。世业医,早以孝友闻,不转祖上世,一以丹溪为主。

  许国祯 字进之,世医,征至翰海留守,掌医药。

  卷首 集例

  历代医学姓氏

  乃明医、世医中之有德者。

  徐文伯 字德秀,南宋道度之子,有学行,虽精医术,不以为业。治患腰痛牵心,每至辄气欲绝,众以为肉。公曰:此发 。以油投之,即吐物如发,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挂门上滴尽一发而已。治孕妇欲去其胎,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下。

  徐嗣伯 字叔绍,南宋叔向之子。有孝行,善清言,位正员郎诸府佐。治服玉石剂患冷,夏月常复衣,公诊曰:伏热须水发,非冬月不可。至十一月冰雪大盛之时,令二人夹捉病者,解衣坐石,以冷水从头浇之,尽二三斗。病患口噤气绝,家人啼哭请止,公遣人执杖,敢有谏者挝之。又尽水百斗,病患始觉能动,而见背上彭彭有气,俄而起坐,曰:热不可忍,乞冷冻饮料。公以水与之。一饮一升,病愈后冬月犹单衣,体更肥壮。治一妪体痛而处处有 黑无数。公曰:此疔疽也,二日后必死。乃与十余汤服之,服后痛势愈甚,跳投床者无数,须臾黑处拔出疔,长寸许,以膏涂之,三日而愈。治一病积滞久年不愈,公曰:尸注也。一病腹胀而黄,公曰:石疣也。一病眼痛多见鬼物,公曰:邪气入肝也。三病不同,皆用死人枕煎汤,服之而瘥。盖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沉滞,得死人枕促之,魂气飞越,不得复附体,故尸注可瘥。石疣者,久蛔也,医疗即癖,蛔虫搏坚,世间药不能遣,须鬼物祛之,然后可散。邪气入肝使眼痛而见鬼物,须邪物以钩之,气因枕散,复埋于冢间也。

  钱乙 字仲阳,宋之钱塘人。父颢善针医,然嗜酒。一旦匿姓名,游东海不归。公时三岁,随母嫁医吕氏,稍长从吕君问医。母将没,告以家世,公号泣请往迹父。三十余年,往返六次,迎父以归。后自患周痹,杜门阅书史,非独医可称也。得仲景之阃奥,建为五脏之方,各随所宜。谓肝有相火,则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而无泻。皆启《内经》之秘,厥后张元素、刘守真、张从正尽皆取法,今人但知其为婴儿医也。

  着《伤寒指微论》五卷,婴儿百篇。治一乳妇因大怒目张不得瞑,公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则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惟郁李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

  杨士瀛 字登父,号仁斋。宋三山名医,以济人利物为心,着《仁斋直指》。

  刘润芳 字仲阳,宋之饶州鄱阳人。以医为隐。治贫家疾,辄怀金置席下,别时令其家人自得之,病得一喜而疾以解半。其子孙繁盛,世传家业。

  吴源 字德信,休宁人,号神医。任翰林医官,晚弃官隐于儒。尝曰:五世活人功已积,一经教子意难忘。